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食经营手册》 第1章 芥菜饼 三天了 看着窗外沐浴春光,努力展露枝桠的春景,再看看屋里这稍显质朴却无法掩饰古色古香的陈设布置,李婉清终于艰难的接受了这一现实——— 她穿越了!!! 要不是脑子留存着原主的记忆,李婉清都要以为这是什么整蛊恶作剧。穿越就算了,不说什么公主、郡主,富家小姐的,好歹吃喝不愁吧,结果呢?! 一贫如洗的家,嗷嗷待哺的娃。 原主的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原主爹是个猎户,为了负担原主母亲的药费经常入深山打猎,一次一个不小心滑下了陡壁,等原主家里托人去找时原主的爹早已断了气,原主母亲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跟着原主的爹一起走了,留下原主姐弟三人。 原主只能托起家里的担子,承担家里的大小事务。 一次河边洗衣时太累,栽进了河里,失去了生命,等旁边的村民救起人时,醒来的时候就是现代的李婉清了。 李婉清穿越的是一个架空的朝代,秦汉南北朝一路都是按照李婉清所认知的历史知识发展的,但是到了隋朝这里拐了个弯。 没有隋朝,统一南北朝的不是隋文帝杨坚,而是一个叫做赵邕(yong)的人,说到这个赵邕,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政绩,统一南北朝,创立大晋,结束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大力发展经济,成立农科院,研究和发展物种的进化,改善生产工具,成立报社,推行大晋月报传达朝廷政策,组建航海队,引进农作物,同时提高女子地位,建立女户…… 不用说,这肯定是位前辈!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白捡了人家的身子再活一世,说啥李婉清都要把这个家撑起来,以前她能够凭靠自己做到江海市数一数二的龙头酒楼,那么现在的她也依然可以。 “吱-”老旧的木板门因为推动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声音,李婉清抬头望去,一个小豆丁手里捧着一碗药,身后跟着一个亦步亦趋的小女娃。 “姐,大夫说喝完这一帖药你就能好了。”小男孩有些瘦,脸也尖尖的,显得他的眼睛格外的大,说到这里时眼里高兴的闪着光,小心翼翼的把药递给了李婉清。 看着面前这碗黑乎乎的药汁,肚里没有半粒米的李婉清嘴巴有些泛酸水,抬头看着两个小心翼翼,紧盯着她的孩子,眼一闭,干了。 三天了,李婉清自觉恢复的不错,开始在家里的院子里逛悠,家里的米面吃的也差不多了,因为原主母亲常年吃药的原因,家里其实没有多少钱,再坐吃山空回头都得喝西北风去。 肚子里空荡荡的李婉清决定先做点饭吃,米面虽然不多,但是春天的野菜多啊!还有什么野菜能有这个季节的嫩吗?更何况这还是无污染、无添加的古代,这玩意在现代那不得花大价钱买? 当然,现在的李婉清并不需要花大价钱,村尾的山上一堆堆的,不要太多。 “大娃,二妞,跟姐姐出门挖点野菜。”李婉清看着两个瘦落的孩子,大手一挥,牛气的说:“姐姐给你们做好吃的。” 二妞虽然还小,但是对好吃的还是知道的,于是屁颠屁颠的跑到李婉清面前,拉着她的衣摆喊着:“好吃的,好吃的。” 李婉清揉揉她的小脑袋,带着两个小的出门去了。 天光正好,一阵春风拂面,河边的柳树抽出嫩芽在随风飘扬,蜿蜒的羊肠小路附近是肆意生长的植物,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草木香味,李婉清深吸了一口,感受春的美好。 河边几位妇女正在洗衣闲聊,看到李婉清姐弟三人出门,略楞了一下:“婉清妹子,去哪啊?” “王大娘,洗衣服呢。”李婉清对着蹲在河边搓衣服的王大娘说道:“这不最近的野菜长的挺不错的嘛,出门摘点给大娃、二妞做饼吃。” “最近的野菜长的是真的好啊,一丛丛的。” “你去小河边摘,那边多,前几天我家大头他们就在小河边摘的野菜。” 李婉清笑着颔首,牵着大娃和二妞继续往前走。 