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 没招齐人?

作品:《在年代文里当厂长

    季长青对于农药扩产这事十分支持,但又有他的态度。


    没必要从化肥厂分出来。


    “直接扩产就行,我给你们批地皮。”


    沧城化肥厂北边还是大片的荒地,往北继续扩张就行。


    季长青处于财政方面如此考量,毕竟地委今年支出过多,再去搞什么农药厂建设还真是有心无力。


    化肥厂就不一样了,厂区扩建生产线增加,化工部没有道理会拒绝。


    南雁想了想,觉得倒也不是不行,“那成,回头我写申请您把地皮给我批下来。”


    这事敲定之后,她打算离开,季长青把人给喊住了。


    “知道小孙他继母为什么要来这吗?”


    南雁不知道,对孙时景的家务事她也没什么兴趣,想着说您去跟秘书闲扯淡吧,又觉得自己这样未免过河拆桥。


    “是啊,为什么呢?”


    季长青被这“天真”的语气气着了,这哪像是聊天的样儿?


    不过这种事情,跟秘书说又不太合适,不如跟南雁聊,起码口风紧。


    “小孙也老大不小了,早些年跟他父亲关系不是多好,这不是调到这边来工作,他继母过来看看,想着缓和父子关系。”


    南雁觉得这继母当得也挺不容易的,人家爷俩的事情她都得操心,你要管多了吧,继子不高兴,你要管少了吧外人说你看你这后妈当得,多不上心。


    反正就里外不是人呗。


    要不咋说上辈子杀人全家,这辈子当人后妈呢。


    南雁对这位后妈的来意没啥兴趣,就觉得季主任要是去广电工作,或许会很受欢迎。


    闲扯淡了几句,季主任就把人给放走了。


    跟南雁聊天没什么意思。


    她显然对这个话题没什么兴趣。


    说不定跟她聊工作她更开心一些。


    “年轻人啊,工作之余也要学会放松。”


    南雁离开的时候听到这话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又从那保温箱里拿了一支冰棍,“我觉得吃冰棍就挺放松的。”


    季长青:“……”你这小同志,抢我吃的不觉得有一点点过分吗?


    不过这绿豆冰棍还挺好吃,特别解暑。


    比吊扇好使多了。


    季长青放在保温箱里的绿豆冰棍没几根,上面裹着一层薄薄的纸,因为温差的缘故,这会儿都冒了汗。


    南雁跟大院传达室的老同志打了个招呼,脚步轻快的离开。


    没曾想出门一拐弯就又看到了孙时景。


    另外两位女士倒是不见了踪影,大概率是回去了?


    南雁想了想,将冰棍递给人,“吃个消消暑气?”


    才刚揭开了一点纸皮,她没吃。


    孙时景觉得南雁是真的没心没肺,一如他猜想的那样,那些所谓的要求不过是设置一个门槛,即便是你符合了,她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换句话说,她压根没打算考虑个人问题,所谓的处对象要求高,就是为了吓走大家而已。


    所以,即便是他借着月色说出那些话来,她也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不会为此避嫌,或者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要躲避的。


    某种意义上,孙时景觉得自己该高兴才是,起码在她眼中,自己不是那小气吧啦的人。


    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他接过那冰棍,“季主任跟你说我的事了?”


    南雁愣了下,“也不算吧,就闲聊了句,你也知道的咱们季主任人挺好,就是喜欢跟人唠嗑。”


    聊工作得注意分寸,所以聊一些家长里短更合适。


    不怕一不小心就泄密。


    “他是挺喜欢跟人聊天的。”孙时景捏着冰棍,迟疑了下这才小心地咬了一口。


    有点冰。


    但也没那么恐怖。


    他慢条斯理的将那小块的冰绿豆咽了下去,好一会儿这才说道:“郭局长来了一趟,说到了咱们这边招生的问题,明天可能还有个会,你有空吗?”


