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娘子》 1. 第 1 章 [] 沈寄睁眼就看到一顶素花的床帐。 “醒了就起来把菜粥喝了。”一个妇人声音在床边响起。 就是这个妇人买了她。 一穿过来就卖身葬父,而且身价银子仅为二两。 这个刺激太大,沈寄当场晕了过去。 原来,这世上还有比996福报猝死更悲催的事!而且,被她遇上了。 “咕咕——”沈寄肚子响了两声。 她赶紧下床捧起旁边搁着的青花瓷碗。 粥很清,照得出人影来。 放了一会儿,已经不烫了。沈寄咕嘟咕嘟的喝了下去,顿时感到胃里升起一团暖气。 待她喝完,妇人给她看了到官府办下的卖身文书。 上头有个红色的指印。沈寄看下自己的大拇指,上头也还残留有一些印泥的颜色。 《红楼梦》里说,奴才的儿孙也是主人家的奴才。随意打骂买卖,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不行,她不能就这么认了。她得逃走! 可是,现在浑身虚脱,她能往哪里逃? 再看看这间屋子的摆设,买下自己的也是穷苦人家。 “我们家就我跟我儿子。他住在隔壁,这是我的房间,你日后就......就先住柴房吧。晚一些再找人来帮你在那里隔一个房间出来。” 沈寄点点头,从长计议。要跑也得从长计议。 吃人的嘴短,这会儿让干嘛就干嘛吧。就当这是新老板了! “怎么不说话,难道你是哑巴?”妇人蹙眉。 沈寄听着这里说的话同普通话也差不多,便摇头道:“不是,我不是哑巴。” “那就好,要是个哑巴可就糟了。你现在身子还虚弱,先歇着吧。我在柴房给你铺个地铺。你什么都没有,我正在把不穿的旧衣改小预备给你穿。” “谢谢夫人。”沈寄道。 妇人把针头往头发里划了划,“我不是什么夫人。夫人是在大宅门里养尊处优的,你看我像么?” 不像,你一看就是辛苦劳作的。皮肤很粗糙,衣服很朴素。 “你以后就管我叫魏大娘。” 咦,看起来不是做童养媳啊。那就好,那就好! 她之前隐约听到旁边的人说什么‘冲喜’,不是就好。 沈寄怀着谢天谢地的心情按照魏大娘的指示搬到了她自己的房间——柴房。 还好,挺宽敞的。 除了放柴的地方,给她隔一间出来也不会太小。 这座小瓦房有两间卧室一间堂屋。这就是正房的三间。 左边转角一间厨房,厨房后头是柴房。右边转角是茅房。 沈寄喝了一碗粥,还是觉得头晕。于是继续躺到地铺上休息。 好在是夏天,不会太冷。 晚上还是喝的菜粥,为此沈寄当天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跑了几趟茅房。 最后一趟,遇上了魏大娘扶着个瘦高的少年从里头出来。 “这是我儿子,魏楹。以后你就叫他少爷。” 嘎,你不是夫人,你儿子却是少爷?怎么感觉买她的这家人有名堂? 魏大娘又对少年道:“楹儿,这是娘买来照顾你的小丫头,叫寄姐。不过现在她自己身体还很弱,先让她休养几日。” 沈寄抬头看了一下。少年约莫十四五的模样,身上一身青色的布衣,显得有些弱不胜衣。 再往上看,喉间有个小小的凸起,脸色很苍白。 不过,长得倒是真不错,俊眉修目的,有几分病美男的意味。这会儿正盯着自己打量。 “真是无礼,还不让开!”魏大娘斥道。 “哦。”沈寄应了一声,让到一边。 那病美男魏楹又看了她一眼,然后一言不发的扶着墙往回走。 “来,靠着娘吧。” “不用了,孩儿自己能走。” 嗯,声音也很好听。 不过,她不想给人冲喜,也不想当丫头伺候人,坚决不想。 暂时先糊弄着干些活吧。就算是付饭钱和住宿费,还有魏家将因自己逃跑损失的二两银子。 这样的人家,穷得叮当响,不知道干嘛还要买个丫头? 肯定得有个缘故。 也许,魏大娘是要出去做活,所以让自己在家照看和陪伴她儿子?所以才担心她是个哑巴。 魏家是女户,要立户口是需要名下有三亩以上的地的。 魏家有十几亩薄田,佃了十来亩出去,自己种三亩。