等李婉清姐弟三人走开,河边洗衣服的妇人就不再顾及那么多:“哎呦,也是作孽,俩爹娘走了,留下婉清一个人拉扯两个弟妹” “可不是嘛”一妇人手里麻利的搓着衣服,嘴巴不停道:“打她爹娘走了,家里的活大大小小都是婉清一个干的,又要当爹又要当娘的,小小年纪怎么受得了哦。” “这不,前不久就累的一头栽水里了吗,要不是大柱家的碰巧在旁边,指不定怎样呢。” “诶,你们觉不觉得婉清今天的精神头好多了,不再那么……” 李婉清牵着大娃、二妞继续走,身后传来妇女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乡下嘛就那么大点地,一件事能反复的讲,李婉清接受良好,但是俩孩子却不行,二妞还好,只是有点难过,但是大娃已经七岁了,正是懂事的年龄。 小手紧紧的牵着李婉清,大大的眼里满是悲伤和恐惧,大娃受不了,他的大姐要是也走了怎么办,他差点就失去了大姐。 李婉清感受到大娃的情绪,没出言安慰,而是说:“大娃,姐姐身体还没好,待会摘野菜可就全靠你了,你现在可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大娃楞了一下,抬头看着李婉清,用力的点下头:“嗯!” “大娃真棒” 一旁的二妞听着,也连忙表示道:“我也可以摘,我超厉害的!” 听着这奶声奶气的话,李婉清揉了揉二妞发黄细软的头发:“那大姐可就全交给你们两个了。” “嗯!”俩小孩异口同声道,高兴的领了这个任务。 看着俩个孩子的脸上终于有了点高兴的样子,李婉清点了点头,孩子嘛,就得高高兴兴的。原主在失去爹娘后就一手包揽了家里的活计,不太舍得让大娃和二妞干什么重活。 但是俩孩子其实已经长大了,家里的气氛不好,天天面对的都是悲伤的情绪,整个人都老气了不少,一点孩子气都没有。 还不如让他们干点活,承担一下家里的活计,分散一下注意力,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毕竟,未来这个家是要靠大家一起撑起的,关靠她自己一个人怎么能行。 等到了地方,李婉清就让大娃和二妞各自行动去:“最近野菜多,挑嫩的摘,太老的就不要了。”大娃和二妞表示明白。 李婉清找了一片靠近小河流的地方,大片大片的芥菜长在那里等着人摘,李婉清手脚麻利的辣手摧草,太老的不要、太丑的不要,就可着顶端的地方摘,没一会功夫,篮子里就多了一堆芥菜。 一大两小最后收获满满的回家去。 素食养心,春天,这些冒头的野菜,长出新芽,新鲜美味。 李婉清摘的是芥菜,刚摘的芥菜有点糙口,洗干净后用热水过一遍,芥菜就会变得软嫩起来。 李婉清伸手团起过好冷水的芥菜,拧干水份,拿刀将它们切碎。 打个鸡蛋,加点面粉和盐巴将它们一起揉成一团, 然后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压扁。 锅里刷点油,贴上一个个面团,看准时间翻个面,没一会就可以出锅! 辛弃疾就曾经说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芥菜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食物了,要让李婉清这个吃货来说,春天就得吃芥菜。 芥菜饼的卖相其实不怎么好,家里的面粉都是掺着麦麸打的,有点灰黄。李婉清动手夹了一块刚出锅的芥菜饼,咬一口,最先品到的是芥菜的清香,嘴巴嚼动,属于面粉醇厚的香味弥漫开来。两个平平无奇的食物组合在一起,形成特有的魅力,让人唇齿留香。 没两口,一个芥菜饼就下肚了。来这边这几天,李婉清的肚子里就没有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不是喝苦苦的药汁就是喝没味的稀粥。这个小小的芥菜饼唤醒了她的味蕾,让她有一种还活着的踏实感。 “大姐,好了吗?”旁边的二妞踩着小板凳,扶着灶台,看着锅里芥菜饼的香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好了好了”李婉清用筷子夹了几个芥菜饼到大娃和二妞的婉里,递给他们:“小心烫啊,吹凉了吃。” 俩小孩馋了好久,哪里听的进去,随便吹一下就往嘴里塞。 李婉清任由他们吃着,转身处理起了大娃和二妞摘的野菜。两个孩子没有挑着一种野菜可劲的嚯嚯,而是广撒网,多捕鱼,不拘什么野菜,只要是自己认识的都往篮子里摘。 看着竹篮里洗好的混在一起的野菜,李婉清懒得将它们挑拣出来。于是准备拌个野菜配芥菜饼。 凉拌野菜,是春日里最清爽开胃的美食了,用热水烫一遍,出水后快速的过一遍凉水然后拧干水份,这样能够很好的保留野菜翠绿的色泽。 李婉清把野菜切的跟大拇指一样大小,加点盐,油,糖和酱汁,将姜沫和烫的半熟的蒜沫一起放进去搅拌,装入了盘子里。 