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之路》 第1章 从湖南攸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肿瘤病理学家陈国强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陈国强,1963年9月生于湖南省株洲市攸县。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武功山西端,是一个被罗霄山脉环抱的秀美县城。 攸县四周与江西萍乡市、莲花县、株洲市渌口区、衡东县、茶陵县、安仁县以及醴陵市相邻,地理位置独特。 攸县县城,自古便有着“梅城”的美称。 自五代后梁时期起,县治便迁至此地,历经千年沧桑,仍旧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典雅。 传说中,一名赴考的秀才曾带着心爱的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失手打破花钵,于是他便将梅花栽种在江边。 多年后,秀才功成名就,回到攸县,仍旧不忘那株梅花。 这个温馨的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居民们广植梅花,使得攸县县城的梅花树逐渐增多,形成了独特的梅城风貌。 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攸县县城已是梅花盛开,县治也因此得名“梅城”。 清乾隆二年,县城正式定名为“梅城镇”,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清末。 虽然期间有所更动,但在民国年间,又恢复为“梅城镇”。 攸县不仅风景秀丽,更是人才辈出。这里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谭震林先生,他就是攸县城关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现任中国国画家理事、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刘开云先生也是攸县的骄傲。 从这个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地方,却走出来了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学院院长,我国着名的医学病理生理学家陈国强。 出生地解码 陈国强院士与湖南攸县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紧密相连。正是攸县的山川风物与深厚文化底蕴,孕育了陈国强院士坚韧不拔的性格与追求卓越的精神。 攸县,这片美丽的土地,自古便是英才辈出的地方。攸县的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为这里的人民赋予了独特的智慧和才华。而陈国强院士,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陈国强考入湖南衡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湖南衡阳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当助教、讲师。 1985年,陈国强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1988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3年,陈国强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血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6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陈国强院士的求学之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湖南衡阳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为他提供了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对医学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 这种态度在他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他在研究中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和精确性。 他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习经历,使他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尤其在病理生理学和内科血液学的学习过程中,他深 第2章 从甘肃白银靖远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禽流感专家陈化兰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陈化兰,1969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 北湾镇所在的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 靖远县东南与白银市会宁县毗邻,西南与兰州市榆中县、白银区接壤,西北与景泰县相连,北与平川区交界,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 靖远县历史悠久,是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甘肃省文化大县,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早在战国时期,靖远境内即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靖远地名取自“边远之地已安定下来”之意。 着名的秦腔艺术,传入靖远年代较早,据史料记载,明朝穆宗隆庆年间,靖远就经常演出秦腔节目,以解除古丝绸之路客商旅途中的劳累和寂寞,活跃他们的娱乐生活。 由此推算,秦腔艺术在靖远的流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靖远县人才辈出,原陆军第六十七军副军长温安仁(正军职),原天津警备区第三干休所副军职离休干部张震宇,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朱发忠,均出生于靖远县。 出生地解码 靖远县作为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甘肃省文化大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文化特色为陈化兰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这种文化氛围可能激发了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她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也为陈化兰提供了接触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机会。 靖远县的人杰地灵,陈化兰从家乡的优秀前辈身上汲取养分和力量,坚定她追求学术成就的决心。 院士求学之路 1987年,陈化兰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1991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后,继续在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兽医病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4年,陈化兰硕士毕业后又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1997年,陈化兰毕业并获得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9年,陈化兰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流感分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开展禽流感的合作研究。 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是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属的一个机构,总部位于乔治亚州亚特兰大。 作为美国的政府机构,CDC的工作重点主要涵盖疾病预防和控制、环境卫生、职业健康以及健康促进和教育活动。 CDC流感分中心是CD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门负责监测、研究、预防和控制流感疫情。 该分中心致力于及时识别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播趋势,为政府决策、医疗机构和公众提供准确的流感信息和防控建议。 流感分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这几个方面。 监测流感疫情:通过收集和分析流感疫情数据,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范围,为政府和卫生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流感病毒:对流感病毒进行深入研究,了 第3章 从安徽阜南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肝胆外科专家陈孝平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陈孝平,1953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 阜南县位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北岸,它东邻颍上县,南与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淮滨县,隔河相望,西接临泉县,北界颍州区,县域面积1801平方千米,2022年末,常住人口117万人。 阜南县历史悠久,夏、商两朝时,阜南属豫州;春秋归于楚;秦属泗水郡鹿上县;三国时期隶属富陂县;隋、唐至五代为颍州治下,宋改颍州为顺昌府,元代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水县,后并入颍州。 阜南县名人辈出,三国名将吕蒙、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祖籍阜南柴集),北宋名吏焦千之、清代诗人刘体仁等皆出生于阜南。 尤其是东汉末年杰出将领与谋士,东吴重要人物吕蒙。 吕蒙出身贫寒,但勇猛善战,智勇双全,初为武将,屡立战功,后受孙权赏识,开始涉足谋略。 吕蒙勤奋好学,读书不倦,使得孙权刮目相看。 在军事上,吕蒙展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尤其在荆州之战中,他运用奇袭战术,成功夺取荆州,令关羽败走麦城,成为东吴的功臣。 吕蒙为人忠诚,对孙权忠心耿耿,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吕蒙的才华与忠诚,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出生地解码 阜南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陈孝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 位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北岸的阜南,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阜南成为文化交汇之地,为陈孝平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来源和思维启发。 同时,阜南的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名人,这些名人的事迹和精神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陈孝平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 其次,阜南县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可能对陈孝平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阜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 这些传统文化可能在陈孝平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了他的学术兴趣和素养。 此外,阜南的社会环境,也可能为陈孝平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资源支持,有助于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陈孝平成为院士的成就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才华和机遇。 出生地虽然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背景,但真正决定他成就的是他自身的努力和奋斗。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陈孝平的成就归功于出生地阜南,而应该看到他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才华。 总之,陈孝平的出生地阜南为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和人文传统,可能对他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真正决定他成为院士的是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 院士求学之路 陈孝平,1973年从蚌埠医学院毕业后不断地学习深造,先后于1982年和1985年,在同济医科大学医学获得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陈孝平院士的学习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蚌埠医学院毕业后,他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学历,而是选择继续深造。 这种持续学习和 第4章 从江西乐安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细胞生物学家陈晔光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陈晔光,1964年8月生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腹地,抚州市西南部,东邻崇仁县、宜黄县,东南连宁都县,西南接永丰县,西北靠新干县,北毗丰城市,县域面积2412.59平方千米,2021年末,乐安县常住人口为30.34万人。 乐安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乐安属吴,战国初属越,周属楚,秦属于九江郡,西汉属豫章的南城县,东汉属临汝县,三国时属吴国的临川郡,隋属崇仁县。乐安建县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 乐安县人文荟萃,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是乐安县的文化名片。 流坑古村,始建于五代,兴起于宋代,流坑古村引以为豪的是人才繁盛,灿若星河,这里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可谓史上科举昌盛、官宦如云。 至今流坑古村中仍完整的保存了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余处,匾额楹联682方(处),家藏文物321件,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 出生地解码 乐安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陈晔光院士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成长环境。 乐安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种文化积淀有助于培养陈晔光院士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激发他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乐安县的“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其人才繁盛、科举昌盛的历史,对陈晔光院士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流坑古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这种辉煌的历史无疑激励了陈晔光院士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乐安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为陈晔光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腹地,地处丘陵地带,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培养陈晔光院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陈晔光院士的出生地乐安县,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人文氛围,都对他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他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上,更体现在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卓越成就上。 院士求学之路 1979年,陈晔光考入江西大学生物系,1983年毕业并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该校生物系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 1988年,陈晔光赴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并获得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后,在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担任技术员。 1991年,陈晔光在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毕业并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陈晔光在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2000年以后,陈晔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生物医学部,担任助理教授。 求学之路解码 陈晔光在江西大学生物系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生物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这种兴趣和热 第5章 从江苏射阳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上海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陈义汉,1964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 射阳县位于江苏沿海中心位置,其东临黄海,南抵新洋港与盐城市亭湖区接壤,西与建湖县、阜宁县毗邻,北至苏北灌溉总渠与滨海县相望。 射阳县总面积2572.72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射阳县常住人口人。 关于射阳地名的由来,背后还隐藏着一段红色的佳话。 在1941年,为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我党领导的行政公署决定在射阳河南的沿海地区创建一个新的县。 首任县长陈克天在筹备建县的过程中,面临了一个关于县名的抉择。 按照中国传统的地理命名习惯,山之南称为阳,河之南则称为阴。 因此,鉴于新建的县位于射阳河的南侧,有人建议这个县应命名为射阴县。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射阴”二字在音韵和寓意上并不雅致,建议直接以射阳河流命名,即“射阳”。 在综合了各方意见后,射阳在1942年正式建县时,沿用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侯国的名字,实质上也就是以“射阳河”来命名。 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历史背景,如今的射阳被人们誉为“年轻的县份,古老的邑名”。 这不仅是对射阳年轻活力的赞美,也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的认可。 唐朝以前,射阳区域还是茫茫沧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后,带来大量泥沙,在海区淤积,海岸不断向东推移。 射阳县境大部分为明代以后逐步成陆。 出生地解码 陈义汉院士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他的生命,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成长与未来的学术道路。 射阳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陈义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背景。 射阳县位于江苏沿海中心位置,东临黄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种沿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陈义汉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海洋生物和自然现象,这对于培养他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射阳县的悠久历史和红色文化,对陈义汉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射阳地名的由来背后隐藏着一段红色的佳话,这种红色文化强调了爱国主义和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精神。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长大,陈义汉可能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培养了他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 当然,陈义汉院士的成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 尽管出生地对他的成长和学术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勤奋、智慧和毅力。 