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金刀》 第1章 寻香气偶听奇事 葡萄灰的天空疏疏落落的飘浮着几片棉云,一道红光从水天交际处射出,照得渠河水面流金溢彩。 “总算赶上了一回日出。” 朱翾心里庆幸着,停下脚步,重重吐气。 一缕寒风刮来,将她呼出的淡淡白气吹散,清新幽冷的空气钻入肺腑。 “哈……” 朱翾不由自主打了个冷颤,跺跺脚,快步往前走。 调皮的冷风却没有跟着她,反而拐了个弯朝着河面掠去,经过几次用力的鼓吹,河心的一絮白雾终于散开了,露出五六只商船来。 这里是洋河渡口,也是河间县最大的渡口。 河间县隶属于瀛洲,古之鲍叔分封地,位属北方要道,毗邻运河沟渠,可以说得上是四方辐辏。打从前朝修通了渠河后,每到夏秋时节,渡口几乎是千帆林立。南来北往的客旅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百货不知凡几,河间县的商业因此异常茂盛。 朱翾从县碑旁经过,转身往右边的河岸来。 河堤苍苍,杨柳依依,旭日的光辉洒在纤细的柳枝上,金碧辉煌。微风习习,柳叶摇曳,那婀娜多姿的形态好像女子的柳腰,楚楚动人。柳梢轻轻拂过朱翾的手臂,好似在挽留她。 朱翾却好似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脚步一错,走到了柳岸里侧。 初夏时分,芳草萋萋。 野草地上不时会有一些胖胖墩墩的杙,这些斜埋在地上的小木桩,是给渔船、瓜皮船等类似的小舟停泊的。 朱翾脚程很快,须臾,便到了一片碎石区域。她左右环顾,挑中了一块显眼的大石头。石头圆圆胖胖,像个超大版的石磨。朱翾走到石头前,双手一撑,人就跃了上去。接着,她从腰间的挎包里取出一卷油纸,放下摊开,盘腿而坐。 垫油纸是因为她矫情嫌弃石头上有灰吗? 并不是。 只因河边水汽多,早晚气温变化大,像这样面积大又粗糙的石头表面,是小水珠极好的附着物,垫一层油纸是为了隔绝露水。 露水寒凉,若是受寒就不好了,比如她上辈子…… 此时,红日已经一点一点从水面升了起来。 朱翾便收回飘远的思绪,专心致志看日出。 天空好似一盘混合的颜料,朱金橙黄揉成一团。再后来,好似是眨眼间,云霞碎开,太阳就和皮球一样弹了出来,越弹越高。那万道金光,洒满了整个天地,十分的耀眼夺目。 朱翾眨眨眼,低下了头。 石头上一滴露珠散发着七彩珠光,她心神微动,从挎包里又掏出了几样物品。其中有一个巴掌大的木盒,揭开盖子,是十来个小格,小格里盛着各色的粉末胭脂、藤黄、泥金、花青…… 朱翾握着一只小羊毫,沾了沾露水,开始作画。 细绢上早已画好了渡口的静态场景,她今日来是为了将日出东方的景象添上去。 屏气凝神,笔走龙蛇,浓墨重彩,一气呵成。 耗时大半个月的渡口日出图总算是完成了,朱翾满意的点点头。 在等绢画干的过程,她把各色物品小心收拢好。 无它,只因为颜料难得。 河间的坊市她几乎逛遍了,也没找到一家专门卖颜料的铺子。为了攒齐这一小盒颜料粉末,她可是费了老鼻子劲。 东家买朱砂,西家买蓼蓝草,耗费时间和银钱就不说了。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朝代不比后世方便。 一来,颜料品种少得可怜,买不到后世整齐的二十四色、三十六色等。 二来,买到的大都是矿石药草之类的原材料,不像后世买回来就可以直接使用,得经过一道道的捣练程序,才能得到少量的成品。 过程之艰辛,难以言表。 朱翾忍不住叹了口气。 