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隐仙途之星辰修真录》 第1章 偏僻乡村的一家人 恒天大陆西部,璟国。 在距离都城(悦城)五百余里的一片大山里,有一个偏僻而美丽的山村——竹溪村。山村坐落于苍翠的山脉之间,周围环绕着葱郁的竹林和潺潺的溪流。清晨的阳光透过雾气,洒落在古朴的茅屋和青石小路上,形成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村民们淳朴善良,辛勤劳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互扶持,共同度过每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在村头田尾相遇时,总会热情地打招呼相互问候。老人们拄着拐杖,微笑着点头示意;青壮年扛着农具,互相询问庄稼的长势;妇女们则聚在一起,打水、洗衣、缝补或做着一些手工活,唠着家长里短。 在村子的中心,有一片宽敞的空地,是孩子们嬉戏玩闹的天堂。他们或追逐奔跑,或捉迷藏,或围成一圈玩着各种游戏。欢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给宁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生气和活力。 山村上空,雾气缭绕,如同轻纱般飘渺。远处,可以隐约听到牛和羊稀疏的叫声,牛在田间耕作,几只羊在地头悠闲地觅食。在这个偏僻而美丽的山村,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村民们在这里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虽然大部分的人日子苦,但吃饱饭还是没什么问题。 村东头靠近山脚的地方,有一个铁匠铺。这个铁匠铺设在一间简陋的石屋院子里,前铺后宅,虽不起眼,但却是村里不可或缺的存在。铺子的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铁器,有农耕用的犁头、锄头,有打猎用的铁叉、弓箭、捕兽夹,甚至还零散地挂着几把刀枪剑戟,显露出铁匠手艺的精湛。这个铁匠铺的主人是姜海,一个魁梧壮实的中年汉子,他的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姜海的妻子林巧是邻村的女子,在18年前由姜海的二姨做媒娶回了竹溪村。姜海的爹妈走得早,他的二姨把他当成半个儿子来养,二姨父是村长,平日里倒是颇为关照他们一家。林巧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妇,负责耕种家中的几亩薄田,在山脚下喂养了几只鸡鸭,偶尔还做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 夫妻俩共同生育了三个子女,大儿子姜泰今年十七岁,除了平时在铁匠铺里帮父亲打下手,同时还是个身手敏捷的猎手,常常能在大山里捕获到珍贵的猎物,为家中增添一些额外的收入;二儿子姜昊,今年刚满十二岁。姜昊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父亲姜海的喜爱。为了让儿子和这个家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姜海在姜昊五岁那年,就咬紧牙关,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银两把他送到了镇上的私塾去读书;在姜家,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他们最小的妹妹,一个只有六岁的可爱天使。她的名字叫做姜妍,天真无邪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是全家人心中的宝贝。尽管年纪小小,但她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是家里的开心果和甜蜜的负担。 姜昊作为姜妍的二哥,小小的年龄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懂得照顾自己了,平日里总是忙碌奔走于镇子上的私塾与竹溪村之间,但他从未忽略过对妹妹的关爱。他知道,妹妹是全家人的宝贝,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她,让她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于是,在妹妹牙牙学语之时,每当夜幕降临,姜昊总会抽出时间,坐在妹妹的床边,轻声细语地为她讲述着各种有趣的故事。他会教她认识书中的文字,引导她学习新的知识。这个最小的妹妹也甚是聪慧,几乎一学就会。