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灯火阑珊处》 第1章 初见惊鸿 在洛州城的繁华深处,有一处名为红尘阁的地方。它不同于寻常的酒楼茶肆,而是一个汇聚了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风雅之地。阁内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处处透着精致与奢华。而在这红尘阁中,有一位女子,名叫柳丹雪,她是柳家大小姐,小名丹雪,人称“女君”或“小姐”。 柳丹雪生得容貌绝世,肤若凝脂,眉如远山含翠,眼似秋波流转,唇若点朱,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她不仅容貌出众,才情更是过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她常身着一袭淡雅的罗裳,腰间系着一条柔软的丝绦,举手投足间尽显风华绝代。 柳家在洛州城中是数一数二的富商,世代经营红尘阁,以风雅为名,暗中却掌握着城中诸多商贾的命脉。柳丹雪虽是柳家大小姐,却也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重任,她不仅要维持红尘阁的繁荣,还要在复杂的家族事务中周旋。 而在洛州城的另一端,有一处清幽的所在,名为九州静茗轩。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环境清幽,绿竹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九州静茗轩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魏无隐的男子,小名无隐。魏无隐出身将门,自幼习武,武艺高强,且智谋过人。他面容清俊,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身姿挺拔,气质沉稳。在九州静茗轩中,无论是家仆还是江湖中人,都尊称他为“魏少”或“将军”。 魏家是洛州城中的将门世家,世代为朝廷效力,以保家卫。然而,柳家与魏家之间却有着一段难以言说的过往。两家因利益冲突,积怨已久,彼此之间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尽管如此,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将他们紧紧相连。 那是一个春日的傍晚,柳丹雪独自一人漫步在红尘阁的后花园中。花园里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她漫步其中,心中却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她虽身在红尘阁,看似风光无限,却也深知自己不过是笼中之鸟,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正当她沉浸在这无尽的思绪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她抬头望去,只见一名身着素色长袍的男子匆匆而来,正是魏无隐。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焦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小姐,魏少有急事求见。”一名丫鬟匆匆赶来,向柳丹雪禀报。 柳丹雪微微一愣,随即点了点头,示意丫鬟带路。她心中虽疑惑,但也知道魏无隐绝非无事登门之人。 魏无隐站在红尘阁的大厅中,目光扫过四周的奢华装饰,心中不禁感慨。他与柳丹雪虽是仇家,但彼此之间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他知道,柳丹雪并非寻常女子,她的才情与智慧,让他不得不刮目相看。 “魏少,不知有何急事?”柳丹雪缓步走进大厅,声音清冷而带着一丝威严。魏无隐抬起头,目光与柳丹雪对视,心中微微一颤。他深知,眼前的女子,虽是仇家之女,却也让他心生敬意。“小姐,我家将军在边疆战事告急,朝廷已下旨征兵。我家将军年事已高,此次出征,恐有不测。”魏无隐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此次前来,是想请小姐相助。” 柳丹雪微微一愣,随即冷笑一声:“魏少莫不是在说笑?我柳家与魏家世代为仇,你竟来求我相助?” 魏无隐摇了摇头:“小姐,我知道两家之间有仇怨,但我此次前来,并非为了私仇。我家将军一生为国效力,如今却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我虽不才,但也希望能为将军尽一份力。” 柳丹雪沉默了片刻,她深知魏无隐所言非虚。她虽身在红尘阁,但心中也有一腔热血,不愿看到忠良将领含冤而死。 “好,我答应你。”柳丹雪最终点了点头,“但你需答应我一件事。” 魏无隐微微一愣:“小姐请讲。” “无论此次战事结果如何,你我都需放下过往恩怨,以天下苍生为重。”柳丹雪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坚定。 魏无隐点了点头:“好,我答应你。” 从那以后,柳丹雪与魏无隐之间便多了一份默契。他们虽身处不同的阵营,但心中却都有一份对家国天下的担当。在红尘阁与九州静茗轩之间,他们暗中合作,为边疆战事出谋划策,输送粮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悄然生根发芽。