一年的粮食、瓜果蔬菜都从地里出产。 魏大娘不擅种田,但她手巧,接了绣活回来做。这些都是沈寄住下几日后知道的。 这天已经是沈寄到魏家的第四日,精气神终于好了一些。 她出去看了看。 地坝里有几只母鸡,还有十几只小鸡。 前两天沈寄从窗口看到,每天魏大娘都可以捡到三到五个鸡蛋。 一个给魏楹吃,剩下的攒着预备赶集的时候去卖。 这三日沈寄喝的都是菜粥,伴着咸菜。还有魏大娘地里种的大白菜、萝卜等等,都要流清口水了。 魏大娘道:“我估着你也能出来干活了。看来身体倒是不错,没用再费钱抓药。来,先把鸡喂了,然后去宰猪草。” 沈寄接过簸箕,按照前几日看来的,一边‘咕咕’唤着鸡,一边洒玉米粒。 那几只母鸡踱到她身体旁边,啄走玉米粒。 沈寄则盯着鸡,眼里简直要发光。好想吃鸡肉! 不,是油星都好久没见过了。魏大娘炒的菜,都是素炒的,一点不好吃。 等魏大娘出去,也许她可以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偷吃的。 但魏大娘好像把米粮这些都放房间里锁着的。 这几天沈寄都是半饥半饱的,而且不停的要跑茅厕。唉—— 魏楹病着,魏大娘自然没心思管其他。 就留在家做绣活,然后手把手的教沈寄喂鸡、喂猪、烧火...... 哦,对了,还有熬药。 现在药罐里熬着的正是魏楹的药,咕嘟、咕嘟冒着泡泡 2. 第 2 章 [] 魏楹道:“寄姐,你自己也盛一碗去喝吧。放心,我不告诉我娘。” 反正,他其实也不想吃鸡蛋了。可是他不能说这话。 不然,明天端上来的就是鸡汤了。 今年天旱,地里收成不如往年。娘又守着他,没有去抢水源。 当然,就是去抢,她一个妇道人家也抢不过人,但多少能得一点。 所以,收成恐怕只有往年的一半不到。 这种年景下蛋的母鸡就很重要了,毕竟一个鸡蛋可以卖到两文呢。 一天两文,一个月就是六十文,也可以买到不少东西了。 沈寄吞了吞口水,“少爷,我不敢。” 她实在没办法自称奴婢,这也是魏楹觉得她心头没把自己当丫头看待的一个缘故。 这些天,他一直在观察着这个寄姐,真不像是二两银子卖身葬父的丫头。 “就当帮我的忙。”他很想把蛋汤分给他娘,可是她是绝对不会吃的。 魏大娘这会儿到邻居家借东西去了。 沈寄再看魏楹一眼,“少爷你说真的?” 估计这小子是真的不想吃鸡蛋了。 魏楹点头,“嗯。” 沈寄不再客气,自己动手勺了一碗捧着喝。还捞了一大块鸡蛋,狼吞虎咽的就吃了下去。 有点烫,不过顾不得了,魏大娘马上就回来了。 小心的擦了擦嘴,沈寄道:“谢谢少爷!” 真是美味啊!味蕾终于得到了一点安慰。 作为一个吃货,这半个多月的稀粥素菜是比‘卖身葬父’这个事实更能打击到沈寄的。 她不是原装的,占了人家女儿的壳,但也把自己二两银子贱卖给他买了棺材。这算是两清了! 她心底其实是半点没拿自己当奴婢看的,所作出的恭敬都是为了取得魏大娘的信任而已。 这个家也的确是没什么别的好吃的。 现在是地里还有菜可以弄来吃,如果吃完了估计就只有咸菜就稀饭。 光是魏楹每日的药就要花费不少银钱。看魏大娘发愁的样子,估计家里快揭不开锅了。 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她不会把自己转手再卖一次换点钱给她儿子抓药吧? 沈寄开始忐忑。 不过,好在看魏大娘的样子暂时没有打算这样做。 这下轮到沈寄奇怪了。 以魏大娘把儿子看得比眼珠子还珍贵来说,不应该啊。 终于,这一日那副绣图交了货,也领到了五百文钱。 魏大娘明日要出去买米买油。明日是赶集。 魏大娘绣的是什么绣法,作为只认得十字绣的现代人沈寄,当然是不知道的。 不过,成品真的是很精巧的。 要是在现代,这样一幅绣图,应该能卖到几万吧。 在这里只卖了五百文。听说还是因为魏大娘手艺实在好,给的高价。 这段时日沈寄和魏楹说的话多起来,也从他口中得出一文钱差不多等于现代一元钱,一两银子就是一千元的结论。 