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耀南山》 九阳神功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卷一内功篇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能内景遂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气纳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龈交,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园,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也。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大肠经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周身发劲之所也。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龟尾者,长强穴也。谷道轻提,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冲脉(上起百会,下达会阴),带脉(腰一周之脉)之中,脐下内部也。 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调整呼吸,固精健肾,练神之所也。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之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肘开而张。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肘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 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既明气窍,再谈劲诀。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专也。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 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专也。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收肩井穴,劲沉至涌泉穴。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手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督脉至两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又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滚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卷二纳卦篇 乾三头肩法乎天乾,取其刚健纯粹。坤三足膝法乎地坤,取其镇静厚载。评曰:阴阳合德,气发四体,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刚柔互运,无端可寻。是谓阴阳合德,故取诸乾坤也。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冲尻尾长强穴,谷道着力提住,由脊背上升至顶,由百会转过昆仑下印堂,贯两目而至鼻,其气欲从鼻孔汇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端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巽三肩背宜于松活,乃巽顺之意。兑三裆胯宜于靠紧,须现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头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右臂则收左臂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臂,直达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顺之意明矣。艮三震三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评曰:震上艮下曰颐,为平为止。手止,人震动也;足止,中开胸自裆皆虚如四阴,则内刚外柔,如颐中有物能噬嗑,则物不能阻隔矣。取诸颐小过,艮下震上,雷在山上震惊百里,令人不及掩耳。足下屹立如山,震为足,为动也。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从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坎三离三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卷三神运篇 总诀四章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动神固,神帅气,形随气腾。