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抓壮丁》 第329章 为了能抓……为了能改善宁阳县的水土状况,让百姓在夏季劳作的时候有树荫可以乘凉,杨大知县决定等到洪武三年开春的时候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植树活动。 嗯,可以设立一个植树节,要求文庙的那些学生们去植树,这也是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号召嘛。 没人规定大明的学生就不需要响应号召,更没人规定大明的学生可以不植树。 学生之外的普通百姓也不可能闲着。 比如说现在,宁阳县的百姓就要继续跟地里的那些农活较劲。 像清沟排涝、锄地培土、棉花打杈、土地灌溉、定植大葱、畜牧防暑,这些乱七八糟的农活都需要百姓去干。 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一天的时间当成两天来用。 首先,老百姓们要在自己家周围开拓出来的小菜地以及分给他们的二亩菜地里种上豆撅子和其他能种的蔬菜、大葱,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饭前先打理一遍,或是锄草,或是检查有没有病虫害。 吃过早饭以后,百姓们就要拎着锄头下地,今天锄了地,培了土,明天就要给棉花打杈。 把这些地里的农活忙过一遍以后,接下来就是浇地灌溉。 等到地里稍微干一点儿了,像锄草、培土这种事情就要再重复一遍,以免野草和庄稼蔬菜抢地力而影响到收成。 这种每天从日出忙到日落的劳作,会一直持续到秋收以后,然后杨大知县搞出来的那个蜂窝煤工坊、水泥窑、砖窑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工坊和工地就会接上茬,一直到土地完全上冻之前,把不种植冬小麦的那些土地都再犁一遍、耙一遍之后才算是彻底消停。 百姓们忙,杨少峰这个知县大老爷也是一刻都不得闲,每天不是忙着带领衙役去跟其他州县的官老爷们一起测量彼此间的路程,就是跑到宁阳县八社十六闾的地头上去巡视。 当然也有好消息。 比如说徐达已经率兵进攻庆阳,预计在八月之前就能光复陕西,预计在年底之前可以达成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意图,意味着宁阳县的冶铁工坊有可能在年底开始筹备兴建。 再比如说从洪武元年的冬天就已经开始做准备,在洪武二年开春时就开始动工筹备的宁阳县纸坊,在洪武二年夏至的末尾终于造出了第一批纸,而且是成功造出了用于书写印刷的白纸和用于解决菊部问题的厕纸。 要说这批纸的质量那肯定是没有达到杨大知县的预期。 首先就是造出来的白纸不是很吸墨,与其说是晾干墨迹还不如说是等墨水蒸发,根本不适合拿来写毛笔字,只适合拿来搞印刷,杨大知县原本还想趁机打造一个宁阳宣纸品牌的梦想还没有开始就直接宣告破裂。 其次就是厕纸颜色发黄,不够柔软也不够结实,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破个洞,别说跟清风维达心相印比起来要差十万八千里,就算是跟那些小作坊出来的杂牌子厕纸比起来也要差上许多。 但是对于杨大知县而言,能搞出适合印刷的纸就意味着宁阳县可以再多开一家书坊去印书,以后文庙里的学生们就能人手一本书,自己也拥有了一项随时能对读书人和乡贤士绅们进行打击的底牌;能搞出厕纸就意味着可以解决菊部问题,以后也不需要再使用厕筹或者土坷垃。 杨大知县拿着几页刚刚印刷出来的白纸来回翻看几遍,随后便将之放到一旁,又正色对负责造纸的祝大郎和负责雕版印刷的陈仇虏两位大匠拱手说道:“两位大匠辛苦了。” 紧接着,杨大知县又让人去县衙的库房里支取了二十贯宝钞,给祝大郎和陈仇虏每人分了十贯,同样也告诉二人可以去换成银子,也可以直接拿着宝钞当银子花。 只要能把祝大郎和陈仇虏留在宁阳县,就算再多花点儿钱也值当。 心里打定主意,杨大知县先是安排两人继续组织造纸工坊和印刷工坊的事情,接着又一溜烟的跑回了县衙,开始给朱重八写奏本哭穷,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宁阳县的纸坊和印刷工坊刚刚起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祝大郎和陈仇虏两位大匠的主持,如果你朱皇帝非要把两人调回京城,宁阳县的纸坊和印刷工坊就得停摆,宁阳县学堂里的学子们就没办法拿到书本,只能苦哈哈的拿着小黑板来学习,你朱皇帝能忍心看着孩子们受苦? 主打的就是“反正来都来了,不如让他们再多留一段时间。” …… “以后可不能随便往宁阳县再派工匠了。” 朱重八朱皇帝揉着额头,满脸愁容的对朱标说道:“这他娘的就是个属貔貅的,你往他宁阳县派工匠好派,再往回要可就不好要了。” 朱标则是面无表情的说道:“其实孩儿早在上次去过宁阳县之后,就已经不再指望祝大郎和陈仇虏两人能回来。” 朱皇帝微微叹息一声,朱标却又继续说道:“还有一件事儿,那就是您老人家已经答应往宁阳县派工匠去搞冶铁工坊。按照徐叔父进攻陕西的速度来看,估计年底的时候,您老人家就要往宁阳县派遣工匠和铁匠了。” 被朱标这么一说,朱皇帝脸上的愁容顿时变得更深了。 这踏马就是个貔貅! 还是个不太好招惹的貔貅! 朱重八朱皇帝觉得自己要是非得往回调祝大郎和陈仇虏,那杨癫疯肯定不敢拦着不放,但是那狗东西很有可能想出其他的花样儿来折磨自己。 比如说跟哭穷要人的奏本一起递上来的另一份奏本。 “谨奏为请陛下钦定学堂教材”。 这份奏本里的内容很简单,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说宁阳县准备为学堂里的学生们印刷教材,“请”朱重八朱皇帝指定哪些书籍、哪些内容可以做为教材。 说是请,在朱重八朱皇帝看来跟“要求”或者说“命令”根本没什么两样,反正这活必须得干,而且也只能由他朱重八和朱标一起干,礼部的意见顶多就是作为参考。 “他娘的,这狗东西又想使唤咱!” 第330章 著名的堕落文人杜德机先生曾经说过: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 当杨大知县躺在树荫下的躺椅上面假寐的时候,朱重八朱皇帝正在琢磨着学堂里该教授一些什么内容,同时也在琢磨着该怎么使唤礼部的那些牛马。 毕竟咱老朱是给了他们俸禄的。 当杨大知县拿着油炸知了猴当点心,美滋滋的喝着小龙团的时候,朱重八朱皇帝正在翻看着礼部拿出来的初版教材,并且跟大明常务副皇帝朱标同学以及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一块儿进行审核。 当杨大知县躺在床上发呆,琢磨着明天该吃白切鸡还是炒鸡,琢磨着明天该吃面条还是该吃饺子的时候,朱重八朱皇帝和朱标、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正在稀里呼噜的吃着面条,庆祝忙活了好几天的教材审核工作终于见到了一丝署光。 