悲催,她的身价就是二两银子,等同于一千个鸡蛋。 不过,问题又绕回来了。魏大娘干嘛买她? 二两银子,她得绣这么大的,像屏风一般的绣图绣四幅了。 肯定不会是为了让自己照看魏楹,她好绣图。 因为她日夜赶工,也花了整整一个月才绣完。 这会儿家里正等着钱用。没有所图,她应该不会花这二两银子。 难道,真的是要让自己冲喜。 不行!虽然魏楹长得好看,可他才十五不到,她才不要嫁给他。 等等,魏楹才十五不到,现在的自己更是才八岁呢。 应该不是的。如果是为了冲喜或者给他留后,应该不会买个小孩。 现在天灾连连,二两银子足可以买个十三四的黄花闺女了。 这里头肯定有缘故! 管它呢,明天魏大娘就要去赶集了,她正好可以偷跑。 当晚沈寄送晚饭进去,魏楹忽然说道:“你知道逃奴如果被抓回来会有什么下场么?” 逃奴?谁? 沈寄暗暗心惊,他怎么看出来的? “少爷,你在说什么啊?” “你听不懂最好。我是说......咳咳”魏楹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沈寄只好过去给他拍背。 魏大娘也闻声进来,“楹儿,你怎么了?” “没、没事。” 魏大娘看着形容憔悴的儿子,“明儿去镇上,娘去镇上请大夫重新抓副药。” 沈寄诧异道:“大娘,不用请大夫来诊脉就直接抓药么?” 魏大娘苦笑,“哪里有钱请大夫出诊?只能把症状描述给他听罢了。” “呃,请大夫出诊多少钱啊?”沈寄一边喂水给魏楹喝,一边问道。 “到我们这么偏远的乡下地方,至少五钱银子。加上抓药就更多了,还不一定肯来呢。上一次其实也请大夫出诊了。这里穷乡僻壤的,没有好大夫,开不出对症的药,药草也不齐备。”魏大娘喃喃自语,熬了好几宿的眼底透出彷徨无助。 五钱银子,就是五百文。 沈寄再次确认魏大娘花钱买自己是有所图的。 魏楹抬起黑黝黝的眸子看她一眼,然后开口,“娘,别花那冤枉钱了。” 魏大娘叹气,“哪能不花呢?”说着还看了沈寄一眼,叹息着出去收拾明日要拿到集上去卖的鸡蛋等物。 她倒不是不想让沈寄去做事。 只是经过这一个月,发现沈寄干活时常帮倒忙,只有照顾魏楹能让她满意之后,这些杂事她就选择自己动手了。< 3. 第 3 章 [] 沈寄道:“那是我不想干活,我以后会好好干活的。我不跑,你们别卖掉我。我会想到办法挣钱的。” 之前是她想得不周全,只想着不想做奴仆要逃走。 可是经魏楹一说她才想到,这里不是现代,她也只是个八岁的小女孩,不能去打工挣钱糊口。 与其乱跑出去遇到什么可怕的事,还不如和这还不算坏人的两母子一起共度难关。 这笔账沈寄很快算清楚。 魏楹破天荒说了这么多话,精神很是倦怠,眼见她打消逃跑的念头便闭上眼养神。 真要跑了,他娘的二两银子不就白花了么。 沈寄有些失魂落魄的出去,看到魏大娘还在忙碌,赶紧过去帮忙。 “楹儿睡下了?”魏大娘抬头看她一眼。 “是。” “你怎么神不守舍的?” “大娘,我在担心少爷的病,还有家里是不是快揭不开锅了。”沈寄没发现,她说到魏家的时候,已经用‘家里’来形容了。 说到这两件事,魏大娘也沉默了。 “大娘,咱们一起来想想办法,你看我能帮你挣钱么?” 沈寄想过了,不去想自己在当奴婢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就当魏大娘收留了她,她以工抵债好了。 等日后长大些,翅膀硬了,再说离开的事。 “你?”魏大娘显然对她的办事能力也很不放心。 如果不是她也许是可以挡灾的,又识文断字能陪楹儿说说话,她早就觉得自己的银子白花了。 而且,现在看来挡灾的效果也没有。差不多就是个吃闲饭的,虽然吃得不多。 “大娘,以后我会努力的。我会好好的帮你喂鸡、烧火,其实我还会做饭的。要不,你教我绣花吧。” “绣花先不忙。你说你会做饭,就先做饭吧。” “嗯,明天开始我来做饭。