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成为了医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9月,陈义汉考入南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医学专业本科,1987年8月毕业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1987年大学毕业后,陈义汉在南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担任住院医师。 1989年9月,陈义汉考入南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获得内科学硕士学位。 1993年9月,陈义汉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6年毕业并 第6章 从安徽桐城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生物物理学家程和平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程和平,1962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城关镇。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立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桐城县城关镇,更名为桐城市文昌街道。 桐城,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东邻庐江县、枞阳县,西毗潜山市,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北与舒城县相连,截至2022年末,桐城市总人口74.0万人。 据传,桐城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然而,桐城的名气不在制作“油纸伞”的桐油,而在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因此,桐城便有了别称“文都”的盛誉。 桐城,不仅是“桐城派”的起源地,而且也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 作为清代康熙年间,一段邻里之间的礼让佳话,如今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就发生在桐城。 相传,当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邻居相邻,两家院落之间原本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 然而,吴家想要扩建新房,打算占用这条巷子,张家人自然不同意,双方因此产生了争执。 这场纠纷最终闹到了县衙,但由于两家都是当地的高官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建议双方等待张英的裁决。 张英在接到家人的书信后,没有运用权势来强行解决,而是写了一首诗作为回信:“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在理解到这首诗的深意后,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 吴家看到张家的举动,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 于是,原本狭窄的巷子变得宽敞起来,形成了后来着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 出生地解码 程和平院士的出生地,安徽安省庆市桐城县城关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桐城的文化特质,尤其是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科学成就,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的崇文重教氛围,为程和平院士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程和平自幼就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兴趣。 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使得他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和追求。 桐城的“文都”盛誉和“桐城派”的文化底蕴,也为程和平院士提供了独特的学术视野和人文情怀。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还关注科学与社会、文化的交融。 他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这也是他能够在科学界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六尺巷”的故事所蕴含的礼让和包容精神,对程和平院士的人格塑造和科研态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精神使得他在面对科学问题时,能够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推动科学的进步。 最后,桐城作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为程和平院士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 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和专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宽自 第7章 从湖北十堰房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邓子新,1957年3月23日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房县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十堰市的南部,它东连保康县、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 房县总面积为5110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房县总户籍人口为46.6万人,常住人口为36.9万人。 房县历史悠久,这里是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这里有武王伐纣时,阐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阳洞。 房县,古称房陵,早在秦朝时就已置县,属汉中郡,当时的房县地理,呈“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之势,故得名“房陵”。 房县文化厚重,这里是中华经典《诗经》的采集者,编着者尹吉甫(生卒年不详)的出生地。 尹吉甫,周宣王的辅佐大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诗歌的创始人,被称“中华诗祖”。 据记载,尹吉甫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 据《诗序》所言,《诗经·大雅·韩奕》《诗经·大雅·江汉》两首诗,均为尹吉甫所作。 出生地解码 邓子新院士的出生地,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的地理文化背景,无疑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房县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这里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依,自然资源丰富。 这种自然环境的熏陶,使邓子新自幼便对大自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为他后来从事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这种对自然探索和发现的精神,会激发出邓子新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同时,房县还是中华经典《诗经》的采集者、编着者尹吉甫的出生地。 尹吉甫的文化成就,无疑也对邓子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最后,房县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品质,在邓子新的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后来成为院士,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这与房县人的品质是相吻合的。 总之,邓子新院士的出生地房县,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也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质和精神风貌上。 院士求学之路 邓子新,在全国恢复高考第二年,即1978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本科毕业后,1982年邓子新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攻读微生物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1988年邓子新顺利毕业,并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邓子新又在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邓子新的求学之路,对他的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子新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即1978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本科,这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学习期间,他获得了扎实的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并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思维 第8章 从陕西乾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器官移植专家窦科峰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窦科峰,1956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 乾县位于咸阳市西部,东接礼泉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西邻宝鸡市扶风县,北靠永寿县、麟游县。 乾县区域面积1002.71平方千米,2021年末,乾县户籍总人口人。 乾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初期,乾地就属秦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乾地初置好畤县。 乾县文化厚重,乾陵,唐高宗李治与大周皇帝武则天合葬陵墓,位于乾县梁山, 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的乾陵,就位于乾县的北部,距离县城6千米的梁山上。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陵园,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 据载,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 出生地解码 窦科峰院士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这一地域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 乾县作为陕西的一部分,也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窦科峰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激发他对知识和学术的探求欲望。 乾县位于关中平原,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这样的环境培养出窦科峰院士的勤奋、踏实和务实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乾县与西安等大城市相邻,这为窦科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便利,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于优秀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这对于他的学术成长和后来的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乾陵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陵园,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激发窦科峰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为窦科峰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总之,窦科峰院士的出生地乾县,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包括地域文化的熏陶,也包括教育资源的支持和个人品质的塑造。 院士求学之路 1970年,窦科峰参军入伍。1973年有幸入读位于当时重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 1975年,窦科峰护士学校毕业后,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科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窦科峰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1980年,窦科峰大学毕业后,回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科,做了一名临床大夫。 1988年,窦科峰经过深造,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硕士学位。 1991年—1992年间,窦科峰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研修深造。 2001年,窦科峰经过深造,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 2021年,窦科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9章 从安徽蒙城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神经生物学家段树民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段树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蒙城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东部,东邻蚌埠市怀远县,西靠亳州市利辛县、涡阳县,南接淮南市凤台县,北接淮北市濉溪县。 如今的蒙城,县域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蒙城县户籍人口148.66万人。 蒙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大名鼎鼎的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就是宋国蒙人(一说是今河南商丘民权县)。 据传,在周烈王七年(约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 庄子一生追求自由与无为,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他深谙自然的奥妙,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而非强行改变。 庄子的哲学思想充满了诗意与想象,他通过寓言、故事等生动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倡导“逍遥游”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他的智慧至今仍在启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蒙城的另一位历史名人,是孔子的第68位弟子陈亢(前511—前430)。 陈亢,字子元,蒙城县小辛集乡人(一说是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人)。 陈亢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知名学者,与孔子及其弟子们有着深厚的交往。 据传,陈亢常常以其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着称,就各种学术问题与人进行深入探讨。 在孔子的门下,他积极求学,努力汲取知识,尤其对于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 陈亢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为人谦逊有礼,深受同门师友的尊敬。 尽管在历史文献中关于陈亢的记载并不丰富,但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仍然为后世所传颂,成为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出生地解码 段树民院士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这一地理背景无疑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城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为段树民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成长环境。 这里曾是庄子和陈亢等伟大思想家的故乡,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在蒙城的文化土壤中得以孕育和传承。 段树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了这些思想家的启发和影响,培养了对学术和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蒙城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段树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处淮北平原中部的县城,蒙城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段树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蒙城的社会环境,也为段树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使他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为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段树民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更是他成为院士的关键因素。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出生地的影响只是他成长和成功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努力和追求。 第10章 从江苏大丰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肿瘤外科专家樊嘉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樊嘉,1958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大丰"之名,源于境内有大中、新丰两镇,各取一字而得名。 民国31年(1942),建台北县。1951年台北县改为大丰县。1996年撤销大丰县,设立县级大丰市。2015年撤销大丰市,设立盐城市大丰区。 昔日的大丰县,如今的大丰区,位于江苏省东部,盐城市东南,北与盐城市亭湖区交界,南与东台市接壤,西与兴化市毗邻,东濒黄海。 大丰区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截止至2022年3月,大丰区常住人口64.56万人。 大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元末明初着名的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是大丰人。 施耐庵(生卒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就是今天的盐城大丰白驹镇。 出生地解码 樊嘉院士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这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丰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樊嘉院士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元末明初的着名小说家施耐庵,他的文学造诣和创作精神,无疑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樊嘉院士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了他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其次,大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对樊嘉院士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大丰,东临黄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种自然环境的熏陶,使他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自然、热爱生命,培养了他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然而,尽管出生地的影响不可忽视,但个人的努力和执着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樊嘉院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76年,樊嘉从大丰县新丰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樊嘉考入南通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1983年,樊嘉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樊嘉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樊嘉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樊嘉院士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他日后成为院士的重要基石,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嘉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就成功考入南通医学院,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学习能力和毅力。 