对比一下,杨大知县就过得比较幸福。 如果非要找出有什么地方是不够幸福的,那就是杨大知县现在依旧是个单身狗,穿越过来差不多都一年半了还没能娶上媳妇。 也不知道那老登到底啥时候才会把锦儿和玉儿嫁过来? 杨大知县躺在树荫下的躺椅上,满脑子都是锦儿满脸娇羞、玉儿满脸狡黠的模样。 话说,本官长得这么帅,锦儿和玉儿又长得这么漂亮,以后生了孩子得有多好看? 啧啧,不敢想不敢想,要是生个儿子不得迷死一大片的小姑娘,要是生个女儿不也得迷死一大片的小伙子? 要不然还是生儿子吧,生女儿容易被黄毛惦记。 好像也不对,儿子哪儿有女儿乖? 只是想着想着,杨大知县的思维就再一次不可避免的开始跑偏。 农村有娶媳妇之前盖房子的传统,这个事儿跟杨大知县倒是没什么关系,毕竟杨大知县都是住在县衙的后院,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买房或者盖房之类的事情。 但是杨大知县忽然就对县衙后院里的厕所很不满。 县衙后院里的厕所在院子的东南角,是一个搭在一间小屋子里的蹲厕,坑位后面有一堵墙,墙的后面就是粪坑,和猪圈连在一起,属于典型的旱厕。 这种旱厕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夏天的时候很臭,而且一进到厕所里就要面对嗡嗡嗡的苍蝇,冬天的时候虽然不用面对苍蝇,臭味儿相对于夏天的时候也要轻很多,但是露在外面的屁股是真冷。 杨少峰杨大知县觉得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儿当然无所谓,可这不是眼看着就快娶媳妇了吗,而且一次就要娶两个,这破旱厕也是时候改造改造了。 还有屋子。 要是自己一个人的话,这屋子里冷也就冷点儿了,大不了多盖几床被子也就是了,可是等娶了媳妇以后呢?难道要让媳妇跟着自己一样多盖几床被子? 不行,再苦不能苦媳妇,尤其还是两个那么漂亮的媳妇。 县衙后院的房子要改造,厕所也得改造。 嗯,应该先把冲水马桶弄出来,然后直接在屋子里安装座便,这玩意儿好像没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 还有用铁皮桶涮黑漆的猴版太阳能热水器似乎也可以安排上,毕竟这玩意儿好像也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目前所欠缺的就是冶铁工坊,只要老登派的工匠到位,似乎随时都可以整。 火炕也应该安排上,大不了再把火墙也给弄出来,反正宁阳县两三千百姓,总会有几个懂这玩意儿的。 不对,要是弄冲水马桶的话,是不是可以在城外比较远的地方挖一个大坑,然后用管道连接,以后夜香就直接冲到这个大坑里蓄肥? 也不对,既然管道都能直接连接到县衙了,那为什么不把整个县城都连接上,让百姓也彻底告别旱而? 他娘的,城里的百姓家家户户有旱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到夏天的时候就臭的一批,若是熏着了锦儿和玉儿,最后还不是本官心疼? 只是转念一想,杨大知县的想法就又一次发生了改变——既然都已经决定要搞下水道了,那为什么不把整个县城都彻底弄一遍? 杨少峰杨大知县的思路越来越跑偏,最终终于按捺不住,轱辘一下从躺椅上翻身起来,对旁边不远处的跛五喊道:“跛五哥,回县衙!” 待回了县衙之后,杨大知县就又一次扎进了书房里,拿着纸开始写写画画。 宁阳县四面的城墙不要了,全部拆除。 原来的街道该挖的挖,挖完了直接铺管道,所需要的管道可以让砖窑那边儿去烧制,反正管道一定要够粗,就按照青岛下水道的标准来。 只是刚刚画了没几下,杨大知县就停了下来。 砖窑……不具备生产下水管道的可能性。 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人手可供杨大知县使唤。 一想到人手紧缺的问题,杨大知县就忍不住恨恨的呸了一声。 朱重八那个老逼登实在是不争气,徐达也不是个什么好鸟儿,本官找他们要俘虏已经要了足足有一年的时间,结果他们还是没往宁阳县派遣多少人。 截止到洪武二年七月初,朱重八那老登一共就往宁阳县发配了五千个书生外加几百个士绅的亲眷,这些人光是修路都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又怎么可能抽得出人手来专门烧窑? 心里越想越是不痛快,杨大知县干脆把笔放下,起身走到书架旁边,开始翻看宁阳县的各项数据。 算上陆陆续续从附近其他州县迁移过来的百姓,宁阳县现在已经差不多有六百多户人家,按照收麦子时候每家能有一千斤存粮来计算,宁阳县差不多能有六十万斤麦子的存量?要是再算上大豆、高粱和谷子等收成,宁阳县的存粮数量差不多得有个一百多万斤? 再按照一个一年吃掉八百斤粮食来计算,一百多万斤粮食就足够养活……一千二百多个人? 算到这里,杨大知县就直接把各项数据全部放回了书架,然后回到椅子上坐下。 百万斤的粮食只够养活一千来个人,即便是被发配过来的俘虏可以吃的差一点儿,这百万斤粮食最多最多也就是养活三千来人,除非朝廷能像对待那五千个书生一样专门为俘虏调拨粮食,否则的话,宁阳县还真支撑不起大量俘虏的消耗。 第331章 朱皇帝可以为俘虏们专门调拨粮食吗? 答案很明显,不可能。 朱皇帝之所以专门为了那五千个被发配的书生调拨粮食,是因为那五千个人是读书人,哪怕这五千个读书人再怎么不干人事儿,朱重八不愿意看着他们被饿死。 说白了就是朱皇帝还对那五千个读书人抱有最后的一丝幻想,希望那五千个读书人以后能有幡然悔悟的那一天。 但是换成俘虏就不一样了,朱皇帝可以把他们全部发配到一个地方让他们屯田,可以默认常遇春直接杀俘然后再假惺惺的说几句俘虏的命也是命,劝说常遇春下次不要动不动就杀俘,但是让他给俘虏们专门调拨粮食是绝对不可能的。 毕竟大明的粮食也很紧张,许多地方的百姓也还处于饿肚子的状态,朱皇帝给徐达支应粮草北伐都是勒着裤腰带硬挤出来的,哪儿有多余的粮食给俘虏吃? 实际上,朱皇帝在某些方面是比较极端的——比如说禁止诸族自相嫁娶;比如说某些人只能穿猪皮靴子且只能走在道路的两边,要是走在道路中间,百姓可以打死勿论;比如泉州蒲氏男的代代为奴,女的世世为娼。 至于说大明的百姓……别杀官造反,老老实实的缴纳赋税,剩下的基本上就没什么事儿了,普通老百姓骂皇帝也随便骂,商人不许公开穿丝绸衣裳但是你可以在家里偷偷摸摸的穿,读书人除了不能给朝廷提建议,你就是写书嘲讽皇帝也随便你写,只要别当面发疯就行。 所以,杨大知县根本也不指望朱重八那个老登能专门为了俘虏们而调拨粮食。 再次微微叹息一声后,杨少峰杨大知县又再一次拿起了笔,开始继续写写画画。 杨大知县决定先做好县城的规划以及县衙后院的改造计划。 