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大罗罗》 第一章 儿子拿老子的钱,这能叫偷吗? 康熙七年三月末,西历1668年,距离三藩之乱爆发还有五年多,距离满洲第一巴图鲁鳌拜被擒还有不足一年...... 云南,曲靖。 刚过中午,约莫才到未时,曲靖城内的街道上,依旧是一派熙熙攘攘。大清朝治下的百姓,都穿着做工粗劣的长衫短衣,在街头来来去去,忙活着各自的生计。 街头突然有马队经过,马背上的骑士都是箭袖长辫,趾高气昂。为首的是个十七八岁的高大少年,剑眉星目,面若冠玉,样貌颇为俊美。 虽然已经进了城,但是这队骑士却依旧纵马急行,一路破开人群,直往城内大校场而去,街上的百姓都跌跌撞撞地走避。谁都知道,那个人高马大的俊美少年是大清云南援剿右翼总兵,人送外号“活吕布”的王辅臣王大老爷家的二公子王忠孝。 这个王忠孝人长得不错,名字听着仿佛是个好人,但却是个不干人事儿的祸害!这会儿该是领着一群走狗家奴游猎归来,谁要给他们的马踏了,死了也是白死......谁让他爸是王辅臣呢! 但任谁也不会想到,现在的这个王忠孝其实已经因为一场一点都不意外的意外而改好了,彻彻底底改换一个来自21世纪,还为人民服务多年的好魂。这可是真正触及灵魂的改正! 他这会儿之所以在大街上跑马,只是为了维持以往的祸害人设,就算要进步,也不能太突然了,得慢慢来,要不然让人怀疑中了邪就不好了。 健马飞驰,从街道当中快速通过,很快奔到了一处开阔的广场上,这里就是曲靖城内的大校场。王二公子王忠孝他爹的总兵衙门就在大校场边上,高大的辕门在那边立着,几十个镇标亲兵挺胸凸肚,排成两列,守在辕门两侧。周围一片安静肃杀,还真有一点三藩精锐的意思。 王忠孝没敢飞马进辕门,在他的记忆中,这可是要挨板子的! 所以王二少这回就老老实实的在总兵府的辕门外下了马,一个按着腰刀的大胡子武官忙迎了上来,点头哈腰地给王二公子请安。王忠孝只是问了一句:“我爹和我哥在家吗?”https:/ 那大胡子武官笑着答道:“总镇大人和大公子上午就去了知府衙门公干,尚未回府。” “公干?”王忠孝笑了一声,“怕又是去耍钱喝花酒了吧?都不学好!” 那大胡子武官只是笑了笑,没敢接这位王二公子的话茬。 王忠孝也不理他,只是向身后招呼道:“于师爷、王麻子、小李子!” 三个被人点着名的人马上凑了上来,这三位都是王忠孝王二公子的心腹。被唤作“于师爷”的是个三十多少的中年人,名叫于得水,圆脸盘,中等身材,小眼睛,圆鼻子,留一缕山羊胡,脸蛋上总挂着笑容,看着特别和善。 王麻子当然是个麻子,年纪和王忠孝差不多,也是个虎背熊腰的大个子,不过没有王忠孝那么帅,还有一脸坑坑洼洼的麻子,看着特别狰狞。他是王辅臣的养子,和王忠孝一个字辈,叫王忠贤。一个是又忠又孝,一个是又忠又贤,都是好名字。 小李子当然姓李了,名吉祥,年纪也和王忠孝差不多,是王忠孝的堂兄弟。没错,是堂兄弟,不是表兄弟。因为那个“活吕布”王辅臣的爹比寻常人多一倍,前爹姓李,后爹姓王。 三人当中为首的是年纪最长的于师爷,所以就由他开口发问:“二公子,您有什么吩咐?” 王忠孝一努嘴,“我爹和我哥都不学好,老王家就靠我了,我可得上进,你们仨陪现在就我去老爷子的书房用功!” 说完这话,他也不管于师爷、王麻子、小李子他们仨是什么反应,自顾自的就晃进了总兵府的辕门,然后就直奔王辅臣专用的内书房所在的小院而去。 跟着王忠孝来到内书房所在的小院外头,于师爷、王麻子、小李子就都知道不好了,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想要说话。