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瑜往事录》 1. 银杏黄 《书瑜往事录》全本免费阅读 深秋的罗城并不很冷,但房间里的主人却早早就穿上了厚披肩,斜歪歪依靠在窗边看着外面满地银杏叶出神。 常书瑜看着生母这副“哀莫大于心死”的模样,心里无奈叹口气,“阿娘,吃饭了。” 你再是伤春悲秋也拦不住人家娶其他小老婆的。 祝婷方美眸中带泪意,看向自己“没心没肺”的女儿,泪意很快就变成了哀怨:“跟你那个没良心的爹一样,就知道吃!” 因着今天晚饭安排在祝婷方卧室里的小会客厅,佣人们都被打发在外面听吩咐,只有母女二人相对,常书瑜说话的顾忌就少了很多。 “您何必呢,咱们就算饿死,五姨娘也已经进家门了啊。” 为了防止自己今晚被亲娘水漫金山寺,常书瑜用哄孩子的语气道:“多少吃点儿,一会儿我给您捯饬捯饬,咱们好好睡一觉,不然明天早上要被人看笑话的。” 想到明早要面对的场面,祝婷方抿了抿唇,最终还是吃了半盅燕窝粥。 而后回到卧室让女佣放好水,舒舒服服泡了个澡,又让女儿给她做了一个手工牛奶蜂蜜面膜。 临睡前还不忘嘱咐女儿:“明早你也好好打扮打扮,别只穿校服,好好的小囡整天灰扑扑的。” “知道了。” 亲手关了阿娘卧室的灯,常书瑜退出房间,长长舒克一口气。 可算是消停了。 虽说是母女,可对于亲娘这性格,常书瑜实在是有些头疼,她实在是想不明白,亲娘好好一个美人,怎么就对老爹那个大渣男情根深种了。 “六小姐,姨太太睡下了?”房间外许妈妈一脸忧虑地看向常书瑜。 “睡下了,就让她自己静一静吧,等过几日她自己就好了。” 许妈妈按下心中担忧,无奈点了点头,她是祝婷方的陪嫁丫鬟,自小两人就在一处,不是亲人也胜似亲人了。 只盼着明天早上看到新人敬茶,姨太太能忍住心里泛酸,不要惹了先生不快。 大约是看出许妈妈在担心什么,常书瑜轻叹道:“明天我尽量想办法拦着阿娘。” 回想这个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常书瑜心中带着无奈与烦躁。 活了两辈子,她终究明白一个道理,遇到恋爱脑只能等自己醒悟。 是的,常书瑜是穿的。 后面喝了孟婆汤重新投胎,就成了常家六姑娘。 一开始她并没有上辈子的记忆,所以到六岁为止,她就是个普通小孩子,直到因为调皮摔到脑袋,上一辈子的很多记忆才慢慢恢复。 然后带着上辈子记忆再看这个投胎的新世界,常书瑜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 哪怕不用知道具体年份,光看周围环境和大家的穿衣打扮她也是知道自己是在那段混乱的民国时期。 因为上一世她的父母做对外贸易,所以需要经常旅居国外,在她和哥哥上中学时就都被送到国外读书。 常书瑜关于华国的近代史知识只是知道一个重大事件概况,具体细节和人物她其实很模糊。 比如她知道从大清完蛋后就有过很多派系的军阀混战,至于是哪些人她就知道姓张的父子俩,这还是托了电视剧的福。 倭寇侵华战争大致起始时间她知道,关键战役名字就记得个淞沪会战和台儿庄大战。 再细节的她是真不清楚,不过能预先知道一点未来走向也比啥也不知道的强。 最起码一开始常书瑜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可在她想办法弄到一堆家里的旧报纸后,磕磕绊绊阅读下来后,却对自己那点可怜的历史存货产生了质疑。 东北最大的军阀头子是姓张来着吧? 可为什么报纸写得东北那大帅是姓杨? 她是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是1918年结束的,然而直到1920年元旦结束,她才看到欧洲各国将要和谈的消息。 而记忆里那场对华国人来说分在屈辱的和谈结果压根就没发生,因为大战结束前德国人在胶东半岛占领的地盘就被好几路军阀跑去瓜分了。 列强们当时在欧洲自顾不暇,对这件事业只是口头抗议,到现在都没吵出个结果。 没有巴黎和谈的屈辱自然也没了后面的“五四运动” 今年是1921年,这一年原本是风云变幻的一天,可这个时空却显得有些平淡。 这真的是她认识的那个世界吗? 