之后,他又相继在南京铁道医学院和上海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这种持续的学习和进取精神,为他日后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樊嘉院士在求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他在医学院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学习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各种科研活动和实践项目, 第11章 从安徽怀宁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生态学家方精云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方精云,1959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全丰村。 怀宁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 怀宁以东与安庆市宜秀区为邻,东南与池州市东至县隔江相望,以西与太湖县接壤,西北与潜山市毗连,以南与望江县交界,以北与桐城市隔河为邻。 怀宁总面积1276平方千米,下辖15个镇、5个乡。截至2022年末,怀宁县户籍总人口数69.9895万人。 怀宁历史悠久,自东晋建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中府、县同城而治,有690余年;省、府、县同城而治,有178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确实一点也不为过。 怀宁文化厚重,它既是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又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更是京剧前身徽剧的发祥地。 怀宁素有全国“戏曲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 怀宁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这里不仅诞生了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而且这里还走出来了教育家王星拱、“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着名青年诗人海子。 最难能可贵的是,安徽怀宁籍的院士,除了邓稼先、方精云以外,还有杨石先、杨善林、陈鲸等多位杰出学者。 出生地解码 方精云院士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这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怀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也是京剧前身徽剧的发祥地,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 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方精云院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于他日后对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将科学与艺术、人文相结合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怀宁县也是“教育之乡”,有着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使得这里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为他后续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怀宁县人才辈出,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等。 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无疑对怀宁的学子们产生了激励和启迪。 方精云院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会受到了这些前辈们的影响,激发他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 总的来说,方精云院士的出生地怀宁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杰出人物的影响,都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影响。 当然,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方精云考入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1982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3年9月间,方精云在北京林学院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3年2月—1983年7月间,方精云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 1983年10月,方精云赴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森林生态学专业攻读硕士,1986年3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4月,方精云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生物学专 第12章 从山西应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我国着名病毒学家高福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高福,1961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应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东望恒山之险,南扼雁门之要。 应县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市,南毗繁峙县、代县。 应县国土面积1708平方千米,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末,应县常住人口为人。 应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县城北部有世界着名的木塔,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也称佛宫寺释迦塔,它位于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至今,应县木塔塔内还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释迦牟尼灵牙遗骨,是七颗佛牙舍利中的两颗。 不仅如此,塔内还保留着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书写的“峻极神功”题记。 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年)题“天下奇观”真绩的匾额,仍悬在塔上。 出生地解码 高福院士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这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无疑,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县地处山西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应县木塔作为世界着名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高福院士从小就能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应县的自然环境,也为高福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处大同盆地南端的应县,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样的环境,使得高福能够亲近大自然,培养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山西人民勤劳、朴实、坚韧,使得高福院士,在面对学术研究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追求科学真理。 总的来说,高福院士的出生地应县,从文化、自然、精神等多个方面,都对他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上。 院士求学之路 1979年,高福考入山西农业大学,1983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本科毕业后,高福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师从郭玉璞教授,攻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硕士研究生。 1986年,高福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 1991年,高福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师从David H L Bishop(戴维·H·L·毕晓普)和Ernest A Gould(欧内斯特·A·古尔德David H L Bishop、Ernest A Gould)。 1994年,高福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跟随Robert Bell(罗伯特·贝尔),从事博士后工作。 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 John I 第13章 从山东五莲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心脏病学家葛均波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葛均波,1962年11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葛家崖头村一个农民家庭。 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东临青岛市黄岛区,西接莒县,南邻东港区,北接诸城市。 五莲县县域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2022年,五莲县户籍总人口50.02万人,常住人口44.4万人。 五莲县域历史悠久,古属青州,周朝属莒国。战国,先后属莒国、鲁国和齐国。 但正式设立五莲县是在1947年5月,由当时藏马县的4个区和诸城县的3个区组成。 五莲县的地名,因县域内的五莲山而得名。 五莲山地处五莲县东南方向,总面积13平方公里,主峰五朵莲花峰,海拔515.7米,山势峭拔,峰峦奇秀,素有“海隅明珠”之美誉。 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之五朵峰,万历三十年(1602),明神宗赐建护国万寿光明寺,御赐山名“五莲”,从此,五莲山名噪天下。 或者是荫承五莲山的风水宝地,五莲小米、五莲国光苹果、五莲杜鹃花、五莲板栗、五莲樱桃等,五莲系列成产品逐渐成为五莲县的特产,并且获准使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出生地解码 葛均波院士的出生地-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无疑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莲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不仅为葛均波院士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还通过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色,塑造了他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五莲县的自然环境,对葛均波院士的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莲山作为县域内的着名景点,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葛均波院士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莲县的历史文化,也为葛均波院士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五莲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文化氛围,对于葛均波院士的成长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这里接受了启蒙的教育,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培养了他的文化素养,还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 尤其是五莲县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对葛均波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精神是五莲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葛均波院士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动力源泉。 他在科研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正是五莲县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总之,葛均波院士的出生地-五莲县,通过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和人文环境,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影响。 这也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院士的求学之路 1978年,葛均波在五莲县第一中学读书。 1979-1984年间 ,葛均波在青岛医学院儿科系儿科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84-1987年间,葛均波在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儿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87-1988年间,葛均波硕士毕业后,在山东省立医院当一 第14章 从江苏启东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心脏病学家顾东风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顾东风,籍贯江苏南通,1958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专区启东县志良镇。 启东,1989年撤县,设立县级启东市,由南通市代为管理,实行计划单列。 启东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的东南端,长江入海口北岸。 启东南濒长江入海口北支,其中东段以江心为界,西段永隆沙与上海市崇明区接壤,崇启大桥与上海崇明岛相连。 启东的东、北濒临黄海,西与海门区毗邻,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江苏省日出最早的地方。 启东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0月,全市下辖9个镇,另设有9个乡级单位,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5.7万人。 尽管启东地域历史悠久,在汉代,启东地域即为长江口海域。 但是启东置名,还是1928年的事情,距今不到100年。 说起启东地名的由来,还有着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有人提议与崇明(启东地域)分县,拟把南通、海门两县东部并入崇明外沙,称为“三合县”。 后来不尽人意,分县未成,“三合县”名,也就没用了。 后来,江苏巡抚程德全提议,把江南已坍入江的镇洋县,移作外沙新县名。 同样,未遂其愿,分县也未成,结果是,“镇洋县”虽未作成县名,却留下了“镇洋”市一个地名。 到了民国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3月底至4月中旬间,地方人士赶走反动的行政委员陈时泌,自发成立了一个“江海县”。 但在正式设县前,曾有人提议过“外沙县”、“北新县”,还有“汇龙县”这些县名,最后均不了了之。 最后到了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1月27日,江苏省民政厅厅长茅祖权,向省府委员会议提请外沙分县案,这才由省府决议:“崇明外沙应即设县分治,定名‘启东’。” 之所以当初定名启东,是因启东地域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含义,这样启东县名才应运而生。 出生地解码 顾东风院士的出生地启东,对他的成长和后来成为院士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启东的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江苏省的东南端,长江入海口北岸,这样的环境,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观察和探索的机会。 启东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顾东风院士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尽管启东置名的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地域历史悠久,充满了人文气息。 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他的性格塑造、思维方式以及学术追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顾东风院士的出生地启东,对他的成长和学术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启东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共同塑造了他的性格、思维方式和学术追求,使他能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顾东风,小学在志良中央镇,初中在竖河镇,从启东中学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了当年的吕四机修厂。 因为他工作能力突出,而且勤奋好学,很快又被推荐到当时的电子管厂工作。 1976年1月至1978年9月,顾东风一直在江苏省启东市电器厂做工人。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顾东风考入南京医 第15章 从安徽淮南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细胞生物学家韩家淮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韩家淮,196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 谢家集区位于淮南市中部,东与田家庵区接壤,南及西南方与寿县为界,西北与八公山区相连,北与潘集区相交。 谢家集区总面积275.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10月,谢家集区下辖5个街道、4个镇,2个乡。2022年末,谢家集区户籍人口29.07万人。 谢家集区历史悠久,早在大禹分天下为九州之时,谢家集区归属扬州辖境。 到了夏商之际,谢家集区境内又改归属“淮夷”。 但谢家集正式置区,还是在1961年10月1日,由当时的八公山区,分为现在的八公山区和谢家集区,两个县级区,至此,谢家集区才单独成区。 由此可见,韩家淮院士出生地-淮南谢家集区,与淮南八公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淮南谢家集区,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及淮南八公山,知道的人就太多了。 因为有关淮南八公山的历史故事,真的不少,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有以下三则。 首当其冲的是八公山名称的由来故事。相传,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将天下贤士聚集在此,讲经论道、着书立说、筑炉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在其数千门客中,有8位方术之士最为着名,他们分别是苏非、李尚、田由、晋昌、雷被、毛被、左吴、伍斌,时称"八公"。 这八公和其他门客,还共同协助刘安编纂了中国第一部鸿篇巨制《淮南子》,相当于如今的百科全书。 之后,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八公山因此而得名。 紧随其后的是八公山豆腐的故事。 传说,淮南王刘安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召集了许多方士,在八公山上炼起了丹药。 有一天,刘安和方士们正在炼丹,谁知一个炼丹术士粗心大意,将盐卤放进了装满豆浆的锅里,等到他们反应过来,豆浆已经凝成了絮状。 有人尝了尝,觉得味道很鲜美,于是大家纷纷来尝,都觉得很好吃。 就这样,仙丹未得,却无意中发明了豆腐。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驰名遐迩的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见证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最后一个八公山故事,就是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 。 相传,赵匡胤被困南塘,大将高怀德之子高君保回东京搬救兵,女将陶三春亲自挂帅印领兵驰援。 在蒙城西北的双锁山,陶三春遇到了刘金定,两人一同前往八公山,营救赵匡胤。 刘金定率兵来到八公山下,力杀四营,最后由寿唐关闯入唐帅帐,将南塘主将于洪,堵在峡谷独笼冲,采用火攻歼敌,解除南塘之围。 出生地解码 从韩家淮院士的出生地淮南谢家集区来看,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淮南八公山的紧密联系,对他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谢家集区作为淮南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这为韩家淮院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淮南八公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其有关刘安与八公炼丹、编纂《淮南子》以及豆腐起源的传 第16章 从湖南安乡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生物学家贺福初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贺福初,1962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的一个贫苦之家。 