在姜昊的眼中,自己的妹妹有着无穷的潜力和可能性,只要给予她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她一定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七年过去了,姜昊从一个五岁的稚童成长为十二岁的少年,姜昊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他学得很快,不仅把私塾先生教的都学会了,还把私塾后院书架上的书读了个遍。平日先生不在私塾的时候,都由他代为指导师兄弟们。哪怕有些师兄年龄比他大了好几岁,但在学识方面却是打心底佩服这个小师弟。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赢得了私塾先生和镇上人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先生”。 姜泰,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年纪比姜昊大了五岁,仿佛自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弟妹的重任。他的童年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而是在照顾弟妹中度过。他从小就对舞枪弄棒情有独钟,每当他爹在铁匠铺中忙碌时,他总会偷偷溜进去,挑选一些轻便顺手的兵刃,然后溜到后山去练习。那些锋利的刀剑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挥舞都充满了力量与决心。然而,这样的行为总是惹得他爹大为头疼,手中提着拖鞋满村子撵他,直到最后揪着他的耳朵将他拎回家中。 尽管姜泰并不喜欢读书,但他却是个极为聪明的孩子。在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文字之后,他便向他爹表态,希望能学习铁匠手艺。姜海在无奈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欣慰。他深知这门家传手艺的重要性,而现在终于有了传承的希望。于是,他决定不再强迫姜泰读书,开始教他铁匠手艺,并偶尔传授并指导他一些家传的防身武技。 在姜海的悉心教导下,姜泰的技艺日益精进。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精湛的铁匠手艺,更在武艺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的身影在铁匠铺中穿梭,每一次铁锤的敲击都充满了力量与节奏感。而在后山的习武场上,他的身法矫健,每一次出招都充满了力与美。 第2章 私塾李先生的期望 镇上这位私塾先生,姓李,名耘,字辅才,他的身影总是被笼罩在一层神秘而渊博的光环之中。他的年纪看上去已过了不惑之年,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却无损他眼中闪烁的智慧之光。他的眼角微微下垂,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而他的嘴角常挂着和煦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感觉。他的身形并不高大,却给人一种稳健而沉静的感觉。他总是穿着那件青色的长袍,隐隐洗得有些发白,衣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摆动。他的手中常常握着一支笔,那支笔仿佛是他的灵魂,随着他的手指舞动,流淌出一个个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文字。 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他的出身和背景都是一个谜。然而,他的知识却渊博得让人惊叹。镇上的老百姓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每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都会来找这位李先生。而李先生也总是乐于助人,能帮就帮。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慈悲和关怀的光芒,仿佛他是这个镇上的守护神,用他的智慧和爱心守护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代笔的书信、契约、状纸,还是家中风水、病痛等琐事,几乎没有他不知道、不会的东西。他的智慧如同深邃的大海,让人望而生畏,却又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镇上,李先生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私塾先生,更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长者。