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烈火

作品:《争魏

    杨峥原本想免除徭役,减轻百姓负担,但经过实践之后,发现有些理想化了。


    修桥补路要借用民力,营建城池也要借用民力。


    大战时,输送粮草,也需要民力……


    在鲁芝、索靖的劝诫下,杨峥换了个说法,改徭役为庸。


    凡丁壮,每年须为官府劳作一个月,可以用物品钱粮折抵役期。


    均田制,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当然,这个制度并非最完美的。


    这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制度。


    只是相对目前而言,均田制是最合适目前秦国现状。


    秦国直接与百姓联系起来,绕过士族豪强中间商赚差价。


    漏洞以后当然会有,这就需要考验后人的智慧了。


    杨峥不是圣人,能让大秦兴盛两三百年,让隋唐盛世提前到来,对华夏已经功莫大焉。


    洪武大帝设计的制度在当时也算是完善的,还制定大诰,祖宗之法不可改……


    明朝也就被限制死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形势、规则,以及使命。


    杨峥的使命是推翻以司马家为首的士族豪强联合体,所以必须借用寒门庶族的力量。


    百姓对征发异常配合。


    毕竟提供一日两餐,也不用打仗,就砍砍柴而已,在家闲着还要耗费粮食,跟官府混,兴许打破了坞堡,兴许还能得到三瓜两枣的赏钱。


    杨峥的杀伐果断是出了名的,但出手大方同样出名。


    府兵、百姓都沾了些油水。


    所以此次都非常配合。


    连屯田的奴隶也赶来了。


    转眼,南安就聚集了十几万的人马。


    宣义郎和宣义掾将百姓组织起来。


    杨峥还下令造了五十多辆投石车。


    人多力量大,十几万可移山填海,一个小小的坞堡自然不在话下。


    深秋季节,到处都是枯木枯草,被砍伐来堆积在坞堡之下。


    杨峥一句废话都没说,直接上干货。


    烈焰在城下腾空而起,火油一罐一罐的投入坞堡中。


    很快,这些看似坚固的坞堡中,响起了凄厉的惨嚎声。


    不过坞堡中的人倒也硬气,死扛着不投降。


    杨峥心中一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令人加大火力,不断有干柴抛入坞堡中。


    阵阵持续一天一夜,连坞堡的天都被烧红了。


    第二天,坞堡就扛不住了。


    里面的堡民杀了坞主,出城投降。


    望着一个个被烤的黑乎乎的战俘,杨峥带着亲卫冲入人群,马鞭肆意抽打,“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贱骨头!给你们田不要,让你们当人不当,全都送到居延、朔方为奴!”


    听到不用死,俘虏们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杨峥屠城、筑京观的恶名广为流传。


    其实大秦的奴隶比他们当荫户、庄奴强多了,三年可以转为待归,两年后转为治民。


    破了第一座坞堡,就能破第二座、第三座。


    杨峥与张辅兵分两路,一路烧下去。


    有的负隅顽抗,宁愿被烤成焦炭也不出堡投降。


    有的则一见秦字大旗,知道秦王杨峥亲至,乖乖开城投降。


    南安三十三座坞堡转眼被灭。


    陇西也如法炮制。


    豪强们虽然在战术上守望相助,但在战略上仍是一盘散沙,各个击破没有丝毫难度。


    陇西之战比南安要惨烈一些,此地的豪强无法无天惯了,此次叛乱也是他们先发动起来的,尤其是牛、梁、辛等姓氏,与中原士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时候内部斗争比外部斗争更为惨烈。


    但在秦国的泰山压顶之下,所有的抵抗都是徒劳的。


    一盘散沙的豪强不可能跟秦国对抗。


    所以在杨峥下了决心的时候,他们覆灭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坞堡一座一座被推平,陇西豪强们一家一家覆灭。


    十几万人口被迁徙至居延、北地、朔方、西海诸郡。


    剩下的天水郡,在秦军一路风火连天烟尘滚滚之下,也乖乖的投降了。


    杨峥按照承诺,合法的田地还是他们的,愿意跟他们继续生活的百姓也悉随尊便,允许他们蓄养家奴,但所有田地和人口必须登记造册,坞堡必须拆除,私军必须解散。


    豪族三代超过一百人必须分家,并且所有子弟,不分嫡系、旁系都享有同等继承土地的权力,也就是推恩令,大田化小田,大宗化小宗。


    所有人一体租庸调,没有例外。


    在秦军血淋淋的刀子面前,豪强们异常拥护杨峥的各种法令,高度配合,完美展现了豪强的另一面,亲切、友好、恭顺……


    杨峥留张辅在陇右主持大局,带着大军回返长安。


    陇右只是一次试行,难免有些粗鲁和不体面,不完善之处也非常多。


    一个坞堡就是一个封闭的王国。


    消息闭塞,什么都是听坞主的。


    豪强说什么就是什么。


    很多荫户并不知道杨峥是在给他们分田,所以抵抗才稍微激烈了一些。


    “下一步,就要看你们镇抚司、宣义司了,蜀中大小豪强,全部要有你们的人,每家每户都要摸清楚,让荫户、圈禁的百姓知道大秦国策,知道均田是什么!”杨峥稍微总结了一下。


    “臣领命!”庞青、赵阿七一起拱手道。


    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尽量发动百姓。


    杨峥就不相信给田给地还不要的。


    没有荫户、圈禁的百姓支持,豪强也玩不转。


    这也是釜底抽薪之策。


    秦国有士家豪强,但没有士族门阀。


    其力量不可能如中原一般,能直接跟官府对抗。


    趁他们没有进化为士族门阀之前,压制和削弱他们是最好选择。


    而不是要他们的命。


    存在即合理,天地万物都有两面性,士家豪强并非一无是处。


    陇右处理的虽然有些不体面,但压在杨峥心口上的一块大石被挪开。


    顺我者活,逆我者亡。


    此战也表明了杨峥推行均田制的决心,剩下的就看宣义司、镇抚司的水平了。


    不过杨峥觉得,豪强们最终妥协是必然的。


    因为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太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