安乡县,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和人文内涵。 安乡县位于洞庭湖的西北部,是湖南省的北大门,它处于湘鄂两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全县区域面积达到了1087平方千米,地形地貌主要是环洞庭湖的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微倾,最高点黄山头海拔265.8米,最低点珊珀湖则只有25.7米,这种地形地貌为安乡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安乡县的历史底蕴深厚。 早在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这里便是秦黔中郡的属地。 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安乡县在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正式建县,称为作唐,后在南北朝时期更名为安乡,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历史的长河中,安乡孕育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如汤家岗、划城岗等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这些都见证了安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安乡县的人文气息浓厚。 这里曾是东晋名士车胤、南北朝着名山水诗人阴铿、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求学和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足迹和诗篇为安乡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同时,安乡也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等都曾在此指导革命工作。 此外,由于居民主要来自江西、湖北及长沙、益阳等地,安乡形成了独特的湖乡文化、堤垸文化和典型的移民文化、厚重的码头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安乡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安乡曲艺尤为源远流长、闻名遐迩。 安乡大鼓,活动场所与评书不同,由一艺人击鼓敲(云)板,边说边唱,唱曲多为徵调式,间有宫调式、羽调式,曲目多为公案、传说,有长、中、短之分,深受安乡民众喜爱。 安乡渔鼓,又称道情,或在固定的茶馆演唱,或沿门流动演唱。 由一艺人抱渔鼓、执筒板、敲小钹,自奏自唱。 唱词一韵到底,曲调一曲到底,一般只唱不说。 出生地解码 贺福初院士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这一地方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乡县丰富的地理、历史和人文内涵,为贺福初院士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安乡地处洞庭湖畔,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历史悠久,曾孕育出众多文人墨客和革命英雄,这些都为贺福初院士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历史脉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安乡县的贫苦环境,也锻炼了贺福初院士的毅力和决心。 贺福初院士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他从小就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促使他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安乡县的教育环境,也为贺福初院士的成长提供了启蒙作用。 尽管条件有限,但他仍然有机会接触到基础的科学教育,这为他日后在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贺福初院士的出生地-安乡县,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还锻炼了他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这 第17章 从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成为中科院院士、着名内科学家侯凡凡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1950年10月,侯凡凡,原籍浙江省宁波市,1950年10月出生于上海。 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平原广阔,河流纵横,交通便利。 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更是在全球都享有盛誉。 从一个渔村到现代都市的蜕变,上海自近代以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这里留下了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诉说着上海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上海乃藏龙卧虎之地,是冒险家的乐园,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这里既有传统的江南水乡风情,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上海话、上海菜、上海滩等文化元素,都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标识。 上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地理、历史和人文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无数人。 侯凡凡院士的原籍宁波,位于浙江的东北部,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且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 宁波地处大陆海岸线中段,东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南临三门湾,与台州市相连。 宁波的地貌结构丰富多样,既有山地、丘陵、台地、谷(盆)地,又有平原,其中全市平原占比较大,这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宁波的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使得它在海上贸易和渔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宁波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这是长江流域文化起源的重要代表。 明朝时期,宁波的航运业达到了巅峰,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之一。宁波还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其瓷器、茶叶等特产远销海外,为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波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 这里的居民勤劳智慧,善于创新,这使得宁波在制造业、民营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 宁波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天一阁、保国寺等古建筑,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宁波走书、泥金彩漆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宁波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总的来说,宁波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且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 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辉煌,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侯凡凡院士,虽然出生在上海,但身体里却留着原籍宁波的人文信息。 出生地解码 侯凡凡院士的出生地,对她后来成为院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活力,为侯凡凡院士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汇聚了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文化和教育资源。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侯凡凡院士得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文化资讯,为她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侯凡凡院士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上海留下的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不仅让侯凡凡院士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 第18章 从浙江嵊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生殖医学家黄荷凤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黄荷凤,原籍是浙江杭州的临安,1957年9月出生于浙江嵊县甘霖镇,即如今的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 嵊州,浙江省辖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 嵊州东邻宁波市奉化区、余姚市,南毗新昌县、东阳市,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区、柯桥区。 嵊州境域总面积1789平方千米,2022年末,嵊州市户籍总人口人。 有关嵊州地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嵊州历史悠久,秦汉时已建县,只是当时不叫嵊州,而称剡(shàn)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直到北宋时,才开始更名为嵊县(州)。 相传,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因剡县有个仇道人,叫裘日新,于宣和二年率众响应方腊起义,攻克县城,杀死知县,声震朝廷,朝廷急命太监童贯率军南下镇压。 第二年4月,方腊兵败,5月仇道人被杀,战事平息。 其中,参与镇压仇道人的越州统帅刘韦合认为,剡城多事与“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有关,于是奏请朝廷改剡为嵊。 理由是嵊县四面环山,秀峰林立,可取四山为嵊之义。 当时的宋徽宗几乎不理朝事,行政大权均操童贯之手,于是童贯同意改名,便有了后来的“诏从之”记载,这或许也算是皇命了。 自那以后,嵊县存县时间874年,直到1995年,经批准,撤县设市,升格为嵊州市。 嵊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代书圣王羲之、东南英杰王金发、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越剧名家袁雪芬、铁骨铮铮马寅初、世界围棋冠军马晓春等等,着名人物数不胜数。 出生地解码 黄荷凤院士的出生地嵊州,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嵊州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这里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为黄荷凤院士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嵊州历史悠久,自秦汉时期就已建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黄荷凤院士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从小就沐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嵊州地名由来的传说,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的精神,也可能影响了黄荷凤院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在追求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嵊州人才辈出,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 这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对黄荷凤院士无疑产生了激励作用,使她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杰出的人才。 由此可见,黄荷凤院士的出生地嵊州,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历史底蕴、文化环境以及人才辈出的现象,都为她的成长和学术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荷凤院士得以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备受尊敬的工程院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黄荷凤院士先后就读于浙江衢州常山县的常山幼儿园、常山三小、常山一中,并在湖东公社徐村插队。 1982年12月,黄荷凤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黄荷凤从浙江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1996年 第19章 从江西上犹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动物育种学家黄路生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黄路生,1965年1月(一说1964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紫阳乡店背村。 1984年,从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赣州市上犹县,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魅力。 它位于江西省的南部,地处赣江的发源地,山水相依,景色秀美,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上犹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这里的山水风光令人陶醉,尤其是赣江源头,清澈的江水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穿越在青山之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上犹县还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陡水湖、五指峰等,这些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上犹县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这里曾是古代赣粤商道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古代商贸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客家围屋、古桥、古道等,它们诉说着上犹县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犹县还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场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成为了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上犹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是上犹县的一大特色,客家人勤劳、淳朴、热情好客,他们的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上犹县还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上犹县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现代社会,上犹县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这里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上犹县还注重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的篇章,展现着上犹县的美好未来。 总的来说,赣州市上犹县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它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领略到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体验到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 出生地解码 黄路生院士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这片土地,对他的成长以及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犹县的自然环境为黄路生提供了一个清新、宁静的成长环境。 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美,有利于培养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这种情感,激发了他对生物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 上犹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古迹,为黄路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育资源。 他在这里接触到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追求创新、传承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犹县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也对黄路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里曾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场,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这些故事可能激励着黄路生,让他在心中埋下了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种子。 上犹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为黄路生 第20章 从原籍浙江上虞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进化遗传学家金力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原籍地 金力,浙江上虞人,1963年3月出生于上海。 上虞位于浙江省东部、绍兴市东北部,钱塘江南岸。 上虞东邻余姚市,南交嵊州市,西靠柯桥区、越城区,北濒钱塘江,与海宁市、海盐县相望。 上虞总面积1362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上虞区常住人口为83.97万人。 上虞历史悠久,是浙江建县最早县之一。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 2013年10月,撤销县级上虞市,成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上虞文化厚重,充满了孝道和传奇色彩的曹娥,就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即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 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占卜和祭祀方面的工作。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时,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的尸体。 她的孝心感动了天地,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曹娥也投了江。 可是,神奇的是,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着她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 这一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人们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曹娥生前所住的村镇,也更名为曹娥镇,并兴建了“曹娥庙”。 曹娥的故事,不仅在上虞地区广为流传,更成为了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她的孝心和坚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使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个充满孝道和传奇色彩的曹娥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原籍地解码 上虞作为浙江建县最早的县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金力院士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这种文化素养,不仅有助于他在科学研究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思考力,也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 上虞地区对教育的重视,也为金力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上虞人民历来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环境为金力院士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并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上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为金力院士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灵感。 