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越之一家三口齐奋斗》 第1章 穿越了 “向云端,嗯~嗯~,山那边,嗯~嗯~” 天刚蒙蒙亮,高速上行驶的车里播放着耳熟能详的旋律。 周大江一边开车,一边听妻女兴高采烈地说着、畅想着女儿升入大学后的生活。 女儿周思思是个艺术特长生,今年成功考进国内顶尖舞蹈学校。 全家都为其高兴,于是,就有了这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意外,往往就是在人最高兴、最无防备的时候发生的。 平坦的路面上突然塌陷出一个深坑,周大江刹车都来不及踩,就一头栽了下去,什么都来不及想,眼前一黑就失去了意识。 …… 再睁开眼时,他整个人都懵了。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妪抓着他的手,边摩挲边叨咕道“儿啊,你快醒醒呀,总不能让我一个老妇人,一年内送走夫君,又送走儿子吧? 还有,你的媳妇和孩子也没醒,还等着你去叫醒呢,你快醒醒呀? 啊!你,你醒啦!太好了,老天爷保佑,你可算是醒了。 头疼不疼?看看还有哪里不舒服?” 周大江呆愣地看着眼前的妇人,跟他早逝的母亲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母亲去世得早,皱纹没这么多。 他很疑惑,轻轻地喊了一声“妈?” “嘛什么?我是你娘,是不是脑袋磕忘啦?身上还有哪块儿不舒服? 你说说你们租的什么车,就回个家,还能把车给翻到沟里去,也就是那个赶车的跑得快,要不然我非挠他不可。 幸亏有路过的兵爷,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还得白发人送黑发人。” 妇人说着又抹起了眼泪。 周大江眼中含泪,手紧紧地抓着老妇人的手,不敢再叫妈了,怕吓到人。于是低低地又唤了一声“娘。” 虽然还没搞清是怎么回事,但能再次见到早逝的母亲,听着她的唠叨,心中别提有多满足了,即便是梦,也希望不要立即醒来。 “哎,儿啊,你饿不饿?都一宿没吃东西了,娘去给你煮点粥去,还得去看看你媳妇和孩子醒了没。”说着转身就出了屋子。 周大江这才注意到周围的环境,他躺在炕上,看着透过老旧的窗棂照进来的阳光,混沌的大脑此刻终于清醒了几分,伸出自己的手,比以前的白皙,再看看身上,好像也比以前瘦。 我这是穿越了?这事情竟然发生在我身上? 哎哟,这是什么狗屎运! 对了,孩子和她妈呢?刚刚娘说的媳妇和孩子,是不是孩子她妈和姑娘? 不行,我得赶紧去看看。 想到这儿,周大江慌慌张张地从炕上爬起来就往外走。 旁边的屋子传来老娘说话的声音, “秀英呀,你咋还不醒?大江都已经醒了,就差你和孩子了。钱大夫明明说,都没伤着筋骨,就是头磕破点皮,出血有点多,怎么还不醒呢? 手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很严重呀?这都一宿了。” 周母一个人嘀嘀咕咕一大堆,说完了也没人理她。 自己从屋里的袋子里舀了一碗米,转身去了灶房。 周大江看他娘走了,赶紧钻进屋子里。 只见炕上躺着一个年轻的陌生女子,面色雪白,头和手臂上缠着白布,上面还有殷殷血迹。 在她的身旁还躺着一个小女孩,头上也缠着白布,脸色有点白,紧闭着双眼。 周大江三步并成两步走过去,伸出手指,分别在孩子和女人的鼻下悄悄地探了探, “还好,有气。”心里松了一口气,结果就对上了一双俏丽的双眸,正清灵灵地瞅着他,里面盛满了警惕。 “哎呦,还挺吓人。”周大江吓得后退了一步。 如果是真夫妻,眼里哪会满是警惕,是孩子她娘么? 周大江一边琢磨着,一边试探地说道“向云端,嗯嗯!嗯嗯!山那边,嗯嗯!嗯嗯!” 他想,如果对方是古代人,顶多会以为他脑子里有病,说话不着边迹。但如果是妻子,一定会反应过来他说的是歌词。 结果,人家只是瞅了他一眼,也不答话,反倒推了推她身边的女孩儿,“快起来吧,人都出去了。” 然后,才看向周大江,小声地哭叽叽地道:“孩子他爹,你怎么才过来呀?