他们虽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但在每一个眼神交汇的瞬间,都能感受到彼此心中的那份深情。 然而,这段感情却如同隐藏在暗夜中的烛火,随时都有被熄灭的危险。 尊重原创,禁止转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初见惊鸿 第2章 诗会惊变 一日,柳丹雪在红尘阁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文人墨客们纷纷前来,一时间,红尘阁内热闹非凡。柳丹雪身着一袭华美的罗裳,站在阁楼之上,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宾客。 就在这时,魏无隐也悄然来到了红尘阁。他身着便服,混在宾客之中,目光始终未曾离开过柳丹雪。 诗会进行到一半时,柳丹雪突然提议举办一场诗词大赛,以助兴这场盛会。众人纷纷响应,气氛愈发热烈。 魏无隐也参与其中,他与柳丹雪你来我往,诗词之间,尽显才情。两人虽未曾明言,但彼此心中的那份默契,却让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叹。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这诗词盛宴之时,一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红尘阁。她是魏无隐的青梅竹马,沈玉露。 沈玉露生得容貌清丽,气质婉约,她与魏无隐自幼一同长大,彼此之间情谊深厚。她此次前来,本是想为魏无隐助阵,却未曾想到会看到这样一幕。 “无隐,你在做什么?”沈玉露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与不解。 魏无隐微微一愣,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玉露,你来做什么?” 沈玉露的目光扫过柳丹雪,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无隐,你与她……” 柳丹雪微微一笑,打断了沈玉露的话:“沈姑娘,魏少与我不过是诗词切磋,无需多虑。” 沈玉露摇了摇头:“无隐,你可知她是谁?她是柳家之人,与我们魏家世代为仇。” 魏无隐叹了口气:“玉露,我知道。但如今形势危急,我们需以大局为重。” 沈玉露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我听你的。”然而,沈玉露心中却始终无法释怀。她深知魏无隐与柳丹雪之间的情感,却也明白这段感情背后的艰难与无奈。从那以后,沈玉露便时常出现在红尘阁中,她与柳丹雪之间虽无明言,但彼此之间却始终带着一丝戒备。而魏无隐与柳丹雪之间的情感,也在沈玉露的介入下,变得愈发复杂。 禁止外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诗会惊变 第3章 边疆烽火 一日,魏无隐接到消息,边疆战事告捷,但将军却身受重伤,命在旦夕。魏无隐心急如焚,立刻赶往边疆。柳丹雪得知消息后,心中也是一阵担忧。她深知魏无隐此次前往边疆,凶多吉少。她站在红尘阁的阁楼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满是无奈与不舍。“小姐,魏少走了。”一名丫鬟来到柳丹雪身边,轻声说道。柳丹雪点了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我知道了,备马。”“小姐,你要去哪里?”丫鬟惊愕地问道。“我要去边疆。”柳丹雪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决绝,“我不能让他一个人去面对这一切。”丫鬟还想再说什么,却被柳丹雪打断:“不必多言,这是我的决定。”柳丹雪骑上马,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边疆。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找到魏无隐,陪在他身边。当她赶到边疆时,战事已经结束,但将军却已经离世。魏无隐站在将军的灵柩前,目光中透着一丝悲伤。 禁止外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边疆烽火 第4章 生死相依 当柳丹雪赶到边疆时,战事已经结束,但将军却已经离世。魏无隐站在将军的灵柩前,目光中透着一丝悲痛与无奈。他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孤独,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 “无隐。”柳丹雪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一丝疲惫与关切。 魏无隐微微一愣,随即缓缓转过身来。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被深深的忧伤所掩盖。“丹雪,你怎么来了?这里可不是女子该来的地方。” 柳丹雪微微一笑,眼神坚定:“我放心不下你,所以就来了。将军的离世,我也深感痛心。” 魏无隐沉默了片刻,最终叹了口气:“你来了也好,有些事情,我正需要你的帮助。” 将军的离世,让魏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朝廷对魏家的功绩有所怀疑,甚至有人开始暗中诋毁魏家的名誉。