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轻,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第一章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后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才合而即动,以静为本,身虽疾而心自静,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第二章节神运之式击敌者有用神、用气、用形之迟速不同,被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深浅之异。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先入。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形击形,目到后乃胜。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第三章神运之用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者,随手之出入;动静者,任气之来去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欲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如虎豹之强。第四章神运之体用山有撼则崩,树无根必倒,水无源必涸,工夫亦然。欲明神运,必须内功十二大劲。周身全局合一方可用,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练时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敛,纵起两足亦起,敛时两足亦齐落,此法永不可易。 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际,纯在斯也。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用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和体用之妙也。是知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动静奥妙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亦求之也。须要深究详参,久而久之,神运之法,妙理自然悟矣。神动既明,可言十二大劲:一曰、底练稳步如山二曰、紧膝曲腿如柱三曰、裆胯内外凑集四曰、胸背刚柔相济五曰、头颅正直撞敌六曰、三门坚肩贴背七曰、二门横时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劲九曰、坚骨封彼之下十曰、内掠敌彼之里十一曰、外格敌彼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 卷四地龙篇 地龙真诀,利在底收,全身练地,强固精神。伸可成曲,住亦能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亦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间。后攻用足,撞膝逼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学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软能制敌最堪夸,变化无穷总一家,好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软中求硬好、缩小绵软巧,总之九节进,言明方知晓。掌拳肘和腕,肩胯膝足腰,身眼手法步,总是武艺高,掌拳时正进,慢慢往里找。 九阴真经 一、《真经总纲》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遺跡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治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產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案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力絡,其案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人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手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 陰極在六,何以言九。