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过》 1. 第一章 [] 修远三十四年二月,圣人问责太子恒,太子恒不语。 同年三月,圣人废太子恒,赐封号幽,幽王同幽王妃郑氏囚于东宫。 五月圣人叱责幽王不忠不孝不义不诚,贬为庶人,仍囚于东宫,幽王妃郑氏、皇孙维、皇孙妃林氏同囚。 七月,圣人定幽王谋逆,秋后问斩。郑氏母族、林氏母族、幽王师长幕僚同罪。 幽王同母弟六皇子惇闻之,跪于殿外,称幽王冤。圣人不睬不应,六皇子跪三日。三日后,圣人令二皇子愖传旨,六皇子惇赐封号襄,封地平关,即日起携襄王妃崔氏、皇孙绪去往封地,永世不得回京。 八月初一,幽王自焚于东宫,幽王妃郑氏、皇孙维、皇孙妃林氏亦死。 八月初九,幽王逆党处死。 修远三十六年夏,圣人重病,九月,崩。传位于二皇子愖,新年后改年号为成肃。 成肃十年,圣人于秋猎时突发心疾,次日崩。成肃帝仅一子绍,承皇位,改年号为宁致。 而今是宁致二年,十五年已过。 *** 平关的风总是吹的比上京更烈,但集市上依旧热热闹闹的,北地草原的牧民需要赶在入冬大雪之前来平关囤过冬所需的物资。如今的草原,北雍人依旧虎视眈眈,少部分部落则是选择依附大祁,用马匹等物换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粮食。 在集市一片片叫卖声中,襄王殿下坐着马车从城外归来。 如今的襄王并非当年修远帝的第六子,成肃三年,当时的襄王殿下李惇领着小世子李绪于关外打猎时不慎被狼群围攻,襄王护着小世子杀出狼群,却不幸被狼群撕咬掉半条腿,高烧数月不退。 襄王过世前一月,请封世子继承王位的折子已经递到了上京成肃帝的面前,成肃帝允,等到册封的圣旨到了平关,襄王已经撒手人寰。 襄太妃悲痛不已,次年病重而去,彼时的襄王不过十五,一年内失怙恃,成肃帝颇为怜爱这个年幼的侄子,特令自己的老师——已经致仕回到江南老家的许太傅至前往平关教导襄王。 襄王二十岁的时候,许太傅为襄王加冠赐字存之,一月后襄王递了折子给成肃帝,称平关秋冬久长,许太傅年老难挨,还望圣人准许太傅回江南养老。许太傅踏上了回江南的路途,与此同时,平关新任刺史张岭也在前往平关的路上。 在襄王的治理下,平关十三州从修远二十七年至成肃元年的十年战乱中逐渐平复,颇有些宁静和谐,颇有些只识襄王不知君的苗头在。 李绪尚在城外时,便有人给他传信京城来人了,他并未催促随从快些,反而是不紧不慢地回到了王府。 传旨的宦官等的颇有些不满,他面前的茶已经换了四五道了,平关的茶涩且苦,比不上京城月月有新茶的甘甜。在京城他是宁致帝跟前的红人,有些小官见到他还需恭恭敬敬地称一句刘中贵,何时受到过这种冷待。张岭则是直挺挺地坐在一旁,当自己不存在,面前的茶也未饮过一口。 李绪到了王府并未着急下马车,而是轻叩车窗,“青河。” 青河立刻向前:“主子。” “你去临山,说是时候了。” “是。”青河并未多问,抱拳提刀变走了。 李绪披着大氅,从马车中缓缓而下。他绕过影壁,穿过花园,前往正屋。 “张大人,刘内侍,久等了。”李绪身高约莫八尺,极为高挑,面容英俊,他并未着京中流行的莲冠道服,反而是着了一身普通的象牙白圆领袍衫,头上也是普通的玉冠,只有披着的狐皮大氅略带华贵,衬着他如玉般的面庞,更为冷俊。刘安不敢直视李绪,李绪有一双如他母亲般微微上挑的丹凤眼,双目平静地注视着刘安,脸上挂着浅淡的笑意。 *** 刘安是宫里的老人,他经历过那场被修远帝亲手断定的太子谋逆案,也远远的见过昔年修远帝最宠爱的六皇子跪叩三日的模样。 