魏无隐深知,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魏家的声誉和地位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柳丹雪与魏无隐并肩作战。她利用柳家的影响力和资源,帮助魏家收集证据,澄清事实。而魏无隐则在军事上为柳家提供支持,确保柳家的商队能够安全通行。 两人的合作愈发默契,彼此之间的情感也在悄然升温。然而,沈玉露的出现,却让这段感情变得愈发复杂。 沈玉露得知魏无隐前往边疆后,也紧随其后。她看到魏无隐与柳丹雪之间的亲密,心中满是嫉妒与不安。她开始暗中设法破坏两人的关系,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向朝廷告状,诬陷柳丹雪与敌国有勾结。 禁止外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生死相依 第5章 危机四伏 沈玉露的诬陷让柳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朝廷下令彻查柳家,柳丹雪被软禁在红尘阁中,等待调查结果。魏无隐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沈玉露的用心,但却无法直接反驳,因为沈玉露的家族在朝中势力庞大。 “无隐,你相信我吗?”柳丹雪在红尘阁中被软禁时,魏无隐前来探望她。 柳丹雪微微一笑,眼神坚定:“我相信你,也相信自己的清白。无隐,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等你。” 魏无隐点了点头,心中满是愧疚:“丹雪,我一定会查清真相,还你清白。” 魏无隐开始暗中调查沈玉露的背景,他发现沈玉露的家族与一个神秘的势力有所勾结,这个势力一直在暗中操纵着朝政,试图削弱魏家和柳家的势力。 在魏无隐的努力下,他终于找到了证据,证明沈玉露的诬陷是无中生有。他将这些证据呈递给朝廷,朝廷在经过调查后,最终还了柳丹雪清白。 然而,沈玉露却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尽。她在死前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魏无隐的爱意和对柳丹雪的嫉妒。这封信让魏无隐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禁止外传[鼓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危机四伏 第6章 情定红尘 沈玉露的死,让魏无隐和柳丹雪之间的感情受到了严重的考验。魏无隐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沈玉露,也对不起柳丹雪。而柳丹雪则在努力安慰他,告诉他一切都会过去。 “无隐,玉露的选择是她自己的决定,你无需自责。”柳丹雪轻声说道,眼神中满是温柔。 魏无隐摇了摇头:“丹雪,我知道你的心意,但我……” 柳丹雪打断了他的话:“无隐,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什么将军,也不是因为你是魏家的少主。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魏无隐。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你。” 魏无隐沉默了片刻,最终紧紧握住柳丹雪的手:“丹雪,我也是。我爱你,胜过一切。” 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后,魏无隐和柳丹雪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放下家族的恩怨,以天下苍生为重。魏无隐继续为朝廷效力,保家卫国;而柳丹雪则在红尘阁中,继续她的风雅生活,同时暗中支持魏无隐的事业。 两人在红尘阁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祝贺。婚礼上,柳丹雪身着一袭华美的嫁衣,与魏无隐携手步入殿堂。他们的爱情,如同红尘阁中的灯火,虽经历了风雨,却依然温暖而明亮。 “丹雪,此生有你,足矣。”魏无隐轻声说道,眼神中满是深情。 柳丹雪微微一笑,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无隐,此生有你,我也足矣。” 在洛州城的繁华深处,红尘阁的灯火依旧明亮。而在这灯火阑珊处,魏无隐与柳丹雪的爱情,如同一首永恒的诗,流传在每一个角落。 禁止外传[鼓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情定红尘 第7章 新的开始 婚礼过后,魏无隐和柳丹雪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魏无隐继续在边疆效力,而柳丹雪则在红尘阁中打理事务。尽管两人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魏无隐在边疆的日子并不轻松,他不仅要应对敌人的侵扰,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军事事务。但他从未感到孤单,因为柳丹雪的信件总是如期而至,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对他的关心和鼓励。 柳丹雪在红尘阁中也忙碌不已。她不仅要维持红尘阁的日常运营,还要处理家族的各种事务。