太極生兩儀,天地初刨判。六陰已極,逢七歸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陰之清純,寒之淵源。 《上卷》 二、《内功心法》 第一重诀曰: 子午卯酉四正時,歸氣丹田掌前推。面北背南朝天盤,意隨兩掌行當中。意註丹田壹陽動,左右回收對兩穴。拜佛合什當胸作,真氣旋轉貫其中。氣行任督小周天,溫養丹田壹柱香。快慢合乎三十六,九陽神功第壹重。每日子、午、卯、酉四正時,找壹陰氣重的地方,最好為四高中低。面北而坐,五心朝天,靜心絕慮,意守丹田,到壹陽初動之時,雙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 引丹田之氣沿督脈上行,任脈下歸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氣歸丹田後,雙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氣行兩掌。雙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對準氣海穴,右手掌心對準命門穴,真氣隨手式成螺旋狀貫入氣海、命門兩穴。匯於丹田內。如此意守下丹田壹柱香的時間。待此功練有壹定功力,能收發自如,有抗寒之功時可修第二重。 第二重诀曰: 極寒午時正,獨坐寒冰床。裸體面朝北,氣行小周天。五心朝天式,打開丹田門。寒氣螺旋入,收發當自如。合和匯丹田,落雪雪不化。縮如壹寒珠,雪落無化雪。擴為霧環身,九陰第二重。每日午時,找壹極寒之地,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於寒冰床上(壹種玉、壹年四季都如寒冰壹樣)。今人練習可在冰或雪上練習,靜心絕慮,啟動周天三十六圈,意守丹田片刻,打開氣海、命門兩穴,分別成螺旋狀入寒氣,吸壹柱香的時間後,關閉以上兩穴,丹田內有壹寒球再不停的旋轉,越轉越大,至到隔體三丈遠,收回。如此反復八十壹次,練到雪花落體而不化,放氣時雪花距體三尺不落為功成。 第三重诀曰: 法如第二重,陰陽互相克。意在修罡氣,熱火不侵法。陽中求真陰,九陰第三重。每日子時,找壹極熱之地,坐於火鼎之上(今人練習坐在鐵板上,下面加火,應慢慢加熱,以不能忍耐為度)。面北背南,五心朝天,靜心絕慮,起動丹田寒氣防止熱氣侵入,其方法就是第二重所練寒氣用以抗熱量。此乃“真陽中求真陰”。 第四重诀曰: 法如第三重,陰合陰為生。同為修罡氣,靜流極之法。以陰練真陰,九陰第四重。不拘時間,找壹靜止不動的水池,五心朝天,坐於湖底,靜心絕慮,水位不過脖子,運行丹田真氣用以抗水之壓力,其方法與第三重相同,待體入水,而衣不濕為成。然後找有流動河水中練,急流下練,而衣不濕為成。到此《九陰神功》成。如用掌把真氣放出擊人,就是催心掌。 第五重采气诀曰: 采氣不在氣,口閉雙目開。玄機在於目,神氣乾鼎聚。此法為增進內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內的精氣,主要是修煉雙眼,使雙眼在對敵時能求察分明,並有攝取敵人神魂之效。每日太陽將出之際,站於高處,雙眼平視太陽,帶雙眼發熱時,意念太陽之氣由雙目吸入匯於上丹田,吸匯到壹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雙眼收回,如此反復。 三、《横空挪移》 螺旋九影,左右挪移,其聊不為,以氣行之,可幻化九影誘敵。如加九陰白骨爪其威力可增十倍。如何橫空挪移可據個況自定,今公之二法以參考。 訣曰:左轉壹,左轉半。右轉壹,右轉半。左右轉壹為不壹,橫空旋較為太壹。 訣曰:左旋右旋天地旋,左踏右空平地旋。合手陰陽為上旋,右踏左空旋不為。雖為身法,實含玄理。須參照“九陰行功訣曰”進行,以防走火。習此功主要為子、午兩時,其它時間亦可。必須選壹處絕對安靜,空氣必須流暢。此功中的呼吸均為鼻吸鼻呼。習此功貴在持之以恒。功中會出現各種幻境,千萬不可懼怕,順其自然。練功中出現自然騰空,應順其自然,千萬不可妄加意念。 四、《鬼獄阴风吼》 此功屬音波功,以音傷人,以音索魂,亦可以音布罡氣,其威力無比,其音如地獄鬼吼,陰風陣陣,使人不攻自退,不寒而栗。 第一重: 面北而坐,取五心朝天式,上身正直,虛靈頂勁,舌抵上腭,下頜微收,雙目平視。雙手於下丹田處成托式,即掌心向上,掌指相對,意守丹田壹柱香,引真氣自督脈、任脈行到中丹田,並在此匯聚成鸡蛋大小的真氣球,其色赤。口中默念,意念中丹田之真氣化為波圈,若水紋之狀。碰膚彈回,須反復重陽之數。 第二重: 意大波圈,自內向外旋為散,自外向內旋為聚,散聚合適為陰陽平衡,陰陽平衡,萬物之本。漸如虛空,與宇共振,法同上。 第三重: 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放於兩腿外側,百會上頂,舌放平,雙目平視,調整呼吸,意守丹田壹柱香的時間,然後點頭,吸氣、收腹,口發鬼怪連音,同時意引丹田真氣隨聲音向外擴散;擡頭、呼氣、口閉,意收回,真氣歸中丹田,如此反復。壹點壹擡,壹上壹下,上下起到,喉輪自開,開通喉輪魔音自現。 第四重: 無相音罡,無相音罡,即音罡無形。其秒音無窮,可防敵護體,亦可以音控他人或給他人治病。其練法很簡單,只需把“九陰神功”的“先天真氣”與“鬼獄陰風吼”之音合二為壹就可,具體練習方法可參照以上兩法自悟,此不詳述。 《下卷》 五、《摧坚神爪》 爪力無比,鬼氣回蕩,不攻自懼。其爪可使頭骨成孔而不碎,爪心有強大的吸力可隔空取物或吸取他人功力,爪指有強大的透勁可隔空傷人。壹收壹放,壹開壹合,合乎武學大道之理。 