李惇是修远帝幼子,与庶人李恒乃是一母同胞,乃早崩的中宫皇后杨氏所出。若说李恒幼时学的是君王制衡天下之道,那么李惇则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学一点。 李惇出生时杨皇后难产血崩,亏空了身子,李惇不过月余杨皇后便崩了。 而修远帝和李恒极其疼爱他,修远帝经常将小皇子抱在膝上批改奏折,比李惇大了十二岁的李恒下学以后则是接替了修远帝,哄着这个年幼的弟弟玩耍。 彼时,李恒已经同郑家军主帅独女郑氏订亲,待到李恒二十岁成婚,李惇更是时常跑去东宫同喜爱的嫂嫂玩耍。 郑氏怀孕产下皇长孙李维后,李惇亦十分喜爱这个小侄子,抱着他爬遍了御花园内每一棵树,折了每一枝花。 李惇十六岁时,主动要求去颇负盛名的章柳书院读书,修远帝见这个儿子仍就是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又想起章柳书院的山长崔邑是出了名的纯正,便摆摆手准了。 崔邑出生于诗书传家的博陵崔氏,幼时便有神童的美名,及冠时一篇永安赋名满上京。 修远帝曾言崔邑有状元之才,但崔邑并不想同他的叔伯兄长一般踏入仕途,转而求做了章柳书院的山长。 李惇读了两年,对读书没涨多少兴趣,反倒是爱慕上了山长的女儿。他胡搅蛮缠,倒是真的让山长家的小古板点了头。李惇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回皇宫求了道圣旨赐婚。 李惇是个外放张扬的人,眉眼中总带着笑意,是皇子公主中脾气最为和善的,小太监小宫女犯了错求到他那里都会轻飘飘地揭过。皇子妃崔氏是个娴静内敛的女子,有着一手惊艳绝伦的画技,李惇从不避讳他的夫人文学造诣高于他这一事实,恰恰相反,他十分乐于到处炫耀。 李惇和崔氏是京城中出了名的鹣鲽情深,那件事发生前刘安在宫宴伺候时曾见过六皇子一家,六皇子俊美六皇子妃姣丽,他们牵着玉雪可爱的小皇孙同太子太子妃谈笑,彼时谁也未曾料想,数月之后太子一脉伏诛,六皇子封襄王远赴平关再未归京。 十五年了。 *** “襄王殿下客气了,老奴不过是尊着圣人旨意前来。”刘安不敢托大,“请殿下接旨。” 李绪脱去大氅,单膝跪地。 “门下:天下之本,朕思及先帝,手足情深,而今襄王李绪于平关,乃大幸,而因先帝托梦,挂念襄王,特令归京。”刘安端着圣旨递给李绪。 “臣李绪接旨,恭谢天恩。”李绪接过圣旨,苍流恭敬地举着玉盘上前,放了上去。 “圣人十分挂念殿下,请殿下即刻启程。”刘安微微弓着腰。 李绪依旧挂着笑:“辛苦刘内侍了,如今略有些仓促,不若内侍先行回京,以免圣人久等,待到平关这边诸事交代完成,本王自当赶上内侍。” “这……”刘安面上略带犹豫。 李绪微微靠近:“内侍也知,如今本王回京已是众矢之的,路途遥远必不太平。” 一直沉默的张岭突然开口:“圣人定然关心平关民生,臣攥了奏折阐明,还请刘内侍带回。” 刘安在圣人面前略有些得脸,依旧赶不上自小陪圣人的黄兴,不若跋山涉水前来平关这种事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要是为了护送襄王搭上自己小命也着实太亏。 李绪接言:“请内侍带一半禁军先略走一步,另外一半护送本王入京,内侍入京之前本王定会赶上。” 刘安当即开口:“殿下/体恤,老奴岂敢不从。” “辛苦内侍了,本王已令厨房准备了平关风味佳肴,平关菜 2. 第二章 [] 一夜好眠。 雁随醒来略微有些恍惚,临山的屋子比不上临风院的暖和,无论怎么糊纸,风总能钻进屋子。 