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从拨号到ADSL

作品:《从黑科技到超级工程

    十分钟后,沈如海怀着复杂的情绪来到图书馆三楼。


    面对着表现得若无其事的叶铭,沈如海纠结了很久,终于还是问出了刚才曹俊文嘴里那个有点可怕的猜想。


    “叶铭,那个什么小号哥是不是你?”


    漆与墨也马上好奇地看着叶铭:“什么小号哥?”


    叶铭马上笑着摇头:“我可没什么小号,也不用小号。”


    经过十分钟的心理建设,叶铭表演得很好,用一句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回答糊弄过去后直接道:“我们还是先对一下集训时间吧,学校好像是7月3号开始,到20号选校内种子队?”


    “是,今年学校大概会选两支参加洲际预选赛。”


    沈如海将信将疑,不过被叶铭这么一打岔,他也就很快回到了ACM上来:“虽说陈老师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直接保送出战。不过如果校内都拼不赢的话,这脸肯定丢得有点大,陈老师那也不好交代。”


    说着沈如海顿了顿:“不要小看对手,其实有不少人都是在集训后才表现出竞赛天赋。”


    叶铭点头:“没事,集训的时候我们好好配合一下,”


    沈如海沉吟了一会后也点头:“那到时候你就直接负责上机。”


    叶铭一脸愕然:“为啥我上?这不应该是大家磨合之后再说的么?”


    “因为你手速快,而且通过率高。”沈如海笑了一下:“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时候,手速快很有优势的。”


    “没错!我支持沈队!”漆与墨笑眯眯地竖起右手:“你别拒绝,你拒绝我就揭你老底。”


    叶铭:“……”


    沈如海一怔:“什么老底?”


    “没什么,我……”叶铭无语地看着漆与墨,只见后者满眼都是狡黠和小得意。


    ——她知道他是一天能刷200道算法题的真·快手。


    他叹了口气:“我……的确手速快。”


    *


    *


    晚上7点,叶铭以一顿饭的代价,带着彭小飞来到了唐老师的实验室。


    “唐老板的实验室真大啊……”


    彭小飞一边感慨着,一边有些畏畏缩缩地东瞅西瞧。当看到和RC战队的实验室内没什么差别后,这家伙便放松了下来:“不过看起来也没什么摸都不能摸的东西哈。”


    “唐老师的实验室是偏计算机的,所以无非就是些电脑和电路的东西。只是规格挺高——你手边那台电脑装了两张RTX3090TI。”


    “卧槽!这么壕?”彭小飞吓了一跳:“打游戏爽不爽?”


    “理论上爽……但实际上几乎没什么人玩游戏。”


    叶铭说着走向自己的位置,随后拿出头套。


    彭小飞一见到满是电极的头套便眼睛一亮,三两步走到叶铭面前:“这个就是传说中的脑机接口?”


    “差远了。”叶铭哈哈笑道:“你要不要玩玩?”


    “废话,肯定要玩。”


    “那你戴上,然后放松,听我口令。”


    ……


    在教会彭小飞集中注意力,又训练了几次,彭小飞马上便掌握了用手臂控制机械臂的精髓,开始控制机械臂完成各种动作来。


    半小时后,彭小飞意犹未尽地摘下头套。


    “你这个除了可以控制机械臂还能干什么?”


    “控制机械臂最直观,但我们下一步的课题是看能不能用现有的条件实现更复杂的表达,譬如模拟手写用来表达意志这种——国外目前最新的进展都是通过手术植入电极来搞的,嗯……包括喊得最凶的马斯克那个团队。”


    “不是很能听懂了。”


    叶铭哈哈一笑:“其实很好懂的,无非就是人脑在思考不同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只要能够读取和分析这些信号,就能实现单方面的输出了。”


    “好吧你牛批,你先把头套戴上,我来给你拍一下——不露脸是吧?”


    “废话,带这个硅胶头套多傻啊……”


    叶铭说完,带上头套,闭上眼睛。


    片刻后,他举起手。


    机械臂也随之举起了手。


    一旁,彭小飞举着手机,夸张地大喊。


    “朋友们,我用意念控制了机械臂!”


    ……


    虽然这个没有什么“内容”的视频注定很短,但彭小飞还是前前后后配合着叶铭拍了接近半个小时。


    或者反过来说,叶铭配合彭小飞拍了半个小时。


    直到彭小飞电话响起——他高中的一个学姐来找他,邀请他一起回家,这才作罢。


    于是,叶铭送走彭小飞后关上了实验室大门,然后重新带上了头套。


    他在心底呼唤。


    “伊塔。”


    “我在。”


    “代码思考好没有?”


    “一切OK。”


    “那你来。”


    说完,叶铭便闭上眼睛,“享受”起了头皮的阵阵酥麻。


    不得不说,这比用那什么灵魂提取器爽多了。


    而在他前面的显示器上,一行行代码正在迅速地、自动地生成——速度相比最初的时候快了起码几倍都不止!


    这其中,既有经过这么多天的AI和算法的迭代,对叶铭的脑信号识别越来越精准的原因,也有伊塔找到了最佳共振放电电压和频率的因素。


    如果说一开始的“网速”相当于拨号上网,那么现在,就有点类似于ADSL了。


    叶铭粗略计算过,按照目前的频率,每一秒,大概能传输2KB的字节——虽然比拨号上网还要慢太多,但已经足够让伊塔快速地完成工作了。


    于是乎,就在这一闭眼的功夫,伊塔便完成了代码输出。


    “搞定了,你调试一下。”


    “嗯。”


    在修复了两个格式问题后,调试通过,弹出了一个大大的,占据了满屏的界面。


    嗯,这很有叶铭的简约风格。


    界面上,是一个输入框,后面有一个上传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