县城的规划可以不着急,这个规划甚至可以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 因为宁阳县的人口数量一直在正增长,朱重八朱皇帝也会很快开启山西大槐树的大移民活动,宁阳县终究会有一天不再缺少人手。 等到天色将黑,杨大知县才终于弄出来一份勉强能让自己满意的县衙改造方案。 后院里的厕所要从蹲坑改成冲水式坐便,马桶大概的设计图已经画了出来,回头给王老歪他们讲一讲,然后让他们烧几个试试就行。 屋子里不弄火炕了,因为马皇后说不定会给锦儿和玉儿陪嫁床,屋子里弄了火炕反而不方便,倒不如给屋子想办法加一层火墙。 原本设想中的铁皮筒刷黑漆的猴版太阳能热水器则是直接放弃,毕竟锦儿和玉儿再怎么样也是大明朝的公主,肯定会有一大堆的丫鬟仆人,到时候自然有人帮忙烧水。 除去这些之外,县衙后院里其他要改动的地方就没什么了,无非就是窗户要换成碎花玻璃的,等以后冶铁工坊弄起来了再想办法搞全透明的玻璃 将县城改造方案和县衙后院改造计划收拾好,杨大知县又让跛五去把王老歪和几个木匠给喊到了县衙。 “上面这个是蓄水用的,里面要设计一个机关,拉动绳子的时候,水就能流下来,松开绳子,里面的机关闭合,水就止住。” “流下来的水直接冲到这个马桶里,但是水不能全部冲走,要在这里设计一个弯管,冲过之后要有一部分水堵在这个位置,防着有臭味儿顺着弯管返回来。” 杨大知县指着简单的示意图对王老歪和几个木匠说道:“这个地方要留好一个接口,冲过弯管之后的水要通过这个接口冲进下水道,然后流入茅坑。如果以后条件允许了,这些下水道就直接冲到城外远一些的地方,城里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时不时的就冒出一股股臭味儿。” 王老歪对着图纸打量了半天,过了好一会儿才拱手说道:“县尊放心,小的一定想办法烧制出您要的这个马桶。” 几个木匠则是直接表态:“大老爷放心,这个冲水止水的机关没什么难的,小的们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弄出来。” 杨大知县满意的点了点头,又对王老歪吩咐道:“这个马桶的大小你得好好琢磨琢磨。” 等王老歪和几个木匠告辞离去后,杨大知县又心中一动,开始打起了朱重八和朱标的主意。 首先,本官是个很好的女婿,也是个很好的姐夫,有什么好事儿都不会忘了老丈人和女婿,就比如说这个抽水马桶。 其次,宁阳县的百姓感念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恩德,在搞出抽水马桶以后就想着要进贡给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 再次,本官以前多多少少有点儿年轻不懂事儿,给京城里的诸位官老爷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本官就打算给各位官老爷们也都送一个能抽水冲水的马桶,让你们也体验体验生活的便利。 最后,恰好宁阳县的百姓比较蠢,在烧制马桶的时候多烧了一些,大概可能会多出来几百个,也有可能是几千个,如果诸位官老爷想买的话,本官也可以安排人送货到京师。 毕竟朱重八朱皇帝和大明常务副皇帝朱标用过马桶之后都说好,各位京师的官老爷们就不想体验体验? 还有京师以及其他地方有钱的士绅、富商,你们就不想体验体验官老爷们上厕所时有多么舒服便捷? 就算你们都不想体验,可是你们总得为自家的老婆孩子想想吧? 想想,夏天是闻着臭味儿听着苍蝇嗡嗡嗡好还是享受一个没有苍蝇而且不臭的如厕的环境好? 冬天的时候是坐在有垫子的马桶上舒服还是蹲在旱厕里舒服? 再然后,杨大知县的思路又再一次不可避免的开始跑偏。 光靠老朱和小朱打广告,能辐射到的也就是京师以及京师附近的州县,但是如果有个杂志之类的东西能打广告,那辐射的区域可就是整个大明朝。 杨大知县连广告词都想好了:某某牌冲水马桶,你值得拥有。 可惜了,大明现在的识字率还是低到可怕,就算弄出来杂志也没有多少人看,还是得想其他的办法才行。 第332章 王老歪等人的动作很快。 尽管杨大知县画出来的示意图不是很详细,王老歪等人也基本上看不懂示意图,但是抽水马桶这玩意儿的原理并不复杂,只是听过杨大知县的讲述之后,王老歪等人的心里就有了大致的概念。 然后,在洪武二年的七月初四,也就是立秋这一天,王老歪等人就拿着刚刚烧出来的冲水马桶来到了县衙,在几个木匠的配合下开始给杨大知县演示。 王老歪先是往马桶后面的蓄水箱里倒满了水,接着又抓了一把土,掺了水之后直接扔进马桶里,然后按动马桶水箱上的一个机关。 伴随着一阵哗啦啦的水流声,被王老歪扔进马桶里的泥巴就从马桶下方被冲了出来,冲进王老歪搁置在马桶下方的木桶里,马桶里则是留下了一部分水。 王老歪指着木桶说道:“大老爷,这个桶暂时代表的就是水管,等真正安装的时候,冲出来的水会直接排进粪坑里。” 杨大知县点了点头,王老歪又指着马桶里的那部分水说道:“这里就是大老爷说要让留下来防着返味儿的水,这后面有个弯,后面冲过来的水冲不过去,就留下来了。” 再次点了点头,围着王老歪弄出来的转了一圈,杨大知县又满是好奇的问道:“那进水呢?总不能每次都让人拎着桶往里灌水吧?” 王老歪嘿嘿笑了一声道:“回大老爷,小的们商量过,等真安装的时候,这个水箱靠上面的位置会留出一个孔来接水管,茅房的高处专门再接一个大点儿的水箱蓄水。” “马桶上的这个蓄水箱里会有一个机关,冲水之后,提前预留的小口会打开,高处水箱里的水就能流进马桶的蓄水箱,要是水满了,这个小口就会闭合,高处水箱里的水就留不下来。” 说到这儿,王老歪又挠了挠头,说道:“只是这么一来,还得专门有人往高处的那个蓄水箱里灌水,灌满之后能冲几次,就得看茅房高处的那个蓄水箱有多大。” “要是用的多了,那个蓄水箱里的水也会用得快,傍黑之前还得专门再检查一次水量,要不晚上的时候可能就没办法冲水了。” “不过也没啥,可以在这个马桶旁边儿再搁一个装水的木桶,舀了水冲也差不多。” 紧接着,王老歪又一脸叹服的说道:“大老爷真厉害,能想到这么好的东西。” 杨少峰笑了笑,又对王老歪吩咐道:“你看看这个茅厕,本官要把它给扒掉重新盖一个,屋顶不要尖的,要平的,也好在上面弄个水池蓄水。” 有了冲水马桶,并不意味着杨少峰马上就能享受没有臭味儿没有苍蝇的如厕环境。 没办法,县衙后院里原本的厕所是个尖顶的小屋子,而且只是用单砖垒成,承重能力不行,也不方便蓄水,只能扒掉之后重新盖一个二八砖的,然后把顶也弄成平的以方便蓄水。 王老歪毫不犹豫的说道:“大老爷放心,小的回去之后就让人把砖拉过来,等明天一早,小的就带人过来拆了这个茅子,重新再盖一个能蓄水的。” …… 青砖加水泥,再加一个并不怎么好看的抽水马桶,搭配上宁阳县纸坊造出来的草纸,杨大知县终于不用再为菊部地区担心。 然后,杨大知县就让王老歪等人再多烧制一些马桶,又本着“好女婿必须孝敬老丈人”的原则,开始给朱重八朱皇帝写信。 这回是真正的写信。 因为杨大知县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马桶这玩意儿似乎不太适合直接给朱重八朱皇帝,更不适合写成奏本,毕竟不是什么公务,所以只能给“马保国”马大师写信。 