他的存在让这个小镇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不用担心生活中所遇到的迷茫。 至于百姓的谢礼,他并不在乎多与少。在他看来,每一份谢礼都是一片心意,都值得他欣然收下。他会用他那双深邃的眼睛看着送礼的人,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他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那么真诚,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他、亲近他。 私塾李先生坐在斑驳的书案前,手持毛笔,细心审阅着学生们的文章。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随着文字的起伏而波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与焦虑。他手中正拿着姜昊在前日所作的文章,上面的字迹犹如行云流水,每一笔都透露出聪慧与敏锐。辞藻优美如春水潺潺,文理清晰如秋夜星空。字里行间,既有古人的智慧,又有少年的灵性。李先生不由得心生赞叹,这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出了他以往所见的许多成年人所作。他实在难以想象,这竟然出自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之手。他深知,这样的天赋如果只是在乡野之中默默无闻,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李先生深深地吸了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再次低头审阅起姜昊的文章。他知道,这个少年再继续成长几年,已不是他可以教授的了,他会比自己走得更远。这样的天赋不应该被埋没,他需要用心去培养这个少年,至少该给他正确的引导和指点,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有必要寻姜昊细细谈一下了”,李先生不由得喃喃自语。 次日午时,李先生唤姜昊来到他在私塾后院的厢房中。 “见过先生,不知唤学生前来所为何事?”。姜昊进入厢房后便给坐在上首的李先生作揖行礼。 李先生看着姜昊身上打着补丁却洗得很干净的长衫微微叹道:“天宇啊(姜昊的字为“天宇”),为师唤你前来,想问问你此后的打算,是继续求学,还是返回家中?” 姜昊思索了片刻,表情认真地回复:“学生自一年前就有返回家中的想法,奈何兰鑫师兄府中藏书甚多,师兄为人豪迈,常邀学生前往府中书房研读,故拖延至今,待此间事了,学生即会拜别先生返回竹溪村。” 李先生闻言苦笑:“是兰鑫那小子啊,他家算是镇上的大户了,府中藏书甚多,为师也曾去过几次。不过我听闻兰鑫的许多课业都丢给你,让你帮他完成,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兰鑫师兄也是担心被责罚才出此下策,但学生有嘱咐兰鑫师兄事后认真研读我代其完成的课业,总比他毫无头绪做不出文章,借故东躲西藏,整日逃课要好一些,但求温故而知新。”姜昊无奈解释。 李先生脸皮抽搐了一下,“罢了,不计较此事了,兰鑫他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且志不在此!不知你可听说过西麟书院?” “学生听闻西麟书院乃是璟国最高等的学府,当今璟国的丞相和大将军以及很多朝廷重臣都出自于西麟书院,璟国皇室的青年俊才也都以能够进入此书院而感到骄傲,不知恩师说的可是这所书院?”姜昊道出自己从书籍和杂记中所看到的内容。 “正是此书院,你可想进入西麟书院继续求学?”李先生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姜昊。 “如有机缘继续求学且更进一步,学生自是渴求,奈何学生家境贫寒,多年以来已是让家人为了我的学业付出甚多,学生内心深感惭愧,只求能返乡耕作或继承父业。” 面对李先生的提议,姜昊心中充满了矛盾。他深知西麟书院的名声与地位,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学问的少年来说,那里无疑是一个梦想的殿堂。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却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家中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父母为了支持他的学业已经付出了太多。每当他看到爹娘为了让他安心求学而辛苦劳作、节衣缩食,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愧疚。