上虞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人文荟萃。 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培养金力院士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丰富的人文景观,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金力院士的原籍地浙江上虞,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共同为金力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滋养。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金力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本科,1985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金力考入复旦大学遗传所遗传学硕士研究生,1987 第21章 从安徽肥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植物遗传学家李家洋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 肥西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东连合肥市蜀山区、包河区,隔巢湖与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市接壤,南沿丰乐河与六安市舒城县、合肥市庐江县为邻,北抵淮南市寿县、合肥市长丰县。 肥西县域面积1695.4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98.8万人。 肥西县古属庐州府合肥县。1948年12月底,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得名。 肥西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 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肥西的人杰地灵,民国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1865—1936),就是肥西人。 段祺瑞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1836—1896),也是肥西人。 他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参加太平天国,被任命为杭州守将的袁宏谟(1828—1886),也是肥西人。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入山为僧,重修庙宇,求取真经,被尊为“中兴始祖”。 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张树声,是肥西人,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 出生地解码 李家洋院士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这一地域背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肥西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李家洋院士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肥西县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荣之地,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李家洋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肥西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为李家洋院士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肥西县地处安徽省中部,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这使得李家洋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肥西县的教育资源,也为李家洋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支持。 李家洋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了他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肥西县的人才辈出,也为李家洋院士树立了榜样。 肥西县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如段祺瑞、刘铭传等,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李家洋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不断追求卓越,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李家洋院士的出生地肥西县,为他后来的成长和成为院士,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影响,这些影响共同作用于他的成长过程,使他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李家洋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李家洋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李家洋赴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第22章 从江西宁都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分子生理学家李蓬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李蓬,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石上镇小布脑村。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广昌县交界。 宁都以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以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以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 宁都县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宁都县市常住人口为人。 宁都历史悠久,据考证,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 宁都文化厚重,尤其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被誉为客家祖地。 依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 当他们站稳脚跟,养足实力以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 在当地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 到2012年,全县客家姓氏已达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 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誗,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侯,定居宁都。 宁都境内客家遗存十分丰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辉灿烂,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东龙村、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 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戏曲独立曲种,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采茶戏等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0 年宁都县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 2013年1月6日,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在江西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出生地解码 李蓬院士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她的成长和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宁都县作为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注重家族传统、尊师重教、崇尚知识,为李蓬院士提供了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她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品质,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都县的丰富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也为李蓬院士提供了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她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客家文化遗产和民间故事,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激发了她对人文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而且这种人文关怀和跨学科思维,在她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她能够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宁都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区,也为李蓬院士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由此可见,李蓬院士的出生地宁都县,对她的成长和后来成为院士,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历史遗存和人文资源,为她的学术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启迪。 院士求学之路 1983年,李蓬从江西省宁都中学毕业后,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1987年,李蓬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李蓬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 1995年,李蓬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之后在 第23章 从福建尤溪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代谢生物学家林圣彩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林圣彩,1963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尤溪县,别称沈溪,位于三明市东部,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 尤溪东邻闽清和永泰县,南接德化县,西连大田和沙县,北毗南平市。 尤溪县全境面积346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尤溪县常住人口为人,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尤溪历史悠久,早在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尤溪就开始置县,隶属福州,1983年尤溪才开始隶属三明市。 尤溪县,在建县前被称为山峒地带,建县后逐渐开发。到宋代,尤溪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被列为上县。 尤溪县,素有“闽中明珠”之称,是朱子理学文化名城。 尤溪县是南宋着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诞生地。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 朱熹成就的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出生地解码 林圣彩院士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这一出生地对其后来成为院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尤溪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林圣彩院士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溪历史悠久,作为朱子理学文化名城,这里曾是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氛围,无疑对林圣彩院士的学术追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熏陶。 尤溪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为林圣彩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尤溪县地处闽中,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对林圣彩院士在学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溪县作为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林圣彩院士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里,林圣彩院士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这对于他后来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林圣彩院士的出生地尤溪县,为其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林圣彩院士的学术成就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林圣彩从尤溪县洋中中学毕业后,考上厦门大学生物系本科,1984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1年,林圣彩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毕业,并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5年间,林圣彩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UCSD 第24章 从湖北蕲春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生物影像学家骆清铭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骆清铭,1966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有关蕲春地名的由来,据晋代刘伯庄《地名记》记载:“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因之得名。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以北,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着名“教授县”,以人才辈出着称 蕲春历史悠久,建县于公元前201年,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为州、路、府所在地,以州领县长达1080余年。 明朝在蕲州设荆王府,历十代,传198年,被称为“上等州”。 蕲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自古人杰地灵、英才代兴,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就出生于蕲州。 如今,李时珍纪念馆仍矗立于蕲州镇城区东南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依托李时珍墓建于1980年。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着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一生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本草纲目》这部巨着的编纂上,他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 《本草纲目》这本书,堪称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作,它详尽地记载了当时已知的各种药物,包括它们的来源、药性、功效以及用法。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时珍在编写这部书的过程中,还亲自去各地采集药材,验证药力,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除了医学和药物学,李时珍还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他的学识真是渊博得让人惊叹。 出生地解码 骆清铭院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无疑对他的成长和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蕲春县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为骆清铭提供了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成长环境。 自古以来,蕲春县就是人才辈出之地,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种文化氛围,使骆清铭从小就接触到丰富的学术资源,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蕲春县的崇文重教传统,对骆清铭的教育观念和学术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传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使骆清铭从小就重视学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这种态度使他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蕲春县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这为骆清铭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机会。 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前沿思想,与各地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促进了他的学术成长和进步。 由此可见,骆清铭院士的出生地蕲春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教育传统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为他的学术成长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骆清铭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1986年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当年,骆清铭考入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继续深造,先后获得光学专 第25章 从四川大竹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发育生物学家孟安明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孟安明,1963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安吉乡。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东邻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南接广安邻水县,西界前锋区、渠县,北连达川区。 大竹县总面积2078.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83.55万人。 大竹历史悠久,其县境域,远古时期,属賨(cóng)人国领地。 賨人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yín)人、板楯蛮。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賨人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四川达州市渠县(秦时称宕渠县)的土溪城坝。 賨国,在商朝建制为“巴方”,治地“城坝”,称“蛇种”巴人。 商末,蛇巴(賨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 到了西周才建成“賨国”,治地“城坝”,称“巴”(蛇巴)。 直到东晋末(420年),渠江流域受到僚人冲击,宕渠文明废毁,賨人四散逃亡,而消失。 由此可见,“賨人”名号,前后历时700年左右。 以大竹之名,正式置县,还是在唐朝武则天的久视元年(即700年),因“竹多竹大”而得名。 有关“竹多竹大”,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故事的主角还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大闹天宫孙悟空。 话说当年,悟空大闹天宫,托塔天王李靖受命,用白塔将悟空框在塔里。 