我和女儿都以为你死了呢。” 周大江这下傻眼了,暗号没对上。 完了,这个不是自己要找的人,难道是穿越时一家三口走散了?这可咋整,我上哪里去找她俩去? 他脑子里翻天覆地,面上还得装作面无表情,也不敢轻易跟人搭话,就怕一说话就露馅了。只愣愣地瞪着两个眼珠子,瞅着面前的两人,那表情像是被雷劈过一样。 旁边的女孩儿睁开眼,瞅着他呆愣的表情,忍不住笑了。 “海里边,嗯嗯,嗯嗯。爸,这回暗号对上了吧?” “妈,你看你,看给爸爸吓得。” 周大江“……。” “扑哧”陈秀英也憋不住笑了。笑完后,才跟周大江讲述了她和孩子醒来的过程。 原来,她们娘俩今天一早就醒过来了,先醒来的是陈秀英,身旁的女孩一直闭着眼喊妈妈,女人都是为母则刚,她一下子就睁开了眼,结果发现自己周遭的一切都变了,女儿的模样也变了,女儿是被她给叫醒的。 两个人发现彼此的模样,以及周遭环境都变了后,才意识到她们这是穿越了。 因为两个人没有古代的记忆,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其他人,所以才一直装昏迷不醒。 陈秀英看着周大江那张陌生的脸,吐槽他“你说说你,对暗号就对暗号呗,还说什么歌词,说啥不能对暗号呀,你就说个计算机,别人也听不懂。 顶多以为你馋什么新吃食了,这家伙可倒好,还在那儿嗯嗯,嗯嗯,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上厕所便秘呢!” 女儿也捂着嘴偷乐,又不敢大声说笑,怕外面人听见,就用三个人能听到的气声跟着起哄道“别人听到了只会满脑门子的问号,‘桔蒜鸡’?这是什么新吃法?” 说完自己扛不住了,把头闷在被子里,哈哈哈地大笑起来。 周大江这下心终于踏实下来了,女儿还是一如既往地爱说爱笑,老婆数落起他来,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毒舌。 虽然大家的外貌都变了,但内里的芯子还是原装的,真好。 他摸了摸脑袋,嘴硬道“我这不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么,万一你俩穿到别人身上,没跟我在一起,我咋整? 而且,穿来前听的就是这首歌。所以,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一慌神儿就说了,要是我能理智点儿,还不得来个什么‘天王盖地虎’啥的啊?” 陈秀英:“我还宝塔镇河妖呢。” 女儿趴在被子里没说话,只是被子的抖动更大了。 爸爸总是这么搞笑,怼妈妈的思路总是让人想象不到。 第2章 重新认识 周大江瞅了一眼女儿,小兔崽子,又在背地里笑话你老子,看什么时候我不收拾你。 想了想问道“你俩知道咱们穿过来的这具身体是怎么回事么?我只听到车翻到沟里了,是被路过的兵爷给救起来的。” 陈秀英看了一眼窗外,小声地道“我听到的是,这个家的家主,也就是你这具身体名义上的爹,春天的时候,睡一觉人没了,明天是百日忌,咱们一家三口提前两天租的驴车,从县城那边回来,结果路上遇到一队快马急驰,驴子受惊了,这才翻到沟里去的。 那个救人的兵爷,也是那队中的人,跟车夫一起将车子抬上来,又给我们送到村里并留下药钱后,就急匆匆地走了。 至于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我没有原主的记忆,问思思,她也没有,我们俩啥都不清楚。老周,你有原主的记忆么?” 周大江“我昨晚做了一晚上的梦,应该是原主的记忆吧。” “这个朝代叫东华国,咱们所处的地方叫青山沟,离海不算太远,坐车大约两三天的路程,是东华国的东边。 原主是个童生,上有兄长在家务农,下有弟弟继承老父手艺,在镇里铁匠铺里打铁。 哦,对了,你的父亲我岳父,是一名老秀才,在一家私塾里教书。 我正好在那个私塾上学,岳父看中我脑子好,又老实敦厚,于是将你许配给了我。 婚后,我们在镇里岳父家附近租了一处小房子,我跟着岳父做学问,休沐时给人抄书写信挣钱,你有一手刺绣手艺,平时在绣庄接绣活赚钱养家。 