他明白,自己的决定会影响到家人的生活。考虑到这些,姜昊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返乡耕作或继承父业。这样一来,他不仅能够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还能让家人过上较为安稳的生活。他知道,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放弃追求更高学问的机会,但他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能够为这个家带来幸福和满足。 第3章 西麟书院与李先生的过往 李先生轻轻地抚着胡须,眼神中透露着些许欣慰。他温和地开口,声音中充满着赞赏:“天宇,你是个有担当的孩子,为师从未看错你。你心中不仅装着自己的梦想,更有着对家人的深深牵挂。这份对家人的关爱,正是你未来能够心怀天下的基石。”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关于西麟书院,你可能了解得还不够多。西麟书院不仅是璟国最顶尖的学府,更是整个西麟域四国公认的最高学府,就算是在恒天大陆上,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书院每年只在西麟域四国招收最有才华的学子,一旦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书院的弟子,不仅不收取学费,还会得到书院大力的培养和资助。书院弟子的身份尊贵,地位超然,在郡县之中,地方官吏见到书院弟子都会恭敬行礼。更重要的是,但凡家中有子弟成为书院弟子,可享有免除兵役徭役和赋税的特权。这对于你家中的状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这意味着,你不仅不会给家中带来钱粮上的负担,反而能为家中带来诸多好处。” 李先生看着自己这位爱徒,脸上浮现慈爱之色:“为师希望你能把握此际遇,这不仅是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你的家人。为师深信,你必定能在书院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就一番伟业。” 姜昊听到此处,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先生可否与学生细说书院之详情?学生恐自身资质驽钝,有负先生之厚望。” 李先生微微颔首,指着下首的椅子,“你且坐下,听为师与你细细道来。” 原来这西麟书院是西麟域内世俗界联通修真界之所在,与恒天大陆东部的东璇书院、南部的南煌书院、北部的北梁书院以及中部的中衡书院齐名,是各域正道修真宗门与各国皇室共同扶持的书院。书院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杜绝修真者参与到世俗国度间的纷争,起到约束与威慑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书院在世俗界的选拔,为修真宗门源源不断地输送有修炼天赋的弟子。即便是没有修炼天赋的凡人也可在书院中修习,将来都会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甚至许多修真宗门还会邀请修习商道的凡人弟子,前往其宗门在各个坊市间的商铺出任掌柜之职。因此书院分为内院和外院,内院人数较少,皆是具有修炼灵根的弟子在此修习修真百艺;外院人数较多,皆是没有灵根的凡人弟子在外院修习。具体来说,西麟书院外院的凡人弟子主要修习的是:文韬、武略、农事、工学、商道。而各大修真宗门在书院内院中所开设的修习内容主要是:丹道、器道、阵道、符道、御兽等。其中丹道可细分为:炼丹、灵植、医术、控毒、药膳、酿造等;器道可细分为:炼器 、傀儡 、灵筑 、 鉴宝等; 阵道可细分为:布阵、破阵、篆刻、探脉、望气、占卜等;符道可细分为:制符、咒术、画术、炼纸 、炼墨等;御兽可细分为:驯兽、御虫 、蛊术、御鬼、控尸等。 西麟域的五大正道修真宗门分别是:以修丹道为主的药灵谷、修器道为主的器韵宗、修阵道为主的阵道阁、修符道为主的符咒门、修御兽之术为主的灵兽殿,这五大宗门都有派驻教习在西麟书院的内院传授修真百艺,且每隔三年都会派宗门的执事长老前往书院为宗门招募优秀弟子。修真宗门招募弟子的渠道自然都是从书院的内院进行选拔,而内院弟子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则是从外院直接录取有灵根的弟子,毕竟能被招收到外院的弟子,往往都是世俗界最优秀的青年俊才;二则是各国皇室与修真家族向内院推荐具有灵根的弟子。 与内院选拔弟子不同的是,外院的选拔类似于科举,但难度比科举大得多,且吸引力也比科举大得多。