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肃》 第1章 安王进京 大乾,隆景十三年冬,离大乾的新年还有不足一月。 此时,京师以南一百里的官道上,有一队兵马正浩浩荡荡的朝京师赶去。 约莫一千人的官兵,人人都穿着漆黑的铠甲,手持长缨枪,腰间还挎着一把未出鞘的腰刀。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每个人的胯下都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这显然是一支精锐的骑兵,对于少马的大乾而言,这么一支骑兵队伍可不常见。 从队伍中举着的旗帜看,褐红色的旗面上大书一个鎏金“安”字,正匆匆往北边逃窜的路过百姓无不猜想这支军队的来历。 “不知道是大乾哪位姓“安”的将军在进京勤王,这队伍虽然看起来精锐,只不过人数实在太少了。” “看那些官兵的长相身材,都是肤色黝黑,颧骨突出,身材也略显矮小,难不成是岭南那边来的勤王军?” “那鞑靼的军队听说可是来了足足有三万人,人人双马,都是人高马大的壮汉,听说他们还会吃人心肝。” …… 队伍中一名剑眉星目,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身着一袭鎏金黑袍,头戴紫金冠,骑在马上边前进边听着斥候的汇报。 “启禀王爷,打听清楚了,一个月前,鞑靼人勾结了边关的一员大将,里应外合,派了五万骑兵突破了边关的防守,一路势如破竹攻陷了沿路的几座城池。” “除了两万牵制其他城池兵马的人外,现在他们已经有三万大军围在了京师城下。”斥候抱拳道。 “按照京师的守卫力量,不一定能够守住,如果勤王军不能及时抵达,鞑靼人极有可能孤注一掷拼个两败俱伤也要破城,这些沿路南下的百姓都是逃难的。”斥候将从前方探听的消息如实汇报给李肃。 “传令下去,除掉必须的装备,将全部的辎重送给逃难的百姓,全军全速前进!”李肃沉吟片刻道,已经一马鞭抽在了坐骑上,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 命令传出,一千余人的队伍迅速按照命令卸下辎重,纷纷丢给了沿路的百姓,快马扬鞭往京师奔去。 逃难的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跪在沿路向大军叩首。 第2章 神兵天降 “什么!” 一时间朝堂惊恐异常。 “坏了,还有藩王此时正在往京师赶来的路上,这岂不是羊入虎口!” 此时的朝堂大佬和乾帝才想起来,三个月前乾帝给各路藩王下了诏书,令他们前来京师过年,目前仍有几路藩王还没抵达京师。 倘若他们看过葫芦娃,一定会脱口而出一句,葫芦娃救爷爷,挨个来送。 乾帝和朝堂大佬赶紧浩浩荡荡的前往了城楼上观战。 赵王是乾帝的第三子,被封在苏州,这次带着三千亲卫进京,本想着在朝堂和乾帝面前刷刷存在感,顺便游山玩水一下。 本想着把三千亲卫全部带来,已经足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了,没想到这一趟回京竟然赶上了鞑靼人围城。 也怪自己太过安逸了,想着是在大乾境内,压根没有派出斥候前去侦查,所以鞑靼人的斥候正好就对上了。 被鞑靼人发现了行踪,此时再想掉头回去才是真的找死。 赵王也有过带兵的经验,自然知道自己这些亲卫里骑兵不过二百人,想要带着自己掉头跑路,很快会被鞑靼人追上。 此时,孤掷一注冲破鞑靼人的包围圈,进入京师才是自己唯一活命的机会。 否则,一旦让鞑靼人抓住了自己,自己这个皇子要么被鞑靼拿来要挟大乾,要么成为鞑靼的俘虏被带回草原。 赵王看到鞑靼人的侧翼人数并不是那么多,只有五千人马左右。 以三千对五千,虽然对方都是骑兵,但保护自己冲破包围,只要不恋战,进到城里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不出意外的就出了意外,赵王被鞑靼人包围了。 