一口凉拌野菜一口芥菜饼,两种不同的口感相碰撞,让人大快朵颐。 “大姐,野菜真好吃,以后我们就都吃这个吧。”二妞嘴里嚼着凉拌野菜,一脸认真,她觉得芥菜饼和凉拌野菜可比掺了麦麸的粥好喝多了。 大娃看了眼自己的这个傻妹妹,伸手抹掉二妞脸上的面屑:“笨,天天吃就不好吃了,而且又不是天天都有野菜,过几天就没了。” 以前爹娘还在的时候大娃就没少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捞鱼的,野菜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他可清楚了。 不过,他还是提议道:“姐,最近我们就都吃野菜吧,面粉可以少放点,也挺好吃的。” 大娃其实还是有些担心的,八岁的孩子,家里的情况就算没有人跟他说,他自己也能感觉的到。 家里没有什么钱和粮食了,不然大姐也不会因为长期下地干活,吃的跟不上累晕过去,栽倒在河里。 他差点就失去了他的大姐! 大娃看着一旁的大姐,眼圈有点红。看的李婉清心里一软,放下手里的碗,伸手抱住两个孩子:“这不是有你们吗?哭啥,以后大姐和你们两个一起把这个家撑起来。” 李婉清伸手捏了捏大娃的脸:“我们的大娃真是长大了,都会照顾姐姐了。”没有什么肉的脸捏着手感不是很好。 果然,孩子还是要胖一些才可爱,李婉清觉得把两个孩子养胖不是什么难题。 她以前专门找不同的大厨学过手艺。她年级轻,厚着脸皮,到处拜访名厨。 好在她的天分挺高的,那些老师傅被磨的没办法,随便教了点东西给她,但是架不住李婉清学的快啊,教着教着就把看家的本领教出去了。 想到这里,李婉清有点难受,她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小时候在孤儿院吃的不是很好,孤儿院那种地方只管饱,但是要美味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打小李婉清就想和电视机里的小福贵一样,能够做那么多好吃的吃。 长大后的李婉清没有去上大学,而是去到了江海,在那里从一家小餐馆的洗碗工做起,偷摸的看着师傅做菜,晚上下班回去后在出租屋一点一点的练着。 后来学会了一些手艺,就到了一家大酒楼当帮厨,就是在那里遇到了她的第一个师傅,后来这个师傅还带着她认识了其他的师傅,可以说李婉清的手艺都是他们教的,李婉清也在心底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家人。 也不知道她走后,师傅们会不会难过。 “大姐” “大姐” 李婉清被大娃打断了思绪:“怎么了,大娃。” 大娃扭捏的捏着自己的衣角,耳朵尖红的透血,鼓着勇气说:“大姐,以后能不能别叫我小名了,我长大了。” 大娃虽然害羞,但是眼里满是坚定,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为这个家承担一些了。 李婉清这个现代人虽然觉得大娃这个七八岁的小豆丁说自己是大人的模样有点可爱,但还是答应了这个勇敢的小男子汉:“好~,我们大娃长大了,可以帮姐姐做事了,以后大姐就叫你大名。” 大娃,不,现在应该叫他李舒阳。 说来原主的娘不愧是秀才的女儿,给三个孩子的名字取的特别好听,她叫李婉清,大娃二妞叫李舒阳、李婉瑶,这名字可是吊打乡下的一堆虎子、狗剩的。 李婉瑶听到两个人的对话,也噔噔的跑过来:“二妞也要,二妞也要。” 三人顿时闹作了一团。 第2章 徭役 一顿饭后,李婉清将碗丢给李舒阳洗,自己走回了卧室清点家产。说是家产其实也没有多少,全家上下只剩七八十文,还有一点大米和两袋掺了麦麸的面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她就是有一身的厨艺,没有本钱也是难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挣钱。 “咚咚咚~” “婉清啊,你在家吗?” 李婉清赶忙去开门,来人是李婉清的堂兄,其实说是堂兄,也是隔了好几代了。 在原主的爹娘去世后,就是这位堂兄和他的爹娘,也就是李婉清的大伯和大伯娘在一旁帮衬着,也是多亏了他们,原主才能那么快的处理父母的后事,安顿好家里的事情。 看着面前这个皮肤有些黝黑,笑容灿烂,一脸憨厚的汉子,李婉清笑道:“李虎哥,有什么事吗?” “今天我爹上山挖春笋,挖挺多的,就说给你送点过来,现在的春笋可好吃了。”