她洗漱了一番,提起剑出门。 “师父。” 叶岚已经在院中饮茶:“阿随,明日我就回临山了,你的东西我会让青河带给你。” “好。”雁随并未多问什么,她知道师父这么做一定有她的道理。 “叶姨,阿随。”李绪站在院门口,着一身素白色长袍,仍旧披着大氅,手中揣着八角紫铜手炉,苍平和苍流微低着头立在他身旁。 叶岚放下茶杯并未起身,而是招招手唤他进来:“存之,我明日回临山,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去上京。” 李绪在叶岚三尺之外站定,开口道:“三日之后。我已经送走了传旨内宦。” “三日啊,这也太匆忙了。”叶岚叹了口气,转向立在一旁的雁随,“阿随,这三天你在平关城内玩一玩吧,我记得你上次来平关还是在前年上元节呢。” 雁随抱着剑,点了点头:“是,师父。” “好。”叶岚颔首,继而看向李绪,“存之,你去忙你的吧,回京仓促,你定有许多事情要交代。” “叶姨,那我先走了,有什么需要的您尽管让苍平去做。”李绪转过身对苍平微微颔首,苍平对着李绪抱拳称是。 *** 李绪带着苍流回书房,他忽然记起前年上元节,在他的再三邀约之下,叶岚推脱不过带着雁随下山。平关城内处处挂满喜庆的花灯,他在门口迎了小半个时辰,叶岚同雁随骑者马天擦黑方至。 叶岚同雁随下马,叶岚将缰绳递给雁随后,转过身道:“存之久等了吧,本说好酉初的,但临出门前阿随记起前些年埋的陈酒应是正好,想着带着给你们尝尝新鲜。” “叶姨哪里的话,更何况我也许久没有尝过您酿的酒了,也是颇为想念。”李绪很恭敬。 “好。”叶岚笑道,轻轻拍了拍雁随的胳膊,“阿随。” 雁随一只手握紧缰绳拉住马,腾出另一只手拿着剑,挑起马背上的草绳,递给李绪身后的苍流。 “还请叶姨和沈小娘子入府,宴席已经备好。”李绪微微侧身让出一条路。 “走吧,阿随。”叶岚摘下披风,有眼色的侍女立刻上前接过。 叶岚发现雁随未动,转过头微微疑惑:“阿随?” 雁随握着剑牵着马,撇撇嘴:“师父,乌云和小九。” 李绪面向雁随,脸上仍旧挂着得体的微笑,开口道:“是我不好。”随后向身后的青河吩咐:“青河,将叶姨和沈小娘子的马牵到马厩,记得喂上最新鲜的马草。” 青河即刻上前,微微低头伸出了手:“沈小娘子。” 雁随将缰绳放在青河手上,叮嘱他:“青河小哥,乌云不吃过夜的草,小九不挑食。” 青河欠身:“请沈小娘子放心。” 雁随将剑挂回身上,大步跨上台阶,在叶岚身后右侧一步位置站定。 叶岚开口:“走吧。” 李绪也即刻跟上,在叶岚左侧半步位置跟紧。 绕过影壁,穿过花园,沿着回廊走,快到主屋时,李绪似是下定了决心张嘴道:“张大人一个人上元节在府中无趣,便也来王府做客了。” 叶岚步伐微微顿住,但她面上不显,仍旧阔步向前:“张大人自上京而来,自然不习惯平关的无趣。” 李绪未多说什么,只是点头道:“叶姨说的正是。” 雁随跟在他们身边,她知道师父同张岭张大人似是有旧日的交情,但师父不愿多提,她也不好多问。 不过略走几步,便也到了王府的主屋,门大开着,圆桌已经摆好,桌上烧着红彤彤的锅子。张岭正板直地坐在桌前,见到叶岚进屋,他蹭地起身,随后似是意识到有些不妥,清了清嗓子,对叶岚身后的李绪拱手:“王爷。” 李绪抬了抬手:“张大人无须多礼。” 张岭收回手称是,缓缓转向叶岚,垂下眼:“叶娘子安好。” 叶岚顿时笑了起来:“张大人客气了。” 雁随很警觉地绷紧了身子,师父上次这样笑还是她给乌云喂了两根萝卜,乌云蹬了她两脚,她躺在床上哼哼唧唧时师父看她时。 