又或者说她的历史已经差到这种地步了?连世界大战结束时间都记错了? 在这种迷茫中,常书瑜接受了这个世界九成九和她原来那个世界不是同一个的事实。 这对她来说真不是个好消息,唯一一点先知的优势没了。 但她也没太灰心,因为虽然发现时空不是同一个,在她六岁记忆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她就发现了空间的存在。 一个八立方米的空间,除了装东西没有其他用处甚至活物都装不了,扔进去棵草再拿出来都没法重新种活,但她知足。 她这一世出身也不错,父亲常令岷出身江南书香望族,十三岁便考中秀才,受到当时“西学中用”的思潮影响,冲破阻力放弃科举转入洋学堂。 后来远渡重洋留学六年回国,入清廷衙门任职两年后便辞官,兴办了宁城第一家纺织厂,而后又在苏城和杭城开了纺织厂,算是最早一批国内实业家。 再后面到大清完蛋,军阀在北平成立新政府,常令岷接受好友邀请,入职财政部次长,那一年常书瑜还没出生。 只不过北平政府的老大轮换太快,常令岷做了几年高官后发现自己应付不来,所以便挂了个财政部高级顾问的名头回了江南老家“隐居”。 常令岷这样的人在此时算是“新派人士”,留洋、办厂、新政府任职都让他有了很不错的名气。 可再“新派”也不耽误常先生娶小老婆的速度。 常书瑜是他的六女儿,为第四房姨太太祝婷方所生。 西方的“一夫一妻”思潮可能对新派人士影响还不够 2. 枫叶红 《书瑜往事录》全本免费阅读 常府老宅占地二十多亩,是晚清期祖上修的园林,整体风讲究一个亭台楼榭、山径水廊,充满了江南特色。 常先生父亲分家后继承了这里,就把园林又修改了一下,变得更适合长期居住。 宅院修改好后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组院落组成,每一个院落都是小二进宅院,亭台楼阁之间又穿插着山水植被景观,曲折含蓄中又带着疏朗开阔。 中部面积要比东西边大很多,全是正院。如今大夫人带子女就住在中部面积最大的院落中,前面两座最前面一处用来会客和宴请,第二进那处是常先生自己使用。 东边三处院落有一处水面很大,家里长辈觉得不适合住小孩子居住,所以如今就空着了,它的两侧院落分别住着二房与三房。 西边原只住着四房,如今新进门的五姨太也占了一处院落。 老宅后面还有一个十几年前修的后花园子,占地有十多亩,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水面,夏天的时候还能泛舟采莲。 因受西洋影响,府中住人的庭院前些年修花园子时都进行了重新装潢,外面看着还是中式模样,但里面家具陈设大多却是西洋风格。 从东边院落走到中部正院,七拐八拐需要十多分钟,所以平日除了必要时候常书瑜是很少来这边的,上学也是从东边的角门出府。 三房多银杏树。而正院附近的景观树却多红枫,飘飘洒洒很是漂亮。 走进正院的小客厅中,常书瑜发现她们母女果然来得不算早,不过这时候也没人在意她们,都在等常先生带新人过来给大太太敬茶。 常家几个姨太太说起来,除了密斯李其他都是在大夫人的主持下纳进门的。 大太太程凤娘是幼时定的娃娃亲,两人同岁,当初他要放弃科举出国留洋,老太爷答应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他先成家。 常令岷答应了,十六岁成亲,妻子刚有身孕,他便登上了出国的轮船。 回国时,常家大小姐书瑾已经开始背三字经,不久后大夫人再次有孕,只可惜怀孕五个月时流产了。 一年后常家大夫人便提出把自己的陪嫁丫头给丈夫当二房,常先生拒绝了。 他答应娶大夫人是父母之命,但纳妾却不想再被人摆布找个说不上话的女人。 于是大夫人便在外面挑了一个容色清秀且认字的秀才女儿给常令岷过目,得到常先生点头后用二百两银子做了纳妾聘礼。 二姨太太进门第二年,生下常家大少爷景荣被大夫人抱去抚养,紧接着又生下二小姐书珵。 二小姐四个月大时,谁也没想到被诊断很难有孕的大夫人却再次怀孕了。 可想而知当时常府里气氛的尴尬,原本以为自己不能生的大夫人又有多么懊悔答应给丈夫纳妾且让对方先生下长子。 