赵王的亲卫虽然也算是精锐,但以步兵对战骑兵,太过劣势。 况且鞑靼人一向以善战著称,赵王的亲卫平时基本上很少见血,很多亲卫兵压根没有上过战场。 在鞑靼人的铁骑面前,有些人甚至直接就站在那里不动,眼看着战马的铁骑踏碎了自己胸脯,双眼呆滞的倒在了血泊里。 看到赵王的人马越杀越少,三千人已经有两千多人死在了鞑靼人的马刀之下,剩下的亲卫人人带血,也马上支撑不了多久了。 “派人去接应一下!”乾帝在城楼上焦急道,舐犊情深,看着自己的儿子马上要惨死在鞑靼人的刀下,乾帝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陛下万万不可,此时打开城门,鞑靼人的主力势必会趁机进攻,京师一旦被攻陷,大乾就亡国了呀!”此时兵部尚书赵金明跪拜道。 “是啊,陛下三思!”群臣跪拜道。 “鞑靼人此前派人来让我们割让虎城,奉鬼力刺为兄,岁贡茶、盐、铁,开通互市,说明鞑靼人也没把握可以拿下京师。” “此次围城无非是要谈条件,只要赵王亮明身份,不会有生命危险的。” “难道让朕看着朕的皇儿被俘,成为鞑靼人要挟朕的筹码!”乾帝无奈道。 “眼下只有派出使者和鞑靼人和谈了,老臣愿意前往敌营,即使拼了臣这身老骨头,也决不让大乾受辱!”礼部尚书张廉眼中带泪道。 一时间,城楼上君臣无不被这感伤肃杀的气氛感染,颇有国之将亡,忠臣孤君交心的感觉。 城楼下的战场,厮杀声震天。 “他是大乾的藩王皇子,抓活的,升千夫长!” 此时鞑靼人已经反应过来他们围杀的不是前来的某支勤王军,而是大乾的藩王。 顿时,鞑靼人战意冲天,赵王的亲军溃败就在眼前。 赵王的衣袍上已经沾满了鲜血,手中持剑已经陷入了绝望中。 眼看着围在身边的亲卫越来越少,他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准备。 大乾的皇子,只有站着死,没有跪着生。 “我李瑄,大乾赵王,和你们拼了!” 赵王举起了长剑,杀向了最近的一名鞑靼人,已经萌生了死志。 就在这时,从鞑靼人的后方传来一阵马蹄声。 “杀!” “杀!” “杀!” 战场上的众人无不侧目,只见一队约莫千人的骑兵向着战场冲杀过来。 “援军,是援军来了!”赵王的亲卫兴奋地冲赵王喊道。 此时城楼上的乾帝和朝堂大佬也看到了不远处冲杀过来的这队人马。 因为离得远,看不清楚队伍中旗帜的番号。 只见,这支队伍远远地冲杀过来,虽只有千人,但颇有种万马奔腾的气势。 第3章 震惊的众人 赛罕此时大脑一片空白。 距离他下令冲杀,不过是几个呼吸间。 本应该被他的儿郎们收割当做战利品的这支大乾骑兵,化身成了战场上的屠夫。 就是对面那个黑袍少年的一声“放箭”,跟随他战无不胜的三千多鞑靼勇士就去见了长生天。 明明是那么秀气的一个少年,明明看起来人畜无害,此刻在赛罕眼中就是魔鬼。 “撤!” “撤退!” 赛罕掉转马头,赶紧命令部下撤退,再不走就真的要去见长生天了。 此时的战场上只剩下几百名还在围着赵王亲卫的鞑靼士兵,听到撤退的命令,赶紧放弃了活捉赵王的想法,跟在赛罕后边向着主力部队的大营方向奔去。 跑!只要跑去和主力汇合,区区一千骑兵不过是眨眼间就能灭掉。 这是赛罕和他身后一众部下在逃跑时的想法。 “追!” 李肃带头冲杀过去,一千骑兵紧紧护在李肃身旁。 安王殿下是他们的主心骨,是岭南府的守护神,不容有失,他们需要用命去守护,不然没法回去和岭南府的百姓交代。 李肃其实并不用他们保护,穿越过来时系统给他了一副吕布战体,在战场上,他的战斗力直接爆表,但亲卫们忠心耿耿,李肃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也就听之任之了。 败军之兵,毫无斗志可言。 刚才被一轮箭雨射杀,早就失去了还击的勇气。 很快,这几百人就被李肃他们追上,除了赛罕和几名他的亲兵跑掉,其他几百名鞑靼人都被迅速斩于马下。 “备战!”李肃勒住马缰,下令道。 现在的他并不准备进城。