李绪许是察觉到颇有些剑拔弩张的氛围,当机立断开口:“请叶姨入座,厨房的菜应是备了有一阵了,还特意让青河请了上京的厨子煨了一锅白果老鸭汤,叶姨和张大人应是许久没尝过上京风味了。” “那自然不能辜负存之的美意。”叶岚敛了笑容,坐在了张岭正对面,指了指中间的位置,对李绪说道,“我就不见外了,存之你也快坐下吧。” 李绪应声坐下,雁随觉得他脸上的笑快挂不住了,她促狭地窃笑了一下,却被李绪正好逮到,对方则是颇为和善地对她说:“沈小娘子也入席吧。” 雁随解下剑,放在桌边。 李绪缓缓敲了敲桌子,侍女鱼贯而入,端的是各式佳肴,平关风味上京特色应有尽有。 用饭时,除了偶有碗筷碰撞的声音,更是安安静静。 “沈小娘子,不若尝尝这道通神饼,姜性温开胃,略食些才好。”李绪突然开口。 雁随却是恨不得在她心里给李绪扎小人了,天知道桌上这么多菜个个都正和她的口味,除了那道通神饼。自打她记事,她就没吃过姜,哪怕是天寒地冻发热师父要给她灌姜汤她都能立刻蹿上房顶。 雁随知道定是这个小气的襄王察觉到她不爱吃通神饼才特意摆她一道,但当着师父和张大人她又不好意思驳李绪的面子,她强颜欢笑起身夹了一块:“多谢王爷,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心想的是我胃口好的很。 雁随硬生生吞下那口通神饼,发誓李绪自求多福,别被她抓到他的小辫子。 用完膳,雁随啜了口茶,斟酌了一下开口:“师父,阿随想去街上看看灯。” 叶岚点了点头:“去吧,你也许久没有看过热闹了。我就不去了,街上的热闹吵得我头疼。” 雁随站起身,按捺住内心的雀跃:“阿随一定会赢一盏顶顶漂亮的灯回来。” 李绪也站起来,跟着开口:“那我同沈小娘子一起吧,我也许久没有见过平关的夜市了。” 雁随觉着自己的脸上定是写满了疑问,但她发楞间便被李绪带出了屋子,李绪还顺手提溜走她的残星剑。 “等等,王爷为什么要同我一起?”雁随在院内站定。 李绪递给她残星:“沈小娘子,张大人同叶姨有旧要叙。” 雁随将残星系在腰间:“但和你同我……” 李绪打断了她的话:“小娘子一个人出门,叶姨总是不放心的,不若同我一起也算个交代。” “殿下,莫不是觉得在您治下的平关有什么不妥吗?”雁随立刻回呛。 “自然没什么不妥。”李绪笑了笑,接着他左手颠了颠挂在腰间的荷包:“沈小娘子却有不妥,没有银子确是寸步难行。” 雁随一愣,咬牙道:“山上下来的,反倒是忘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李绪笑眯眯:“请吧,沈小娘子。” 雁随脚下生风,大步跨行,李绪则是跟在她的身后,在出王府门时,李绪从侯在一旁的苍平手里接过大氅,随后和苍平苍流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再跟了。 平关夜市颇为繁华,街道上人头攒动,街边尽是叫卖的小贩,有卖各式各样小食点心的,虽赶不上襄王府中晚膳的精致,但在朴素中更胜一筹。 平关好武风,街上人多的是配刀剑马鞭的人,因此她挂着剑并不突兀。 雁随方才用完的晚膳,此刻却又被街边摊子的香味勾住,她顿足往身后一瞥,微微侧身转过脸,清咳了一声:“今日上元节,殿下可要用一碗汤圆?” 李绪紧了紧身上的大氅:“颇好,正好我也有些冷,吃点热乎的。” “诶。”雁随清脆地答了声,随后高兴地转过身,微微前倾向小贩说道:“两碗乳糖圆子。” “请您稍稍往后略坐,小人这就给您煮上。”小贩个子不高,看起来还是个半大孩童模样。 李绪悠哉游哉,直接踱步到了摊位上的桌旁坐下。 雁随而后直接往李绪右手边坐下。 “殿下并不骄矜,世人皆言王孙贵族不与贩夫走卒同饮同食。”