首先报考书院有着年龄限制,20岁以上就失去了报考资格,而参加科举的人群中还有许多年逾花甲之人;其次科举以文考为主,而书院选拔以发掘专才为主,除了主修文韬外,文考占比较低;与科举不同的是,书院不仅招收女子,还为女子提供在朝为官的机会,因此书院女子往往成为朝廷显贵与达官贵人眼中的“良配”;再者,进入书院修习,往往可以与当朝皇子、皇孙及朝廷勋贵后人成为同窗好友,这等好处对于志在朝堂的学子,自是不言而喻;最具吸引力的则是有机会拜入仙门,问询长生之道,就算是无此机缘,至少也能依靠同窗之谊结交几位未来的仙师。 西麟域地域广博,人口数十亿计,分散在璟国、轩国、玥国、羽国这四个世俗国家 ,因此西麟书院在域内四个国家中分别设立一所书院的分院,就算如此,仍有许多优秀学子和身具灵根之人,由于距离本国的书院路途遥远,错失求学问道之路。而恒天大陆更是广袤无边,就算是可以飞天遁地的修真者,终其一生也未必能走遍整个恒天大陆。 说道此处,李先生感慨地叹了一声,眼中流露出一丝落寞与寂寥之色。姜昊听得是内心震撼,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由此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如同一阵洪流,冲开了他原有的认知边界,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同时也隐隐有所感觉,面前的这位恩师必然与西麟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出言问道:“先生对西麟书院了解甚多,莫非······” “不错!二十余年前为师正是西麟书院的弟子,修的是工学,奈何无缘灵根,未能跻身内院深造。既成学业,书院举荐于璟国工部任职,然为师无心仕途,遂四处游学,探古访今。岁月流转,终在此地隐居,执鞭私塾,以教化为业。与你结为师徒,实乃有缘。” 第4章 入西麟书院的两种方法 此时的姜昊思绪万千,不由自忖:“这世上还真的有神仙存在啊!也不知我的身上有没有先生所说的灵根?就算没有灵根,只要进了书院的外院,未来亦可有着大好前程,总归是可以让爹娘、大哥、小妹过上好日子。只是书院选拔弟子的难度似乎很大,不知能有多大胜算。” 李先生仿佛猜到姜昊心中所想,于是从书桌下的抽屉中取出一本青色封皮的书,用手抚摸着封面,良久后才缓缓出声:“如若想进西麟书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与大多数人一样参加书院外院一年一度的选拔,以你的聪慧和学识,为师相信你必然可以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外院;而第二种方法则是明确自身具备灵根,由为师书信一封,你携此信前去拜访书院内院的器道教习周君仪,周教习乃为师昔年的外院同窗,与吾情谊深厚,若持为师亲笔信以谒之,必会念及旧情,欣然接纳你于内门之中。”言罢便将手中那本青色封皮的书递给姜昊,“这是书院外院弟子入门后统一修习的引气入体功法,此功法名为”炼气决“,不排斥任何灵根属性,乃是最为基础的修真功法,最多只能修习至聚气期圆满。为师对于修炼一道并没有太多研究,所知甚少,皆为外院教习当初传授之词。聚气期是修真者最为入门的修炼境界,需要身怀灵根之人运行功法去感受天地之间的灵气,通过自身所形成的周天之力将灵气导入体内,这一步尤为重要,被称之为引气入体。随着体内所能容纳灵气的极限不断夯实和增长,修士的体质得到持续地改良,所能施展的术法也变得越来越深奥。聚气期的修为共分九层,聚气一层至三层为聚气初期;聚气四层至六层为聚气中期;聚气七层至九层为聚气后期;接着就是聚气期圆满状态,为突破筑基期做准备。至于筑基期以上,为师就无法知晓了,毕竟在凡人眼中筑基期修士却是相当于陆地神仙一般的存在。还是说说聚气期吧,但凡外院弟子修习”炼气决“能够引气入体后,均可向内院提出申请,在内院教习的评估与建议下修习自己喜欢或适合自己的修真百艺。当然,内院所传授的修真百艺均为比较初浅的内容,如若想要修习更为高深的技艺,须在每三年一届的宗门选拔中进入修真宗门方可。”说到此处,李先生无奈一笑:“为师无法修炼,故探查不出你是否具有灵根,更无法知晓你的灵根属性,且只能让你自行修炼,如能在一年内达到引气入体的程度,便可认定你具备灵根,带上为师的书信直接去书院内院寻求机缘。如若感受不到有丝毫的引气入体,就只叹你与为师一样没有仙缘,不如去参加书院外院的选拔,为将来博一个前程吧。” 姜昊手捧着李先生递过的青色封皮书本,内心一阵感动,眼圈隐隐泛红,情不自禁拜下,向着李先生执弟子礼哽咽道:“学生受业于先生之门,蒙先生垂顾,不以吾之出身与家境为嫌,待学生如亲生骨肉,屡赐钱粮,扶持备至,使吾无匮乏之忧,得以安心向学。先生之仁德,实乃难量,吾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先生之厚爱,深于海岳,非言语所能表。学生虽不才,亦必尽心竭力,以报先生之万一。” 李先生闻言亦是老泪纵横,上前扶起姜昊,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好!好啊!