但她从未感到疲惫,因为魏无隐的信件总是能给她带来无尽的力量和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他们虽然不能时刻相伴,但彼此的心却始终紧紧相连。他们相信,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只要彼此在身边,就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在一次魏无隐回洛州城休假时,他和柳丹雪一起去了九州静茗轩。那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他们在静茗轩的后花园中漫步,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无隐,你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里见面的情景吗?”柳丹雪轻声问道,眼神中透着一丝温柔。 魏无隐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当然记得,那天你穿着一袭淡雅的罗裳,站在花园中,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子。” 柳丹雪轻轻一笑,靠在魏无隐的肩上:“那些日子虽然艰难,但有你在,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魏无隐轻轻握住她的手:“丹雪,无论未来如何,我都会一直在你身边。” 他们站在静茗轩的后花园中,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他们的爱情,如同红尘阁中的灯火,虽经历了风雨,却依然温暖而明亮。 禁止外传[鼓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新的开始 第8章 永恒的爱 洛州初雪,细如鹅绒,无声地覆在红尘阁的檐角与静茗轩的瓦当。 柳丹雪立在回廊尽头,肩头只披一件素纱。她抬手接住雪片,看它静静躺在掌心,不化,也不散——像极了许多年前那个惊鸿一瞥的黄昏。 “女君,外头冷。”柳大忠已须发皆白,却仍固执地捧着貂裘跟在她身后。 “再站会儿。”她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仪,“他答应过我,初雪之日,必归。” 话音未落,远处城门方向忽有马蹄踏碎积雪,一声比一声急。柳丹雪眸光一颤,抬眼望去—— 一匹玄甲骏马冲破雪幕,马上的人霜染鬓角,却仍脊背笔挺,像一柄收鞘的剑。 魏无隐。 他勒马红尘阁下,仰头望她。雪花落在两人之间,隔了数十载光阴,却隔不断眼底星火。 “丹雪。”他唤她小名,声音被风雪磨得沙哑,“我回来迟了。” 柳丹雪莞尔,泪却先一步坠下,砸碎在雪地里,“不迟,恰好一盏茶未凉。” 她缓步下阶,貂裘滑落也不顾。魏无隐翻身下马,一把将她揽进怀里。铠甲冰凉,心跳却灼热。 “我辞了兵权。”他在她耳畔低语,“往后余生,只做你红尘阁的魏少,再不是将军。” 柳丹雪指尖一颤,抬眼望他。魏无隐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玉印,刻着“静茗”二字——那是九州静茗轩的镇轩之印,亦是魏氏历代家主信物。 “我把它交给明远。”他笑,眼底是孩子般的轻松,“孩子们长大了,该让他们去扛。我们……偷得浮生,可好?” 雪忽然大了,簌簌落满两人肩头,像一场迟到的白首。 柳丹雪踮脚,吻在他冰凉的唇角,“好,从此江山天下,都与我无关。我只做你一个人的——丹雪。” [粉心][粉心][粉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永恒的爱 第9章 传承与希望 多年后,魏无隐和柳丹雪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父母的智慧和勇气,继续为国家和家族效力。魏无隐和柳丹雪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活跃在各自的领域,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 在红尘阁中,柳丹雪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点点滴滴。她看着孩子们在花园中嬉戏,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她知道,这些孩子将会继承她的意志,继续将红尘阁的风雅传承下去。 魏无隐则在九州静茗轩中,教导孩子们武艺和智谋。他希望他们能够像他一样,为国家效力,保家卫国。每当他看到孩子们认真练习的身影,心中便充满了希望。 “爹,您看我这一招如何?”魏无隐的大儿子魏明远走到他面前,展示着新学的剑法。 魏无隐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很好,明远,你的剑法进步很大。但记住,武艺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责任。” 魏明远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爹,我会记住的。我会像您一样,为国家效力,保家卫国。” 魏无隐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孩子,我相信你。” 与此同时,在红尘阁中,柳丹雪的小女儿柳若兰正在练习书法。她继承了母亲的才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柳丹雪坐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她。 “娘,您看我写的如何?”柳若兰停下笔,将写好的字递给柳丹雪。 柳丹雪接过字,仔细端详了一番,眼中露出赞赏的光芒:“若兰,你的字越来越有韵味了。继续努力,你会成为红尘阁的骄傲。” 柳若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娘,我会的。我会像您一样,将红尘阁的风雅传承下去。” 柳丹雪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些孩子将会继承她的意志,继续将红尘阁的风雅传承下去。, 禁止外传[紫糖]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传承与希望 第10章 风雨同舟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洛州城再次陷入了动荡之中。边疆的战事再次告急,朝廷急需有才能的人前往支援。魏无隐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决定亲自出征。 “无隐,你真的要去吗?”柳丹雪担忧地看着他,眼中满是不舍。 魏无隐点了点头,眼神坚定:“丹雪,国家有难,我不能坐视不理。我会尽快回来的。” 柳丹雪微微一笑,轻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你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我会在这里等你,无论多久。” 魏无隐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感激。他知道,柳丹雪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在魏无隐出征的日子里,柳丹雪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红尘阁和家族的重任。她不仅要维持红尘阁的运营,还要暗中支持魏无隐的军事行动。她利用柳家的资源,为边疆的士兵们输送粮草和物资。 “小姐,魏少已经出征了,您要多保重身体。”红尘阁的总管柳大忠担心地看着柳丹雪。 柳丹雪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大忠,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无隐为国家效力,我不能拖他的后腿。” 柳大忠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小姐,您放心,红尘阁有我在,一定不会出事的。” 在魏无隐出征的日子里,柳丹雪和孩子们一直为他祈祷。他们知道,魏无隐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而战,他们必须支持他。 第11章 胜利与重逢 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魏无隐终于带领士兵们取得了胜利。他凯旋归来时,洛州城的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震天响。 “无隐,你回来了!”柳丹雪站在城门口,望着凯旋归来的魏无隐,眼中满是泪水。 魏无隐快步走向柳丹雪,紧紧抱住她:“丹雪,我回来了。我答应过你,一定会回来的。” 柳丹雪微微一笑,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做到了,我为你感到骄傲。” 魏无隐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孩子们:“明远,若兰,你们也长大了。这次的战事,你们也辛苦了。” 魏明远和柳若兰走上前,向魏无隐行礼:“爹,娘,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您才是我们的榜样。” 魏无隐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孩子已经长大,能够独当一面了。 第12章 永恒的爱 魏无隐和柳丹雪的生活再次回归平静。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活跃在各自的领域,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坚如磐石。 在红尘阁中,柳丹雪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点点滴滴。她看着孩子们在花园中嬉戏,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她知道,这些孩子将会继承她的意志,继续将红尘阁的风雅传承下去。 魏无隐则在九州静茗轩中,教导孩子们武艺和智谋。他希望他们能够像他一样,为国家效力,保家卫国。每当他看到孩子们认真练习的身影,心中便充满了希望。 “爹,您看我这一招如何?”魏无隐的大儿子魏明远走到他面前,展示着新学的剑法。 魏无隐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很好,明远,你的剑法进步很大。但记住,武艺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责任。” 魏明远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爹,我会记住的。