但王二少爷哪儿会给他们劝说自己不用功的机会?就抢在他们仨开口之前就放话道:“王麻子、小李子,你俩在这里把风,如果我爹、我哥回来,就吼一嗓子。” “把风?二少爷......您在屋里头用功,用得着把风?” “就是,用功读书是好事儿,不用藏着掖着。” 王忠孝却把眼珠子一瞪,十分理直气壮地说:“谁说用功就一定是读书来着?虽然本少爷我也是饱读诗书之辈,但今儿却不是来用读书这个功的!你俩别再废话,老实守门便是了。于师爷,跟我来!” 被王忠孝一教训,王麻子、小李子都不敢吱声了,只好老老实实替他守着。王忠孝嘴一歪,一推门,大摇大摆地就进了院子。 那个于师爷则叹了口气,也跟着进了院子。 王忠孝显然是经常来他老子的内书房用功的,熟门熟路的就摸进了王辅臣专用的书房。这书房在一栋二层小楼的二楼,采光极佳,位置僻静,的确是个读书用功的好地方。书房里面除了常见的书架、书桌之外,还摆着一张卧榻。王忠孝知道王辅臣平日里面就喜欢躺在卧榻上让书香门第出身的九姨太小金莲教他读书认字儿......真个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进了书屋之后,王忠孝就开始用功了。只见他抱着胳膊站在一排摆满了线装本的书架前头,眯着眼睛在那里踅摸,好像在找什么书。 于师爷还怕他认字不多,想帮助一起找,刚走近一些,就听见王忠孝在那小声嘀咕:“九姨娘可说了......是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还是插画版的......找着了,就在《四书五经》当中藏着,真应了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金瓶梅”这仨字,王忠孝当然是认识的。 就见他一伸手把一本看着挺厚实的金瓶梅取了下来,不过没有急着学习,而是递给了于师爷,接着又把这本《金瓶梅》两侧的几本书都取了下来一起丢给了于师爷,然后一个红木的小盒子就露了出来。 王忠孝嘻嘻一笑,自言自语道:“老东西还挺会藏钱的,可惜却躲不过本少爷的火眼金睛。” 说着话,他又一伸手,把那个木盒子给取了出来,捧到旁边的书桌上放好了。 于师爷也把那几本遮着木盒子的书摆在了桌子上,然后又凑到王忠孝身边,一脸为难地说:“二少爷,您又要偷老爷的钱?这不好吧......” 一听这话,王忠孝就是一脸老大不高兴,“什么话?什么偷钱?儿子拿老子的钱能叫偷吗?这是父子之间的事情!况且,这里头的钱都是老东西贪赃枉法得来的不义之财,我拿一点去也是为国为民!” 于师爷差一点被王忠孝的话给逗乐了,“二少爷,您偷......拿老爷的钱怎么就为国为民了?” 王忠孝一脸正色道:“眼瞅着我就十八岁了,依着咱旗人的规矩,男子年满十八就要去应挑拜唐阿(执事)和御前侍卫。于师爷,你说说,我是不是该拿钱去北京找门子、托关系,买个蓝翎侍卫当当?如果我当了侍卫,一定能把小皇帝给哄高兴了,到时候给我个总兵做做,我再少贪一点,不就是为国为民了?” “什么?”于师爷一愣,“二少爷,您拿老爷的钱是为了买官?” 王忠孝点点头:“要不然还能买什么?等少爷我当上了御前侍卫,再放了总兵,要什么没有,还用得着花钱买吗?于师爷,等我有了权势,也给你搞个知府干干如何?” 于师爷嘿嘿笑着,摆摆手道:“做不了,做不了......知府我可做不了,我要能有一任知县就心满意足了!” “好嘞,一言为定!”王忠孝笑着一指那个木盒子,“于师爷,劳您大驾,给开个锁吧。” “开锁?” 于师爷这才发现,那个装银票的小木盒子还挂了把小小的铜锁。