而就在杨大知县在宁阳县衙里给“马大师”写信的时候,朱重八朱皇帝和大明常务副皇帝朱标、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以及胡惟庸、杨宪、工部尚书单安仁、户部尚书杨思义等一众朝堂上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凑在一块儿看工部改进后的收割机。 跟杨大知县让几个木匠弄出来的收割机比起来,工部加以改进后的收割机可就要强得多了,不仅看上去顺眼了一些,就连功能也得到了加强。 按照单安仁的说法就是“豆子不干的时候割不动,豆子干了之后会裂开,用原本宁阳县弄出来的那个收割机去割豆子,最后收回来的豆子可能还没有掉在地上的多。” 所以工部在宁阳县那个收割机的基础上,往底部添加了一个可以接木板的地方,平时割麦子什么的用不到,但是在割豆子的时候可以接上一个四边都弄得稍微高一些的木板,就算是用收割机割豆子,豆子也不会有太多掉在地上,能大大减少浪费。 为了证明工部确实已经在宁阳县版本收割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取得成功,单安仁还特意向朱皇帝请求实验。 当然,因为这时候的粮食还没有成熟,单安仁所谓的实验并不是找块农田进行测试,而是希望朱重八朱皇帝能安排人手,分别带着工部制造出来的收割机和宁阳县版本的收割机去找几块野草地进行对比测试。 朱重八朱皇帝自然是无可无不可,围着工部搞出来的改进版收割机来回看了一遍之后就同意了单安仁的请求。 有对比是好事儿。 能赶在庄稼收获之前就进行测试更是好事儿。 等测试完了以后,自己就可以下旨大量制造这玩意儿,然后慢慢分配给天下百姓使用。 只是一想到天下百姓这四个字,朱重八朱皇帝先是微微一怔,接着又微微叹息一声。 天下百姓,天下百姓。 按照户部的推算,整个大明现在的百姓数量应该在五千万左右,大概也就是一千万户左右。 哪怕是按照每五户人家分配一台收割机,需要的数量也足足有二百万台收割机。 而工部和匠作营全加起来,一天又能造出来几台? 或者说,即便让天下各地的州县都随意仿制,他们一天又能仿制出几台? 第333章 朱皇帝总算是体会到了杨少峰那种缺人缺到抓心挠肝的心情。 这种情况就好比是有人在你面前摆了一整桌的龙肝凤髓、蟠桃仙酿,旁边还有各种仙娥起舞,眼看着马上就能扑过去大快朵颐,却他娘的被一层玻璃给挡住了! 相比之下,大明朝廷缺少官员都没让朱皇帝这么抓心挠肝的难受过。 脸色阴晴不定的琢磨了一会儿,朱皇帝还是没能忍住心里对收割机的渴望,直接向工部尚书单安仁问道:“你们工部,还有匠营,若是全力制作这个收割机,一个月能造多少出来?若是把这个东西分到天下各州各县,让他们自行仿制,一个月又能制作多少出来?” 单安仁略微斟酌一番,答道:“回上位,工部和匠营若是全力制作,每个月可得百余台收割机,但是其他各处的营建制作就得停下。至于分到各州各县,由地方上自行仿制……只怕一个县一个月能仿出三五台,至多不会超过十台,天下千余县,或可得万台?” 朱皇帝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 让地方州县仿制的前提,是工部和匠营得先制作出一千余台收割机,然后才能平均分配到各个州县。。 按照单安仁给出的数字来计算,工部和匠营就算是拼了老命,也得十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弄出来千余台收割机,然后分到各州各县。 再按照每个县里一个月能仿十台来计算,一千多个州县每个月加一块儿也就是一万台左右,二百万台的缺口岂不是要两百个月也就是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能提前把收割机铺开,这二十年能积累下多少粮食? 心里越想越是烦闷,朱皇帝干脆又将目光投向了李善长和刘伯温,问道:“善长兄,青田先生,你们可有什么好的法子,能在一年……不,能在五年之内弄出来两百万台收割机?” 李善长和刘伯温当即就傻眼了。 你特么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你来给老夫解释解释,什么叫他娘的五年两百万台? 正如单安仁所说,工部和匠营想要一个月弄出一百台左右的收割机都必须调集其他各处的工匠,很多工程也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现在你说要五年造出两百万台? 真特么是离了个大谱! 李善长一边在心中暗骂,一边向着朱皇帝拱手拜道:“回上位,臣愚钝,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好的法子。” 刘伯温更是光棍至极,向着朱皇帝拱手道:“臣,无能,实在是做不到。” 听到这个早在预料之中的答案,朱皇帝忍不住再次叹息一声,伸手把朱标喊了过来。 朱皇帝直接吩咐道:“你让王琼去一趟宁阳县,告诉那个狗东西,咱想要在五年之内制作出两百万台收割机,只要他敢答应下来,他要钱咱给钱,要人咱也给人,要是他不敢答应,那也得让他替咱想想办法。” 朱标顿时傻眼,望着朱皇帝问道:“五年?两百万台收割机?” 好家伙,一年四十万台收割机,一个月差不多就是三万多接近四万台收割机,平均下来每天都得一千多台,您老人家这是给我那便宜姐夫安排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吗! 正当朱标在心里暗自腹诽时,朱皇帝却皱着眉头嗯了一声道:“对,五年,两百万台收割机,咱知道这个要求有点儿为难人,可是只要他敢应下来,他要啥咱给他啥,要是他能在五年之内把事情办成,咱再给他一个爵位,你就让王琼问问他干不干。” 略微顿了顿,朱皇帝又补充了一句:“对了,他之前不是在奏本里替那些工匠请功么?咱答应他。不过,只给十两银子和免三十年赋税也未免太小家子气,咱给那些工匠各赏一百两银子,免他们五十年赋税!” 朱标应了下来,又问道:“那他要是索要工匠呢?” 朱皇帝道:“给他——只要不影响北伐大计,他要多少工匠咱就给他调多少工匠,京师不够就从其他各处征调,一应的物资和粮草什么的也全由国库拨付给他,咱只要五年之内能看到两百万台收割机。” 略微一停顿,朱皇帝又继续说道:“让王琼给他捎两斤小龙团过去,常升常茂从常黑炭那里偷来的,估计他也快喝完了。” …… 当王琼快马赶到宁阳县的时候,杨大知县正躺在树荫下的躺椅上,看着刘庙村的百姓劳作。 没办法,杨大知县又一次想要下地去帮忙干点儿农活,而刘三十二等一众刘庙村的百姓也又一次回绝了杨大知县的想法。 毕竟杨大知县也不是没偷偷摸摸的去地里干过活,但是他老人家拔草的时候能顺手把麦苗给拔下来,锄地的时候也能顺手把高粱苗给锄断,堪称是农耕界的一股泥石流,谁还敢让他老人家下地干活? 