说着,提起了脚旁的竹筐,往里走:“我给你堆柴房了,省的你还要搬,柴房干燥,能放的久一点,到时候你要吃直接拿就行。” “谢啦,李虎哥,老吃你们家的东西怪不好意思的。” “嘿,这有啥,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李虎利索的把竹筐里的春笋倒到柴房的角落:“我们可是亲戚,互相帮衬不是应该的吗?我娘可说了,你就是她的半个女儿。” “大伯娘回来了吗?”李婉清想起这位大伯娘,和原主的娘相处的非常好,两个人亲亲蜜蜜的,原主娘走后这位大伯娘难受了很久,还病了几天,后来撑着身子带着李婉清把丧事办完。 可以说自打原主父母去世后,原主一个弱女子能撑这么久就是多靠李虎一家。 李虎摸了摸头,想着他娘回娘家走亲戚时说的话,憨笑道:“没呢,说是今天回,可能到傍晚就到了吧。” 李婉清刚想开口就听到外面一阵铜锣声。 “铛铛铛” “铛铛铛” “村里的户主马上到大树口下集合~村里的户主马上到大树口下集合~” 一阵声音快速的从外面经过,又迅速的向前方飘去。 “这么急,大中午的能有啥事?”李虎的脸色有点担忧。 “我们去了不就知道了”李婉清走去跟李舒阳交代了一声,让他在家里照顾好妹妹,自己则和李虎走去。 原主的爹娘走了以后,家里就剩原主三人,虽然可以立女户,但是属于原主父亲的永业田就不能保留了,所以这个家的户主是唯一的男丁李舒阳。 不过李舒阳现在还小,家里还是由李婉清做主,所以这个会自然而然的由李婉清参加了。 李虎虽然不是户主,但是他有些担心,也准备走去听听。 大树下其实就是一颗榕树下,那颗榕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特别的庞大,树底下是一片空地,村里的人闲时就爱去树下纳凉唠嗑,慢慢的就成了村里的聚集地。 李婉清和李虎走到的时候已经来了不少人了,两人走到李虎的爹,李满粮的旁边。 “大伯” “诶,婉清也来啦”李满粮应了一声,李虎和李满粮两个人的脸特别像,都是方方正正的,但是李虎长地比较高壮,李满粮却有点瘦小,年长的李满粮背有点驼,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麻衣,整个人看着有点苍老。 因为担忧,李满粮也没有聊天的心情,皱着眉头静静的等着。 “静一静,静一静啊” 大树底下站着一个男人,模样大概五六十岁,个子不高却中气十足:“都把嘴闭上,安静听我讲。” 说话的是李家村的村长:“今早里正收到消息,松江镇外的那座大坝有破口,现在要紧急抽调劳役过去修坝,我们李家村也在里头,每户派一个男丁,三天后到那边去服役。” 村长的话音一落,跟水花溅入油锅一样炸开了锅。 “哎呦,怎么挑这时候服役啊,春耕还没结束呢,家里的人手本来就不够,怎么还要去服役啊。” “这天气修大坝怎么受的了,天还没转暖呢。” “就是就是,这个天早晚还冷着呢!” “服役不是都提前十几天说吗,怎么这次这么急?” 在原主的记忆里服役都是会提前十几天通知的,好让服役的人做好准备。 这个时代的服役条件可没多好,一天就给两个饼子,干的活却不少,不比下地轻松。 但是下地是在自家的田地里头,累了能休息会,喘口气,服役可没这么好,一个不注意衙役的鞭子就会抽过来。 虽然这几十年因为开国前辈的改革,服役的条件会好点,衙役也不会动不动就打人,但是整体条件还是非常差的。 “前段时间的雨太大了,把河坝冲掉了一点,最近雨停了水也落下去了,县里派人检查才发现河坝有破口。”村长拿起背上的烟管狠狠地抽了一口,烟雾弥漫在他的脸上,整张脸都皱巴巴的。 显然,这个消息也打的他一个猝不及防。 “行了,都散了吧,各家回去好好准备准备,三天后集合。”说完,村长就背着手走了。 各家闹哄哄的四散回去,李婉清也跟着李虎他们走了。“李虎哥,你家是你去服役吧?” 李虎点了点头,他家就他一个孩子,他爹年级大了,肯定受不了服役的苦“还好大娃没成丁。”李虎感叹道。 李婉清也点了点头,她们家只有一个男丁,而且还没有成丁,按照规定是不用服役的。 回家后,李婉清拿出了藏在炕下的钱盒,里面只有一串被拆开的铜钱串,她数过,就七十八文,一文多的也没有。 家里的永业田已经租出去了,等收租那得要等到夏收了。 目光一转,撇向了旁边躺着的一枚玉佩。玉佩质地莹润,入手微凉,是上好的玉,李婉清一看这玉佩就知道不是原主家的。 那是早年原主爹进山打猎,救下了一位落入陷阱里的男子送的,那位男主书生样貌,神情急切,只说日后拿着玉佩上门他会帮扶原主爹一把,就匆忙离开了。 玉佩不能动,李婉清能动的就是这些铜钱了。 