真是怀念方便快捷的后世啊,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火红的太阳持续散发着无穷无尽的热量,露水悄无声息的不见了,绢画也干了。 不知什么时候,渡口变得十分热闹,但声音并不显得嘈杂,反而让静默的画变得灵动起来。 朱翾规整好物品,从石头上跳了下来。 河岸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谈论声、吆喝声、唱曲声、叫好声,声声入耳,熟悉的腔调,让朱翾有些心神恍惚,她不禁闭上眼,驻足凝听。 “小娘子,这是发困了吗?发困了就快家去!” 忽而,耳边传来一醇厚的苍老声,朱翾睁开眼—— 是 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正满脸担忧的看着她。 朱翾连忙解释几句,老者听了点点头,背着手缓缓离开。 看着老者渐渐远去的身影,朱翾有些感叹。刚才闭目那一瞬间,她恍惚觉得自己还置身在原来的时空。那里也有村镇城市,大街小巷,商业百态,人间烟火,赤子之心。 莫怪有故时之思,原来是有故时之像! “咦,什么味道?” 就在这时,一股强烈的香气猛然袭入朱翾的鼻子。 这香气……肯定是好吃的! 朱翾摸摸扁扁的肚子,五脏庙俨然空空如也。 今日为了赶日出,她急匆匆就出门了,什么东西都没吃。 如此诱人的香味,一时间什么感叹深沉思念的情绪全都没了,只剩下对美食的迫不及待。 很快,朱翾就找到了香气的来源—— 是渡口一个普普通通的蒸饼摊子。 不普通的是,蒸饼摊子侧后方支着一个炙肉摊。 壮实男人站在蒸笼后,秀丽妇人坐在石盘前。 飘着的旗帜上绣着两列秀丽的字眼 八炙 文肉 一蒸 个饼 摊子前已围着几名客人,朱翾便寻着一个空位站定。 只见妇人手握长筷,从陶盆中夹起几块肥瘦相间的大肉,将其放到了泛着油光的青石盘上。篝火猛烈,肉一入盘,就爆发出一声声呲呲的热油炸响,随后飘出浓厚的油脂香。 接下来,妇人不时的翻动肉块,直到肉的颜色变得金黄。 摊子前,男人左手用干荷叶捏起热腾腾的蒸饼,右手握着两柄薄刃,他快速的划开蒸饼侧面,从陶盆里夹起煎好的肉塞入蒸饼内。动作行云流水,顺畅之极。 客人接过蒸饼后也不嫌烫,立马就送入口中。 “咔嚓。咔嚓。” 闻着空气中浓郁的香气,朱翾咽了咽口水,再也忍不住道“店家,我也要一个!” “小娘子稍候,马上就好!” 来了一位小客人,摊主也不懈怠,热情的招呼着。 “我不着急,肉要多炙九息。”朱翾数出八枚铜钱递过去。 “好……” 烤肉,有人爱吃鲜嫩的,有人喜欢吃焦脆的,若问理由,其实也说不出,反正就是喜欢。就好比去问喜欢吃豆腐脑的人,是爱吃甜的还是咸的一样,说不明白。 拿到自己的炙肉蒸饼,朱翾直接咬了一口。 这一入口就没停,一口一口又一口。 若问滋味如何? 自然脍炙人口。 有客人好似常来,熟络的问摊主这肉是从哪里买的,怎如此新鲜。 摊主答曰“好叫老客知道,这肉不是买的,是某昨日在山里打到的,今晨才现杀的。” “没想到你这后生还藏着一手,从前都不知道你还会打猎!” 客人们听摊主说是自己猎的,纷纷开口夸赞。 摊主憨实的脸庞逐渐染上了红晕,不知是太阳晒的、锅灶熏的、还是被夸晕乎的。 有人趁机提出能不能定些野味,可以出高价,只要保证新鲜。 “这——”摊主挠了挠头,看向一旁的妇人。默默炙肉的妇人,便站了起来,开口爽朗“几位贵客,承蒙你们看得起,不嫌弃我们山野乡民的吃食。不过这事儿,我们应承不了。你们别听我相公吹,他啊,哪里有打猎的本事,不过是凑巧捡到罢了!” 客人惊讶“还有这等奇事?哪里有捡?” 