其实你怎么烧火我也看会了的。以前,我就是想偷懒。” 凭良心说,魏大娘待她也不错了。 虽然吃得差,而且味道不好,但是她自己也吃的是一样的。 这几日沈寄都有帮魏楹吃鸡蛋汤。但只有第一次吃的时候觉得好吃。因为那个时候馋极了。 魏大娘做饭的手艺真的很不好。 她最擅长的就是绣花了,种的菜也不如隔壁邻居家的。 “你会做饭?”魏大娘似乎眼底一亮。 沈寄点点头。 作为一个吃货,她的手艺其实是很不错的。 她想过了,魏楹多半是个芝麻包子,面白心黑。 看着温文病弱少年一个,其实心眼忒多。 不过,他说的也是实情。 年纪小,没有钱,缺吃少穿,走远一点就不认得路了,她能往哪里跑? 现如今,也只能和这母子俩同舟共济。 沈寄来到厨房,找了找,找到一颗白萝卜。 然后,没有了。 还有就是魏楹开小灶的鸡蛋。 又在魏大娘的指点下,找到了一些面粉。 “大娘,少爷说他实在不想吃鸡蛋了。” 魏大娘为难道:“可是,家里能补身子的,除了鸡蛋就只有那下蛋的母鸡了。” 沈寄看她略一犹豫,当真伸手去拿菜刀,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她自家的妈妈也是这样,有什么好吃的都给她吃。 “大娘,不用杀鸡。你觉得鱼汤怎么样?” “鱼汤当然好,可是,家里没有钱去买鱼。就是买,也得等我明天去了集上。” 沈寄摆摆手,“大娘,明明村头就有一条小溪啊,我看到过有人下去摸鱼。” 她想过了,她现在必须让魏大娘觉得她是有用的人。 但是,赚钱,她现在还赚不到,也不知道门路。 而且,她现在是卖身给魏家,她赚来的每一文钱都是属于魏家所有。 不过,改善伙食她还是很乐意出力的。 毕竟,她自己也得好处不是。 就这一颗白萝卜,实在是不好下饭啊。 而且,她好想吃干饭! 这段时日,总是半夜就饿醒了,然后起来用瓢舀一瓢凉水喝,喝了继续睡。 吃干饭绝对是奢望,这个家只有魏楹吃的是干饭。 而且,今年大旱,收成肯定不好。 那十来亩薄田,一定收不到多少租子的。 下半年日子会更加难过。说不定就要过上传说中吃糠咽菜,挖观音土的生活。 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温饱。 如今是夏天,温暂且不用考虑。这个吃饱饭,真的是大事啊。 听了沈寄下河摸鱼的话,魏大娘皱眉,“那些都是男伢子,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好去摸鱼。再说,我也不会。” “我去。” 魏大娘看她一眼,“你?你是女子,怎可以大庭广众的脱了鞋袜?让人看到你的脚丫子不好。” 沈寄一愣,然后说:“我趁没人的时候去吧。” 很多人都在田里干活,再说她也不在意被人看到脚丫子。 而且,魏大娘,咱都已经穷到这份上了,还讲究这么多干啥? 她一直都觉得魏大娘不像是在这农村长大的。 虽然现在有很多规矩,可这村里还是没那么严格的。 “大娘,药补不如食补,少爷喝那么多药,胃口早喝坏了。他天天吃鸡蛋,都是梗着脖子在往下咽,我看着都替他难受。药得吃,可饭也得吃好才行。” 只能拿魏楹说事,魏大娘才可能同意。 魏大娘考虑了一阵,迟疑的说:“你会摸鱼么?水性好不好?” 沈寄拍着胸口说:“大娘放心,我水性很好的。就让我去试试吧。” “那好吧,不行你就回来。” “嗯。” 沈寄在家里找了一通,找了个竹子编的撮箕和一个大瓮。 她拿上这两样东西到小溪去。 沈寄在魏大娘面前拍着胸口说水性熟,会摸鱼。 其实也就是小时候回乡下老家,跟着表哥表姐去沟里摸过而已。 而且,看得多,动手少。 一脚踩进小溪里,又有风吹过, 4. 第 4 章 [] 这样用油在沈寄看来可谓是极省了。 可是从魏大娘不赞同的目光看,她还是觉得沈寄太浪费了。 尤其是用油来炒萝卜丝的做法。 只不过方才她的注意力被小炉子上翻滚着的奶白色的鱼汤吸引了,沈寄这边已经快手快脚的把菜炒好了。 “大娘,你吃饭吧。我给少爷把鱼汤和饭菜送进去。”沈寄偷偷吐吐舌头。不放油清炒,她实在吃不惯。 “日后,不要拿猪油来炒菜了,太浪费。” “哦。”那炸过两次鱼的油还要拿来做什么? 魏楹看到奶白色的鱼汤,很是惊喜,“你居然真的摸到鱼了。真好!不像我,什么用处都没有。” 平日里,母亲总说他是要考功名的,生计这些小事不要他操心。 连他从前替人代写书信,她都觉得是耽搁了看书的时间。 所以他只能背着她做,然后把得来的铜钱偷偷搁进放钱的罐子里。 可是这次一病倒,耽搁的功课可就多了。 而且,一直不见好转,药钱却费去许多。连这些年的积蓄都要一并用光了。 沈寄看魏楹满心的懊恼,心头想道:你是该快点好起来才是,不然光是吃药就太费钱了。魏大娘辛苦一个月绣得五百文前,只够你一付药。再这么下去,我可能真的得被卖了给你攒药钱。 “少爷,你现在最要紧就是赶紧好起来。” “这个,又由不得我。” 沈寄在魏楹身前摆上小桌,然后把饭菜和鱼汤摆上。 “延医用药在乡下不便,可是咱们可以从自己这边努力啊。你看村里干农活的人,等闲很少生病吧。因为他们时常都在劳动。少爷这么整天躺着,好人估计都会躺成病人。” “你在胡说八道什么!”门口传来魏大娘的声音。 她方才试了下,沈寄用油炒出来的菜比她做的好吃多了。 于是进来看魏楹吃得如何,就听到沈寄说的话。 沈寄不敢再说了,至少当着魏大娘不能再说了。 她可是爱儿子胜过一切的。 倒是魏楹看着她,思索了一下道:“娘,我觉得她说得有点道理。寄姐,你继续说。” 沈寄瞥魏大娘一眼,为了自己不被卖还是开口道:“我是觉得少爷应当下床多动动,锻炼锻炼身体。不然,一直这么躺着,精神先垮了。还有,最好是少爷自己到镇上让大夫看看。离上次大夫出诊都一个多月了,病情也许又有了变化。” 魏大娘摇头,“不,不能去镇上。” 为嘛?沈寄疑惑的看着这对母子,他们显然有事在瞒着自己。 这对母子平日里和这村子,本来就有几分格格不入之感。不敢让儿子去镇上,是怕被什么人看到不成? “少爷,赶紧吃饭吧,今天的菜是我做的,你尝尝看。我方才说的要多活动,还有另一条就是要多吃饭。” 魏大娘看看热气袅袅的鱼汤,“是啊,楹儿,你赶紧吃饭吧。寄姐倒不是吹牛,她的手艺很是不错。” 魏楹低头看着鱼汤,心里也是十分的喜欢,“辛苦你了,寄姐。” 沈寄低下头道:“应该的,少爷快用吧,凉了容易有腥味。” 你个芝麻包子,之前那么吓我,现在又装好人。 魏楹勺了一勺进口,眉目舒展,“好喝。” 手上的动作加快,很快就喝完了一碗,然后又就着沈寄炒的菜和鱼肉、萝卜丝一起吃饭。 魏大娘看他难得的好食欲,连带对沈寄颜色也缓和了许多。 “走吧,出去吃饭。你一会儿再进来收拾。” 沈寄出去端起饭碗,她们吃的还是稀饭。 前些天,她都有吃魏楹拨到一边的干饭还有炒鸡蛋,晚上不至于饿醒。 可是看今天他那个架势,估计一会儿去收拾的时候,不会留饭给她。 不过,只要他能吃多动,身体应该会渐渐好起来吧。 她也没发现魏楹有什么大毛病,就是整天被魏大娘困在床上,药也不大对症闹的。 果然,一会儿沈寄进去收拾,不但饭没剩什么,一碗大半都吃下去了,连菜都没剩什么。 不过好在,还有一小碗鱼汤。没道理啊,方才看他的样子不是挺爱喝么。 “寄姐,这鱼汤是给你留的,里头还有一条鲫鱼。” 沈寄立时眉开眼笑。 她今天吃了两条炸小鱼,其实心里也惦记着鱼汤。 看来这魏楹还蛮上道,知道喂饱了她才能更卖力干活。 “谢谢少爷。” 汤有些凉了,微腥。不过好在先炸了下鱼再煮的,要好得多。 沈寄咕嘟咕嘟喝完,又把鲫鱼也吃了,抹抹嘴巴,“嗯,好吃。” “我想了一下,你方才说的也有道理,我是该动动。农家少年就没我这么虚弱。不过,怎么动呢?” 他娘平常就死活不让他干活,更别说现在了。 其实他已经有了腹案,不过还想再听听这个寄姐还能不能说出些东西来。 相处愈久,他越觉得寄姐不像个普通小孩。 