刚才回来的路上她其实已经想好了,服役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衙门发的那两个饼还不够垫肚子,吃不饱就会手软,干活没力气,一个不注意就会生病,这年头生病可不是什么小事,一个不小心是会死人的。 所以各家都会准备一些干粮让家里的男丁带去。 干粮嘛,味道就那样,吃几顿还好,要是顿顿都吃那可是很难受的,李婉清觉得这里面大有可为。 李婉清去厨房夹了几个芥菜饼带上,去了李虎家。 李虎家门没关,他娘从娘家走亲戚回来了,现在正在忙活着给李虎收拾服役时要带的东西呢。 李虎的娘有点胖,性子特别豪爽,手脚也麻利,看到李婉清来了,连忙迎上去:“哎呦,我的婉清怎么瘦了这么多,大伯娘看的可心疼了。”周惠芬回来也听说了李婉清掉河里的事情,眼里满是心疼。 带着茧子的手摸上李婉清的脸,有点疼,但是李婉清特别高兴,她很喜欢这种被人关爱的感觉。 “大伯娘,我做了些芥菜饼,舒阳他们说特别好吃,我这不想着给你吃吃看,我的手艺有没有进步。” 周惠芬很开心:“我们婉清的手艺那还用说的”。也没客气,伸手接过李婉清手里的碗,没进厨房拿筷子,手在围裙上蹭了两下捡起一个芥菜饼就往嘴里放。 “嗯,好吃,难怪大娃他们喜欢”周惠芬眼睛亮了亮,这饼子看着一般,吃起来是很香的,很有麦子的嚼头,没几口周惠芬就给吃完了。 “大伯娘喜欢就行”,李婉清很开心,对于一个厨师来说,食客的赞美就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大伯娘,你说过几天我去大坝那边卖些吃食怎样?”李婉清说道:“刚好李虎哥也去那边服役,我去卖吃的李虎哥也能吃口热乎的。” 周惠芬楞了楞说道:“那能有人买吗?”在周惠芬的眼里她觉得没人会花钱去买吃的啊,又不是没有带干粮。 “我买,我买!”一旁的李虎高兴的说:“婉清妹子的手艺好,一定有人买的。”要说这服役,李虎怕的不是劳作而是吃饭,天天吃干粮就水,一口饼子能噎的他脖子抻出半里地,他难受的不得了。 “咱们一家人还要啥钱啊,李虎哥尽管来吃!”李婉清爽快的应到,看着李虎的反应她觉得应该有很多人和李虎一样。 她知道,这门生意能成! “去去去,一边去。”周惠芬一把推开了她这个儿子:“婉清啊,大家都带干粮去,都是庄家地里出生的,谁还会花钱去买芥菜饼吃啊。” 虽然觉得这么打击李婉清不太好,但是周惠芬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年头的农民谁会花钱去买什么芥菜饼,村里到处都是,又不是没吃过。 “大伯娘,我不卖芥菜饼。”李婉清伸手扶着周惠芬坐到一旁慢慢的说着自己的计划:“现在虽然是春季,但是早晚还是很冷的,李虎哥他们还是去修大坝,这一下水就更冷了。” 倒春寒可是很冷的,更何况是在河边。 “我打算熬个肉汤,放点萝卜。肉汤也补身体,而且这个时候喝点热的最舒服不过了。” “哎呦,这肉可不便宜,太贵了也没人买的!”周惠芬一听到肉汤就皱眉,喝肉汤谁不喜欢,但是太贵了,再喜欢兜里也没钱啊。 “不贵,我准备多放些大骨棒,肉放一点就够了。到时候两文钱一碗肯定有人买的。” “对对对。”李虎觉得肉汤好啊,两文钱也不贵,要是他,肯定花钱买一碗。 周惠芬听着也觉得有点悬,不是觉得没人买,而且觉得挣不了钱,这得要多少碗才能回本啊。 不过她还是没有开口阻止,她觉得现在的李婉清比以前好多了,自打她爹娘走了整个人都阴沉沉的,没点孩子的朝气,才十七八的孩子就承担着整个家的重担。现在这样挺好的,让她去试一试也能找点事情做。 “婉清啊,你拿好的主意就放心的去干,大伯娘支持你。”说着指了指旁边的笨儿子:“就去你李虎哥服役的地方,也好有个照应。要不大伯娘和你一块去吧,你忙的过来吗?” “忙的过来,舒阳、槿瑶都长大了也会帮忙。”李婉清来李虎家就是想要跟李虎吱一声,虽然这个朝代男女大防不严,女人也能出门做生意,但是毕竟是去男人堆里干生意,有人能帮衬一把肯定是好的。 原主的长像清秀,杏眼桃腮和现代的她有八分相似,虽然因为经常出门干活晒黑了不少,但是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美人了。 现在有了李虎的应承,而且到时候在水坝服役的也有不少村里人,安全问题可以保证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婉清就早早起来,随便烙了几个饼放在锅里给李舒阳和李婉瑶,等他俩起来后用。 