    南雁不假思索,“没问题。”


    高考试卷的批改理论上已经结束,现在大概是统计分数确定录取工作的时间段。


    省里头招生并不算多,毕竟省内的高校就那么些。


    沧城这边只有一个沧城学院,而招生人数也相当有限,四个专业一共招生不到百人。


    人不在多而在精,在这件事上,南雁和孙时景达成共识。


    教育局的郭局长说不过两人,但是到省里开会的时候倒是很能扯,“我们沧城学院刚刚落成,条件不好,而且招生也是刚开始,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学生收多了也不见得能教好,今年这个数据是开会好几天来回讨论才决定下来的,哪能胡乱改动?”


    省里头的意思是想要多收一些学生,尤其是本省生源的,多解决一些。


    多招生能解决考生的问题,但是留给学校的问题就多了。


    郭长城来省城开会前,特意跟那两位确定下来。


    不敢乱答应。


    “再说了,这成绩虽然不能说明问题,但也代表着一些问题,各位也知道,沧城学院的建设跟化肥厂和制药厂关系密切,而且学生毕业后大概率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要是降低录取门槛,这不好交代啊,化肥厂那边还好些,但制药厂涉及到药品安全。”


    郭长城面带为难,引起了一阵讨论。


    是啊,这可是药品安全。


    谁家还没有老人孩子,哪怕是成年人也有要吃药的时候,哪敢不把药品安全当回事?


    郭长城瞧着议论纷纷的与会干部们,多多少少松了口气。


    别说,小孙和南雁同志说的还真没错,就得把这事往严重了说。


    反正沧城学院这边的录取分数不能低,录取的学生数量能少不能多。


    其实郭长城也为这宁缺毋滥后怕,总担心万一招不到人怎么办?


    但两边都坚持,他也不好说什么。


    起码在全省教育部门的会议上,他需要把自己的态度亮出来。


    等着会议结束,郭长城想离开,被省教育厅的戚厅长喊住了。


    “你们这要真是招不起来人怎么办?”


    郭长城心虚,“那就能招多少是多少,反正我们那边也不缺人,化肥厂制药厂都有进行培训,大不了把培训地点挪到学院里去,周末或者晚上开班,给工人上夜校。”


    这也是老传统了。


    戚厅长直摇头,“但愿你们能完成招生工作吧。”


    今年省里头能招生的高校就那么几个,谁家不是拼了命的抢人,毕竟这还能拿省里的教育补助,而且学生多了总能提高成材的概率,说不定能出来个好点的学生呢。


    你现在宁缺毋滥,不太好招生啊。


    再者说,沧城学院又没什么名气,跟那些老牌的学校没得比,能有多少人报考?


    真这么不退让,万一招不到学生,不好收场。


    郭长城讪讪的笑,“肯定没问题。”


    他得给自己打打气。


    反正也就这几天的事情,等结果出来就行了。


    离开省城回到沧城的郭局长还有些不安,等到省里的统计结果出来,他看着那份内参的结果,心里头咯噔一声。


    好坏参半。


    好消息,报考沧城学院化工专业的还真不少。


    还有个好消息,报考生物制药和中医药专业的也不少。


    当然,坏消息也不是没有,机械专业的人数不足,分数达标的一共就三个。


    郭长城有些头疼,其他三个专业招生没问题,但机械专业怎么办?


    实际上不管生物制药还是化工,都离不开机械,现代化设备怎么可能脱离生产设备呢?


    但偏生,报考这个的少。


    也能理解,沧城化肥厂和制药厂都算小有名气,但省内的机械重工一般般。


    想到南雁在机械工程这方面没少下功夫,郭长城就觉得这份内参消息十分烫手,该怎么跟南雁说呢?


    他想了想,捏着这份文件去化肥厂那边。


    该说还得说,郭长城最近来化肥厂还挺勤快。


    传达室的老同志都熟悉了他。


    闲聊了两句,郭局长到了这边办公楼。


    南雁正在打电话,吴孝钢接待了教育局的一把手。


    “你们厂长这是在跟谁打电话?”