围住京师的鞑靼主力还有两万多人,不把他们打败,京师之危就无法解除。 长久的训练和默契,只要李肃一声令下,他的亲卫军就知道该做什么。 很快亲卫们就重新列阵,打扫战场上还可以用的弩箭,给弩箭上弦。 还有人从怀里掏出了肉干咀嚼补充体力。 李肃带着兵马返回京师城下,和赵王汇合。 赵王李瑄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看到守在身边的不足百名亲卫,人人负伤,此时仍心有余悸。 看到这支救了自己性命的骑兵向自己走来,李瑄赶紧快步上前。 抱拳道:“多谢将军前来,本王这条命都是将军救下来的,不知将军大名?” 此时李瑄是自己迎上来的,还未等李肃下马,所以从下往上仰视看不清李肃的面容,又是多年未见,故而没有认出李肃。 “三哥,不认得我了吗?”李肃下马笑眯眯的道。 “你是?六皇弟?你是李肃!”李瑄此时认出了这张脸,比被鞑靼人围了京师这件事还有震惊。 李瑄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五年前他离京时还被称为京城第一纨绔的废材竟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个世界有点变化太快,让李瑄有点不适应。 这支如神魔般出现的骑兵,杀得鞑靼人胆寒的队伍竟然是自己那个不学无术的六皇弟的亲卫兵。 而且刚才他是看到这个鎏金黑袍少年是如何冲杀在最前面,一刀一个鞑靼人的无双战姿的。 自己的六皇弟何时这么猛了? 震惊的不止是眼前的赵王,城楼上的乾帝和一帮朝堂大佬此时也是有点难以置信。 因为他们已经看清了那个队伍里旗帜的番号——“安”! 普天之下,能用褐色鎏金旗的只有亲王,而亲王中被称为安王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年前被封到岭南府的六皇子李肃。 至于这个封号“安王”还是出于让这个逆子能够安安心心在岭南待着,不要惹是生非才专门封的。 不然按照惯例皇子是要从古国名中选取封号的,比如赵王就是选的赵国的国名进行的加封。 秦、晋、齐、楚、魏、梁、燕等这些国名封给皇子也是一种恩宠的表现。 李肃混了个“安王”可见朝堂和乾帝多么不待见他,毕竟当初李肃在京师确实是人憎狗嫌了。 可是当初有多不待见李肃,当初的李肃有多烂,此时的城楼上众人的震惊就有多大。 “朕没看错吧?”乾帝有些难以置信道。 “陛下,老臣没看错吧?”众朝堂大佬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城楼下一千骑兵身着漆黑的战甲,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肃杀之气,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才能有这种气势。 这么精锐的骑兵竟然是那个纨绔不堪的六皇子李肃的部下? 那一千匹高头骏马打着响鼻,马蹄阵阵,一看就是百里挑一的战马,必然是耗资巨大才能养得起,难道那岭南之地已经富庶到如此地步了? 恐怕举岭南府全府之力也无法养得起这么一支队伍吧? 还有刚才冲锋在前,所向披靡,一副绝世猛将姿态的少年,是当年那个不学无术的六皇子?他什么时候学的武?bookAbc.Cc 刚才行军布阵,发号施令,诱敌深入,抓住机会,伺机而动的少年也是他,他什么时候学的兵法? 难道说六皇子李肃一直在隐藏自己? 吸! 众人想到这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快,打开城门,放赵王和安王进城。”乾帝来不及多想,赶紧命令道。 刚打退了一波鞑靼人,此时他们并不敢来犯,正是进城的好时机。 赵王赶紧带着亲卫进城,此时只有进到城里他才能安心。 “儿臣参见父皇,儿臣暂时就不进城了,外边的鞑靼人不解决,这京城就还没有得救。”李肃朝城楼上的乾帝拱手道。 “胡闹,你区区一千亲卫如何抵挡两万余鞑靼人,快速速进城等待勤王军到来!”乾帝冲着城下喊道。 “将在城外,军令有所不受,儿臣心意已决。”李肃道。 “神特么将在城外?人家那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不是在城外。” 朝堂众大佬吐槽道。 “安王殿下终归是年轻人呀,有点轻敌了,鞑靼人战力强悍,又人数占优,区区一千人根本无法解决围城之祸。”吏部尚书潘凤道。 “是啊,进城等待勤王军不好吗,何必冒风险行不可为之事。”工部尚书刘伯斋叹息道。 “如果安王殿下陷入危险,看样只能派城内守军去救援了,凭借安王亲卫和城内守军合力,保住安王殿下安全还是可以做到的,只可惜到时候要损失惨重了。”兵部尚书赵金明分析道。 第4章 进击的安王卫 京师十里外,鞑靼主力大营。 主帐内,正中高座一名留着公羊胡的壮汉,此人是鞑靼可汗鬼力刺。 他的脚下匍匐着一名大汉,正是刚刚溃逃回来的赛罕。 “可汗,事情就是这样,赛罕没有说谎呀。”赛罕惊惧道。 “你的意思是你被一支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骑兵给全歼了?还是一千人全歼你五千人马?”鬼力刺怒道。 “实在是那支骑兵的弩箭太过奇特,可以连发,奴才防不胜防就中了计。但论骑马厮杀那支乾军并不是我鞑靼儿郎的对手。”赛罕战战兢兢解释道。 其实五千人马并不是全部被李肃的安王卫杀死的,有一千人是在和赵王的亲卫战斗中被杀死的,但此时的赛罕知道越这么说鬼力刺越生气,因此不敢解释过细。 “废物,要不是留着你还有用,本王一定拿你的头盖骨装酒。”鬼力刺一脚踢到赛罕头上,将其踢了一个踉跄。 赛罕知道自己的命算是保住了,赶紧重新跪倒在鬼力刺脚下道:“可汗,请给奴才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只要给奴才二百铁狼军开路,奴才一定灭掉那支乾军。” 目前的连弩对寻常的鞑靼轻骑是有杀伤力的,但鞑靼的铁狼军是着重甲,连马的主要部位都覆甲,连弩的力量无法穿透。 整个鞑靼部铁狼军也不过五百人,再多了,鬼力刺也养不起。 赛罕毕竟是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万夫长,一眼就看出来连弩的弱点。 所以才向鬼力刺要二百铁狼军开路,冲乱安王卫的战阵,然后再用轻骑收割。 “好,本王给你三百铁狼军,再给你五千鞑靼勇士,你若不把那支乾兵消灭干净,本王就拿你的脑袋献给长生天。”鬼力刺道。 城楼下。 李肃的亲王卫整军备战,严阵以待。 双方都是骑兵,又是平原,没法搞埋伏那一套,全靠正面冲锋。 此时恢复到全胜状态就是最好的战术。 经历了长途急行军,又刚经历了一场厮杀,此时的安王卫正在休整人马。 由于路上为了急行军,已经丢掉了辎重,李肃让城内给送了一批马料和吃食出来。 两个时辰后。 赛罕带着三百铁狼军和五千鞑靼骑兵来到城下。 双方战争一触即发。 “哼,这次我有铁狼军打头,你的弩兵别想再形成战力!”赛罕在心里信誓旦旦道。 按照常理说,确实如此,一旦铁狼军顶着箭雨冲进安王卫的军阵中,凭着身上的重甲,完全就是狼入羊群,可以嘎嘎乱杀。 想到铁狼军的长刀砍到对方的身上就带走一个生命,然后对方的骑刀和长枪砍不动、扎不破铁狼军的重甲的画面,赛罕就非常兴奋。 “乾狗们,感受铁狼军带给你们的无力感吧!” “出击!”赛罕挥刀,直指安王卫。 在赛罕眼里,这些人已经是死人了。 安王卫军阵,李肃看到对面那冲在最前面的三百重甲骑兵,嘴角露出一抹不屑。 “迎敌!”李肃发出了命令,安王卫的战士放下了头盔里藏着的面罩。 “冲锋!” 这次李肃没有命令放箭,赛罕也不以为意。 即使看穿了我的意图又如何?我这是阳谋,在战场上,重甲骑兵是无敌的存在。 “等着被我的铁狼军碾碎吧。” 赛罕已经开始幻想自己全歼这支讨厌的骑兵后,可汗把铁狼军的兵权交给自己,然后自己带着铁狼军大杀四方的场面了。 