沈寄认真想了一下,运动,要不教他第八套广播体操? 还是算了,那些动作太超前了。 回头这个芝麻包子问她怎么想出来的,她不好搪塞。 这家伙精得要死,不如他娘好糊弄。 “少爷,我记得听说过,华佗好像有一套什么动作,练了极有好处。” 魏楹眼里一动,寄姐居然连华佗的‘五禽戏’都知晓,而且她还识字。 “你说的是‘五禽戏’。寄姐,谢谢你,多亏你提醒。我竟然把这茬事给忘了。咳咳……” 沈寄很自然的伸手给魏楹拍背,“少爷,不客气,应该的。” 你的身体就是我的安全。 沈寄很高兴他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没留意到魏楹看自己的眼神里多了一抹思考。 第二日一早,魏大娘带上鸡蛋还有些小绣件去赶集。 魏家本来是有自己的驴车的,可是为了魏楹看病,早就卖了。 魏大娘便自己走路去。 沈寄想想都觉得脚疼,二三十里呢。 其实村里有人赶车去,大人搭车一文钱,十岁以下的小孩不要钱。 可是为了省这一文钱,魏大娘宁可走十来里路。 魏大娘走了,魏楹便让沈寄扶着他起身。 多运动的事,一开始还是瞒着他娘比较好。 不过,他已经许久不动了,一开始当然不可能 5. 第 5 章 [] 等沈寄走了,魏大娘对魏楹说:“楹儿,你觉得寄姐怎么样?” “不像普通的农家小女孩儿,有见识,也有胆量。有点小狡猾,本性却很善良。我觉得不错。” 而且,她知道了母亲买她是为了挡灾,好像也不太在意。 其实这个他也不信,子不语怪力乱神嘛。 不过,她小小年纪,也不当回事就很难得了。 她担心的反倒是自己没这效用被转卖掉。 “嗯,你说她不错那就不错。这两天看起来也老实多了。” 沈寄今天的收获比昨天还好,得了两只六七寸的鲶鱼。 鲶鱼肉质鲜嫩,她做了鱼丸给魏楹吃。 因为比较多,自己和魏大娘也分吃了一些。 鱼丸汤也很鲜美,喝得她很满足。 因为家里没有什么调味料。所以,沈寄还是选择做的汤。 反正鱼汤够鲜,也不用怎么调味。 当晚,三个人都吃得很高兴。 做饭这个活计,从此便归了沈寄。 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缸里没什么米了,田里的菜样数也有限。 她有点发愁,要怎么继续改善伙食。 沈寄吃完到魏楹屋里去收拾碗筷,见到他在把玩一截旧的红丝绳。 今天魏大娘赶集买了一根新的来串他戴在脖子里的护身符,这是换下来的旧绳。 “少爷,你喝了汤,我就等一会儿再热药给你喝。” “好。”吃得饱饱的,魏楹这会儿精神不错。 沈寄看着他手上的红丝绳,眼里一亮,“少爷,这个可以给我么?” 魏楹愣住了,这是他贴身戴过的东西。 “你拿去做什么用?” 沈寄抿抿嘴,“我看看能不能做个小点的、简单的中国……不是,福气结。” 一段旧丝绳而已,不至于不肯吧。 沈寄想着自己在网上学过的、中国结的诸多样式,说不定这就是一条生财之路哦。 魏楹想了一会儿,递了给她,“你做,我看看。” 沈寄便拿在手上,动手编了个小小的吉祥结。高兴的拿给魏楹看,“少爷你看,这个可以拿去卖么?” 福气结,寓意好。而且是大红色的,卖便宜点,应该有人会买吧。 魏楹看着她,手还挺巧的嘛,也许真的能卖。 一个卖一文钱、两文钱,镇上的人应该不会嫌贵。 而丝绳一捆才十几文钱呢。 “你还会别的编法么?” 沈寄点头,“会,我会的编法可多了。” 她可是闲着无事专门研究过中国结的。从简单到繁复,从小到大,都实际操作过。 魏楹从枕头底下摸了二十文钱出来。 这是他从前帮人写红事的条幅挣的,正准备拿出来给母亲贴补家用的。 如果寄姐真的能靠红丝绳就挣到钱,那就太好了。 “你去找隔壁的王二叔。他每次赶集都会赶车去的,请他帮你带一捆红丝绳回来。” 隔壁王二叔沈寄也认得,平日见了也‘王二叔’的叫着。 听说是隔壁的读书人要的,王二叔很容易便答应了。 三天后,他就给沈寄带了一大捆回来。 