好孩子,你虽年幼,然心志坚定,不卑不亢,知恩图报,胸怀家国,诚为难得之良才。假以时日,必成国之栋梁。若得仙缘,亦必能展翅高飞,成就非凡。为师对你寄予厚望,望你莫要辱没了为师“辅才”之名啊!” 随后李先生将前往璟国都城参加书院选拔的一些细节和姜昊做了一番交代。毕竟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学子渴望前往都城参加书院选拔,如果每个国家没有相对应的机制岂不乱了套。且不论众多的人口涌入都城所造成的混乱,就仅仅是官道和驿站所形成的拥堵,都不是各地官府所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参加选拔的学子必须要通过当地县属官学的初试,并获得进京参选的路引。而后凭此路引前往州郡参加复试,通过复试的,会在其路引上加盖“通过”字样,方可顺利前往都城;未能通过复试的,则会在其路引上加盖“折返”字样,凭此路引返乡却无法前往都城。通过复试到达都城后的参选学子,都必须到国子监所设立的考场进行终试,只有通过终试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书院的选拔,未能通过的同样会在其路引上加盖“折返”字样,凭此路引返乡。初试一般考的是识字与常识,在这一关往往会淘汰大半学子,毕竟每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除了有官学通用的文字,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流传久远的古文字,而死读书之人往往又对许多常识有认知上的缺失,因此淘汰大半学子并不稀奇。复试考的内容则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写诗作对的文字组织能力,在这一关又会淘汰大半学子。最后的终试则是分为文韬、武略、农事、工学、商道等不同科目进行并附加相关科目政务评议的论题,再次淘汰大半学子。就这样,通过三轮淘汰之后仍然会剩下几十万的学子参加书院的选拔,而这几十万学子中仅能录取千余人,当真是万中选一!比较特别的是每一轮的选拔都不需要进行集中考试,一年之中的任何时候参与均可,只要能提前在书院选拔开始之前完成即可。这样做难道没有泄题风险吗?其实并不用担心,修真宗门的仙师们通过仙家手段完美解决了这类问题,因为所有参考的学子除了初试之外,都是在各州郡及国子监的阵法空间中答题的,最终除了能够记录下每个人的答案,而答题者离开阵法空间之后也就遗忘了考题内容。姜昊听得是啧啧称奇,更是对修真一途心生向往。 “去吧,回家去好好准备一番吧,为师已没有什么可以教授给你的了,当下已然入冬,待来年秋收之后来此寻为师。” 姜昊拜别李先生后离开了,李先生看着姜昊离去的背影喃喃自语道:“希望你能比为师看得通透、走得更远,奈何当今皇室昏庸,边境屡有外敌进犯,朝局亦是动荡,须聪慧坚毅之士方可力挽狂澜。如若能获得仙缘而追求长生之道,又岂会在乎世俗纷争之乱呢?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5章 突如其来的战事 在竹溪村那条蜿蜒的小路上,姜昊的身影逐渐显现。远远地,他就被一阵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吸引——那是铁匠铺中铁锤与铁胚碰撞的独特旋律。这声音,对姜昊来说,那就是召唤他回家的乡音。他微微一笑,不用亲眼所见,他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这毛躁而略显急促的节奏,正是自己那位大哥姜泰在挥舞铁锤。那熟悉的节奏,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不过,今年的敲击声似乎比去年要沉稳许多,仿佛每一击都凝聚了更多的力量,同时宣示着挥锤者在每一下锤击声不断成长。 姜昊回忆起几年前,那时的大哥姜泰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刚刚跟着爹踏入铁匠这个艰辛的行当。那时的他,总是无法很好地把握锻打的力度和节奏,经常被爹训斥。但每一次,他都会倔强地挺直脊背,用更加有力的铁锤砸向每一块即将成形的铁块,换来的却是老爹一次又一次的脑瓜崩“我让你再这么用力······让你再这么用力!”。 岁月如梭,转眼间,那个曾经的小小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技艺精湛的铁匠。姜昊心中浮现出大哥那日渐沉稳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敬意与自豪。他知道,未来他一旦前往书院修习,他的大哥必将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替他多多照顾双亲与小妹。 铁匠铺后院石屋的烟囱中升腾起袅袅的炊烟,姜昊加快步伐,迫不及待地想要早些到家。家中的娘亲应该早已备好并不算丰盛,却充满着爱心的晚餐,正等着他归来。