二少爷景芃出生时,常令岷的纺织厂刚办起来时常要跑苏城,十天半个月都难回家一次,常家老太太便提出让二姨太太过去照顾一下生活。 大夫人没答应,她给出了第二个方案,再纳一房妾室。 让娘家帮着在苏城本地挑中了家道中落的远亲祝家。 祝家小女儿从小就生得花容月貌,当初家境还可以时正经读过几年书,一手簪花小楷很是拿得出手。 但这些并不是大夫人选择她的主要原因,最让她觉得合适的原因是祝婷方十三岁在冬天落过水,之后大病一场断断续续半年才好。 好了之后听说身子就格外娇弱,一看就不是好生养的。 祝婷方这位三姨太太进门,原本很有几分宠爱的二姨太太就逐渐被常令岷抛冷落。 当然常先生自己不承认他是个喜新厌旧的人,三姨太进门一年后大夫人生下的三少爷与二姨太太生下的三小姐,就是最好的证明。 看到三姨太的盛宠,大夫人估计又有些后悔,所以在常令岷将新厂子办到杭城时,便又提出给丈夫再找个人贴身照顾。 四姨太太是大夫人从外面买回来的丫头,模样虽然没有三姨太太的娇艳,可也算是俊俏可人。 常先生当时与他的三姨太处于“真爱”保护期,所以对于新出现的姨太太带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当然这不妨碍四姨太太进门不久就生下四小姐而后又是五小姐。 那时候外面不太平,隔三岔五就起乱子,常令岷费尽心力结交了一些朋友来保护家业,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投资”。 事实证明,常先生的眼光和运气都不错, 后面大清完蛋北平新政府成立,“于国有功”的常先生去北平任职次长,常六小姐就在那一年出生在北平。 大概是因为做了新政府的官员且以“新派人士”标榜自己,所以常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新的姨太太进门。 直到去年夏天,常家四小姐突然喜欢上了钢琴,特意求常先生答应请了老师到家里学习。 钢琴老师密斯李那时候才二十岁,却已经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气质谈吐看上去也和别人很不一样。 总之就是“新派”! 至于为什么新派的密斯李从家庭教师变了常家五姨太。 别问,问就是真爱! 大约是这几年看着与自己同龄的大夫人身体越来越差,常先生突然有了中年危机感。 与青春正好的密斯李相处下来,颇有些让他焕发第二春的感觉。 四小姐正是年少自尊心最敏感的时候,自己请的老师和父亲突然萌发“爱情”,对她十几岁的她来说当真就是极不能接受的。 更何况密斯李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新派人士”,不但钢琴还懂洋文,毕业后走出家庭出来工作更是独立女性的典范。 可这样的密斯李突然要给自己快五十的父亲当妾室,四小姐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然而别说四小姐反对,就是大夫人前些天亲听说也是因为反对密斯李进门,与常先生爆发一场争吵。 但人家常先生就是非卿不可。 敬茶认人的过程还算顺利,除了大太太神情冷漠,就连前几日闹腾的四小姐甚至都安安 3. 锦绣长 《书瑜往事录》全本免费阅读 说起成绩,常家这些孩子虽然都从小送学堂读书,但其实对于女孩子成绩要求并不是很高。 就连整日追着女儿学习的四姨太太,也只不过是希望在六小姐能门门功课考第一的时候,自己女儿不要再考一堆不及格就好了。 对比另外一个世界的家长,这真的算非常宽容的。 可偏偏五小姐一读书屁股底下就仿佛长出钉子来,五分钟都坐不住。 “我就是不喜欢念书,学校为什么不能只上体育课和美术课呢?” 五小姐除了网球打得好,画画天分其实也很好,所以平日看她读书那么痛苦,常书瑜劝过几回也就不再勉强。 在这个时代,不爱学习也是能考上中学的,最起码在他们这里就没有常家小姐读不了的学校。 不过以后如果想读大学,五小姐的成绩就挺悬,但五小姐自己此时还没什么读大学的想法,每日 “好妹妹,你想提前读中学的事,可千万要瞒住消息,让我多快活半年吧。” 