看到这铜锁,于师爷赶紧摇头道:“我,我可不会撬锁。” 王忠孝嬉笑着道:“于师爷,您就别装了,您可是北镇抚司缇骑于家的传人!撬个锁还能难得住您?” “我,我......”给王忠孝揭了老底的于师爷还想抵赖。 王忠孝却摆摆手道:“这没啥丢人的,英雄不问出处。况且你家的锦衣卫在前朝可是天子家臣,我家那老东西当初就是个反来反去的反贼!” “二少爷,您这话说的......”于师爷真是有点哭笑不得了。 王忠孝则是一个劲儿地催促,“行了,别磨磨蹭蹭,快点干活......家伙什带了吗?” 于师爷叹了口气:“带了,当然带了......那可是祖传的宝贝!唉,老祖宗传下来的家业都没了,就剩这点东西了。” 王忠孝笑道:“不怕,只要手艺还在,东西总能挣出来的!” “啊?用这手艺挣?” 王忠孝点点头:“对,对,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嘛!于师爷,您就赶紧把这锁给撬了吧!” 第二章 好一个父慈子孝! 关于更新,暂定一天两更,上午零点一更,中午十二点一更,谢谢支持! ....... 于师爷的手艺肯定还是在的,只见他从怀里摸出一个看着很旧的鹿皮包,小心翼翼地打了开来,里面就插着一些黄铜打造的小钩子、小棒子、小锤子、小凿子,还有一些王忠孝都叫不出名的工具,看着就特有工匠精神。 只见于师爷从中取出一个用铜丝拧成的工具,往那铜锁的锁眼里轻轻一捅,然后转了转,就听见啪嗒一声轻响,铜锁就开了。 “二少爷,您看我这手艺怎么样?”于师爷还挺得意,笑呵呵问道。 王忠孝看见铜锁开了,就急不可耐地说:“好,好手艺......快,快,快把盒子给我!” 说着话,王二少爷就一把将装了不少银票的盒子从于师爷手里拿了过来,然后又掀开了盖子,瞪着眼珠子往里头一瞧,顿时就笑出声了:“哈哈,九姨娘果然没骗我,都是范家老号的票子......一张一百两,凭票即兑啊!” 接着,王大孝子又把盒子放在桌面上,然后从里面取出厚厚一叠银票,一脸满足地数了起来,“二、四、六、八、十......” 边上的于师爷看见王忠孝数钱的样子,又有点担心了,于是就好心好意地提醒道:“二少爷,别拿太多,叫老爷知道了就坏事儿了。” 王忠孝并没有理睬他,一直数到二十才停了下来,又把剩下的银票放在了桌面上,然后才笑眯眯地拿出两张银票塞给于师爷,“师爷,一百两是给你的,剩下一百两给王麻子和小李子!” 于师爷连忙一边摇头,一边伸手接过银票攥在手里,“不要不要,我可不敢要......这事儿要泄了汤,我可吃不了兜着走!” “没事儿!”王忠孝收好了银票,又拿出一叠早就裁剪好的白纸塞进盒子,再把剩下的二三十张银票往白纸上一盖,然后笑着道,“这不就看不出来了吗?” “这,这......”于师爷哭笑不得,“这能瞒多久?” 王忠孝噗哧一笑:“不需要瞒多久,我这不就要去北京应挑了吗?等我当了御前侍卫,得了小皇帝的宠信,老东西还会在乎这两千两银子?” 他这话说的那叫一个信心十足,仿佛去了北京以后一准能当上小皇帝康熙的心腹。 可于师爷这时却想起了什么,皱着眉头提醒道:“二少爷,虽然小皇帝去年就亲政了,可朝堂之上还是鳌太师说了算的。这鳌太师的门子可不好走啊!” 鳌太师当然就是满洲第一巴图鲁,顾命大臣,一个打一百个的一等公鳌拜了! 后世有些小说给鳌拜安了个“少保”的官衔,但实际上鳌拜所担任过的最大的文官是太师,比少保还大。在清朝历史上,拢共就出过两个太师,一个是鳌拜,一个是遏必隆。 听见鳌拜的大名,王忠孝就忍不住奸笑......不,是“忠笑”起来了。 