我会像您一样,为国家效力,保家卫国。” 魏无隐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孩子,我相信你。” 与此同时,在红尘阁中,柳丹雪的小女儿柳若兰正在练习书法。她继承了母亲的才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柳丹雪坐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她。 “娘,您看我写的如何?”柳若兰停下笔,将写好的字递给柳丹雪。 柳丹雪接过字,仔细端详了一番,眼中露出赞赏的光芒:“若兰,你的字越来越有韵味了。继续努力,你会成为红尘阁的骄傲。” 柳若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娘,我会的。我会像您一样,将红尘阁的风雅传承下去。” 柳丹雪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些孩子将会继承她的意志,继续将红尘阁的风雅传承下去。 第13章 雪夜传灯 洛州初雪,比往年来得迟,却下得极重。一夜间,满城檐瓦皆覆上三寸素绢,连红尘阁最高处的风铃也被雪团压得失了声响。 静茗轩后山,石径早被掩埋。魏无隐手持一盏铜灯,灯罩雕并蒂莲纹,火苗却细若游丝。他走得不快,每一步都刻意踩实,仿佛要把脚印嵌进山体,好让身后的人踩得稳当。柳丹雪披一件狐白斗篷,兜帽边沿缀一圈风毛,衬得她眉眼愈发清冷。她怀中抱着另一盏灯——比魏无隐手中那盏稍小,灯壁刻着“红尘”二字,是昔年她及笄时,父亲请名匠所铸,如今早已传至孙女柳听雪之手。 “再往上,便是雪隐阁。”魏无隐回头,声音被风雪磨得沙哑,“当年你我亲手搭的木头亭子,竟也熬过了二十多年。” 柳丹雪抬眼望去。山腰处,一点微光在雪幕中浮动,像是谁于寒夜里挑开一帘星幕。她忽然伸手,握住魏无隐垂在身侧的手掌。掌心相贴,温度交叠,仿佛两条各自奔腾了半生的河,终于在此刻汇流。 “走慢些,”她轻声道,“雪厚,别摔了。” 魏无隐低笑,反手将她五指扣得更紧,“摔了也无妨,我如今有的是时间,陪你一次次爬起。” 二人相携而上。雪片落在灯罩顶,瞬间化为一缕白雾,又迅速被火舌蒸干。铜灯因此发出极轻的“滋滋”声,像是谁在耳边低语,讲述一段尚未老去的旧情。 雪隐阁前,早有一群人等候。最前的是魏云珩与柳听雪——少年黑衣如墨,少女素衣若雪,并肩立于雪中,竟真似并蒂莲开。其后,魏明远、柳若兰携各自家眷,再往后,便是两家孙辈:有佩剑的,有执卷的,有怀里抱着琵琶的,皆屏息而立,目光落在那两盏铜灯上,仿佛等待某种仪式开启。 魏无隐与柳丹雪拾级而上,脚步踏碎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那声音并不清脆,却带着奇异的节奏,像更漏,像更鼓,像心跳。终于,二人立于亭前。亭中石案上,早摆好一只灯瓮——高逾三尺,外壁雕并蒂莲,内注鲸脂,可七日不熄。 魏无隐松开柳丹雪的手,将手中铜灯置于瓮口,火苗触到鲸脂,“轰”地窜起一尺高,火光映得半山雪色皆赤。柳丹雪亦将那盏“红尘”灯放入瓮中,两火相交,发出“噼啪”一声爆响,竟合成一道金色火舌,直扑亭顶,将檐角冰凌舔成滴滴水珠。 魏无隐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风雪中,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 “昔年,我与你们祖母,以山河为聘,以雪夜为媒,结此并蒂之盟。今日,山河无恙,雪夜重临,这盏灯——” 他指向灯瓮,火光在他眼底跳动,“便是我与卿,传给你们的最后一道将令:此后,魏氏执‘静’,柳氏执‘红’,灯在,人在;灯灭,人灭。凡我子孙,当以灯火为号,守望相助,勿失勿忘。” 话音落,魏云珩率先上前,以火折子点燃一盏小小莲灯,双手高举,朗声道: “魏氏第七代孙云珩,领命!” 柳听雪随之而出,指尖挑灯,声音清越: “柳氏第七代孙女听雪,领命!” 其后,魏明远、柳若兰、以及一众孙辈,依次上前,以手中莲灯引火,再分置于亭外石阶。顷刻间,雪隐阁前灯火蜿蜒,如一条赤龙盘桓,将半山冬夜烧得通明。 柳丹雪立于火光中央,目光缓缓掠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她忽然伸手,自怀中取出一物——那是一卷素绢,宽不过三寸,长却盈尺,展开来,上面以朱砂绣着一行小字: “山河无恙,灯火长明;并蒂为盟,雪隐为证。” 她抬手,将素绢系于灯瓮之上,又以指尖蘸了鲸脂,在绢尾按下指纹。指纹鲜红,如一粒朱砂痣,烙在雪夜。魏无隐随之伸手,与她指尖相叠,按下一枚并列的指印。两印交叠,恰成一朵并蒂莲。 “去吧。”柳丹雪轻声道,“带着这盏灯,下山去,照你们的山河。” 魏云珩与柳听雪对视一眼,同时躬身,再抬头时,少年眼底有铁马冰河,少女眸中有诗酒花茶。二人并肩,各捧一盏灯,率先踏雪而下。其后,灯火长龙随之移动,像一条发光的河,缓缓流向山脚,流向洛州万家灯火。 雪隐阁前,转瞬只剩魏无隐与柳丹雪。灯瓮火光渐小,却仍固执地亮着,将二人影子投在亭柱上,交颈相依。远处,传来后辈们清亮的歌声: “并蒂为盟,雪隐为证;山河无恙,灯火长明……” 歌声随风飘远,终于不可闻。魏无隐伸手,揽住柳丹雪肩,让她靠在自己胸口。二人不语,只静静望着那盏灯,看它一点点矮下去,看雪片一片片覆上来。 直至最后一星火光熄灭,柳丹雪忽然伸手,接住一片落雪。雪在她掌心未化,反被余温蒸出一缕极细的白雾,袅袅升起,像是谁最后的呼吸。 “无隐。”她轻声道,“我们,也下山吧。” 魏无隐点头,却未动,只低头吻她发顶,声音低哑,却带着笑: “丹雪,你瞧——” 他指向亭外老梅,枝干如铁,却于火光灭后,悄然绽开第一朵花。花色极白,花蕊却一点丹心,像并蒂莲,像铜灯焰,像朱砂印,像—— 她。 柳丹雪莞尔,伸手折下那枝梅,反手插入他襟前。 “走吧,”她道,“带着这枝春,回家。” 二人相携而下。身后,雪隐阁被夜色吞没,只余一株老梅,于无灯处,静静开花。 雪落无痕,灯芯犹温。 而故事,至此方生。 第14章 并幕归雪 静茗轩后山,雪意初霁,石阶蜿蜒如一条被月光洗白的绸带。少年与少女并肩而行,衣袂扫过新雪,留下两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少年名魏云珩,字子瞻,魏无隐之长孙;少女名柳听雪,字晚舟,柳丹雪之幼孙女。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生辰恰在初雪,自幼被山前山后的人唤作“雪里并蒂”。 此时他们各捧一只小小青瓷罐,罐口以红绸紧扎——里头装着两家祖辈的骨灰。遗命曰: “若我二人先后而去,毋须合冢,只需各取一半,混作并蒂,撒于雪隐阁梅树下。让我与卿,化作春泥,再护一世花开。” 云珩停在半山一株老梅前。树干粗可合抱,枝干如铁,却缀满花苞,含雪欲燃。 “就这里罢。”他开口,声音尚带少年清朗,却刻意压低,怕惊了山巅旧梦。 听雪点头,解下腰间玉匕——那是祖母昔年裁纸裁花的小刀,刃薄如蝉翼。她轻轻剖开罐口红绸,云珩亦照做。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翻腕—— 灰白骨灰混着碎雪,簌簌落入树根。雪是冷的,灰是温的,一冷一热,竟蒸起极淡的白雾,像老人交颈而息的鼻息。雾中,听雪忽见一缕极细的风,打着旋儿升至树梢,将两瓣初绽的梅花轻轻合拢——仿佛有人隔世伸手,完成一个未竟的拥抱。 她鼻尖一酸,却忍住了泪。遗命又说: “撒骨之时,毋须哭。我与无隐,一生雪里行舟,泪亦成诗。尔等若哭,便扰了我们最后一场清梦。” 云珩收拢空罐,以剑掘土,将罐子倒扣掩埋。听雪则自袖中取出一只尚未绣完的并蒂莲绷架——绢上双花,只余最后一针。她咬断丝线,将绷架置于梅根,以雪覆住。 “走吧。”云珩向她伸手,“再待下去,雪要封山了。” 听雪却摇头,解下背后布囊,取出一物——一盏小小铜灯,灯壁刻着“红尘”“静茗”二印,相扣如锁。 “灯里添了鲸脂,可燃七日七夜。”她轻声道,“我要让它亮到春回,亮到梅谢,亮到……新的并蒂开出第一朵花。” 云珩不语,只替她挡风点火。火苗“噗”地窜起,一圈暖黄立刻在雪夜里晕开,映得梅枝上的冰凌像串串悬玉。火光跳动,灯影投在二人脸上,竟与碑上旧日浮雕一般无二。 听雪忽然伸手,抱住云珩腰际,将脸埋进他斗篷。 “子瞻,我们会不会也有那样的一日?”声音闷闷地传出,带着一点鼻音,“把一生写成诗,最后化进同一场雪。” 云珩僵了僵,随即抬手,在她发顶轻轻揉了揉。 “会。”他答得极轻,却极笃定,“但我们要先替他们看够天下灯火,再赴那场雪。” 少年抬眼,望向山脚——那里,火龙般的灯阵正蜿蜒而上。是魏柳两家的后辈,各执莲灯,来送这最后一程。灯影里,有牙牙学语的孩童,亦有鬓染霜雪的老人,皆着并蒂纹,皆唱同一首歌: “并蒂为盟,雪隐为证;山河无恙,灯火长明……” 歌声随风飘至山巅,震得梅枝微颤,雪粉簌簌。云珩牵起听雪,面向灯阵,并肩而立。 “瞧,”他低声道,“那是他们留给我们的——” “——不灭的火种。”听雪接话,眼底映着万点金红。 二人相视一笑,同时抬手,以指为笔,在虚空里写下两个名字: 魏云珩。 柳听雪。 写罢,十指交扣,掌心相贴。灯火与雪光交映,将两道年轻身影投在梅树干上——像极了两株新生的并蒂莲,正于寒夜里悄悄抽芽。 铜灯静静燃着,火苗舔过冬的唇,发出极轻的“噼啪”一声,像是谁隔着岁月,应了一句: ——“来世,仍要提灯而来,为你卸下战甲。” 雪落无痕,灯芯犹温。 而故事,至此方生。 第15章 静茗归雪 春去秋来,雪化又雪,静茗轩后山的茶园,一茬茬冒出新绿。 魏无隐脱下一身铁甲,换上粗布青衫,每日提壶浇花,掌灯煮茶。柳丹雪把红尘阁的藏书与琴谱悉数搬来,在竹林深处搭一座小阁,匾题“雪隐”。 二人晨起斗茶,午后对弈,夜里并肩倚窗,看星子一颗颗坠入山脊。岁月像被静茗轩的泉水洗过,澄澈得能照见彼此白发。 偶尔,魏明远会带着边疆捷报归来,跪在轩前,恭恭敬敬递上军报。魏无隐却笑着摆手:“给你娘念去,我如今只是魏少,将军的事,归你。” 柳丹雪便拉过儿媳与孙儿,在廊下开一席家宴。红尘阁的旧人、静茗轩的新丁,围坐一堂,酒过三巡,她举杯向月,轻声道: “愿天下有情人,皆得灯火阑珊处,一人回首。” 第16章 红尘余音 又过了许多年,洛州城的灯火依旧通明,红尘阁却渐渐传成一段传奇。 说书人拍醒木,讲的不再是剑拔弩张的魏柳恩怨,而是一段“灯火阑珊”的旧事—— “那柳家女君,风华绝代,却为一袭染血铁衣,纵马千里;那魏家将军,杀伐半生,终为一句‘我等你’,解甲归田。二人携手,把刀光剑影熬成一盏清茶,雪落无声,却白了头。” 台下稚童托腮问:“后来呢?” 说书人捋须大笑:“后来啊——” “后来静茗轩的梅花,年年开落;红尘阁的灯火,夜夜未央。只是再无人见过那对璧人,只余山巅小阁,茶香犹在。” 第17章 雪隐·终章 山巅,雪隐阁。 炉火噼啪,茶汤初沸。一只苍老却稳的手提起紫砂壶,水柱划出一道优雅弧线,落入对坐两只青瓷盏。 魏无隐鬓发如雪,眉目却仍朗澈。他将其中一盏推向对面,笑唤: “丹雪,尝尝——今年新采的第一缕春。” 柳丹雪扶盏轻嗅,水汽氤氲,映得她眼角细纹像盛开的白梅。她低头抿一口,抬眼时,眸子仍似当年秋水。 “好香。”她轻声应,却未放下茶盏,只伸手覆住他手背,“无隐,我困了。” 魏无隐起身,绕过矮几,将她打横抱起,走向窗下软榻。窗外,夜雪初霁,一钩冷月挂在静茗轩的飞檐,银光洒了满室。 他替她掖好被角,自己亦侧身躺下,与她额头相抵。 “睡吧,我在这儿。” 柳丹雪弯唇,指尖在他掌心划了最后一个圆,声音轻得像雪落无痕: “魏少,来世……” “嗯?” “来世,我还想在灯火阑珊处……遇见你。” 魏无隐合眼,吻她眉心,“好,来世,我仍提灯而来,为你——卸下战甲。” 炉火微红,茶香渐淡。雪压断了枯枝,发出极轻“咔嚓”一声,像岁月合上了最后一页。 