现在宁阳县八社十六闾的百姓已经达成了共识:大老爷干啥都行,就是不能让他种地,如果他老人家出现在地头上,大家伙儿一定要第一时间把茶具和躺椅给他准备好,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他老人家下地干活的机会。 无奈之下,杨大知县也只能每天都像个咸鱼一样躺在躺椅上面看着百姓们干活,自己则是一边享受着小侍女扇扇子纳凉的待遇,一边喝着所剩无几的小龙团。 其实杨大知县自己的心里也很奇怪。 自己眼睛不近视,脑子也不笨,双手也灵活,怎么就是死活分不清楚麦苗和杂草呢? 不是,问题到底是出在了眼睛上还是脑子上又或者是手上? 杨大知县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直到留守县衙的衙役把王琼带到刘庙村的地头上,杨大知县都没能想明白。 然后,杨大知县就听到了王琼转述的朱皇帝的要求。 五年之内,两百万台收割机。 只要能办到,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杨大知县哈的笑了一声,望着王琼问道:“五年,两百万台收割机?王兄你看本官长得像不像收割机?” 第334章 王琼莫名其妙的就想到了小时候听过的“黄鼠狼成精讨封”的故事。 江湖传言,黄鼠狼能够吸收日月灵气、天地精华,当它们修炼成精之后要下山找人讨封,就是拦住一个人后问“你看我像人还是像神”。 现在杨大知县问“你看我像不像收割机”,王琼顿时就想到了这个故事。 “不像。” 王琼微微摇头,答道:“我看杨兄乃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以后也少不得名留青史。” 杨少峰气极反笑,望着王琼说道:“不是,本官区区一个七……那个六品芝麻官儿,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得了几根钉?五年时间,两百万台收割机,差不多每天都要造出一千台收割机才行,王兄觉得我能办到?” 这是大明朝,又不是后世那个拥有全工业品类的工业克苏鲁,一千多个州县发展极度不均衡,有的州县兴许能找出十来个甚至更多的木匠,有的州县可能连一个木匠都找不出来。 尤其是刚刚光复的北方地界,老百姓连正常的吃饭耕种都费劲,别说是一天造一台收割机,就是让他们十天造一台可能都费劲。 更别说收割机这玩意儿还需要用到割麦子的刀片,这里面又涉及到了铁匠,而整个北方都极度缺少铁匠和冶铁工坊。 没有刀片,就算能造出收割机的架子又有屁用? 至于说搞什么流水线生产……古人是见识少,但是不代表古人傻,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流水线作业法,不可能到大明时期就彻底失传。 朝堂上的那些大佬们既然没把握在五年内搞定两百万台收割机,那就只能说明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太多,单纯的依靠流水线作业法也解决不了问题。 王琼对于这些困难自然也是心知肚明,闻言也只是哎的叹息一声,把随身带来的小盒子放到桌子上,向着杨大知县拱手说道:“既然杨兄也办不到,那下官就先回京向陛下和太子殿下复命。” 杨少峰心里微微有些烦躁,暗自琢磨一番后忽然莫名其妙的说道:“其实两百万台收割机的事情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我没办法解决。” 王琼顿时大喜过望,正想追问要怎么样才能解决,杨少峰却又继续说道:“想要在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造出来两百万台收割机,需要中书省、户部、工部、十几个行中书省、一千多个州县,从朝堂到地方,从陛下到工匠,涉及到的人力物力不知凡几。” 王琼紧紧的盯着杨少峰问道:“还请杨兄说的细一些,下官也好回复陛下和太子殿下。” 杨少峰嗯了一声,说道:“王兄稍待,本官也要好好想想才行。” 曾经黑海造船厂的总设计师马卡洛夫面对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说出这样一句名言:“完成它,我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 朱皇帝想要在五年之内搞出来两百万台收割机,同样需要从朝堂到地方、从工部到民间匠人的一系列配合。 再次沉默了好一会儿,杨少峰才开口说道:“第一步,由陛下和中书省指导,工部和户部牵头,重新厘定并定下标准斛斗秤度。” “比如长度,一尺为十寸,一斤十六两,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是这一寸究竟有多长?又如何确定一两究竟有多少?斛斗秤度都不统一,后面的事情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第335章 王琼点了点头,杨大知县又继续往下说:“第二步,由工部和户部派出官吏前往各地巡查,摸清楚当地的情况,如景德镇盛产瓷器,大大小小的瓷器作坊不知凡几,那么其他地方就必然有盛产木料的,有盛产铁盛的,这些需要有各地行中书省和各个州县的配合。” “第三步,由工部和匠营调遣工匠,共同把收割机按照部件拆开,所有的零部件全部都拆下来,哪怕是一个榫、一个钉,都要单独记下来它的尺寸,然后由大匠制出一些标准的样品,再把这些样品分发下去,能造出铁钉的地方就专门造铁钉,能造出刀片的地方就专门造刀片。” “一个县每天能造出一百枚铁钉,一个月就是三千枚,一年就足有三万六千枚——若是十个县甚至二十个县呢?如果他们一天能造的更多呢?” “第四步,多培养一些人手,这些人不需要懂得怎么制造收割机,甚至识字不识字都没关系,只要能让他们学会把这些零散的部件组装起来就好。” “这一步需要动用的人手也是最多的,有一千个人手,一天或许就能组装出一千台收割机,有一万个人手,一天或许就能组装出一万台。” “如果实在不行,或许可以从卫所当中抽调一部分士卒?反正又不用让他们学木匠活、铁匠活之类的手艺,单纯的就是组装而已。” “这个过程中,需要工部和匠营派出工匠去教导他们如何拆解和组装,同时还需要多制造一些收割机出来供他们练习。” “第五步,工部和匠营派遣专门的人手用于验收各地造出来的零件,然后把这些零件集中起来,让培训出来的人手进行组装。这一步,最好是选择方便运输的地方,甚至可以多选几个州县用于组装,比如江南一带可以设置一个组装的地方,岭南一带可以设置一个,淮中可以设置一个,山东可以设置一个,山西也可以设置一个,甚至可以考虑到各地百姓数量不同、耕种情况不同,或多或少的设置。” 杨少峰的嘴巴里在不断说着每个步骤该怎么办,王琼的嘴巴却是越张越大,眼睛也是越来越亮。 当杨少峰说到“第六步,每个用于组装的地方派遣验收的人,验收过后再分到各个州县,分到百姓手里”的时候,王琼整个人已经彻底惊呆了。 