鳌拜这老东西出了名的讨人嫌,欺君罔上也就算了,最可恨的是他还不怎么贪钱,也不大好色,还出了名的较真,那是真把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当自己家的事儿了......也难怪小皇帝怀疑他要谋朝篡位了。 王忠孝正想好事儿的时候,窗户外头忽然传来了王麻子和小李子的高声呼喊。 “孩儿给爹爹请安!” “侄儿见过叔父!” 听见两人的呼喊,王忠孝和于师爷的脸色都是一变。 “坏了!老东西回来了......”王忠孝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他忙把银票塞进怀里,然后捧起盒子就往书架上摆好,又对于得水于师爷道,“于师爷,赶紧把书都放回去!” 于师爷也没了主意,只好应了一声,然后手忙脚乱地把放在桌子上的几本书都摆回书架,把那盒子再遮起来。不过也没全放回去,还少了一本,因为王忠孝已经拿着它在书桌后面一本正经坐好了准备用功了。 可是当王忠孝翻开书刚想读,才发现不对,他拿到手里的居然是那册插画版《金瓶梅》!还别说,画得挺不错的,用得是铁线白描的笔法,一看就很有收藏价值。他正想换一本书来用功的时候,脚踩楼梯的嘎吱声已经想了起来。 不用说,一准是老东西王辅臣上来了! 王忠孝知道来不及换书了,干脆就不换了,直接拿着《金瓶梅》来念《四书五经》吧! 虽然“真王忠孝”是个四肢发达的纨绔,但是现在不是碰巧刚换了个新魂了吗?这可是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魂,而且该魂生前还为人民服务多年......是深谙中庸之道的。 王忠孝稍加思索,《四书五经》当中的《中庸》就来了,只见他摇头晃脑,念念有词道:“子曾经曰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咦?这小兔崽子还真的在念书啊!他这念的是《论语》吗?” 王忠孝一篇《中庸》还没念完,就见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和一个圆滚滚的矮胖子一前一后顺着楼梯走上来了。 这个彪形大汉当然就是“活吕布”王辅臣了! 活吕布嘛!长相当然没得说了,随王忠孝,是个浓眉大眼,鼻直口阔的彪形大汉,虽然在行伍之中多年,但那张脸皮却是怎么晒都不黑,也不起什么疙瘩,也还能算得上面如冠玉。 这王辅臣、王忠孝两父子一看就是亲父子,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是王辅臣看着老一点,约莫有四十大几了,还蓄着一部很爷们的大胡子。 而那个王吉贞就有点长歪了,不随王忠孝,是个圆滚滚的矮胖子,小鼻子小眼的,还总是一副乐呵模样。现在听见老爹发问,就笑呵呵道:“爹爹,二弟念得是《中庸》。” “中庸?中庸之道的中庸?”王辅臣一边说话,一边找了把椅子,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 王吉贞耐心地教导他爹道:“爹爹,《中庸》是四书之一,另外三书是《大学》、《论语》和《孟子》。” “哦,原来《四书》是这个意思。”王辅臣点点头,一副虚心好学的模样。 王忠孝可不想让他哥哥继续在这里教爹——万一那爹被教出了兴趣,要拿《中庸》来看,那可就现眼了。于是他赶紧把手里面的《金瓶梅》递给于师爷让他放回原位,然后才起身向老爹行了一礼:“孩儿忠孝,给爹爹请安了。” 王辅臣瞅了眼长得又高又壮的儿子,笑眯眯问:“老二啊,好好的咋就想起了用功读书了?莫不是上次比武输给了吴世珏,胆子输怂了,不想再当武人了?” 