雁随开口。 李绪坦然道:“王孙贵族同贩夫走卒并无任何区别,人人都要饮食安寝。” 雁随笑了笑:“殿下说的是。” 两人之间突然地安静下来,谁也没有再续新的话题。 小贩端着两碗汤圆上来:“二位客官,两碗乳糖圆子,请您小心烫。” “多谢小哥。”雁随开口,“请问两碗汤圆多少钱?” “五文。”小贩弓着腰,小心地放在桌上。 雁随手越过桌子,伸向李绪:“喏,五文钱。” 李绪颇为痛快地从身上解下钱袋,放在她手上:“沈小娘子自行取用便是。” 雁随仔细数出了五文钱,放在小贩手中,而后转向李绪,“殿下快尝尝,暖暖身子吧。” 李绪还未来得及开口,小贩却惶恐地说道:“殿下…是殿下!” 他扑通一声就要跪了下来,差点撞翻了桌子,雁随眼疾手快地把他拎了起来,转过头揶揄:“殿下,若不是我手快,这碗汤圆就白煮了。” 而后她扶正小贩,低声说道:“这位小哥,你可需要小声点,殿下今日不想被打扰,日后你大可 3. 第三章 [] 城门上,雁随朝着城内,开口道:“殿下,我从记事起便在平关了,平关是千疮百孔的废墟上建起来的州城。大祁自建国起,就同北疆纷争不休,平关正是那纷争的中心。” 平关曾是二十三城,百年前大祁内乱北雍人趁机入关夺去十七城,平关仅剩六城,直到三十五年前郑家出将星收复七城,这才得平关十三城。如今,余下十城仍在北雍人的管辖之下,许多人似乎也遗忘了平关曾是二十三城之数。 雁随面向城内,伸出手指向南边:“我不知上京觉得平关只要维持如今的平衡就好,可是殿下,我在平关十九年,临山山上住了十二年,临山其实不是大祁和北雍分界的边线,是旧平关和今平关的界线。” 李绪站在她身边,微微张嘴想说些什么,却被雁随打断:“请殿下听我说完。” 雁随深吸了一口气:“我曾背着师父去过关外,或许师父也知道,但她没有责罚我。我以为关外的大祁旧人早已被同化,不说待他们很好也能勉强度日,但其实不是。大祁人到现在为止,都是关外的奴隶,家家户户均有,北雍人称他们为毕奴,凡毕奴者不食肉不食盐。北雍人却又需要他们来互市,只有大祁同北雍互市的时候,才能有部分关外祁人才能正经穿上衣服作为北雍奴仆站在昔日的同胞面前。” 李绪轻轻地摇头:“我不知。” 雁随转过身倚靠在城墙上:“我当初也很奇怪,怎么能不知呢?是人并非动物,关内怎能不知呢?上京怎能不知呢?后来我才发现,他们大都被剪去了舌头闭紧了嘴巴,手臂上刻着奴印刺青。但正因为祁人对于算数的敏感是天生的,北雍人做不了的精细事,祁人能做。他们中许多人都已经忘了大祁,对大祁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少数人还记得自己的先祖是祁人。我在晋城……或许现在称为北雍的漠南更为合适,遇到过一个小姑娘,她的鼻子小巧秀气不似北雍人,所以我一眼就能认出。我见到她时,她已经病的很重,正被主家拖着丢去城北的乞丐所,她被丢在门口墙角,我偷偷摸着跟上去,等人走了后问她她也不能回应,我易容后去医馆想请医工,医馆却不医祁人。” “殿下,乞丐堆里的全是重病的祁人,我想救他们。我的身量虽高,易容也没什么问题,口音也能唬弄,可是最大的破绽在于,没有北雍人想救祁人。”雁随自嘲地笑着,“唯一能进去的是每三日一次的运尸人,他们将死的和要死不活的人丢到城外烧死,勉强活过来的就送到城北乞丐堆自生自灭,如果能侥幸活过来被拉到市场上叫卖。活的稍体面些的祁人哪怕是靠近城北乞丐堆,都会被鞭责。” “晋城比平关更是天寒难挨,我曾混入过乞丐所几次,只能带些吃食和伤药进去,勉力帮他们续命。