原本今年我是要考秀才的,结果父亲去世,东华国有规定,至亲离世要守孝三年不得科考,于是就搁下来了。 因为私塾的课是上到秋收前结束,所以两天前咱们才收拾东西往回走,结果翻了车……” 说完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接着又道“这次回来一则是上坟,二则是要帮着秋收,然后分家。 原本父亲去世后家里就该分了,是娘说我和三弟都不常在家干活儿,等今年大家一起秋收之后,再分。” 周大江又回忆了一下,继续道“咱们仨穿过来的身体名字都没变,家中老娘周高氏,孩子她大伯叫周大海,大伯娘张氏,有两个儿子,老大小名铁头,老二小名锁头。 孩子她三叔叫周大河,三婶李氏,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小名荷花,儿子是双胞胎,小名大宝和二宝。其他的人你们跟着我叫就行。” 又担心她俩没记忆说话露馅,又道“孩子她妈,你以后要么就喊我相公,要么就喊我大江,别喊错了。” 正说着外面大门打开了,进来的正是周大江说到的这些人,去山上砍柴回来了。 男人们身后都背着一捆柴,后边跟着一个稍胖的女人,胳膊上拐着筐子,里面装着满满一筐的猪草。 她的身后还有一个年轻女人,一手扯着一个小孩儿,旁边还跟着一个女孩儿,也没空手,身后的背篓里装满了蘑菇。 周母从灶房里面出来,对走到跟前的大儿子道“快洗洗手,你二弟醒了,在屋里呢,你俩研究一下秋收,下午没事的人都下地里。” 又吩咐大儿媳“张氏,你和李氏收拾午饭,多蒸点饼子,下晌午干活,贪点黑多干会儿,吃点干粮扛饿。” 接着柔声地嘱咐小孙女“荷花啊,去屋里看看你姐姐和二伯娘醒过来没有,要是醒过来了,正好让她们和你二伯一起喝点儿粥。” “好咧,奶奶。”小荷花一听到吃的跑得飞快,嗖地一下就钻进了屋里。 “奶奶,姐姐和二伯娘都醒啦!” 忽啦啦,大家一下子都涌进了屋里。 先开口的是周母,“乖孙女,头还疼不?别起来,躺着,瞧这脸色白的。 秀英呀,你咋样?昨天你头上、手上和胳膊上都流了好多血,现在还迷糊不?” 没等陈秀英开口,周大江抢着道“我进来后这两个人就醒了。 就是,可能是因为撞到了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连我是谁都不知道。这会儿正跟她们娘俩说呢。” 周母一把扯过陈秀英未受伤的那只手,道“这可造了什么孽哟?秀英啊,我是你婆婆。” 又指着进来的人“喏,这是你大哥,大嫂,小叔,三弟妹,唉哟,这要是让亲家知道了可怎么整?” 陈秀英跟着一一叫过众人,“娘,大哥,大嫂,小叔,弟妹。” 接着又安慰周母“娘,我这种状况也许只是暂时的,说不准明天就好了。” 周大江也赶紧岔开话题,“娘,刚刚听您在院里说要秋收,下午我也一起去。咱们打算先收哪块儿地啊?” 说到秋收,周母转过头来看着大儿子“大海,咱家那几块地是不是都可以收了?” 周大海回忆了一下,慢吞吞地道“山坡的那块地可以收了,基本都黄了。 收完坡地,山下的沙地也可以收,靠近河边的那块儿,还有一些绿,得晚几天才能收。” 摸了一下头接着又道“今年的年头好,应该能多收不少粮食。” 老农民最希望的就是自家每年都大丰收,听到今年是一个好年头,大家都很高兴。 周母“那好,咱们先收坡地。 老三,下午你去趟镇里,把明天要用的纸钱和香烛买了,顺便再买一斤肉和几根猪骨回来,烧过百后就可以吃些荤腥了,得给孩子们补一补,咱们大家也跟着改善一下伙食。都办完后,你再去地里。” 周大河“好嘞,吃过晌午饭我就去。” 午饭很快就做好了,张氏烀的饼子,炒了一大盆的青菜,一人一碗胡辣汤,就着大葱和咸菜,虽然味道一般,但大伙儿也吃得满脸冒汗。 周大江一家三口是病号,只能喝喝粥,缓缓肚子。 吃过饭后,该下地的都走了。 陈秀英因为伤还没好,被安排在家看着老三家的双胞胎,四岁的大宝和二宝。 但她是个闲不住的性子,看孩子的同时,顺便用那只没受伤的手,将院子和粮仓给收拾了一下,过几天粮食就该装进来了。 等她收拾完后,天都黑了,又开始准备晚上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