    “东北那边的,也是化肥厂,说是那边化肥厂在收尾阶段,想着请我们领导过去帮个忙。”


    “南雁同志也很忙啊。”郭长城感慨,之前就被拉去云南那边帮忙,没想到东北这边也要去,要知道东北可是重工业基地,一点不缺工程师什么的。


    还要南雁过去,足以证明南雁这个化肥厂总工不是为了揽头衔,人有真才实学。


    “是挺忙的,最近这不是要扩大生产线吗?虽说计划是任工提出来的,但涉及到工程的事情也不敢马虎,还得让我们领导盯着。”


    吴孝钢觉得东北的这通电话来得不是时候。


    肯定是要紧着自家的事情来忙嘛。


    那边化肥厂的验收调试,不缺她高南雁一个,有其他工程师在一样能解决问题,只是牵涉到了时间长短而已。


    “说起这个,倒……”郭长城的话被里面的动静打断,两人齐齐看过去,隐隐听到里面那激动的声音,“你可别骗我。”


    “骗你做什么?”老关笑呵呵,“我要是骗了你,你们钟厂长第一个不放过我,行了,收拾收拾赶紧过来给我这个老同志帮忙,我们这化肥厂再拖延下去还像话?”


    沧城这边都投产一年半了,他这边还在走流程,老同志脸皮厚也挂不住啊。


    该找人帮忙就不怕丢人,而且这也是加了一层保险。


    “成,我这边安排下,明天就出发。”


    “那我到时候安排人接你。”


    放下电话,南雁止不住的兴奋,她想了想,又迅速拿起电话来,倒是让吴孝钢愣在那里。


    自己进来的不是时候?


    他进退维谷。


    听到领导开口说话,“老关跟我打电话说,东北那边报考我们沧城学院的人还挺多,哎呀我回头可能要伤害一群有志青年的心了,还怪不好意思的。”


    等在外面的郭局长听到这话眼睛瞪得像铜铃,真的假的?


    东北那边,竟然会舍弃哈工,报考他们小小的沧城学院?


    这怎么可能?


    钟厂长倒是觉得这预料之中的事情,南雁在沧城的作为可是落入不少眼睛当中,而且这人之前又参与到高考的出题、试卷印刷中。


    依照南雁的身份本不该参与其中,但偏生就是她。


    除了被指派,你压根想不出第二种可能性。


    被委以重任的南雁算是沧城学院的倡导者,而且又有沧城化肥厂这么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手中。


    但凡脑瓜灵活的消息灵通的,都会考量一二。


    且不说现在的大学生有多珍贵,怎么着都会安排个不错的工作。


    就算日后工作安排的不如意,东北这边也有不少的重工业厂子,这些有远见想要搏一把的父母们,也能把孩子给安排回去。


    南雁这人是有真才实学在身上的,她对自身要求高,沧城学院的机械工程也不会差。


    虽说不在机关单位任职,但沧城的季长青对她看重的很,重要的是首都那边也看重,那么多眼睛盯着,南雁肯定会把这事办得极为出色。


    即便是和她没有直接关系的沧城学院。


    要是钟厂长有孩子,说不定也会让孩子报考沧城学院。


    他没有,不过听说厂里有几个孩子似乎报考了那边,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南雁给“伤害”到。


    笑着聊了两句,南雁挂断电话,看到门口站着的郭长城,请人进来说话。


    “刚才东北的老关打电话跟我说,他们那边报考咱们学院的人还挺多,我正好要去辽宁那边一趟,顺带着去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郭长城还没太反应过来呢,主要是他跟东北那边不熟悉,想的没有钟厂长那么深。


    但有人报考是好事啊,这样一来本省“生源不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郭局长避重就轻的说起了自己拿到的内参消息,南雁笑了笑,“这还得各省协商回头一块决定。”


    高考刚刚恢复,如何招生还没有形成体系。


    教育部也在摸索过程中。


    这次的高考是一个初体验,报考时填报志愿,甚至连估分报考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胆子大,报考的是国内最好的大学,清北哈工,有人则是谨慎起见小心填报志愿,有个大学上就行,甚至专科也不是不可以。


    汇总统计学生的志愿、专业,这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比高考批试卷核算成绩还要麻烦。


    不过让教育部门头疼去,不然怎么出工作量呢。


    南雁在这边交代了任雪松两句,后者还有些不安,“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这还没走呢,你就恨不得催我回来了,我的任副总,你对自己有点信心好不好?就两条生产线而已,你搞不定?”


