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寒》 第1章 归国 1955年,九月中旬。 凌晨四点,天还未明。 风中携带着大西洋吹拂过来的水汽,令人清醒了许多。 丑国加州,临近太平洋的圣塔莫尼卡海滩上。 两名年近半百的中年科学家,站在海岸上看着远处深邃的海洋。 顾知秋将一份公文包递给身旁的一头强者发型的男子:“学森,这份资料你携带着吧。” “又让我帮你扛东西,”学森满嘴牢骚,但眼中却充满了期待:“还有两天,明天就可以回国了。” 顾知秋看着海平面上昏昏暗暗的波光:“是啊,只要熬过最后这一段黑夜,就能见到最美的朝阳了。” 学森道:“回去之后我和永怀还做你左膀右臂,我相信华夏的国防军工事业一定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外国有的,我们华夏也一定会有。” “论工程力学,我不如你,论气动力学,我不如永怀,你们两个都是各个领域顶尖的天才,哪怕没有我,你们也一定能担起建设华夏的重任。” “你这话什么意思?”学森看向顾知秋:“你难道不打算回去了?回国事宜一直是你在同丑国政府斡旋,明明马上就可以回国了,你现在说这些泄气的话是做什么?” “回,当然回。” 顾知秋笑着,拍了拍足足三十多斤重的资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文件到华夏之后再打开。” “还有我明天应该就不坐船了,丑国专门安排了一架飞机,我坐飞机回。” “你疯了!”学森受惊道:“你对丑国意味着什么你不清楚吗?你要是坐飞机,他们一定会在飞机上动手脚的!” 顾知秋笑道:“坐船就不能动手脚了?何况我国和丑国达成了协议,丑国政府是要对我们归国的留学生的安全负责的,别担心,我会先到北平,然后在北平等你,为你接风洗尘。” “知秋,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们?” “没有啊。” “那我和永怀同你一起坐飞机。” “你们坐什么飞机,你们不是晕机吗?”顾知秋目光突然严肃了很多。 学森被他盯得有些发愣:“不……不晕啊……” “我接下来的话,你要牢记,并且记得转告永怀,” 学森还没说完,顾知秋便轻轻的按着他的肩膀,贴在他的耳边轻声说道:“在到达华夏之前,不管谁问你们,你们都要记得自己有晕机的毛病,切记。” 说完,顾知秋便双手插在风衣口袋,背对着朝阳,向黑暗的洛杉矶走去。 “华夏见。” …… 次日,丑国联邦调查局几名工作人员在fbi的陪同下,将两张机票分别送给了学森和永怀。 但被两人以晕机推辞。 或许是因为顾知秋已经上飞机,所以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对这两人采取强迫措施。 在得到他们坚决的拒绝之后,碍于丑国和华夏签订的人才归国安全保证协议,也就作罢。 …… 1955年9月17日,学森、永怀以及近百名被非法扣留的留学生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国家的旅程。 10月8日,轮船顺利到达华夏港市,学森没有见到顾知秋。 10月9日,火车进站羊城,学森没有见到顾知秋。 10月11日,到达京都,他仍没有从人群中看到顾知秋。 最终,从聂帅的口中,他得知了一个消息。 1955年9月18日,丑国一架道格拉斯dc-4客机在太平洋海域发生空难。 包括机组人员在内,共四十五人全部遇难。 这四十五人中,有一个华人。 叫顾知秋。 …… 学森打开了顾知秋托付给他的文件袋。 三十多斤重的袋子里,装着八本册子。 重工业体系建设框架、核物理概述、裂变-聚变迭代方程、工质飞船结构标准化注释、洲际弹道优化、丑国军工科技分析、前沿军工概论…… 几乎涵盖了华夏军工建设的各个领域,当然最让他感觉震撼的,是顾知秋对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给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在资料的最下面,压着一封信。 “我想,我大概是不能回国了。 外长史密斯和军政议员克林找到我的时候,态度十分强硬,他们明确的表示了不可能让我回去的态度。 自从1940年我进入丑国战略研究所开始,我就不可避免的卷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中,这个漩涡一方面是我的护身符,一方面是我的枷锁。 1945年开始,我就一直忙碌于寻找优秀留学生,安排回国的事项。 稼先曾问过我,为什么不回国。 我告诉他,我不回去,是为了你们能够回去。 他又问我,既然不回国,为什么还要那么积极科研。 我告诉他,是为了他们能安全的回去。 容我自大的评价一下我自己,在当下前沿物理的各个领域,我都有一些建树。 虽然单独拎出来对比的话,我不如你、永怀和稼先,但作为保释你们回国的筹码,却是足够了。 丑国之所以会放你们回去,是因为他们手中有一个可以彻底瓦解你们的内线,虽然不愿承认,但我一直扮演的是这个内线。 史密斯和克林打着一个精密的算盘,你、稼先以及永怀都做过我的学生,我对你们的知识了如指掌,所以哪怕你们回国建造出了飞机导弹,丑国也能通过我所掌握的信息来对你们进行反制。 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我一边安排着你们的归国事宜,一边告诉史密斯说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你们的任何军事研发,都不足以对丑国造成威胁。 如果我一直像1950年那样,对丑国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话,一切都会风平浪静。 