怎奈那猴头法力无边,宝塔竟被他爆开,变成无数白色的碎片,降落人间。 这些碎片,很快凝聚成一根乳白色的竹笋,并且疯似的长高长粗,长成了满坡满岭、漫山遍野的竹笋,最后形成了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竹林,就是川东大竹海。 这个美丽的传说,表现了大竹人,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出生地解码 孟安明院士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安吉乡,这一地域背景,对他后来的成长和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竹县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远古时期的賨人国领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而独特的色彩。 賨人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其勇敢、坚韧的精神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影响了孟安明院士的性格塑造,使他在科研道路上,展现出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大竹县的自然环境,也为孟安明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这一特点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孟安明院士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从事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竹县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常住人口的地方,也为孟安明院士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和学习资源。 在与同龄人和长辈的交流中,他汲取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同样至关重要,有助于他在科研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由此可见,孟安明院士的出生地-大竹县,为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交资源,这些条件,对他的成长和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求学之路 1979年,孟安明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接受本科教育。。 第26章 从安徽枞阳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水稻遗传学家钱前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钱前,1962年3月出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2015年划归铜陵市)老庄乡钱祖村(现为横埠镇谋道村万青组)人。 枞阳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东南麓,西临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水脉相连。 枞阳东邻铜陵市郊区,南接池州市,北邻无为市、庐江县,西南一角则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毗邻。 枞阳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这里就设立了枞阳县,之后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其行政归属,虽有所变动,但始终都是江淮地区的重要一隅。 枞阳人才济济,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卓越成就的院士。 传染病学、肝病学家王福生,是枞阳县白湖乡三桥村土桥组人。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 炸药与爆破技术专家汪旭光,出生于枞阳县横埠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 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陆林,出生于枞阳县藕山镇。,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 通信抗干扰领域专家、工程院院士姚富强,是枞阳县枞阳镇人。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地解码 钱前院士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这片土地孕育了他,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枞阳县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枞阳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东南麓,水脉相连,交通便利。 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得枞阳成为江淮地区的重要一隅,也为钱前院士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阅历。 枞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卓越成就的院士。 如传染病学、肝病学家王福生、炸药与爆破技术专家汪旭光、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陆林以及通信抗干扰领域专家姚富强等。 这些杰出人才的涌现,不仅为枞阳增添了荣誉,也为钱前院士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 枞阳人的勤劳和智慧,也为钱前院士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勤劳耕作,敢于创新,追求进步。 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钱前院士,使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总的来说,钱前院士的出生地-枞阳县,对其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片土地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也为其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的科学精神。 院士求学之路 1983年7月,钱前从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本科毕业。 1989年5月,钱前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学位。 1995年7月,钱前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1997年10月,钱前从日本国际农研中心博士后出站。 1997年至1998年,钱前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至2003年,钱前赴日本冈山大学生物资源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7年6月至9月,钱前赴日本冈山大学生物资源所,做访问教授 第27章 从甘肃通渭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分子生物学家尚永丰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尚永丰,1964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店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南北长64公里。 通渭县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 通渭县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通渭县常住人口32.11万人。 通渭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之一,2011年通渭县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通渭县历史悠久,早在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 通渭县人文荟萃,是东汉着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故里。 秦嘉和徐淑是东汉时期一对着名的夫妻诗人,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后汉夫妻诗人”的代表作。 秦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着称。 他的诗语言整齐排偶,感情真挚,诗风朴素自然,尤其是他的四言体《述婚诗》、五言体《赠妇诗》等都备受历代诗论家和诗人的称赞。 徐淑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的诗歌作品,以细腻委婉、含蓄深沉为特点,清新流畅,平易朴实,感情真挚,可与当时着名女诗人班婕妤的作品相媲美。 现保存下来的作品散见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等典籍中。 相传,秦嘉、徐淑二人的感情极好,这种纯真的感情体现在创作上,便是感情真切,凄楚动人,婉转和谐,流畅自然。 秦嘉和徐淑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秦嘉在桓帝时陇西郡担任辅佐郡守的上计掾一职,因公要去京城洛阳出差时,其妻徐淑因在娘家养病无法送别。 后来,秦嘉在洛阳被留任,官至黄门郎,夫妻二人只能借助往来书信传情达意,遥寄相思。 秦嘉去世后,徐淑因哀恸过甚亦卒,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令人动容。 秦嘉和徐淑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真挚的夫妻感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出生地解码 尚永丰院士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店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这一出生地背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渭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之一,尚永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无疑会面临诸多生活上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这些挑战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他后来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攻克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渭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东汉着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 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尚永丰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对他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尽管通渭县的经济条件有限,但家乡的启蒙教育事业仍然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尚永丰在接受启蒙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受益于当地的教育资源,为他后来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来 第28章 从江苏淮阴淮安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生物化学家邵峰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邵峰,1972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淮安县流均镇。 1987年国家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县级市)。 2001年2月,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2012年2月23日,楚州复名淮安,更名为淮安区。 所以,邵峰院士出生的1972年江苏省淮阴市淮安县,如今应该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与扬州、盐城两市交界。 淮安区东与建湖县交界、南与宝应县毗邻、西与淮阴区、清江浦区相邻、北与涟水县接壤。 淮安区总面积145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全区总人口112万人,辖3个街道,13个镇。 淮安区历史悠久,从东晋到明清,淮安区一直作为郡、州、路、府的治所。 明清两代是漕运总督部院所在地,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大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区人文荟萃,例如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韩信(约前231-前196),就是秦汉时期淮阴县(即今淮安)人。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 ,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约1504—1582年)也是淮安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省涟水县),后徙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中国明代作家、官员。 出生地解码 邵峰院士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这一地域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安区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为邵峰院士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成长环境。 这里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兴趣,为他日后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安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交通便捷,与周边地区交流频繁。 这种地域优势,为邵峰院士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使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他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淮安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地区,也孕育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和科研机构。 邵峰院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了许多优秀前辈和同行的启发和影响,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提供了指引和帮助。 由此可见,邵峰院士的出生地淮安区,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优秀的人才资源,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他的学术成长和发展,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1988年,邵峰在淮安区流均镇读完小学、初中。 1988年-1991年,邵峰就读于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中部。 1996年,邵峰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毕业。 1999年,邵峰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2003年,邵峰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后,进入加 第29章 从重庆荣昌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细胞免疫学家舒红兵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舒红兵,1967年1月出生重庆市荣昌县复兴公社(现为重庆市荣昌区远觉镇),一个偏远小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9岁丧母,弟妹较多,家境贫寒,自幼酷爱读书。 荣昌,古称昌州,位于重庆西部、渝西地区,重庆、四川两省(直辖市)接壤处。 荣昌是重庆西部门户,辐射渝西川东区域的中心城市,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 荣昌东靠大足区、永川区,西接四川内江隆昌,南邻四川泸州泸县,北与四川内江东兴区、四川资阳安岳县接壤。 荣昌总面积1077平方千米,2022年末,常住人口66.80万人。 荣昌历史悠久,大约在两万年前,荣昌地域就有原始人群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荣昌区境属巴国。秦国灭巴之后,实行郡县制度,荣昌区境隶属巴郡。 唐乾元元年,开始建昌元县,并成为昌州府州治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十二月,取“繁荣昌盛”之意得名荣昌,改称为荣昌县。 2015年6月,撤荣昌县设荣昌区。 荣昌文化厚重,是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因宋代诗句“天下海棠本无香,独昌州海棠香气扑鼻。”故有“海棠香国”之称。 荣昌是“湖广填四川”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 出生地解码 舒红兵院士的出生地重庆荣昌,对他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荣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环境。 荣昌作为重庆与四川的接壤地区,历史上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舒红兵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舒红兵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后来成为院士,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出生于一个偏远小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他自幼酷爱读书。 这种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也让他更加珍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他9岁丧母,弟妹较多,这种家庭经历,也让他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 由此可见,舒红兵院士的出生地重庆荣昌,对他的成长和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坚韧不拔、勤奋努力的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素养,都离不开这个地方的滋养和支持。 院士求学之路 1983年,舒红兵考入兰州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本科,1987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7年,舒红兵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硕士研究生,1990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舒红兵赴美国埃默里大学细胞及发育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5年-1997年间,舒红兵在美国Tularik公司David Goeddel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舒红兵院士的求学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坚持的旅程,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舒红兵在国内的求学阶段,展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在兰州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0章 从河南林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细胞生物学家宋保亮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宋保亮,1975年1月出生于河南安阳林县,1994年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林州现为河南省辖县级市,由安阳市代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安阳市西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林州东临安阳县、鹤壁市淇县;南同辉县市、卫辉市相连;西靠太行山脉,与壶关县、平顺县接壤;北与涉县隔漳河相望。 林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2022年,林州市常住人口93.19万人。 