难怪,难怪陛下竟然舍得一次拿出两斤小龙团,难怪陛下和太子殿下都对杨兄如此看重,甚至不惜要嫁两个公主来拉拢杨兄,原来杨兄真有变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王琼已经看明白了,杨少峰玩的这一套手段,其实和工部、匠营所能玩出来的手段差不多,区别在于工部和匠营要求各地把原料都运到京师,然后在京师加工,包括朱皇帝想的也是把原料和人手都安排到宁阳县,然后在宁阳县加工。 则杨少峰则是直接把所有的工序全部分散到各地,由各地直接搞出标准化的零件然后再集中起来组装,这里面就省掉了集中加工的步骤。 而也正是这一步的区别,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就变得有可能实现。 正当王琼心中狂喜之时,杨少峰却又微微皱眉,暗自斟酌一番后说道:“王兄先别高兴的太早,这里面还有一大堆的问题需要注意。” 王琼微微一怔,问道:“什么问题?” 第336章 杨少峰哈的笑了一声,望着王琼问道:“那王兄觉得,以宁阳县为例子,能凑出多少个合格的匠人?这些匠人要不要耕种?让他们全力来做这些零件,是否会耽误农时?” “再一个,一尺有多长,一寸有多短,这些标准怎么定?就算是能马上定下来,制作标准件的时候会不会产生误差?如何保证所有的匠人做出来的这些标准件全部一致?如果拿着本身就有可能存在误差的标准件给匠人,最后做出来的零件会不会放大误差?” “这里面从中书省到工部、户部再到各地的行中书省和州县,再到乱七八糟的工坊,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些全都串起来?” “还有,把所有的零件分配到各地的工坊去做,这其中又涉及到监督、转运等等问题,如何沟通各方?如果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来担?” “……” 随着杨少峰的嘴巴一张一翕,王琼也不禁陷入了纠结当中。 诚如杨少峰所言,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都是明摆着的。 尤其是涉及到的衙门太多,像中书省、行中书省、户部、工部、匠营、府衙、州衙、县衙,还要涉及到商贾、工坊、工坊里做工的百姓,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点儿岔子。 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王琼才长叹一声道:“那依杨兄之见,这些事情该如何解决?” 杨少峰摊开手,同样长叹一声道:“这个我是真没办法解决了——最后还不知道要涉及到多少个州县,光是各个州县的工坊之间如何协调,就已经超出了杨某的能力范围。” 王琼微微点头,再次沉默了好一会儿,站起身来向着杨少峰拱了拱手:“那下官就先回京师,把这个事儿汇报给陛下和太子殿下。” …… 朱皇帝再一次体验到了那种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出路被玻璃挡住的痛苦。 解决方案有了,但是想要实现这个解决方案,整个大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再加上地方官,全部都得拧成一股绳才行。 问题是怎么可能嘛。 朝堂上的官老爷们有一个算一个,有些官老爷的背后是以土地为主的士绅,有些官老爷的背后是以海贸为主的士绅,这些人的利益本身都不太一致,彼此攻讦的破事儿时有发生,怎么指望他们能齐心协力的去搞收割机? 当然,这些官老爷们也有一致的时候,那就是从百姓的手里捞取好处和土地的时候。 偏偏收割机又是给百姓谋福利的事情,哪怕这些官老爷们哪怕自个儿也会因此而受益,但是让百姓受益,简直就比割他们的肉还疼。 黑着脸琢磨了大半天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朱重八朱皇帝干脆跑到了马皇后所在的坤宁宫,拉着马皇后的手开始诉苦。 “你说这事儿咋就这么难呢?” 把杨少峰的解决方案说了一遍后,朱皇帝又愁眉苦脸的说道:“你说,让老百姓松快点儿,怎么就那么难?” 然而让朱皇帝没有想到的是,马皇后这一回不仅没有像往常一样安慰他,反而伸出手指,笑着点了点朱重八的额头,说道:“你啊,你啊,你就是当局者谜。” 朱皇帝微微一怔,“当局者谜?” 马皇后嗯了一声,笑道:“要是早上几个月的时间,估计这事儿还不太好解决,要是拖到明年,估计这事儿也没办法解决,可是眼下啊……” “眼下怎么了?”朱皇帝目光灼灼的盯着马皇后问道:“眼下就能解决这事儿?” 马皇后嗯了一声,笑着望向宫外方向:“现在有伯仁在京师,他手下有五千铁骑,沟通朝廷和地方官府这事儿,这五千铁骑能不能做?” 被马皇后这么一说,朱皇帝顿时就愣住了。 要是换成徐达手下的五千铁骑,朱皇帝觉得这事儿也未必能成。 但是换成常遇春手下的五千铁骑,这事儿却又不是一丁点儿的希望都没有。 因为常遇春手下的五千铁骑和徐达手下的五千铁骑虽然都是穷苦百姓出身,但是常遇春手下的五千铁骑经历过宁阳县誓师出征,归来时又曾路过宁阳县。 而仅仅只是这么点儿区别,两支铁骑的精气神却是完全不同的。 身为一个带兵打仗多年的皇帝,朱皇帝总觉得常遇春手下的骑兵似乎比徐达手下的骑兵要更靠谱一些。 朱皇帝隐隐有这么一种感觉:徐达手下的骑兵在遭遇重大的伤亡时有可能会溃散,但是常遇春手下的骑兵就有可能承受住更大的伤亡。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么点儿区别,朱皇帝还可以用常遇春更擅长带兵来解释,但是,最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徐达手下的军队需要靠军纪去约束,如果没有严厉的军纪,他们很有可能会干出劫掠百姓的破事儿,而常遇春手下的那五千骑兵却干不出来同样的事情。 朱皇帝想不明白,为什么仅仅只是一次誓师出征和班师回来的宴席就能让这些骑兵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而且手里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这种变化和宁阳县有关,只能从两支骑兵以前完全一样,变化是在宁阳县产生的来做出推断,但是朱皇帝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似乎常遇春手下的骑兵对待百姓会更加和善一些。 再三斟酌之后,朱皇帝又望着马皇后问道:“那朝堂上的官老爷们呢?” 马皇后笑了笑,说道:“朝堂上现在的问题,不就在于官老爷们手里的土地数量不一么?像那些手里土地多的自然会支持收割机这个事儿,手里没有那么多土地的自然也就会反对,所以……” 朱皇帝嘿嘿笑了一声道:“所以,只要咱让他们手里也拥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就会支持收割机的事儿?” 