直到1951年,高丽战争爆发。 我不再想演戏了,我想要回到华夏。 可当我回国的念头浮现的时候,理智便第一时间给予了我答复。 其实我已经回不去了。 第2章 录取通知 所以我在想我最后能为华夏做些什么。 帮助你和永怀回国,是我最后能做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还有这一袋不起眼的资料。 史密斯以确保人身安全为由强制要求我带着你和永怀一同乘坐飞机回国,但我知道,这是一架通往地狱的航班。 所以我以晕机为由,将你们推了出去,由我独自登机。 你们都是我最引以为傲的学生,华夏有你们,我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 你们要永远牢记得我们在丑国说好的…… 一定要实现我们的大国梦。” 信纸最后,是几片泪痕。 …… …… …… …… 目睹者飞机坠落,在失重昏迷前的最后一秒,叶知寒的心中满是一副华夏未来的盛世模样。 在黑暗中。 他做了一个冗长的梦。 在学森和永怀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下,华夏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了核弹。 然后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华夏重新成为世界强国。 在梦里,军队中的战机不再是他国淘汰的东西,华夏自己能造战机了。 在梦里,丑国的战机再也不敢在华夏的领空进进出出了。 在梦里,华夏有了自己的航母。 在梦里,华夏不再是满目疮痍,而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在梦里,华夏的百姓不再受冻挨饿,人人都有饭吃。 在梦里,这个大国梦很快就实现了,比他预想的一百年要短得多。 可终究是梦吧。 一穷二白的华夏,想要造出核弹,需要准备的太多。 列强环伺的华夏,要想恢复和平,需要的时间太久。 …… 突然。 梦境破散,嘈杂的谈论声在叶知寒耳畔响起。 他就像是刚刚从溺水中挣扎出来一般,猛地睁开眼睛,大口喘着粗气。 眼前是蓝天白云,一股刚下过雨后尘土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扑鼻而来。 “这……” 无数信息一股脑的涌入他的脑海。 他也慢慢的对现在的这个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 不是重生。 更像是到了一个平行世界。 在这个世界,他没有赴丑国留学。 没有去丑国…… 叶知寒激动的掐着自己的胳膊,眼眶已然湿润。 “祖国……” “我回来了……” 他低下头,温柔的抚摸着脚下的土地。 这片他朝思暮想的久违的土地。 纵然,前世的大国梦想随着坠机烟消云散。 纵然,可终究,在今生的华夏土地上,生根发芽。 现在是华夏二年,距离结束百年屈辱史,重开国祚刚刚过去两年。 华夏二年…… 叶知寒顿时警觉了起来。 “现在高丽战争还没有爆发!” 想到这里,他整个人瞬间变得凝重了起来。 他知道这场战争是何等的惨烈。 也正是这场战争,让叶知寒做出了坚决离开丑国的决定,活着回不去,哪怕死着,也要回去。 没有人能够清楚,当年这场百万华夏青年用肉体阻挡钢铁洪流的战争。 对他,造成了多大的震撼。 他是一个华夏人,其次才是军工物理泰斗。 可他却被困于丑国,非但无法为祖国贡献一丝力量,甚至丑国的飞机、导弹中,还有一些他的专利; 甚至他所参研的原子弹,成为了丑国恫吓华夏的达摩利斯之剑。 他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 不管怎么说,今生或许是一场梦,一场弥补遗憾的梦。 可既然他回到了华夏,他便定要让华夏如他在梦中所看到的那样,迅速强大。 圆一场,他至死不渝的大国梦。 …… “丑国海上军事力量全部据聚集在高丽国,这架势完全不是单纯的想收拾一个高丽,恐怕连咱们也想一起收拾了。” …… “咱们刚开国祚,百废待兴,人家丑国已经是军事实力全球第一,咱们能有啥办法,只能任由他们胡来了。” …… “真是憋屈,一天好日子也不让我们过了。” “知寒,你怎么看?” 田埂上,几个人讨论正酣,争执不下,将问题抛向了沉默不言的叶知寒。 就在上个月,丑国军队到达高丽半岛的消息传来,给沉浸在华夏新生的所有人民,带来了惶惶不安。 如果华夏血腥未改,那么他知道这场仗,华夏没有袖手旁观。 明眼人都很清楚,丑国的意图绝不是高丽半岛。 作为一个二战之后的秩序制订国,丑国想要整肃亚太格局,那就必然不能忽视这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 而华夏刚立国祚,现在出手,无疑是最合适的时候。 所以华夏不能,也不会没有反应。 “知寒?发什么呆呢?” “我国肯定是要出兵的。”叶知寒从地里坐了起来,道:“唇亡齿寒,高丽半岛如果沦为丑国的军事跳板,那我国的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煎熬。” 第3章 绘梦 “豫大?”叶知寒看着手中的通知书,还没有反应过来。 华夏二年,高考招生制度还没有制定,现在的高校招生有些类似于古代的“举孝廉”,各个村镇合作社推选出才思敏捷德行较好的年轻人汇报给市里,然后由市里进行走访考核,最后给出名额。 之前是怎么通过考核的,叶知寒已经没有了印象,但看着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心中还是不免的激动了起来。 “知寒,去豫大打算学什么专业?”