朱翾心里也有几分好奇,不由放慢了咬饼子的速度,竖起了耳朵。 妇人大气,并不隐瞒“是我们村后山。往常连只山鸡都见不着的,最近也不知道刮了什么风,突然间多了野物,还都受了伤,这才被他个憨人捡了漏。” 客人兴致勃勃追问“大嫂子,你们村在哪里?” 妇人便细细讲了一遍。从县城哪个城门出,又从哪个分叉口拐道,诸如此类,说得详详实实。但凡不是个路痴,按照她说的路线,必然是能找得到。 客人们听完,也没说去还是不去,只拱拱手道谢,拍拍肚子走了。 摊子前一时没了人。 除了朱翾。 摊主本欲说话,见朱翾在,又住了口。见朱翾年纪小,又在认真啃饼子,觉得她听了也不打紧,便转头朝着妇人担忧道“娘子,你刚刚为何要告诉他们,我们村后山能捡猎物?若是他们都 去捡了,那我们这炙肉摊子便开不了多久……” 妇人已坐回板凳上继续炙肉,听丈夫问话,头也没抬,施然道 “当家的,你看刚才那几个眼生的客人是做什么的?” “做什么的?这我怎么知道?”男子摸了摸头,一头雾水,不明白妇人问这个做什么。见妇人笑而不答,他试着猜测道“渡口来来往往多是商人旅客,我猜他们应是这两者之一吧。” “他们肩上背着褡裢,又风尘仆仆的,必然是商人无疑。” “是商人又如何?”男子追问道。 第2章 有孝子闹市卖佛 妇人说话有些趣味,朱翾再次放慢了嚼饼子的频率。 “是商人,那咱们的炙肉摊子就能继续开下去呀!” 男子依旧找不着北,他朝着妇人求饶道 “好娘子,你就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吧!” 朱翾心道对啊对啊,快说快说,我这蒸饼没剩两口了,吃完就不好意思站在这里了。 只听妇人慢慢说道“你看他们行色匆匆的,必然是等坊市开了就去做买卖,生意繁忙,哪还会有空闲往咱们那旮旯地儿去!没见我说完了去村子的路,他们一声不吭就走了。” “这倒是,我看他们脸上立时没了兴致。”男子点点头。 妇人继续道“你再听他们之前闲谈说的都是什么生丝之类的,要知道,生丝买卖,获益颇大,一本万利。咱们这野味,一来数目不定,获利微薄;二来路程不近,还要进山,他们怎么会看得上!” 男子恍然大悟“娘子说得对!” 妇人叹道“哎,就是不知你这野味能捡多长时间……” 男子连忙出声安慰。 眼看夫妻俩要说一些私密话语,朱翾咽下最后一口饼子,默默走开。 走出一段距离,她又停住脚,转身回到了摊子前。 男子立马起身邀客“小娘子可是没吃饱,要再来一个?” 朱翾摸了摸肚子,摇摇头。这摊主实诚,做得蒸饼扎实,她吃一个就饱了,要知道她饭量可是很大的。 “那小娘子——” “大叔,婶子,除了肉食,你们还可以试试炙菌子、菠菜、莴苣、葵菜、香菜、薤等,只要是平日里能吃的,都可以试试炙了放蒸饼里卖。” 妇人听了,双眼发亮,连忙起身从摊子后走出来,追问细节。 男子一脸不可思议“这……这些也能炙?” 朱翾一边给妇人讲,一边答话“自然,还有鸡子、豆腐啊都行,正所谓是万物皆可炙!” “小娘子这说法可真稀奇,某从未听过。”男子半是疑惑,半是惊讶。野味难得,细细炙烤配着蒸饼卖,也算个稀罕物儿。 若换了平日里常见的蔬肴,费大力气给炙了,会有人来买? 哪家哪户没得吃啊! 他这样想的,也这样问了出来。 朱翾指着蒸笼里的蒸饼问道“大叔,蒸饼自家也能做,你说别人为什么来你这儿买?” 男子挺起胸膛,自信答话“那自然是我这蒸饼好吃!” 妇人当即笑骂“你这憨人,真是王婆卖瓜,不害臊!” 朱翾笑道“大叔,您手艺好自然是一个缘由。但来你这买蒸饼的大都是商人旅客,商人不用说,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自然愿意尝些新鲜。