其实说是乞丐所,更像是几根烂木头和破马草搭成的棚,我用祁语和他们说话,他们都听不懂,用北雍话告诉他们我是祁人,是来救他们的,他们也没什么反应,只顾着哄抢我手中的馒头。”雁随平静地说道,“只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听懂了,哑哭着和我比划,我勉强看懂她幼时听过三十五年前郑家老将军收复七城。她太虚弱了,我不擅病理,只看得出来她病得很重,等我再次混进去,她已经坚持不住了,趴在地上手还朝着门外的方向。他们的病有累的、有冻的、有饿的、有被鞭笞的,而我救不了他们。” “殿下,我说的这些其实只是想告诉您,战争没有诅咒轮回,而是人的罪恶轮回罢了。”雁随抚了抚腰间的剑穗,“殿下从上京来平关十余载,尽力护好平关已是不易,可是上京当真没有办法吗?将星当真百年才能出一次吗?我常听闻江南富饶多贪吏,高楼宝塔耸立,当真分不出一丝精力在北境吗?” 李绪沉默了半晌:“我向你承诺,有朝一日我若能回京,定将完成平关二十三城的夙愿。” 雁随眼神清澈,微微摇了摇头,指了指城内:“殿下该承诺的是平关人。” “好。” 雁随有些疲惫,她同李绪下城楼后,草草逛了逛夜市,略微猜了几个灯谜提了盏灯便回到襄王府。 她提着灯笼回府时,发现叶岚和张岭正隔着十万八千里端坐在院中。叶岚神色颇为正常,倒是张岭脸色在满院的灯光下显得颇有些发黑。 “师父,看我带回来的灯笼。”雁随笑盈盈地走向叶岚,握着手柄轻轻抬起手中的兔子灯,“您瞧瞧,是兔子的!” 兔子灯圆滚滚的很漂亮,在襄王府满院的灯火下也不显得灰暗,反而映衬出几分憨态可掬。 叶岚拨弄着兔子灯坠下的流苏,笑了笑:“是挺不错,瞅着比临山上你糊的纸灯笼强多了。” 随即她起身,对着雁随身后的李绪开口道:“今日骑马有些累了,还请存之替我和阿随安排住处吧。” 李绪恭敬地开口:“叶姨客气了,还是照例临风院吧,苍流已经安排好了。” 叶岚点了点头,拽着还在发懵的雁随径直去了临风院,而张岭则还是直愣愣地坐着。 李绪踱步过去:“张大人?张大人?” 张岭如梦方醒,站起身:“请王爷赎罪,是臣失礼了。” “张大人,一时的失礼无需赎罪。”李绪意味深长。 张岭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拱了拱手:“夜深了,臣也回府了。” “张大人慢走,本王就不留了。” 雁随第二日便同叶岚回了临山,此后两年再未踏入平关城,直至李绪递信请叶岚下山。 *** 今日的风较往年更为猛烈,李绪在寒风中回到书房,进屋时将大氅递给身后的苍流,开口道:“你拿些银子给沈小娘子,让她这两日在城内好好玩一玩。” “是。”苍流应道,将大氅挂在衣桁上,随即退下。 李绪在桌前坐下,斟了一杯热茶,他想起前年上元节的那个承诺,放下茶杯,从衣桁上取下大氅披在身上,大步迈出书房,在门口候着的苍平急忙跟上。 李绪到临风院门口时,却又顿住了脚步,得亏苍平及时停住。 苍平斟酌着开口:“主子?” 李绪没有回答他,沉默了半晌开口道:“回去吧。” 说完便转过身准备走,一道清脆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殿下。” 李绪缓缓转过身,看见雁随抱臂倚靠在门边,腰上挂着剑,他发现他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这个姑娘。 雁随有两弯如烟般的远山眉,和一双微翘的柳叶眼,配上小巧挺拔的鼻子和不点而红的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