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 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1994年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他们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全长1500千米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林县人民就是这样,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出生地解码 宋保亮院士出生于河南安阳林县(现林州市),这一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林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为宋保亮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这种环境激发了他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林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宋保亮培养起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这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可以让他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将科学与社会、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对宋保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精神品质,在宋保亮日后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也是他能够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州作为河南省辖县级市,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宋保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这种逆境中的奋斗精神也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动力来源。 由此可见,宋保亮院士的出生地林州,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他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的品质和能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93年,宋保亮考入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1997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7年,宋保亮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硕博连读,2002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宋保亮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宋保亮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其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南 第31章 祖籍是广东鹤山的中科院院士、我国着名临床肿瘤学家宋尔卫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祖籍地 宋尔卫,1970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祖籍广东鹤山。 鹤山现为广东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江门市代管,地处广东省中南部,鹤山东北与佛山市南海区隔西江相望,东南毗邻江门市蓬江区、新会区,西南与开平市交界,西北接新兴县,北邻高明区。 鹤山历史悠久,早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从新会划出古劳、新化、遵名,新置鹤山县,在大官田筑城为治所,治所称鹤城,隶属肇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鹤山县城迁至沙坪。1983年6月1日,实行市管县,鹤山县隶属江门市。 1993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县级市)。 鹤山文化厚重,其中广府文化的源远流长。穿越到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一部分原住中原的汉人,向南方逃难,越过大庾岭,在南雄州珠玑巷及附近村庄定居下来。 过了150年左右,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由于元兵进逼和其他天灾人祸,珠玑巷人又一批批地沿北江南迁珠江三角洲,形成“广府民系”。 现在,珠玑南迁的后人,占鹤山总人口的80%以上。 祖籍地解码 宋尔卫院士的祖籍地-广东鹤山,对其成为院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鹤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宋尔卫院士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鹤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广府文化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得宋尔卫院士,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鹤山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也对宋尔卫院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精神品质是鹤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品质。 宋尔卫院士在成长过程中,无疑会受到这种精神品质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勤奋、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其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宋尔卫院士的祖籍地-广东鹤山,对其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历史文化、教育环境和居民品质,共同为宋尔卫院士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其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8年-1995年间,宋尔卫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7年,宋尔卫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外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宋尔卫担任德国埃森大学(Universitaet Gesamthochschule Essen)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员。 2002年,宋尔卫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BR生物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转攻RNA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4年,宋尔卫晋升为哈佛大学讲师。 求学之路解码 宋尔卫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其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学习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学士和 第32章 从安徽枞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我国着名肝病学家王福生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王福生,1962年8月出生于安徽枞阳 安徽枞阳,这座美丽的县城,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东南麓。 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地理角度来看,枞阳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它东临铜陵市郊区,南隔长江与池州市相望,西与安庆市毗邻,北与庐江县、无为市接壤。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枞阳成为连接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纽带。 此外,京台、德上高速公路贯穿县域,为枞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枞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枞阳始建于春秋时期,因水陆交通便利而逐渐形成街市。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设治于枞阳镇。 枞阳的名称由来也颇具传奇色彩,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流经城内的河流定名为“枞川”,又因镇坐落于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枞阳见证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人文方面,枞阳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如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 此外,枞阳还是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枞阳人民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枞阳县的名胜古迹众多,如白云岩寺、大青山石屋寺、左光斗纪念馆等。 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枞阳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枞阳独特的文化魅力。 如今,这些景点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为枞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安徽枞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县城。 出生地解码 王福生院士出生于安徽枞阳,这一出生地,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徽枞阳地处长江下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种环境,为他提供了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成长背景,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枞阳的自然环境,也为王福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思考的机会。 他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对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枞阳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热情好客的品质,也可能对王福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品质,促使他在学术研究中勤奋努力,勇于探索,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王福生院士的出生地-安徽枞阳,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品质的熏陶。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传染病学和肝病学专家,并最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1979年,王福生考入蚌埠医学院,1984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王福生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1987年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王福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王福生院士的求学之路,可谓是一 第33章 从湖南湘乡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口腔医学专家王松灵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王松灵,1962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湘乡(1986年湘乡县升格为湘乡市,由由湘潭市代管)东郊乡旺兴村一个农村家庭。 湘乡现为湖南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湘潭市代管,居湘中偏东。 湘乡东临韶山市和湘潭县,南接双峰县,西与娄底市毗邻,北界宁乡市。湘乡总面积1966.2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湘乡市常住人口71.63万人。 湘乡历史悠久,古称“龙城”,西汉建平四年(前3年),皇帝刘欣封长沙王子刘昌为湘乡侯,此为湘乡建置之始。 湘乡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湘军策源地,三国蜀相蒋琬、宋朝状元王容、元代文豪冯子振、湘军统帅曾国藩,均来自湘乡。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83]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晚清名臣,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政治智慧着称于世。 他创立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在文学上,他创立了“湘乡派”,作品深宏骏迈,影响深远。 他推崇程朱理学,强调道德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思想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国藩用人之道也备受赞誉,他量才录用,用人之所长,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晚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期实现国家的自强。 他的这种开放进取的精神,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出生地解码 王松灵院士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的一个农村家庭,这一出生地对其后来成为院士的影响深远。 湘乡市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王松灵院士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湘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种文化熏陶对他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追求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湘乡市作为湘军的策源地,其尚武精神与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深深烙印在王松灵院士的身上。 这种精神品质,使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从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湘乡市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务实精神也对王松灵院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种精神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脚踏实地,勤奋钻研,不断追求创新,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院士。 由此可见,王松灵院士的出生地湘乡市的文化底蕴、精神品质以及人民的精神风貌,都对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和院士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84年,王松玲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 1989年,王松玲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992年间,王松玲在日本东京齿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1998年间,王松玲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求学之路解码 王松灵院士的求学之路,展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努力,这一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北京医科 第34章 从重庆云阳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熊猫保护专家魏辅文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魏辅文,1964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理位置优越,东连奉节县,西界万州区,南与湖北省利川市毗邻,北与开州区、巫溪县接壤。 云阳县的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建县,经历了多次的行政区划调整。 云阳县名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变更,如献帝建安六年隶巴东郡,北周天和三年县治迁汤口并更名为“云安”,隋大业三年又还隶巴东郡,直到元至元二十年省县入军,军改为州,始称“云阳州”。 云阳县文化厚重,这里的人们秉承着巴渝文化的传统,热情好客、勤劳智慧。 云阳县还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云阳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同时,云阳还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如龙缸景区、张飞庙等。 云阳的美食文化也极其丰富。当地的特色美食,如火锅、串串香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出生地解码 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景观。 这样的环境激发出魏辅文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他日后从事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云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的人们秉承着巴渝文化的传统,热情好客、勤劳智慧。 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了魏辅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品质。 云阳县还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交通便利,与外界交流频繁。 这种开放的环境,为魏辅文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他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研究水平。 总的来说,魏辅文院士的出生地云阳,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这些都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魏辅文考入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1984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魏辅文考入南充师范学院研究生,师从胡锦矗教授,1987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魏辅文在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资源研究所工作,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研究。 1988年,魏辅文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魏辅文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4年,魏辅文考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专业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魏辅文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他师从胡锦矗教授,深入研究了珍稀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大熊猫和小熊猫等动物。 这些研究,不仅培养了他的科研兴趣和扎实的研究能力,也使他在这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是他科研生涯的重要一步。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更前沿的科研技术和理论,为他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他的从业之路,也表明 第35章 从四川南江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肿瘤学家魏于全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魏于全院士,1959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南江县。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的东北边缘,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南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与秦巴山区的交汇地带,地形多样,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又有肥沃的河谷平原。 这使得南江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丰富的矿产。 南江县有着近1500年的悠久历史。