昨天,她就和俩小只说过今天她要去大集的事。 李家村也就六十几户人家,大部分都是姓李的人家,说是早年间祖辈逃荒到了这里,见靠山又有水的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整个村子大都沾亲带故的。 李家村人口不多,想买什么东西都得去县城里买,但是县城离李家村不近,走路大概需要一个多时辰,因此大部分村里人还是会去更近的大集市购买东西,虽然东西没有县城里的多,但是该有的东西也是有的。 说是大集市其实也就是附近的几个村子里的村民拿东西到附近比较大的村落,梨花村那里交换物资,或者以钱易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梨花村里有两个肉摊,一家是卖羊肉的一家是卖猪肉的。经过开国前辈的推动,这个朝代的猪都有煽过,肉就没有那么腥,但是猪还是底层百姓吃的比较多,富贵人家还是比较喜欢吃羊肉、牛肉。 李婉清卯时出的门,到梨花村的时候太阳刚升上天空。村户人家都习惯早起,此时正是热闹的时候。 第3章 萝卜筒骨汤 集市坐落在一条河边,农户们大多拿着自家的东西摆在路边大声的叫卖。手工编织的竹篮、竹筐,还有日常需要的针线、蜡烛、油盐之类的,种类不多,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需要的必需品,也有一些人家会拿自家吃不完的菜蔬过来交换。 李婉清没有怎么多逛,直接走到了那家肉摊上。肉摊前有一两人在那里排着队,肉摊的老板是一个中年壮汉,头戴布巾,身穿粗布麻衣,腰间的围裙早就染上了洗不去的血污。 裸露的双臂肌肉虬结,手里的砍刀磨的特别锋利,手一划拉,猪肉立马就被划开露出红白相间的纹理,抬手一个用力发出富有节感的“砰砰”声,肉就被剁了下来。 “拿好啊,您慢走。”肉摊老板麻利的用稻草将猪肉捆好递给顾客,拿过一旁的抹布擦了擦手,抬头看向李婉清:“姑娘要点啥,今早刚宰的猪,新鲜着呢!您看看是来点五花还是排骨,这猪板油也很不错,拿去炼油再好不过了。” “猪头肉怎么卖?”李婉清伸手拿起一块猪头肉,虽然没有五花好看,但是便宜啊不是吗。 “二十三文一斤” “筒骨呢?”猪头肉太贵了,李婉清只打算卖一点,到时候把肉片进去显得好看点,主要是这筒骨,拿来熬汤又香又有营养。 “筒骨便宜,六文一斤。”这年头愿意花钱买肉的多,愿意花钱买骨头的确没有多少,肉能吃,骨头又不能,顶多炖个汤,没滋没味的谁愿意买。 听到李婉清问筒骨,肉摊老板很开心,以往的筒骨一般都是自家吃的,但是天天吃也很腻,能卖出去那是再好不过了。 “我多买几斤能便宜点不?六文太贵了!”显然李婉清也是清楚这一点的,这个时代又不像现代,大家肉都吃腻了,会买骨头炖汤喝。 “你要多少啊?”肉摊老板有点拿不准李婉清要买多少骨头,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 “先来十斤,回头要是可以再来买。”先来十斤试一试,要是行情可以,她不介意一次性多买点,反正现在天气也不热,焯好水放井里能放好几天。 “行,我给你五文一斤,你下次要是再来我就四文给你。” “再便宜点,直接四文给我,我再买点猪板油。”李婉清穷啊,她总共就七十八文,能便宜多少是多少。 “行,猪板油你要多少?”肉摊老板利索的从摊子下面拿了几根筒骨来,上面还带着一些肉,随手拿起稻草捆起来,挂到了称上一称:“十斤六两,多的算我送你。” “谢谢老板!猪板油多少钱?”李婉清开心的不得了,白得的大棒骨啊,因此笑的眯着眼跟老板道谢。 “五十八文一斤!” “什么?!”李婉清笑容僵在脸上,怎么这么贵,猪头肉才二十三文一斤呢! “猪板油可以拿来炼油,贵点不是很正常吗?”肉摊老板觉得莫名其妙的,猪板油在乡下地里卖的最好了,很多农户都会买来炼油,毕竟没油的菜也不好吃啊! “你还要不要了?” “不用了,就一斤猪头肉十斤筒骨,谢谢老板。”李婉清怕肉摊老板反悔,把筒骨的价格变回去,立马说:“筒骨四文一斤十斤就是四十文,猪头肉二十三文一斤,总共六十三文钱,老板给你钱!” 李婉清快速的算好账从钱袋里掏出了六十三文钱递给肉摊老板。肉摊老板听的有点懵,乖乖,这妹子怎么算的那么快,不会是瞎算的吧? 肉摊老板拿出手指头掰了一下,嘿,还真是这么多! “妹子,你咋算的那么快呢?”能不能教教他,免得每次算钱都要用手指头掰,那也太麻烦了。 李婉清楞了一下,反应过来这是在古代,读书写字的人是稀有动物,这年头能认几个字,能算术打算盘的都可以当账房先生了。大部分的人也就认识自己的名字,会算一些简单的数字。 