如果再获得铁狼军的忠心,可汗的位置也不是非他不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铁狼军的带领下,很快双方的骑兵就兵戎相见了。 只见冲在最前面的一个铁狼军士兵高高举起马刀向着一名安王卫肩膀上砍去。 “断成两半吧,愚蠢的乾狗!”他在心里兴奋的吼道。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他至死也没想明白,自己的马刀为何没有砍掉那个看起来矮小的安王卫的胳膊。 甚至,自己的马刀都没有砍穿他的盔甲! 当自己马刀砍到他身上时,就像砍到了石头上,阻滞不前了。 然而,不等他想明白,对方的马刀已经朝着他的脖子砍来。 “呵,愚蠢,重甲是砍不穿的!”这是他临死前最后的想法。 然后就是一颗头颅高高的飞起,滚落到了地上,死不瞑目。 这样类似的画面发生在战场的每一处角落,李肃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傲慢的鞑靼人并不知道当他们还在对自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用熟铁片打造的重甲骄傲时,在遥远的岭南府,已经有人开始用水力冲床批量化打造钢制板甲了。 第5章 乾帝检阅安王卫 不过一刻钟,逃跑的鞑靼人基本上被安王卫消灭干净。 逃跑的那几十骑也无伤大雅,正好让他们回去帮忙宣传一下乾军的战力,赶紧退兵滚蛋。 剩下的鞑靼人还有不到两万人,估计已经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毕竟京师里的守军也有不少人。 如果鞑靼人聪明点就知道该退兵了,否则等勤王军一到,他们想走也走不了了。 此时,城楼上的乾帝和一众朝堂大佬亲眼目睹了这颠覆他们认知的一幕。 什么时候大乾的士兵这么厉害了? 为什么安王卫的马刀可以砍穿鞑靼的重甲兵? 为什么鞑靼的马刀砍不动安王卫的盔甲? 为什么李肃那么猛? 为什么现在的李肃和三年前的李肃差别那么大? “好!好!好!肃儿真乃朕之麒麟儿!”乾帝连说三个“好”字。 群臣在心里猛翻白眼,当年您可不是这么说的。 “逆子”“混账”这些称呼您都忘啦? “都是陛下教导的好!” “陛下让安王殿下去岭南府历练果然是深谋远虑呀!”群臣拍马屁道。 “哈~哈~哈~快派人去打扫战场,迎我家麒麟儿进城!”乾帝也有点不好意思坦然受之,赶紧转移话题道。 收拾战场这种小事自然是交给城里那些驻军去做。 至于尸体上那些战利品还有马匹盔甲什么的,派来的军官也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一样不少的给安王卫留着。 但李肃大手一挥道:“都留给京营的弟兄吧,我们不需要!”其实是看不上这些垃圾。 这种视金钱如粪土的大气顿时折服了这名军官,表示一定会将安王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作风上奏陛下。 “陛下口谕,安王李肃击退鞑靼人有功,特赐其带领亲王卫入城觐见天颜。”一名传旨太监穿过一地的尸体来到李肃面前道。 按照规制,藩王入京,其亲王卫需驻扎在城外,不得随藩王入城。 当然这是特殊时期,城外有鞑靼人围城,藩王带着亲王卫入城也就理所当然了,不然留在外面等着被鞑靼人包饺子吃掉吗? 但是专门宣旨恩赐准其带兵入城和赵王那种带兵进城避难是两个意思。 虽然表现形式一样,但象征的意义不同,这代表了皇帝对他的恩荣。 此时乾帝已经坐在了承运殿等着李肃前来觐见,他准备好好看看李肃的亲王卫为啥这么强。 李肃骑着马行进在进城的队伍里,四周是眼观六路,随时准备保护李肃的亲卫。 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向皇宫方向行去。 路上沿路的百姓对其指指点点。 “这就是解了京城之危的安王卫啊,好气派呀,看他们的盔甲黑漆漆的,和京营的战甲不一样啊!” “这不是六皇子李肃吗?哦,我想起来了~” “六殿下当年还打过我家狗一个大逼兜子呢~” “没想到六殿下三年过去了,变得这么厉害啊~”人群中百姓说什么的都有。 其实京师的百姓对李肃纨绔的印象多是道听途说,真要细想起来,好像这位六殿下从来没有欺辱过百姓。 这么一细想,百姓们对李肃就爆发出更高的热情了,毕竟是解救了京师,打败了鞑靼人的英雄。 …… “安王觐见!”太监一声高呼,李肃走进了承运殿。 “儿臣参见父皇!”李肃拜倒。 “好,好,好,平身,快让朕好好看看朕的麒麟儿!”乾帝走下龙椅,按住李肃的胳膊道。 李肃走的时候是十四岁,如今三年过去,已经十七岁了。 “嗯,十七岁,十七岁了,朕是不是当年送肃儿去岭南历练时忘记什么事了?”乾帝想到,但就是想不起来忘记了什么,索性就先不管了。 然后就是拉着李肃的手说了好一会话,好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 赵王和其他先入城的藩王看的酸溜溜的,父皇什么时候对我们这么好了? “皇儿带朕去看一下你的安王卫吧,朕要好好奖赏这些有功之臣!”乾帝道。 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吧,李肃心道,果然是惦记我的安王卫了。 幸亏当时地龙翻身,没有及时复通道路,有了三年的发展时间。 不然让你知道了我岭南府有那么多好东西,估计全都得被你给一样一样搂走。 毕竟在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李肃非常了解乾帝是一个什么人。 抠门,贪财,什么好东西都想往自己怀里搂。 此时的安王卫正在宫城外驻扎。 听到皇帝陛下要来见他们,赶紧在队长的命令下列队准备好了。 众人还是有点紧张的,毕竟是近距离接触皇帝陛下,回去足够跟留守的那些兄弟们吹嘘好一阵子了。 不过再想想,皇帝陛下不就是咱们安王殿下的爹嘛,都是自家人,就突然不紧张了。 咱家殿下真厉害,有个做皇帝的爹! …… 乾帝和众朝中大佬仿佛是一个个好奇宝宝,来到一个个安王卫面前,用手敲敲他们的板甲,又抽出他们的腰刀挥了几下。 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看的李肃心惊胆战的,就怕皇帝老子突然来一句,这些都送给他了。 乾帝看着手里这把重量接近十斤,制式和大乾官方的马刀明显不同的腰刀,陷入了沉思。 刚才他挥了几下,发现凭他的力气很难如臂指使的使用这把刀,难怪能砍鞑靼人的重甲如砍瓜切菜。 得需要多大的臂力才能使用这把刀上阵杀敌呀? 看着那个个子不高,面容黢黑的安王卫,乾帝问道:“你们为何人人都可挥动如此厚重的腰刀?” “尼玛这是在打探我安王卫的军事机密呀!”李肃吐槽道。 那名被问到的安王卫并没有直接回答乾帝,而是先看了一眼李肃,得到李肃点头首肯之后才回答。 这个细节自然没有瞒过乾帝,不禁又让他在心里疑惑李肃是如何训练这支卫队的。 “启禀陛下,我齐王卫挑选兵士时是百里挑选的精壮汉子,然后按照王爷给的训练计划,每天负重跑步二十里,用器械练习臂力和腰力,每天做特殊动作各两百组。” “为了维持这么大的运动量,安王卫训练时每日进四餐,每餐有肉有蛋有奶,光每人每日消耗的肉量都不少于一斤!不训练时也是日进三餐!” 这名安王卫骄傲的说道,试问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比得上我安王卫的待遇。 乾帝和众朝臣听完无不震惊。 “这得花多少钱养这支卫队呀!” “我记得亲王的卫队是三千人吧,难不成三千人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训练的!”此时一位朝中大佬突然想到关键之处,大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