但若是文人旅客呢,哎,一下船就见到从未吃过的炙菜蒸饼,他们会怎么想?” “想着……尝一尝?”男子不确定道。 “没错!”妇人抚掌赞同,“我看这炙菜蒸饼可做,别说这渡口了,就是河间县里,如今也没有一家炙蔬肴,待咱们做了,就是全县头一份!头一份的名号打出去,那可了不得!” 妇人十分有生意头脑,越想越兴奋,恨不得马上就大干一场。 憨厚男子不停点头,他……他其实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大事小事他一向听自家娘子的。想当初摆这个蒸饼摊,就是自家娘子支使的。 “小娘子,真是多谢你了!” 妇人诚挚的向朱翾道谢,转头让男子抓一大把银钱来。 朱翾连忙推辞。 几番拉锯之后,她终于劝住了妇人,答应有时间就来替他们试试味道,钱是无论如何不会收的。 妇人心里过意不去,还待分说几句,但摊子前来了客人,她不得不去炙肉,朱翾便趁机告辞离开。 离开摊子后,朱翾有些感叹。 想这位婶子不过街边一摆摊妇人,却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关于商人的一番分析,可以说是有理有据。 除了观察力,她还不缺接受新事物的魄力和行动力。 真是让人不可小觑! 好在她从没有小看任何人。 也从没觉得老祖宗的智慧比不上后人。 朱翾转头望去——金灿灿的阳光打在妇人脸上,让人看不清她的面目,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她浑身散发出来的喜悦、干劲和蓬勃生机。真是让人心生向往啊…… 朱翾眉目渐渐舒展,整个人变得神采飞扬起来。多思无益,她要向这位婶 子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赚多多的钱! —— 朱翾信步走在四条大街上。 四条大街是河间县最热闹的街道。 街道主干两旁是一栋栋鳞次栉比的两层木质店铺,建有茶坊、酒肆、金银铺、绸缎庄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店铺前的空地上大都是张着一把把大油布伞的小摊,两列摊子像长龙般往东西方向延伸。 若是站在四条街中央向左右眺望,一眼是望不到尽头的。 大街的东边是洋河渡口。 朱翾此时便是由东向西,朝着大街中央而去。 随着开市的钟鼓敲响,街上的人有如雨后蘑菇,突然就冒了起来。 朱翾放慢脚步,东瞧瞧西逛逛,当然,大部分时候她只看不买。 一来囊中羞涩,二来街上的物品她大都不中意。 至于光看不买会不会讨店主的嫌? 她现在顶着一张小脸,大部分店主也只当小孩儿看稀奇。最主要的是这个小娘子懂规矩,不乱问价也不乱摸乱碰。 截至目前,她还没有被人驱赶过。 像现在,朱翾逛到了一家金银器店,盯着一尊巍然端像的鎏金小弥勒细细观看,掌柜的也并没有管她。 须臾,她身旁来了一个着白襕的书生,书生的视线也落在了小金佛上,兴致颇浓。但没过几息,他就摇头晃脑,长吁短叹,瞧着十分苦恼。 就在这时,店里冲进一蓝袍书生,满脸急色的喊道“王兄,快快快,外面有人在卖一尊大金佛!” “大金佛?” “没错,你不是想买大金佛给祖母当寿礼嘛!我看了,那金佛不仅体型大,而且做工十分精巧。” “郑兄,你说的可是真的?” “自然,那摊主为了筹钱给老父亲治病,正大放价呢,可真是一个大大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