马皇后笑着点了点头,“所以,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地方上的官老爷——可是你也不想想,当朝堂上的官老爷们都拧成了一股绳,你还用得着担心他们吗?” “至于那些乡绅、商贾之类的,有伯仁和他手下的五千铁骑,有朝堂上的官老爷,有地方上的官老爷,那些个士绅商贾之流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别忘了,你朱重八可是说过的,大不了就把这整个天下都彻底打烂了重来。” 当马皇后的话音落下后,朱皇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还得是咱妹子,简直就是女中诸葛!” 马皇后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嘲讽道:“哟,这会儿不是你让人修《女诫》,不让后宫干政的时候了?” 第337章 彻底把这里面各种乱七八糟的破事儿都捋顺之后,朱皇帝就毫不客气的让人把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以及胡惟庸、杨宪、单安仁、杨思义等一众大大小小的官员召进了乾清宫。 “咱这次把你们找来,一个是需要中书省和工部、户部牵头,重新厘定并定下标准斛斗秤度,并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制出标准的斛斗秤度,将之发放到天下各州县,以后像征收赋税之类的事情,一概以朝廷重新厘定的斛斗秤度为准,不许再私用什么大斗小斗之类的量器。” “再一个,就是需要户部和工部派出人手,去统计咱们整个大明所有州县都有哪些工坊,都擅长做哪些东西。” “工部和匠营需要再召集一批工匠,按照重新厘定之后的斛斗秤度再制作几辆收割机,要求是收割机上所有的零件都要能互换。” “等摸清楚了各地的工坊都能做些什么,工部和匠营就要再做出一批标准的零件,并且统计出所有零件一共有多少,并将之编号后下放到天下各个工坊,让地方上的工坊或者匠人的去做。” “……” “中书省带着户部和工部,在咱们大明挑选几个可以用来组装收割机的州县,具体的要求就是组装后的收割机能快速分发到其他州县。” 林林总总的说了一大堆之后,朱重八朱皇帝又杀气腾腾的望着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吩咐道:“这一次的事儿,关系到天下百姓的生计问题,也关系到咱大明是不是能万世永昌。” “善长兄和青田先生回去之后,不妨直接告诉那些向你们打听消息的官老爷们,他们往常怎么样,咱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这一次谁要是敢给咱使唤绊子……” 朱皇帝直接把目光投向常遇春:“伯仁,你那五千铁骑,暂时先抽调出几百个人来,让他们护送户部、工部和匠营的人去统计各地工坊的情况。” “至于剩下的,暂且留守京师,一旦有什么需要,咱需要你们能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赶到需要你们的州县去解决问题。” “记得跟将士们说明白,这事儿关系到天下所有百姓的生计问题,同样也关系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家人的生计。” 常遇春当即就站起身来,向着朱皇帝拱手拜道:“上位放心!” 朱皇帝又把目光“杨宪,你们检校那边也同样要派出人手。” 杨宪当即便拱手应道:“微臣遵旨!” 朱皇帝轻轻嗯了一声,目光在胡惟庸和杨思义等人身上扫了一周,又沉声吩咐道:“咱朱重八不是那咱光知道使唤人而不给好处的人,这一次的事情办好了,朝堂上有一个算一个,从善长兄到未入流的小官,咱都给他们千亩良田,且免其五十年赋税。” “可要是这事儿给咱办砸了,让咱在天下百姓面前闹个灰头土脸,那也别怪咱不讲往日的情面,谁搞砸咱的事情,咱就搞砸谁的九族,绝不食言,更不可能姑息。” 随着朱皇帝杀气腾腾的话音落下,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也彻底凌乱了。 检校,这是朱皇帝明面上的耳目,职责就是“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奉闻。” 但是,杨宪明面上的官职却不是检校,哪怕人人都知道他是检校,他明面上的官职也是中书参知政事,其他官老爷们见到杨宪也只会称呼一声杨参政而不是杨检校。 现在可倒好,朱皇帝竟然直接挑明了杨宪的检校身份,而且直接明着给检校安排了任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代表着朱皇帝在释放一个信号:咱知道你们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但是咱不在乎,只要你们好好干活,好处就少不了你们的,可你们谁要是敢给咱使绊子,那咱也不会跟你们客气,有不服的可以试试。 然后,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就越想越气。 不是,那姓杨的是神经病吧? 你姓朱的是不是多少也有点儿毛病? 你们翁婿俩还能不能干点儿人事? 他娘的,重新厘定斛斗秤度这种事儿你说起来容易,可是真正做起来呢? 因为重新厘定斛斗秤度所涉及到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一次搞什么收割机,而是会涉及到以后大明怎么收取赋税,民间交易怎么定价,甚至就连对藩国设置开放的榷场也会受到影响,完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还有所谓的让户部、工部和匠营派人去统计各州县的工坊情况——这踏马是户部工部和匠营能统计出来的? 或者说,这事儿如果没有各个行中书省以及地方上的那些府、州、县等各级地方官府全力配合,单凭着户部工部和匠营又能摸出个球儿来? 就算是地方官府愿意全力配合,那士绅和商贾们也愿意全力配合吗? 还什么先弄标准件,再统计零件,还有什么设置组装工坊再分发到各个州县,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有哪一个是好解决的? 就算咱大明朝廷不缺少马匹,传递信息的速度足够快,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也不是你朱皇帝一句话就能搞定的吧? 只是腹诽归腹诽,当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想到朱皇帝许诺的千亩良田以及免除五十年赋税的待遇,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又觉得似乎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那可是千亩良田! 