魏大娘见她去隔壁拿了红丝绳回来,便问道:“你做什么撺掇楹儿去买这个东西?” 沈寄便和她说了,想编福气结去卖,补贴点家用。 倒不担心魏大娘会反对。因为魏楹答应了,她就不会有不同意见。 果然,听沈寄说了,她没说什么,只让别耽误了干活。 因为魏楹想看沈寄编,她干完了活便拿着到他屋里去编。 “好像不是太难,跟我娘打络子有点像。” 他看着沈寄手上动作飞快,很快就编出了好几个不同的来。 “是有点像,都是编织,这个就胜在新鲜。确实是不难,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买了回去,拆开来看看很快就可以学会。所以,我打算攒多一点,等哪次赶大集的时候拿去卖。” 魏楹想了想,“嗯,十九的时候拿到庙会去卖吧,应该更好卖。” 沈寄觉得和魏楹沟通,没什么大的障碍。 他没有那种视钱为阿堵物的酸气。 他这次的新药魏大娘像是花了不少钱,走到县城的大药房去抓的。 所以,效果比之前的明显。 就是不知道魏大娘哪里来的钱。 沈寄听村里人说过,魏大娘带着儿子刚来的时候,当了一些首饰买的地。 也许还有点家当吧。 这样最好,不会轻易把自己转卖了。 不过,她也得努力展现自己的价值。不然,还是有危险的。 魏楹道:“寄姐做的鱼丸汤也很好吃。” 沈寄手上不停,嘴里说道:“可是我捉不到多少鱼,如果有人帮我捉鱼,我来做鱼丸倒是可以。” 那两条鲶鱼,他们吃了三天。 为了怕坏掉,沈寄只好多放了点盐,还把碗放到有凉水的大盆里。 如果要卖的话,也只能这么办。 好在她发现这里的人口味都比较重。 而且鱼不能一次收多了,通常都只能养个三两天的。 不然,就容易死了,死鱼的口感不好。 她之前一心想着编中国结,现在听魏楹一说,这也是个赚钱之道。 鱼丸做好了,存放着,然后拿到集上去卖。 这个中国结,生意肯定会越来越不好,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行。 她这次只打算做十个花样,每样多做一些。 “少爷,雇村里的小孩儿去捉鱼,你看怎么样?” 本钱都是魏楹出,当然要他同意。 “可行。让我娘去做吧,就说是大夫让我多吃鱼。” “好。”沈寄喜洋洋的看着魏楹,有一种找到合拍的拍档的感觉。 “我该出去做饭了,做好了给大娘送去。” 做完了绣活,儿子吃了药也有好转的趋势,家里又有沈寄,魏大娘便开始关心地里的出产了。 毕竟,下半年还要靠这个糊口呢。 沈寄因为要做饭、要熬药,要照顾 6. 第 6 章 [] 好容易走到了地方,沈寄气喘吁吁的跟着魏大娘把中国结摆在树下蓝花布上。 几个比较显眼的大的,就挂在了身后树丫上。 然后两人便站着吃了干粮等着。 来赶庙会的人渐渐多起来,不过暂时还是无人问津。 沈寄先到其他的摊位看了看都卖些什么东西,价位如何,然后又看别人是怎么招揽客人的。 只是,一开始她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大声的吆喝。 这样一来,自然就没什么人气。 魏大娘道:“寄姐,这样不行,你吆喝几句。” 都到这一步了,羞答答的可不行。 沈寄学着旁边的人吆喝起来,“快来买福气结啦,出入保平安,招财纳福。又好看又便宜的福气结啊。” 这么一吆喝,果然便有人往这边看来。 沈寄满怀希望的等着,总算有个小姑娘看着新鲜,拉着大人过来看。 “这个怎么卖啊?”她指着挂着树上的一个比较精巧的问。 “这个啊,本来卖五文钱的,小姑娘你是第一个主顾,就算你四文。”沈寄笑着回答。 “阿娘——”小姑娘伸手拉拽母亲的一角。 沈寄看做母亲的还有点犹豫,又拿起蓝白布上搁的一个圆环里编出平安二字的中国结来,“开张生意,再送你一个平安。” “好吧,拿一个。”妇人把四文钱递过来,魏大娘收下。 开了个头,生意就好做了,渐渐有人围了过来。 沈寄发现她原本的定价有些偏高,小玩意儿普通人不舍得这么花钱,便都搭上一个小一些的一起卖。 