而今天,他更是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心事,需要与家人商议。 随着锤击声越来越响,姜昊迈入铁匠铺中大声喊道:“大哥!” 锤击声戛然而止,随之传来热铁投入水池中淬火的“滋啦”声,姜泰用铁钳夹着一把刚锻打好的镰刀,回头笑道:“小昊回来啦。” 姜昊转头四顾,并没有看到父亲,便随口问道:“爹呢?今天不在家吗?” “哦,爹下午去二姨家了,说是二姨父有事要找他商量。”姜泰用挂在脖子上的汗巾擦着脸,走到桌前随手给自己和姜昊各倒了一碗水。 就在此时,一个眼睛大大的小女娃从后院跨入铺中,正是小妹姜妍“二哥,你回来啦,刚才我在院子里就听到你和大哥说话的声音。你们快进屋去吧,我这就去喊爹爹回来吃饭。”说完就蹦蹦跳跳地向村中心打谷场的方向跑去。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随即一起把铺面收拾了一下,便向后院里屋走去。进屋后就看到还在灶台上忙碌的娘亲,于是兄弟二人就一起上前帮忙。林巧看着两个儿子略显笨拙的动作不由好笑。大儿子姜泰已经成长为一个健壮伟岸的青年,小儿子姜昊虽然才十二岁,却是聪慧过人、学富五车,已然成为十里八乡颇有名望的“小先生”。她的心中也不免涌现出隐隐的自豪感。她笑着拍开姜泰伸向锅铲的大手,“泰儿,你就别炒菜了,娘担心你把锅捅破了,你去柴房的酒缸中舀两壶酒来,娘一会儿温一下,今晚你们爷三喝几口。”然后又看向坐在柴火灶边添柴的姜昊,“昊儿,你这一年来差不多每个月才回家一次,在镇上过得咋样啊?身上的钱够花吗?赶明儿娘再多给你些,带在身上慢慢用。” 姜昊听着娘亲的话,心中一片温暖,“娘,李先生说我学业已成,不用再去镇上了,让我在家修习,明年前往都城参加西麟书院的选拔,我这次回来就是想和您二老说这事呢,等爹一会儿回来后,咱们边吃边说。” 娘俩正说着,院中传来姜妍欢快的声音:“娘!大哥、二哥,爹回来了!” 林巧看着走进屋中的父女俩,顿时心里咯噔一下,凭着夫妻俩共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感觉,她从姜海的脸上似乎觉察出有些许不对。于是就趁着打发姜昊和姜妍兄妹俩去准备碗筷和酒杯的时候,望向姜海本来就黑,却又比平时黑了一些的脸,悄悄地问询道:“他爹,二姨父那边和你说啥了?” 姜海看着妻子问询的眼神,示意她先让一家人坐下。待一家人都围坐在饭桌前后,才缓缓地和家人们说起今天去二姨父家所听到的消息。 二姨父作为竹溪村的村长,在前些天收到了从官驿送来的公文,公文里提及璟国的北疆发生战事,有一个叫“虞国”的国家,从北部荒漠之地挥军南下进攻璟国,而璟国北部重镇“龙门关”已然失守,如今“虞国”大军已兵临璟川郡城下。当下璟国朝廷已开始往璟川郡调兵遣将并调配运送辎重粮草。从当前的局势分析,情况不容乐观,很有可能在短期内会启动较大规模的征兵并向民间加征赋税。二姨父也从公文中觉察出些许端倪,估计朝廷会向璟川郡及周边郡县展开大范围的征兵与加税,否则公文不会抄送并下达到村里。虽然竹溪村归属璟江郡,并不属于当下直面虞国兵锋的璟川郡,却也是紧靠璟国都城悦城北面的战略要地,自是无法避免。一旦璟川郡被攻陷,则璟江郡将会沦为战场。 当朝律法规定,每户家庭若有17岁以上45岁以下的男丁,需按照家庭男丁数量服兵役或徭役。具体而言,若家中有二丁或三丁,则须出一人服役;若家中有四丁,则须出二人服役;若家中有六丁以上,则须出三人服役。按律,则姜昊家中须有一人服兵役,且只能从其父兄中选出一人服役。 关于税赋方面,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两部分。当朝律法规定了田租按十税二的比例征收,也就是说,每个家庭需要将自己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二上交给国家,其中还不包含地主向农户收取的田租。而口赋则是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征收的,就是人头税,每人每年需要交纳约200钱。 姜昊家里有三亩属于自家田契的农田,去年亩产约300斤,三亩地总收成也就900斤,上缴田租后全家人的口粮也就700斤上下。姜海的铁匠铺略有收入,大概是五两银子,也就是5000钱。家中五口人,扣除人头税后剩余4000钱,其中又有一多半给了姜昊,供其读书,仅剩约千钱。按照当前市场上的粮价约为每斤10钱,也仅能购得百斤粮食。全家五口人拢共800斤口粮,年均每人仅有160斤,每天人均半斤不到。姜海和姜泰父子俩干的可都是力气活,每天除了下地干活就是打铁,吃得少也就没力气干活。幸亏姜泰偶尔进山打猎、下河捕鱼;林巧在家养一些鸡鸭,时不时还带着小妹去竹林挖些竹笋、采些山货。就这样,还得整天盼着老天开恩,不要生出些灾荒,才使得一家人不至于饿肚子。 这也就是姜昊一家有些副业,对于其他村民而言,既要满足家庭的日常开销,又要交纳高额的田租和口赋,生活压力巨大。这也使得许多家庭生活贫困,甚至无法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