顾贤笑道:“平常村里的发言稿都是你写的,你文字不错,豫大的文学系很不错,你在里面好好学习,咱们村里说不定也能出一个大作家了。” 叶知寒深吸一口气,道:“我学军工机械。” 不远处,正在插秧的村民笑道:“学军工机械还去啥豫大,直接去咱们洛城拖拉机厂多好。” 叶知寒没有回应什么。 也没有人知道他心中藏着什么。 身后的村民还在议论。 叶知寒拿着豫省的录取通知书从地头离开。 按照脑海中模糊的记忆,他回到了村子。 一所破旧的土房子,墙上还有弹孔和没有完全褪色的血迹。 那就是自己的家。 接着,脑海中的记忆,便将他今生的遭遇一一浮现在眼前。 北洋二十三年。 倭军犯境。 留守的北洋军不战而退,北邙山上曾经坏事做尽的山贼,反而成了骨子最硬的人。 除了逃亡的人,剩下的还在村子里的成年男人,全部响应了北邙山流寇的号召,组成了保护村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缺粮缺枪的结果,仍是不可避免的惨败。 他的所有亲人,便是死在那一场战役之中。 叶知寒那时只有三岁,被父母塞在了满是木炭和鼠蚁的土炕下,侥幸活了下来。 被打散的村民后来又回到村里,发现了啼哭不止的他,将他从饿死的边缘救了回来。 叶知寒回到家中简单收拾了一下衣物和干粮,便起身前往豫大。 国祚初立,百废待兴。 这会儿有首出名的童谣,基本上把衣食住行全给概括了—— 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全国上下只有几条断断续续的铁路,前往豫省大学的一百多里路,他一半要坐牛车,一半则要靠自己的双腿。 …… 两天时间,到汴城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的凌晨。 伯伯说是要到郑县进粮食,实际上一路把他送到了豫省大学门口。 接着,从牛车上放下来一袋九二米和一袋八一面。 这是入学的学费,也是一年的口粮。 叶知寒就坐在这两袋米面上。 豫省大学外已经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这儿守候,其中豫省人居多。 曾经的豫省大学和华清大学以及京都大学并驾齐驱,来历都不太光彩……说起来还是庚子赔款那档子憋屈事儿。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国内曾经三大顶级名校之一了。 不过相比于华清大学和京都大学,豫大的经历很坎坷。 北洋二十二年,豫省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了津门北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津门大学; 北洋二十六年豫省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华夏元年,曾经属于豫省大学的中原大学,前往了江城,主要系科、学院,成为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城音乐学院、鄂省美术学院以及羊城美术学院前身的一部分。 一系列的拆分重组,彻底将豫省大学掏空,如今的豫省大学虽然还有盛名,但实际上也就仅剩下师范和文学两个院系。 而叶知寒的录取通知书上的预备报道专业,也是文学系。 虽然说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获得一个大学的名额,已经是极为不易了。 但他还是很执拗,豫省大学,至少现在的豫省大学不是他的目标院校,也无法实现他的抱负。 叶知寒一边感激着豫大对他的知遇之恩,一边思考着如何才能进入更适合自己的院校,实现自己的军工梦想。 当其他学子坐在米面上昏昏沉沉的休息的时候,叶知寒从背包里取出了一张草纸和一根铅笔,沙沙的书写了起来。 百废待兴这四个字,叶知寒已经说得有些厌倦了。 在这个几乎一无所有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规划。 一个完备的重工业体系。 一个强大且有力的运输系统。 一座先进的军工研究院。 一条属于华夏的核武生产线。 以及…… 真正的核武理论数据支持和设计图。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海内外科研人员名单。 当然,这是猜想,因为他现在还无法确定,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否存在。 叶知寒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尽可能的凑效和简约,或许华夏差的太多了,所以叶知寒刚一动笔,便有太多想要写下来的。 但他也清楚,积贫积弱的华夏,无法支撑起太多。 他必须自己先对每一个事项进行排序,然后选出最重要以及可行性最高的项目,进行阐述。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微微明,豫大校门打开,所有学子纷纷入校。 叶知寒揉了揉满是血丝的眼睛。 小心翼翼的把草纸折叠好,放在了自己中山服胸前的大口袋里,手掌多次调整草纸的位置,这才安心的拍了拍口袋,拖着两个蛇皮袋,去校门口报道。 这时候还没有身份证,能够证明个人身份的只有村里开的证明。 叶知寒把队长写的条子递给了校务,拖着蛇皮袋过了称,随后领了一个印着豫省大学标签的笔记本和一张手写的院系、宿舍的相关说明纸条,就算是完成了入学报到。 计划经济有计划经济独到的好处——宿舍有统一的被褥和餐具、洗漱用品,虽说简陋,但该有的都有,无需再额外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