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书

作品:《争魏

    盛会持续了五天。


    最忙的是文学馆的书吏,他们要讲各种精彩的编录汇总。


    杨峥每天一个开场白,就完事了,接着就看他们天花乱坠、舌灿莲花。


    大秦的学术氛围也渐渐起来了。


    医学士、工学士、农学士也上台发表了一番言论,展示了自家的成果。


    让杨峥印象深刻的,医学士修复了华佗的《青囊经》。


    也就是说,手术一脉并未并未断绝,继续在大秦的医学体系中流传。


    除此之外,医学士对瘟疫、瘴气等疾病有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婴儿的出生率也大大提高。


    有外国使团在场,工学士的成果就不方便展示。


    农学士这些年硕果累累,他们提着弓刀,深入南疆不毛之地,搜寻良种,稻、麦、各种蔬菜的产量持续上涨,还有各种新鲜的瓜果,大大丰富了大秦的餐桌。


    盛会结束了,但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


    儒、墨、法、道、佛都碰撞出新东西。


    其实杨峥觉得华夏土地上的东西都是同根而生,佛本是道,儒道一家,法墨亦是同气连枝。


    求同存异,有冲突的地方,可以融会贯通。


    儒家和墨家都在这场盛会中获得新生,双方也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了。


    在杨峥的引导下,儒家主攻思想层面的东西,相当于文科。


    墨家主攻技术层面的,相当于理科。


    儒家对外扩张,墨家在内生长。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忙各的。


    连西边的教派也学会了新东西,至少会讲故事了,加入了很多儒家的东西。


    佛门更是如此。


    历史上佛门跟儒道融合,才弄出了新东西。


    文化这一块上,大秦是有自信的,随着国家的强盛,外面的东西影响不了大秦,大秦的东西反而能影响他们,反向输出。


    之后,大秦各地的文艺气息渐渐浓厚起来。


    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传奇、戏曲、评书,大多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来。


    这种东西汉代早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刺客列传,说的就是一些奇人轶事。


    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一本《三国演义》。


    不用说,自然是出自杨峥口述,陈寿扩写和润笔,文学馆修正、加工。


    从黄巾之乱到四家归秦,出场人物两千多人,很多人物都经过文学馆的人寻访其旧事,有些甚至询问了当事人……然后推敲人物性格。


    比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更为细致,洋洋洒洒两百一十七万字。


    对每场战役都仔细复原。


    对诸葛武侯、关云长、曹孟德、孙仲谋等人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


    司马家则全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经问世,便掀起了轰动。


    全国的大街小巷全都是说书之声。


    每天傍晚,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士人官吏,都会走向评书馆,简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


    而《三国演义》这本书,也一版再班,连大兴储存的纸张都不够用了。


    依然无法降低百姓们的热情。


    巨大的需求,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岭南、云南、辽东森林茂盛之地,大量的造纸工坊拔地而起,向关中、中原输送纸张。


    关中和中原的树木则禁止砍伐。


    这也推动了云南、岭南、辽东的经济。


    当然,最赚钱的还是文学馆,一本杜预、文鸯、羊祜、陆抗签名的《三国演义》被炒到了天价。


    让杨峥惊讶的是,最值钱的竟然是安乐公刘禅签名过的。


    真算起来,刘禅才是三国历史的活化石。


    正版的太贵,寻常人家买不起。


    新崛起的中产小地主们为了抬高自家的档次,只能委托书生抄书。


    市面上出现大量抄书为生的人,养活了一大群人。


    抄着抄着,启发就来了,市面上开始出现《东周演义》、《战国演义》、《楚汉演义》、《汉武大传》等等……


    虽然比不上官府的《三国演义》,但市面上照样如饥似渴,随便一本就赚的盆满钵满,够吃一辈子。


    不过历史就这么多,而需求却是如此旺盛。


    很多文人开始发挥想象力,加入上古神魔元素,伏羲女娲、黄帝蚩尤纷纷登场。


    太久远之事,无史料可查,文人们只能自行脑洞,编纂情节。


    也就渐渐诞生了。


    不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写着写着,开始偏向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也就罢了,后面居然出现大量的颜色,尺度相当之大,花样百出……


    杨峥作为正人君子,看了几本之后,觉得这玩意儿绝不能放开,不然不利大秦的精神文明建设……


    下令宣义司查抄这些乱七八糟的书。


    好在现在只是一个苗头而已。


    不过有些书就很过分了,字里行间居然吹捧魏晋,暗戳戳的指桑骂槐贬低大秦。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些文人当年受过司马家的恩惠,自然怀念他们。


    杨峥对写颜色书的人一般也就教育一顿完事了,但对贬低大秦的人绝不手软,全部发配辽东、河中,让他们接接地气。


    当然,市面上绝大多数书还是积极向上的。


    也不是官府强制要求,而是经过了近百年的残酷乱世之后,百姓需要看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


    忠孝、仁德、信义、勇武等等。


    文化跟国家的强大息息相关。


    一个王朝的腐坏肯定也会体现在文化上。


    明面上朝廷对这些东西不管,实则暗地里一直在关注和引导,以避免走歪了。


    文学馆还将《三国演义》等优秀书籍翻译成罗马文、波斯文、天竺文。


    各国使团、商贾趋之若鹜。


    在这个到处是文化荒地的时代,如此巨作简直是空前绝后。


    儒家的东西也通过这些书深深的影响了其他国家,成为文化输出的典范。


    卡利努斯对《三国演义》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陛下,这本书简直汇集了华夏的所有智慧,它一定要出现在罗马的土地上!”


    杨峥忽然感觉不妥,这里面的权谋和兵法都是实实在在的,万一被罗马人学去了……


    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无所谓了。


    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罗马人真按照《三国演义》来打仗,绝对是找死了……


    “如你所愿。”


    “请陛下签上您的名字,让罗马的子民知道东方有一位伟大的君主!”这厮学的挺快,连马屁都拍的像那么一回事了。


    皇帝的名讳当然不能随便签,杨峥只能用私玺盖了几本,敷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