魏大娘都由得沈寄做主。看着生意不错,魏大娘脸上满是笑意。 这个寄姐挺能干,这么一会儿卖了七八十文了。 她捏捏钱袋,准备回去马上再买几捆红丝绳。 还有,楹儿说的,要给寄姐一些分红。 这一天不到午时就卖完了,一共卖得了三百多文钱。 魏大娘给了沈寄五十文,然后还给她买了一只糖葫芦吃着回来。 沈寄看着糖葫芦,笑了一笑,然后接过来,“谢谢大娘。” 她编到最后,手指都勒疼了,还破了皮。 不过还好,六天赚了五十文。 她的身价是两千文,要赎身或许还要涨点。 也许卖鱼丸汤赚得比这多一点吧。沈寄这会儿浑身充满了希望。 魏大娘更是欢喜,成本一共三十多文钱。 给寄姐五十文,买糖葫芦花了两文。 这样也还净赚两百多文。这可比她绣东西更赚。 离下次庙会还有十二天,到时候再来。 她也可以帮着编,让寄姐教一教自己就好。 “大娘,已经编过的,恐怕就不好卖了。我得想些新花样。而且,那些人聪明一点的,应该也可以举一反三。下次便不会这么好卖了。” 长期来看,还是魏楹说的鱼丸汤比较靠谱。这个毕竟是只有自己才掌握的技术。别人买了去,也学不来。 她当时做的时候,魏大娘在旁边看着都有些目瞪口呆的。 其实,她也是试着做的。 这里没有机器可以打鱼丸,她就用原始的办法,把鱼去刺,然后鱼肉一直捣成肉泥。 靠着吃货对调料的敏感,这才做了出来。 既然要卖,那就得更下点本钱。 “大娘,再去杂货铺买点调味料吧,不是要卖鱼丸汤么。” 沈寄首战告捷,魏大娘当然依从。 便带着她又到了杂货铺,由着她挑选那些复杂的调味料。 说实在的,她做饭,一向就是用最简单的盐巴而已。 可是,同样是用盐巴,寄姐做出的饭菜就是比她做出来的香。 她倒也有几分信服,厨房的事基本都交了给沈寄。 鱼丸主要是靠鲜味吸引人。 可是家里做菜还是得多些调味料才好,沈寄趁机买了不少样。 “好了,大娘。” 买好花去三十几文,魏大娘颇有些心疼。一斤肉才十六文呢,这些钱买两斤肉还有富余。 不过,钱是寄姐挣的,也是为了卖鱼丸汤买的。 而且她做菜的确好吃,楹儿最近饭量增大了,看着人都精神了不少。 魏大娘咬咬牙就付了钱。又另卖了些需要的东西,再买了些米。 沈寄看到买米,心头欢喜,多挣点钱也许就可以吃干饭了。 “大娘,过两天又要赶集了。你说福气结拿到集上好卖不?” 沈寄想去赶集。今天的成功也给了她一些信心。 去赶集,也许还有意外的收获也说不定。 “到时候咱们把鱼丸汤试着拿去卖,然后再摆上些福气结。”她不遗余力的游说着。 “嗯,试试吧。不过如果到时候有人问我,那鱼丸汤我怕我说不清楚,你也一起去吧。” “好。”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回去后,魏大娘便把好消息告诉魏楹。 魏楹笑着指指桶里,“寄姐真是能干!喏,已经有人送了五斤鱼来了。” 沈寄先把自己的五十文找了个缺口的小瓮放到柴房。 然后出来杀鱼。 一边忙活,一边哼着歌。 五十文,也就是五十元。 钱不多,但是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满足感。 魏大娘帮着去鱼鳞。 鱼刺她却不会剥离,所以对寄姐那一手整鱼脱骨法非常的好奇。 沈寄便大方的教给她。 如今,大家是同舟共济。 这对母子虽然有点剥削她,可是她无处可去,这里有吃有穿还有住。 魏楹还能给她讲不少关于这个时代的常识。 这个芝麻包子前两日又给她普了下法,她现在连户籍都是挂在魏家的。 没有户籍,她就没有可以冲州过府的路引,相当于后世的身份证。 说简单点,离了魏家她就跟偷渡客一样,要一直躲躲藏藏的。 所以,她是被魏家吃定了的。 如果他们今天不分钱给她,她也是毫无办法的。 不过好在,魏楹还懂得‘想要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