李婉清打着哈哈的说:“没,我在家算过了,哈哈。老板我的肉好了吗?” “好了,给你放背篓里。”也难怪,肉的价格都不怎么变动的,在家算好也正常,肉摊老板收回了自己的惊讶,把筒骨和用荷叶包好的猪头肉给李婉清放到了背篓里:“您小心慢走啊,下次再来。” “诶,好嘞。” 虽然没有买到猪板油,但是李婉清还是很开心,背着一筐的“创业基金”愉快的走回家。 “大姐,你回来了~”听到门口的动静,拿着扫帚的李婉瑶立马丢了扫帚迎了上去。 “大姐,你买了啥?”厨房里的李舒阳也走了出来:“我热了烙饼,大姐出门累了吧,待会就可以吃午食了。” 李婉清牵着李婉瑶向厨房走去:“不累,大姐去集里买了点肉,今天给你们煮肉吃!” “肉!”李舒阳和李婉瑶异口同声道,他们很久很久没有吃到肉了。 “大姐,我们不吃肉没关系的,饼子就很好吃。”李舒阳虽然很想吃肉,但是家里的情况他或多或少还是知道的。 “没事,大姐有钱!”李婉清把背上的竹篓放下,拿出了里面的筒骨和猪头肉:“大姐想到了挣钱的方法,以后让你们天天吃肉!” “快来,帮大姐把火生起来!” 李婉瑶屁颠屁颠的跑去生火:“大姐,我来!”李婉瑶想到待会能吃肉高兴的不得了,立马应承了下来,小小的人坐到比她还高的灶台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火怎么生啊,小豆丁李婉瑶有点懵,眨巴眨巴眼睛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哥哥。 李舒阳无奈的叹了口气,伸手过去起火。 李婉清打了水烧开,将筒骨放进锅里,倒了点料酒放了点大葱和生姜把筒骨焯了一遍水,这样可以把筒骨的腥味去掉。 焯好的筒骨过冷水,李婉清拿出了最小的一根出来,用斧头给它劈开,放进了瓮里,加水没过它。剩下的筒骨则是放到竹篮吊在了井里,等到摆摊的时候用它。 李婉清将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快速的去皮洗好,利落的将萝卜放在菜板上,左手推着萝卜滚动,右手拿刀挥舞,刀和菜板接触,发出清脆的“哒哒哒”声,萝卜就被切成大小不一的滚块,一气呵成。 瓮里的水滚开,李婉清下了萝卜还切了几片姜进去增味。 汤还要炖一会,李婉清处理起了一旁的猪头肉,她没打算今天吃这肉,这个猪头肉是准备到时候切好了放到汤里,这样带肉的筒骨汤会比没有肉的更好卖一些。 虽然吃不了肉,但是李婉清买的这块猪头肉上有不少的肥肉,她准备剃下来,攒着,回头熬油吃,虽然不多,但是有一点是一点啊,谁让她穷买不起猪板油呢。 肥肉不多,不到一个小碗。李婉清拿了个小瓮将肥肉放进去,吊在井里保存。 锅里的汤也快熬好了,李婉清掀开了锅盖,一股裹挟着筒骨和萝卜的清香就立马弥漫开。热气升腾,整个厨房都弥漫着骨头汤的香味,吸引了在一旁回味猪油渣美味的两小孩的注意。 “好香啊!”两个孩子异口同声道。 筒骨在入锅前被李婉清敲开了,骨髓很好的进入了汤里,奶白色的汤汁在锅里翻滚咕噜咕噜的冒着气泡。大块的筒骨被炖的骨肉分离,筒骨上的肉若隐若现。 滚块的萝卜吸饱了汤汁,变得晶莹剔透。随着冒泡的汤上下起伏,像是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漂浮在其中。 李婉清撒了一把葱花,放了一些盐巴进去调味,筒骨焯过水去过腥,萝卜是冬日窖藏的特别的清甜,无需太多调料品,一点盐巴就足够衬托这碗汤的鲜美。 李婉清装两碗汤端到了桌子上,招呼两个孩子:“小心烫,要吹凉了再喝。”李舒阳和李婉瑶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李婉清也给自己装了一碗汤,奶白色的汤汁上点缀着嫩绿的葱花,萝卜在其中若隐若现煞是好看。 李婉清端起碗吹了吹,轻抿了一口筒骨萝卜汤,丝滑滚烫的汤汁携带着醇厚的肉香与清甜的萝卜香味如同一股暖流划过喉间直达胃部,瞬间驱散了身上的疲惫。 “哇~” 李婉清舒服的感叹了一声,拿起筷子夹起了一块萝卜。相比于筒骨上的肉李婉清更爱吃萝卜,萝卜切的大块,吸饱了汤汁被炖的软烂。 牙齿都不用用力,嘴巴轻轻一抿萝卜就在口腔里化开了。清甜的萝卜香味伴随着筒骨汤汁的醇厚,细细一品还有葱花独特的味道夹杂在其中,多种口感在口腔中交织碰撞,特别的迷人。 李婉清一连吃了好几块萝卜才肯罢休:“你们觉得这汤好喝吗?” “好喝!!!”