自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县以来,南江县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改革,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米仓古道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见证了南江县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南江县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红色文化在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南江县拥有独特而多彩的文化特色。这里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独具魅力。 南江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山歌民谣如“巴山背二歌”广泛传唱。 同时,南江县还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等,这些特色产业,也为南江的人文景观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总的来说,南江县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 出生地解码 魏于全院士的出生地南江县,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江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魏于全院士提供了一个探索自然、培养科学素养的广阔天地。 他在童年便对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南江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魏于全院士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这里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更加珍视文化传统,注重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 南江县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智慧,也为魏于全院士树立了榜样。 他从南江人身上学到了勤奋、坚韧和创新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南江县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节点,也可能对魏于全院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情怀和责任,感驱使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魏于全院士的出生地南江县,其独特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环境,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塑造了他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07月至1978年09月,魏于全在四川南江县当知青。 1978年10月,魏于全考入四川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1983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09月,魏于全考入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病理学家杭振镳教授,1986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07月至1991年03月间,魏于全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病理科助教、讲师。 1991年03月至1992年03月间,魏于全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进修。 1992年03月至1996年03月,魏于全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攻读 第36章 从山西临汾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生理学家武维华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武维华,1956年9月出生山西临汾一个城镇家庭。 临汾是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城市,地理位置独特,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 临汾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这种地貌使得临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 临汾还处在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特点为临汾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 它曾是曹魏正始八年设立的平阳郡,十六国时期刘渊迁都的地方,以及宋政和六年升为的平阳府。 这些历史变迁,使得临汾市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临汾文化厚重,市内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临汾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临汾还有许多值得打卡的人文古迹,如云丘山、洪洞广胜寺、黄河壶口瀑布等。 出生地解码 武维华院士的出生地-山西临汾,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城市,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武维华院士提供了接触和了解自然科学的广阔舞台。 这种环境可能激发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 临汾作为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了武维华院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临汾市内的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这些文化元素可能启发了武维华院士的艺术灵感和审美观念,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注重跨学科交叉和人文关怀,形成独特的科研风格和视角。 由此可见,武维华院士的出生地临汾,对他的成长和学术成就,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共同塑造了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为他成为一位杰出的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武维华院士6岁时随全家返回原籍山西孝义兑镇镇,并在兑镇读完小学、中学。 中学毕业后,武维华回村务农,由于学习成绩不错,期间还在兑镇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学、中学老师。 1978-1982年间,武维华在山西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学习。 1982-1984年间,武维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植物生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4年以后,武维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讲师。 1987-1989年间,武维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做访问学者。 1989-1991年间,武维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植物科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1-1993年间,武维华 在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37章 从湖南新邵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植物分子学家谢道昕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谢道昕,1963年出生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 新邵县,位于湖南省中部,邵阳市北部,地处雪峰山脉东侧,资江中上游,邵阳盆地和新涟盆地之间。 它南接邵阳市区和邵阳县,西与隆回县相邻,北与新化县、冷水江市接壤,东北与涟源市相连,东南则与邵东县毗邻。 新邵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 当时,楚文昭王马希范将邵阳县改为敏政县,后又复称邵阳县。 直到北宋神宗熙宁五年,湖南转运副使蔡煜重开梅山,设置新化县,县境开始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 新邵县山水相依,人文厚重,人民勤劳,能工巧匠辈出。 这里的匠作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石匠技艺和木工行业。 新田铺、小塘的石匠技艺非凡,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参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而潭府地区的森林茂密,既有普通树木,也有名贵树木,为木工行业的兴盛提供了充裕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建造房屋,还是制作日常器具和农具,都离不开木工的巧手。 出生地解码 谢道昕院士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这里对其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新邵县地处湖南省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新邵人民勤劳、智慧的品质,为谢道昕院士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新邵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匠作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石匠技艺和木工行业的兴盛,为谢道昕院士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传统工艺的机会。 这种对工艺的精细追求和创新能力,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对精确和创新的追求。 新邵县人民的勤劳和能工巧匠辈出的现象,激发出谢道昕院士,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 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身边人的影响和启发,从而坚定了自己追求科学研究的决心。 由此可见,谢道昕院士的出生地新邵县,为其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民品质,共同塑造了他的学术品格和追求,使他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杰出的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1963年,谢道昕出生于湖南新邵县小塘镇马埠江村,小学和中学先后在新邵县原小塘公社湴田小学和原言栗公社言栗完小、言栗中学就读。 1979年,谢道昕考入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1983年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1984年间,谢道昕在湖南棉花研究所,担任见习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 1987年、1990年,谢道昕分别获得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生物技术中心)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和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1990年-1999年间,谢道昕先后在英国John Innes研究所、莱斯特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谢道昕院士的求学之路,是一条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探索之旅,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道昕从小便在新邵县的小学和中学接受教育,这种早期教育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第38章 从福建龙岩适中镇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水稻专家谢华安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谢华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 适中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南部,四面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中部平坦小盆地,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 境内最高峰龙伞岽海拔1550.6米,博平岭山脉横贯其间,为适中镇增添了一份自然的壮丽。 适中镇与新罗城区相距36千米,区域总面积299.1平方千米,与漳平市永福镇、南靖县和溪镇等地接壤,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适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明嘉靖三十七年,适中社全境和马坑社部分区域就已有明确的行政区划。 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适中镇几经变革,历经适中区、适中乡等阶段,最终在1989年6月改设为适中镇。 适中镇人文荟萃,民风淳朴。 这里的居民以农耕为主,勤劳善良,世代相传。 适中镇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适中苏维埃政府旧址、适中文明塔等历史遗迹,都是适中镇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 适中文明塔更是福建已知唯一的单体土塔,承载着八百年的乡愁,是当地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 总的来说,适中镇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于一体的地方。 出生地解码 谢华安院士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适中镇,这一地方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适中镇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谢华安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成长环境。 这种环境有助于培养他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也为他日后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适中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谢华安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适中镇历经多次变革,从适中区到适中乡,再到适中镇,这一历史变迁,让谢华安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变革的力量。 同时,适中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适中苏维埃政府旧址、适中文明塔等,都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 此外,适中镇淳朴的民风和农耕文化,也对谢华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里的居民勤劳善良,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让他对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这种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正是他日后成为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杰出人才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适中镇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都为谢华安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和支持。 在这里,他得以汲取自然和文化的养分,培养出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59年,谢华安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中专毕业后,先后在福建永安县大陶农业中学、永安县农业中学担任教师。 1964年,谢华安从福建农学院(函授)结业后,先后在永安农业职业学校、三明地区五七干校,担任教师。 求学之路解码 谢华安院士的求学之路,虽然看似普通,却对他日后成为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和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华安在福建龙岩农业学校的中专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农业基础知识。 这段学习 第39章 从浙江诸暨璜山镇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遗传学家徐国良 《院士之路》全本免费阅读 院士出生地 徐国良,1965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刀鞘坞村。 璜山镇,这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的中部偏东南地带。 它的地理位置独特,东邻东白湖镇,南接陈宅镇、岭北镇,西南则与金华市的义乌市苏溪镇、大陈镇接壤,西边则是牌头镇,北边则毗邻街亭镇、里浦镇。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璜山镇在区域交流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璜山镇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长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它隶属于翊宪镇。 随着时间的流转,1949年10月,它成为了璜山、和平两个乡的所在地。 经历了公社的恢复,乡到镇的转变,最终在2001年12月,化泉乡也并入了璜山镇,使得这片土地的历史更为丰富和多元。 在人文方面,璜山镇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分布着大量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如商周墓葬、巢勾山、正谊书院等,这些都见证了璜山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同时,金石学家王厚之、“蚕桑世家”徐淡人、徐道政等历史名人的存在,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人文的魅力。 总的来说,璜山镇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 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现出现代的活力。 出生地解码 徐国良院士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刀鞘坞村,这一地理背景对他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璜山镇的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的中部偏东南地带,与多个镇、市接壤,这使得璜山镇在区域交流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种地理优势不仅为徐国良院士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也使他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璜山镇的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为徐国良院士提供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同时,璜山镇的历史名人和文化传统也为他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不断追求卓越,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璜山镇的现代活力,也为徐国良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璜山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这些环境为徐国良院士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使他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院士。 由此可见,徐国良院士出生于璜山镇这一地理背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璜山镇的地理位置、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共同为他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成长环境,为他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徐国良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生物系本科,1985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徐国良考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9月,徐国良赴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