月光照在两只交叠的手上,安静得—— 仿佛整个天下,都与他们无关。 第18章 尾声·长夜灯未央 洛州雪落,初如撒盐,继而纷纷扬扬,似有谁在云端抖开一匹素绢,兜头覆了满城灯火。 静茗轩后山,石阶蜿蜒,薄雪掩了旧年苔痕。黑衣少年负手立在无字碑前,腰间玉印叩着剑鞘,叮然一声,像隔世更鼓。素衣少女随后而至,袖口绣着一朵半开丹雪,莲步轻移,将一盏热茶奉于碑前。 “哥,今年怎来得这样早?”少女嗓音轻软,却带笑,仿佛怕惊了山巅薄雾。 少年未答,先抬手拂去碑顶积雪。指节修长,掌背有浅浅刀疤——那是十四岁随父出征,被羌人箭矢划下的第一记战功。疤痕在雪色里泛白,像一条不肯愈合的月痕。 “娘走的那年,也是初雪。”少年终于开口,声线低沉,却像温火煮酒,“她说,‘若有一日无灯可寻,便让雪做灯火’。我想——早些来,替他们守着这盏雪灯。” 少女“嗯”了一声,蹲下身,将怀中茶盏轻倾。碧色茶汤一线而下,触雪即融,滋滋作响,仿佛替地下人回答。 茶是“雪隐”自制的“并蒂春”——魏明远亲手所焙,柳若兰亲手所封。每年只制两饼,一饼留在红尘阁的库藏,一饼带到山巅祭奠。茶叶在壶中展开时,像并蒂莲一瓣瓣苏醒,香气顺着雪气直升夜空,久久不散。 二人拜毕,并未离去。少年解下背后布囊,抽出一物——一盏小小铜灯,灯壁刻着“红尘”“静茗”二印,相扣如锁。他拨开灯罩,以火折子点燃灯芯。豆大火苗倏地窜起,映得碑上并蒂莲忽明忽暗。 “爹走前夜,把这灯交给我。”少年摩挲灯壁,低声道,“他说,‘灯在,人在;灯灭,缘尽’。可我不信——缘字若真这么轻,怎值得他们寻了半生?” 少女伸手护住火苗,笑里带泪:“那就让它一直燃着。雪再大,也埋不住火。” 二 夜渐深,山风卷雪,灯焰摇晃却未熄。少年忽然拔剑,以剑尖在雪地上划字——笔走龙蛇,铁划银钩,一笔一画皆含剑气: “魏柳并蒂,雪隐为家。山河无恙,灯火长明。” 最后一笔挑起雪浪,剑气荡开,竟露出底下一方冻土,像被谁悄悄埋藏的春信。少女会意,自袖中掏出一枚种子——丹雪莲,花如其名,瓣白如雪,蕊一点丹心,是柳丹雪昔年亲手培育,天下独一枝。 她将种子置于剑痕之中,覆雪,压平,合掌低语:“来年春回,你若开花,便替他们看一场——江山如画。” 风停,雪止。铜灯忽然“啪”地爆出一粒灯花,火舌高窜,映得二人眉目皆暖。少年收剑入鞘,少女挽住他臂弯,并肩立于山巅。脚下洛州灯火万点,远处红尘阁的檐角风铃清脆,似有人隔岸和歌。 三 他们未下山,反沿着小径继续往深处走。雪压竹枝,低垂如弓,一步一响,踏碎琼瑶。行约半里,见一平坦巨石,石面刻有棋盘,纹路已被岁月磨得圆润——那是魏无隐与柳丹雪昔年对弈处。少年拂去积雪,自囊中摸出一只小小棋盒,乌木为盒,嵌银丝并蒂莲。 “下一局?”少年挑眉。 少女抿唇笑,指尖拈起一枚白子,轻轻落在天元。少年执黑,紧随边角。二人落子无声,却步步凌厉,像一场没有硝烟的仗。棋至中盘,白子已成围剿之势,黑子却弃子争先,转而守势。少女抬眼,眸中映着火把余烬:“爹的棋,果然杀伐;娘的棋,果然绵里藏针。” 少年低笑,伸指弹出一枚黑子,恰恰落在白子断处,反成劫杀。少女“哎呀”一声,却弃子认输,托腮望他:“哥哥如今,也像爹一样——舍得,也收得。” 少年收棋,抬手揉乱她发顶:“舍得天下,才收得你。——回家罢,再晚,雪要封山了。” 四 回程时,铜灯仍燃。二人以灯引路,灯火在雪幕中晕出一团暖黄,像海上孤星。将至碑前,少女忽止步,解下颈间一条红绳——绳上坠着半片残鳞,色如墨玉,触手冰凉。 “还记得它么?”她问。 少年目光一柔,怎不记得?——那是魏无隐最后一次出征,身中箭矢,箭镞带倒刺,拔箭时撕下一片血肉。柳丹雪以药封鳞,制为双佩,一佩随葬,一佩留予女儿。如今少女将残佩置于碑顶,以雪压实。 “娘说,鳞生于龙,龙隐于水,水化于雪,雪归于春。”她轻声道,“让它守着无字碑,守着——我们的来年。” 少年颔首,伸手替她系好斗篷,二人并肩对碑三拜。最后一拜未起,忽闻远处有细碎踏雪声—— 一盏、两盏、三盏……无数灯火自山脚蜿蜒而上,像一条游动的火龙。少年眯眼,认出为首之人——魏云飞,他的侄儿,亦是下一代静茗轩之主;身旁少女着淡青斗篷,腕系红尘丝,却是柳梦瑶,下一代红尘阁花魁。 火龙渐近,原来数十青年男女,皆魏柳两家后辈,各执灯而来。灯形百态:莲花、海棠、飞鸿、锦鲤……皆以并蒂为纹。众人至碑前,齐刷刷举灯,朗声诵道: “并蒂为盟,雪隐为证;山河无恙,灯火长明!” 声震山巅,积雪簌簌。少年与少女对视一眼,皆笑。二人退后,将中央位置让予后辈。魏云飞上前,以火折子点燃一只巨大灯瓮——瓮以铜铸,高逾三尺,外刻并蒂莲,内注鲸脂,火一点,“轰”地窜起丈余,照得半山通明。 柳梦瑶则解下背后锦盒,捧出一卷素绢——绢上绣《灯火阑珊图》:洛州万灯、红尘飞檐、静茗竹影、并蒂莲开,一针一线,皆出自两家祖母之手。少女展绢,以雪为案,将素绢铺于碑前。众人依次上前,以指尖蘸了灯油,在绢上按下指印——或粗或细,或深或浅,却皆成并蒂之形。 少年与少女最后按印,相视一笑。灯火映在二人眸中,像两簇永不熄灭的春焰。 五 东方既白,雪雾初散。灯瓮火势渐小,却仍留余烬,如一颗赤心埋在灰底。众人拜别碑冢,沿阶而下,一路红灯相照,像为山系上一条赤红丝带。 少年与少女走在最后。将至山脚,少女回头望—— 无字碑已远,却有一线火光,在雪顶执拗地亮着,像黑夜遗漏的一颗星。她忽然伸手,握住少年指尖,轻声道: “哥哥,你瞧——” 少年回首,一笑:“看见了。” “那光,会亮多久?” “亮到下一个初雪,亮到我们白发,亮到——天下有情人,皆得灯火阑珊处,一人回首。” 少女抿唇,指尖嵌入他指缝,十指相扣,掌心相贴。二人相视而笑,转身踏入灯火人间。 雪落无痕,灯芯犹温。 并蒂莲在冻土之下,悄悄鼓胀,等待来年春风一声哨响—— 便破土、抽芽、开花, 开成两朵,一曰“红”,一曰“静”, 交颈而立, 像所有故事的开头—— 也像所有尾声的, 未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