被五小姐缠磨得没了脾气,六小姐点头答应保密到明年暑假之前,暑假时她要告诉三姨太太祝婷方给她准备去安排跳级测试的事,到时候全家肯定就都知道了。 “过年考试,你数学、国文和英文要考及格,不然今年寒假我就告诉四姨娘。” “好的,我一定努力。” 五小姐临走前一再保证,就不知道这份决心能管几天用。 送走五小姐后,常书瑜开始回想今日看到的大夫人那蜡黄的脸色。 从北平回来前,大夫人就一直病病恹恹,去年主持完大少爷的婚事后,更是病了两个月没出屋。 常先生要纳五姨太的事大夫人很不赞同,可也不至于把她气病了吧? 毕竟到如今才伤心丈夫花心滥情是不是有点晚? 想不通原因,常书瑜干脆就不再想,她性格一向如此,绝不为难自己。 嫂子太太忧伤了几天,便又开始恢复正常,甚至有心情带女儿去逛街了。 “你这审美怎么越来越俗气?” 看着女儿选回来的首饰,三姨太太只觉得像个土财主家里养出来的。 这年头除了暴发户和土财主谁会把那么粗的黄金首饰戴在身上? “您放心我不戴出门,我就是喜欢看金子。” “你就不能和五小姐一样,选一点小姑娘喜欢的珍珠或者宝石首饰?” 再不济玉石也可以啊。 自己也勉强算是书香门第出来的,生出的女儿怎么会有这样的审美? 肯定是随了那个没良心的! 可女儿到底是她生的,除了这选首饰审美有点让人接受无能,其他都再贴心不过,看着跟自己有七分像的小女儿那亮晶晶的眼神,嘴里的话最终没再说出口。 算了,喜欢金子就喜欢呗。 对黄金有偏爱是常书瑜这两年才有的“毛病”,准确来说是她发现自己有的空间后便添了这毛病。 大约八立方米的空间,除了装东西没有其他用处甚至活物都装不了,扔进去棵草再拿出来都没法重新种活,但她知足。 有总比没有好不是? 虽然靠上辈子记忆做不到预知未来,可利用这个空间做一点降低未来风险的措施还是可以的。 因为此时年纪和家庭环境的限制,这几年她最终只能想办法多存下点私房钱,万一哪天因为社会动荡或者被迫离开家庭庇护,自己在外面不至于太惨。 常家小姐们几岁时就都有自己的首饰盒,六小姐因为亲娘得宠一些,所以首饰盒格外满一点。 三姨太或许是因为女儿早慧又或许她根本看不上那仨瓜俩枣,女儿说要自己保管她的私人财物就随她了,反正她女儿那么聪明又不可能被别人哄了东西去。 这就给了六小姐许多“暗度陈仓”的机会。 “阿娘,哥哥他马上要读大学了,大学还让他住校吗?” 常家在沪城法租界是有公馆的,只不过因着买卖大多不在那里,所以常先生很少过去住,只有两个老仆在那里照料房子。 常家前面几个少爷中学都是在北平读的,只有四少爷是去了沪城,但因为学校距离常公馆比较远,所以他选择了住校。 “那个混账东西爱住哪住哪儿。”提起儿子祝婷方就一肚子气,那也是个没良心的。 今年暑假常景蕤没回家,原因是上次寒假回来看到祝婷方因为常先生伤心落泪,他就提了一嘴让亲娘等他毕业工作一起离开常家,以后跟着他过。 然后就戳了祝婷方的肺管子。 母子俩人大吵一架,再之后常景蕤年都没过完就回来沪城,除了每个月保平安的信按时寄回来,其余一个电话也没打给过祝婷方。 祝婷方一边生气一边还要瞒着常先生他儿子企图带走他小老婆的想法,可想而知心里有多憋屈。 “阿娘,哥哥虽然说话不好听,但他心肯定是好的,他最是心疼你了。” 要不是真心疼亲娘,他哥哪敢想出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我爹要是知道肯定得打断他的腿,可他宁可冒着被打断腿的风险也想让你不受气,他多孝顺啊,就是不够周全,想不到其他的。” 要常书瑜说,自己亲哥就是太实诚,心里想什么就秃噜什么,不知道常先生是人家三姨太的真爱吗? 你说带人家走,人家就能愿意? 你要考虑带走常先生其他小老婆说不准她还能更高兴一点。 自己儿子当然是好的,祝婷方虽然嘴上骂,可心里也明白和儿子吵架这事儿,一多半错在她自己。 “不过你说得也对,你二哥哥他们以前在北平读书,不但大宅院住着,宅子里还配着佣人服侍,到你四哥哥这里总不能一直吃糠咽菜吧?” 其实儿子说要住校时她就考虑过让丈夫给儿子置办个小公寓让儿子住得舒坦些。 可那个没良心地说什么北平的房子不是特意买的,等小儿子考上大学租一个好一些公寓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