谁又会嫌自己手里的良田太多? …… 等离开乾清宫之后,李善长就先对户部尚书杨思义和工部尚书单安仁说道:“二位回去之后,先商定好重新厘定斛斗秤度的事儿,最多两天的时间,就要拿出第一份厘定后的斛斗秤度。” 杨思义和单安仁微微点头,应道:“李相放心,我等晓得。” 李善长嗯了一声,又望着刘伯温和胡惟庸、杨宪说道:“咱们几个,不如分头去拜访朝堂上的诸位相公?” 刘伯温捋着胡须笑了笑,只是笑容中满是苦涩:“听凭李相吩咐。” 第338章 瞧着刘伯温渐渐远去的身影,李善长忽然面无表情的微哼一声。 刘伯温和自己这些人从来都不是一条心。 或者说,整个大明朝堂上也从来都不是一条心。 尽管不太愿意承认,但是李善长的心里也清楚,自己就是那种疯狂迷恋土地的士大夫,甚至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划拉到自己家里。 而他刘伯温呢? 表面上清高孤傲,口口声声的都是心怀天下,可是他刘伯温也绝对不比我李善长强到哪儿去,只不过他看重的从来都不是土地罢了。 或者说,凡是沿海一带出身的官老爷们,全是跟他刘伯温一样,都不太看重土地。 他们看重的是另外的利益,而且他们把那个利益网织得很紧很密,以自己为首的淮西勋贵们根本插不上手。 至于徐达和常遇春他们这些表面上是淮西勋贵,实际上却跟朱皇帝一条心的家伙,他们既不像自己一样看重土地,也不像刘伯温他们一样看重另外的利益。 他们这些纠纠武夫所看重的是军功,因为只要有足够的军功,他们就什么都不缺。 而朱重八呢? 那他娘的就是个泥腿子! 哪怕他当了皇帝,也改变不了他泥腿子出身所带来的缺陷——他既有皇帝意识,又有泥腿子意义,考虑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天下千千万万的泥腿子们。 他朱皇帝似乎从来都不明白,自古以来,皇帝就不是与泥腿子们共天下,而是和士大夫们共天下。 像他朱皇帝这么胡来,早晚都会把全天下的士大夫得罪个遍。 现在他还活着,一切都还好说,可是他朱皇帝终究还是肉体凡胎,也不可能真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到他驾崩的那一天,天底下的士大夫们会怎么看他? 史书上会怎么写他? 李善长不相信朱皇帝会一点儿都不在乎。 如果不在乎,你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干什么? 现在大明的地盘已经够大了。 如果不在乎,你修什么《洪武大典》和《洪武大字典》? 说白了,不还是想要彰显你的文治武功,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想到这里,李善长又不禁微微叹息一声。 多事之秋啊。 …… 随着朱皇帝一声令下,整个大明朝堂都以一种极为疯狂的速度开始运转。 不得不承认,能够从朱皇帝手中合理合法的获取千亩良田,并且还能免除赋税五十年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太大,大到整个朝堂上的官老爷们都无法拒绝。 其他各个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和各级知府衙门、知州衙门、知县衙门的官老爷们也同样无法拒绝这份诱惑。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的正七品知县大老爷而言,这次几乎就是自己这辈子唯一一次能够拥有千亩良田而不必担心被御史弹劾也不必担心被朱皇帝抓去做稻草人的机会。 谁他娘的敢挡在本官面前,那就等于是跟本官的千亩良田过不去! 正是抱着这种心态,很多正七品的官老爷们很痛快的就派出县里的衙役,配合着户部、吏部和匠营派出来的小吏清查统计自己治下的各个工坊。 当然也有一部分官老爷们并不是很在乎所谓的千亩良田。 正如李善长所猜测的那样儿,有一部分官老爷们看重的是海贸所能带来的利益,千亩良田还是万亩良田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有,固然是好,没有,也无所谓。 再加上朱皇帝此前曾经颁布过表面是免除优待读书人实际上却是不再优待士绅的诏书,这些看重海贸的官老爷们更是已经产生了彻底把重心转向海贸的想法。 而海贸,是最离不开各种工坊和商品的。 如果让朝廷把自己治下的工坊摸清楚了,把自己所在州县的情况摸清楚了,以后海贸方面就很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而损失的利益,只怕要远远超出千亩良田所能带来的利益! 但是这些官老爷们的抗拒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这些官老爷们也没有想到,朱皇帝这一次竟然会把动静闹的这么大,竟然让常遇春手下的骑兵和检校一块儿陪着户部、工部以及匠营的小吏来统计工坊的情况。 这就让官老爷们很是头疼。 说白了吧,原本只需要收买几个小吏就能办成的事情,现在莫名其妙的就多出来几个骑兵和检校,而官老爷们又吃不准这些骑兵和检校对朱皇帝的忠诚度。 万一这些骑兵和检校不接受自己的一番“心意”,反而把事情捅到朱皇帝面前,那亏得可就不仅仅只是钱财的事儿了。 说不定人没了,钱也归了他朱皇帝,那才是真正的亏到姥姥家。 所以,哪怕这些官老爷们在心里抗拒万分,表面上也不得不笑呵呵的配合着户部、工部和匠营的小吏,任由他们统计自己治下各个工坊的情况。 再然后,这些认为自己蒙受了巨大损失的官老爷们就恨上了某个知县,甚至恨到连他的名字都不愿意提起。 在这些官老爷们看来,如果不是某个王八蛋知县给他朱皇帝献上这连番毒计,自己就断然不会亏得这么厉害。 而被这些官老爷们恨到牙根都痒痒的杨少峰杨大知县,此刻却正半躺在刘庙村地头树荫下的躺椅上,享受着小侍女端过来的茶水。 宁阳县自然也有户部和工部、匠营派过来的小吏,要统计宁阳县各个工坊的情况,但是杨大知县却只是安排了跛五去陪着他们做统计,明摆着对收割机这事儿不太上心。 或者说,杨大知县并不是不上心,而是宁阳县现在的情况不允许杨大知县太过于上心。 因为宁阳县并没有相关的工坊,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工匠。 现在打火机工坊和午餐肉工坊什么的都还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县里仅有的几个木匠也在日夜不停的赶工搞收割机,根本就腾不出手来再去接工部的订单。 更气人的是,杨大知县就算是有心想要再多弄几个工坊,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