第82章 孙武转世,也不过如此

作品:《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

    怒了,朱元璋彻底的怒了。


    他虽然知道李进有些小聪明,没想到李进竟然如此的胆大妄为。


    要知道,他朱元璋之所以发禁海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没想到李进根本没有把他的心血当回事,这让朱元璋怎能不怒?


    要知道禁海令事关日后大明海上的安全,一旦李进率先打破这个禁忌,那他下发的禁海令就会成为一张废纸。


    那他为了海防苦心经营的一切都要付之流水,朱元璋怎么还能当作若无其事?


    当即,朱元璋就要让人把李进给抓起来,直接抄家砍头。


    即便是李进才华盖世,在朱元璋千秋万世的战略面前,也是微不足道。


    旁边的朱标看朱元璋突然暴怒,被吓得赶忙开口替李进求情道:


    “父皇,且慢。”


    “李进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朱标赶忙把这几年倭寇侵犯大明海境的事情,给朱元璋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完,怒容却并没有收起,反而更加生气道:


    “那又如何?难道李进就凭他一腔孤勇,就能剿灭倭寇吗?”


    “那倭寇就连咱都不知道从哪里而来,在大明海域更是四海为家,连家都没有的一群匪寇,李进又要去哪里去剿灭?”


    朱元璋难道不知道倭寇侵犯大明海域,残杀大明百姓?


    光是每年沿海的这几个行省布政司,关于倭寇的奏疏,都能堆满他的御案。


    可是,这些人来无影去无踪,大明的海岸线又长达数千公里,他总不能把大军摆在海边等着倭寇送上门吧?


    不说其他,光是军费的维持,都不是朝廷能够支撑的。


    他也想杀上倭寇的老巢,来个永绝后患,但是朱元璋根本找不到这些人的老巢,又怎么直捣黄龙?


    他甚至因为这件事,多次将徐达和刘伯温等人召集一起,商量着如何彻底铲除倭寇,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久而久之,朱元璋也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念想。


    现在听到李进竟然就想凭借三千人,剿灭盘踞东南沿海数十年之久的倭寇,朱元璋只感觉天方夜谭。


    “可是李进说,他知道这些倭寇的老巢。”


    朱标却觉得事无绝对,他的直觉告诉他,李进肯定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倭寇之患。


    “而且儿臣回来之时,他还让儿臣带着一张地图,说要献给皇上。”


    “他说只要皇上看了这幅地图,就知道倭寇的老巢在哪里了!”


    朱元璋闻言一惊,李进竟然知道倭寇的老巢?


    这怎么可能,他又没有出过海,怎么可能会知道?


    朱元璋怀着疑惑的心情,接过朱标手中的地图,随后缓缓的展开。


    这张地图就是李进给朱标看得那张,不过是缩小版,上面的各座岛屿绘画的更加小巧,地名以及城市,也被缩小了好几倍。


    朱元璋第一次看到画的如此详细的地图,不仅把大明小小的岛屿都给标了出来,就连航线也清晰的标注在地图之上。


    看样子,李进是早就开始谋划出海这件事了,要不然不可能如此费尽心机的画出这幅海图。


    “这幅图就被李进挂在了他的那座训练基地里,但是他的地图要比这个大得多。”


    朱元璋聚精会神看着地图,根本没有在意朱标说的话,等到地图被朱元璋仔仔细细的看完之后,他方才抬起头,朝朱标询问道:


    “你给咱说实话,李进训练的到底是船工还是士兵?”


    朱元璋满脸严肃的看着朱标,朱标没有犹豫,条件反射道:


    “船工。”


    朱元璋看着朱标,仿佛能看穿朱标是不是在说谎。


    片刻之后,朱元璋缓缓移开了视线,问道:


    “如果李进训练的只是船工,他怎么剿灭这些倭寇?”


    “就靠他三千手无寸铁的百姓?咱看他是想去自杀!”


    朱元璋根本不信朱标的话。


    李进既然已经准备的这么充分,想要剿灭倭寇,自然就不仅仅只是训练船工。


    要不然一群老实巴交的水手,去打倭寇,那就是送死。


    别看倭寇里面带上一个寇字,就小看这些人。


    他们可是曾经可都是张士诚和方国珍手下的人,个个身经百战。


    即便现在是一些残党,但是他们的战力依然不容小觑。


    如果李进以为带着几个百姓,就能剿灭这些人,那注定是葬身海外,被人丢进大海喂鱼。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话,讪笑两声,尴尬的说道:


    “就知道骗不过父皇,这是李进让我带回来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


    “他说如果父皇不相信他能剿灭倭寇,就让儿臣把这个交给你看看。”


    “看完之后,你就知道了。”


    练兵实纪?纪效新书?


    什么东西?听着好像是兵书,但是他朱元璋怎么从来没有听过?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韬六略他朱元璋倒是看过,但是这两本是什么书?


    难道还是李进自己写的兵书?


    朱元璋想到这,心中顿时有些不屑。


    不是他老朱吹,如果说让他写一本兵书还差不多,就李进那文文弱弱,二十多岁的年纪,又没有经过战阵的秀才,写兵书?


    别搞笑了,写话本小说还差不多!


    朱元璋满脸不屑一顾的从朱标手中接过两本小册子,随意的翻开了两页。


    但是在朱元璋看到开篇的第一句话,轻视之心瞬间消失,脸色顿时变得凝重无比。


    “兵之贵选,尚矣,而时有不同,选难拘一。若草昧之初,招徕之势,如春秋战国用武日久,则自是一样选法。方今天下承平,编民忘战,车书混同,卒然之变,自是一样选法。”


    朱元璋看到这些,只感觉头皮发炸,仿佛找到了知音一般,情不自禁的往下读取。


    “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


    朱元璋这一看就是半个时辰,直到把纪效新书的文字全部看完之后,方才缓缓抬头。


    “呼!”


    朱元璋长舒一口气,只觉得写出此书之人,练兵之能已经堪称世间一流,这其中有些东西,就连他朱元璋都参不透。


    这到底是谁写的?又是谁有如此大才,能够写出这本兵书?为何他朱元璋从没有听说过?


    “父皇,这本书写的如何?”


    朱标看朱元璋终于是把书看完,小心翼翼的在旁边问道。


    朱元璋豁然转头看向朱标,一字一句的问道:


    “标儿,这本事真是李进所写?”


    朱标看着朱元璋面无表情的面容,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坏,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这本书的确是李进递给儿臣的,但是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儿臣也不知道。”


    “这本书到底怎么样啊?”


    “惊天地泣鬼神,哪怕是孙武转世,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