第一重金丝手诀曰: 面北背南朝天坐,氣行任督貫大椎。意聚丹田壹柱香,分支左右聚掌心。打開氣海命門穴,氣滿沖貫十指爪。旋入陰氣壹坤爐,放收來回金絲手。凡習九陰白骨爪需先習九陰神功百日,於極陰之地,谷地為佳。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於低處。雙手放於膝上,手心朝下,意守丹田。開氣海、命門,旋轉吸入陰氣匯於丹田。氣順任、督兩脈上行匯於大椎穴,於右肩井穴入掌心,氣滿鼓支,掌起平胸。五指下垂,氣貫入指,十指內扣、回拉,手絲為壹。回氣丹田,溫養柱香。 第二重摄魂诀曰: 打開丹田前後門,三昧磷火化無形。吸進鬼獄陰鬼精,陰功在此更為進。此法是壹種極秘之法,可開通人的死生之謎,吸取鬼魂之氣,同時亦可用此法吸他人功力元神。找壹墳場,在半夜無人之時,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左掌心向上,大拇指扣小指其它三指伸直。左手立於胸前,掌心朝左,大拇指、中、無名、小指內扣,食指伸直,口念咒“探地達摩,無相無上,攝陰攝魂,無畏無懼,陰陽合和,人鬼交戰,嗎咪唄咪‘口奄’”三十六遍,壹遍過於壹遍,到最後壹遍,只需“嗎咪唄咪‘口奄’”。然後雙手擡到頭上方,合掌,尖朝天,打開氣海、命門兩穴,從兩穴內射出陰氣,成螺旋型由小到大,如龍卷風壹樣把野魂卷入兩穴匯於丹田,練習壹柱香的時間後,開始煉熔。雙掌放於膝上,掌心朝上,意守丹田中的無數陰魂被丹田陰氣形成環狀,封閉在內不能出來。意念丹田封魂球開始旋轉,同時意念墳場突然起了無數磷火,用同樣方法把磷火吸入丹田封魂球外圈,燃燒煉熔陰魂,由慢到快不停旋轉,火由小到大,直到化盡為止。收功,溫養丹田壹柱香。如果用來吸取他人功力或元神其方法於上面同理。 第三重白骨练爪诀曰: 白骨頭上懸,幻化為二骨。懸九穴,左右手中擒。合和為陰珠,吸陰吸精鬼。齊匯坤爐內,回返丹爐內。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墳場中,意守丹田片刻,意守自身前後有九座墳,突然裂開飛出九個頭骨,這時意念打開氣海、命門兩穴,射出旋轉真氣由小到大,把九個頭骨給懸起來,位於本人頭頂上方左右,緩慢旋轉。從每壹個頭骨的兩眼射出壹條紅氣線,分別射入百會、玉枕、膻中,左右肩井穴,靈臺、氣海、命門九大穴道中,並且在每個穴道中漸漸匯聚成壹個球,然後這九個紅球同時從任督兩脈匯於丹田,意守丹田使之氣化合。然後運氣兩掌貫足真氣,由於反向力,雙掌擡起平胸,在貫入十指,十指突然變爪,這時意念那九個頭骨互相幻化,變為兩個頭骨於胸前方。掌心外突把兩個頭骨吸入掌中,隨後十指內扣抓住頭骨,放出真氣把頭骨抓成十個小孔,然後吸回真氣,同時吸取頭骨內的真氣歸於丹田。收功,溫養丹田壹柱香。至頭骨隔空襲來抓成孔而骨不碎,九陰白骨爪成矣。練之此境界需配合外功練習即第四重。 第四重外功诀曰: 氣至丹田貫十指,倒行古樹貍貓功。抓石打鐵練指力,內外合修白骨功。平常把內氣貫於十指用以隔空取物,在以十指抓,練硬物,所用之物應由輕到重,由近到遠。在者可以倒立於樹旁,雙腳依樹,然後用十指抓樹緩緩上行,以練指力。此重應與第三重同練。 第五重練到第四重此功已成,此第五重為加深功夫,其陰毒程度更甚。用古時棺材、蝙蝠血、砒霜三種物體加水加熱後,用以漫手,再練內外功,這樣手上有劇毒,以此手傷人無救。 六、《螺旋九影》 《螺旋九影》為武林上乘輕功,集身法、步法、罡氣於壹體。可平地拔起數丈,亦可平空飛行萬裏,身體周圍有壹層自然罡氣,可攻擊外敵。練之上乘可幻化出九個身影,於佛門無上神功“蓮臺九現”有相同的功效。 第一重: 室外練功,不準迎風,松去身體裹纏之物,活動壹下全身關節,用意念放松全身筋、骨、肉、皮等。然後面北取五心朝天或盤坐,上身正直,虛靈頂勁,舌抵上腭,下微收,雙目平視,雙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對,捧放於丹田處,意守丹田壹柱香,接著雙手輕輕向上捧,沿任脈路線至膻中穴處,雙手變為捧蓮花狀即雙手心相對,掌根相抵,掌指朝上,雙手十指自然張開,接著上捧至頭頂,同時緩慢吸氣,意念隨上捧之勢,將大地之陰氣由會陰穴成螺旋狀吸入,經中脈上升以頭頂百會穴成螺旋狀射出;然後雙手變掌心向下,並向下壓到丹田處,同時呼氣,意念隨雙手下壓之勢,將天上之雲氣螺旋狀吸入百會穴,經中脈由會陰穴成螺旋狀射出,如此反復。 第二重: 第壹式:面北而坐,功接上重,五心朝天,上身正直,虛靈頂勁,舌抵上腭,下頜微收,雙目平視。雙手輕輕提起,掌心朝下,掌指相對放於中脘穴處,雙手中指間距離約為壹掌寬,雙肩下沈,雙肘下墜,雙臂要“圓鼓”。意念會陰穴射出螺旋狀陰氣把身體旋入地下,至到地極處。突然螺旋陰氣收回,身體如彈簧壹樣被彈回地面。 第二式:要領同。輕擡雙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對,高舉至頭上方,雙臂微曲,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意念百會穴射出螺旋狀陰氣,如飛機之螺旋槳,把人身托起,飛到九重天方為極限。此時人體在天空飄浮,突然陰氣收回,人從天空掉回地面。 第三重: 在第二重第壹式的基礎上打開氣海穴,命門穴射出螺旋狀真氣,環繞身體自左到右,意念身體隨螺旋真氣之力上升,或平空飛行。同時在練功中加入有外敵入侵,不能入或擊傷之意,可同時練習環身罡氣。 第四重: 此為加深功夫,即在水中練習以上各功,要領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