    任雪松被这称呼弄得脸上尴尬,他习惯了南雁的作风,但还是有些不安,“那我尽量。”


    “不是尽量,一定可以。”


    南雁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沧化呆一辈子,等她走了谁来顶上厂长的缺她不知道,但总工是任雪松的囊中之物。


    这么大一个工程的总工程师,需要的可不止是细心,还要大胆。


    胆大心细有魄力。


    任雪松迎上那直直看着自己的目光,徘徊在心头的迟疑一点点褪去。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好,我肯定会做好这事。”


    “有什么事情就找吴孝钢。”南雁收拾着桌上的文件,“另外也关注着化肥厂的车间,工人的情绪也需要留意,尤其是那些年轻工人,参加了高考的。”


    成绩出来之前大部分人都会陷入忐忑不安之中。


    这可能会影响到生产作业。


    任雪松需要留意。


    作为总工,关注的不止是机械设备、技术本身,人才是根本。


    人的创造力,才有了这些机械设备。


    任雪松再度点头,“还有别的吗?”


    “暂时就这些,我回来的时间不太确定,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们了。”


    调试设备这种事情还真说不好,可不就是归期未定吗?


    南雁的离开颇是突然,这让前来寻找她的孙时景有些遗憾,“她可真是个大忙人。”


    这话意有所指,吴孝钢也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索性陪着笑。


    孙时景看着那关上了的办公室,“没说什么时候回来吗?”


    “这个,大概得看那边的工作进度,设备调试的话如果只是去指点一下倒是快,如果跟进整个过程,怕是得个把月。”


    这还是往少里说,毕竟当初这边设备调试就花了几个月时间。


    孙时景想了想,“那边纬度高,天气没那么热,倒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怎么好端端的扯起了避暑?


    吴孝钢正想着,孙时景已经离开了。


    走到门口忽然间想起来什么,“你们厂长,是重阳节前的生日,对吗?”


    “对,九月初八。”


    不过时下并不流行过生日啊,尤其是领导这身份特殊了点,她要是过生日,下面工人怕不是就要花钱了,不小心就搞成了经济问题,这样不好。


    孙厂长问这个做什么?


    孙时景没有给吴孝钢答案,他不是南雁喜欢给她的办公室主任答疑解惑。


    制药厂的小孙厂长喜欢给人出难题,让人费很多脑细胞。


    当然,前去东北的南雁自然不在这其中行列。


    再度来到辽化这边,南雁深知还看到了许多熟人。


    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的吊装工人,如今再处理作业时可谓轻车熟路。


    “去年的时候还出国忙活了一趟,你那鬼主意还真行。”


    老关感慨万千,当初南雁说可以通过设备安装培训吊装工人,他没那么相信,没想到人家小同志说到做到。


    这些吊装工人出国,给那些出口的大化肥装备做安装。


    在国内也四处跑,去别的建设工地做吊装。


    技术越发的娴熟。


    南雁白了一眼,“你说你这个老同志,夸人就正经的夸,非要说我那是鬼主意,跟我还是小屁孩似的。”


    老关听到这话鞠了一躬,“是我说的不对,南雁同志别往心里去。”


    他这般滑稽动作惹得其他人看过来,南雁忍不住嗔了句,“一把年纪了还不正经。”


    老关哈哈笑了起来,他是真的心情好,化肥厂这两天就能完成安装工作,紧接着调试设备,然后就可以投产。


    自己忙活完这一通,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算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如今的他,轻松得很。


    倒是南雁听到这话愣在那里,“你才多大岁数,咋就退休呢,怎么没事业心怎么行?”


    她有点慌,老关岁数不大啊,咋就要退了呢。


    老关看着明显慌张的人,“刚想要夸你呢又沉不住气了,你看你这样子,往后怎么委以重任?”


    他拍了拍南雁的肩膀,帮着这小同志整理了下领口,“身子骨不如早些年,想着休息休息安度晚年还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