两个孩子特别肯定的回答,是真的好好喝啊,他们好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了,两个小孩觉得这是他们打爹娘去世后最开心的一天了,有点想哭怎么办。 “好喝就行,回头大姐就用这骨头汤给你们挣肉吃。” 这边,李婉清带着弟妹美好的畅销未来,那边的某人却没有这么好的心情了。 谢安是两个月前出门游历的,听过往的客商说起华阳县的繁华,他颇感兴趣,于是便调转马头,一路游玩过来。 他是坐马车过来的,没走过海路,所以一见到华阳县的月湾码头就被那无际的海平线和过往行人的繁荣给吸引到了。 这么一待就是十几天。 “爷,我们也该走了,家里已经来信催促了。”长随一脸无奈的看着自家乐不思蜀的少爷。 “急什么。”谢安最近跟船队上的管事搭上了话,管事许诺过几天出海带上他们。 既可以了解了解船队的运行模式,还能省点路费,多好! 天知道看着钱盒里的银子一点一点的没掉,他有多伤心。 “行了,你也别愁了。”谢安捏了捏自家长随因生气而鼓起的脸蛋:“过几天就走,我们坐船离开,保管准时回家。” 长随还想说什么,就别一道惊呼打断。 “藏明兄!” 谢安下意识的转头,藏明是他的字,也不知道怎得会在这里听到。 谢安朝着声音望去,就见不远处一个男子朝他走来,等看清来人的面貌谢安立马转头就走,只当没听到。 “诶,藏明兄慢走。”男子疾步向前挡住了谢安的去路。 眼见溜不掉,谢安伸手理了理身上的衣服:“原来是子仲,好巧啊,竟然在这遇到你。你也是出来游历的吗?” “缘分啊,藏明兄。”男子一脸惊喜的样子:“我在这边任官,今天出来巡视,竟遇到了藏明兄。” “我请藏明兄喝杯茶,尽尽地主之谊。” 来的男子是新上任的华阳县县令杨守华,年纪轻轻就是一上县县令,风光无二。 杨守华也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华阳县的任官可是一个香饽饽,竟然被他给吃到了,不枉他私下的运作。 但当他正式接受华阳县后发现这个香饽饽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华阳县虽然经济发展比较好,但是大部分的税收也上交给了朝廷。 剩余的部分都要用到日常的维护上,县衙里有钱,但是没有闲钱。 其实往年的钱都是够用的,但是杨守华就觉得他的运气有点不好,刚上任没多久,就下了几场连绵的大雨。 也怪他一时兴起,想着雨后去堤坝巡视一翻,结果就看到了一个破口的堤坝。 那可是前年刚修好的大坝啊,怎么几场春雨就能让他破口,里面的种种可能杨守华不想细想,他现在能做的是先把堤坝给修好。 但修好后呢,等着几场雨再次破口,亦或者是到了夏汛,来场台风把整个大坝冲破吗? 到时候他又有几个脑袋够顶用的,杨守华想重建堤坝,但是衙门里能动的钱没多少了。 他想上书要钱,但是作为一个纳税的大县,找朝廷是不好要钱的,这可真真是急死杨守华了。 就在他急头白脸的时候,手下来报,说是在月湾码头遇到了谢安。谢安是谁啊,当朝前宰相的长孙、户部尚书的儿子、李贵妃的侄子,他杨守华的铁兄弟啊,这不就是瞌睡来了有人给他递枕头吗? 杨守华很开心,但是谢安是看到杨守华就烦,自打在国子监跟他认识后,就没有遇到好事,一个非常会找麻烦的人。 这不,又给他找了一个大麻烦。 “喝茶,喝茶。”杨守华给谢安倒了一杯茶,谄媚的朝谢安笑了笑:“藏明兄,我这是真的没有办法了,你看看能不能帮我跟你父亲说道说道。” 谢安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手指在杯沿轻轻的摩挲,半响才道:“钱是好要,但是你准备怎么要,维修堤坝可是要不了几个钱。” “维修?”杨守华嗤笑,维修啥,自己上杆子扛事吗?当然是直接捅上去了,他杨守华怕过谁? “我要上报的可是修建堤坝的钱,藏明兄可得替我向你父亲多美言几句啊。” 谢安撇了撇杨守华:“你倒是个好胆的。”前任华阳县县令如今可是一州刺史了,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居然要上告刺史。 以前在国子监的时候就是这样,天天惹是生非,让他擦屁股。 悔啊,怎么就做了他的同桌,怎么就跑到华阳县来玩呢。早知道该问一问杨守华这个惹事的跑去哪里当差了,他合该避一避的。 “这不是有藏明兄嘛。”杨守华美滋滋的笑道,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 “这一杯,提前敬藏明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