听见王辅臣提及“比武”和“吴世珏”,王忠孝就是一肚子的火气......他就是在那次和吴国贵之子吴世珏的比武中从马背上摔下来,砸坏了脑袋,所以才换了个魂的。 虽然魂都换了,但是王忠孝一想到这个吴世珏,还是忍不住来气儿!比个武居然下那么重的手,太不仗义了! 想到这里,王忠孝的脸色就放沉了,气呼呼道:“爹爹,孩儿才不怕那吴世珏,上回只是疏忽,下回再比,一准打得他屁滚尿流!” 王辅臣哈哈大笑:“这才是我马鹞子的儿子!” 王忠孝见自己这爹没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对,便话锋一转道:“爹爹,孩儿虽然还是武人,但也得读点书,这样才能在今年秋天的应挑中挑上个拜唐阿。” “不就是个拜唐阿嘛,凭你的武艺还能挑不上?”王辅臣一脸的不在乎,“不过多读点书也好,没准以后能走走笔帖士的路子。” “爹爹教导的是。”王忠孝说,“爹爹,孩儿之前觉得您这儿安静,所以才来这儿读书。现在您都回来了,孩儿还是回小书房去念书吧。” 王辅臣点了点头,又对王吉贞道:“老大,你和老二一起回他那儿去,跟他说说应挑拜唐阿的事儿,再交代一下回北京后都要注意点什么?北京可不比曲靖,得夹着尾巴做人!”说着话,他又瞪了眼王忠孝,“到了天子脚下,可不能瞅着谁家的丫鬟生得俊俏就去调戏......到时候就不是让人家的主人狠揍一顿的事儿了!” 王忠孝听了这话,脸颊就是一红,赶紧行礼道:“是,爹爹,孩儿知道了。” 原来他让吴世珏揍是有原因的...... 王吉贞也道:“爹爹,孩儿告退了。” 王辅臣笑着挥挥手:“去吧,去吧,都去吧!”然后他又对于师爷道,“海天,时候不早了,你也回吧。” “东翁,那学生也告退了。” 看着自己的俩儿子和一个师爷一块儿下了楼,王辅臣才缓缓从椅子上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那本《金瓶梅》和左右两侧的几本书,然后取出了摆在后头的那个红木盒子。 盒子很快被打了开来,王辅臣一伸手就取出了里面的银票,然后一张张清点了起来,数到后面自然发现了那些白纸,只见他脸色一沉,低声骂了一句:“小兔崽子,又拿钱去赌......” 第三章 这些门路都靠谱吗? 王辅臣这个不孝之爹关起门来骂儿子的时候,王贞吉、王忠孝哥俩已经一前一后走进了王忠孝自己的小书房。兄弟俩才一进门,王贞吉这个不懂事儿的哥哥就指着比较高一个头的兄弟的鼻子教训起来了。 “老二,你老实交代,是不是又偷了咱爹的银票?这回又是欠了谁的赌债还不上了?我和你说过多少遍了,要学点好的,不能和咱爹一样,就知道喝酒、赌钱、玩女人!” 被这个不懂事的哥哥一顿教训,王忠孝非但不生气,反而乐呵起来了,笑着对哥哥说:“大哥,你这么说咱爹可不对。咱爹的毛病可不止喝酒、赌钱、玩女人......其实这都不叫事儿!那老家伙最大的毛病是反来反去,又叫反复无常!活吕布的名号,可不只是因为他长得随我!” “随你?”王吉贞瞅着这个乱说话的兄弟,眉头大皱道,“老二,有你这么说话的吗?那是咱爹,应该是你随他!” “都一样,”王忠孝对王吉贞道,“反正这就是个坑儿的爹!咱俩可不能事事都指着那个爹,咱自己得上进。我这次从老头子那里拿了些钱就是想回北京后走点门子,搞个蓝翎侍卫当一当。大哥,你可知道什么门路?花多少钱可以买上个蓝翎侍卫?” “买蓝翎侍卫?”王吉贞愣愣地看着兄弟,“老弟,你还记得咱家是什么身份吗?” “当然记得!”王忠孝道,“咱家是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旗分内、旗鼓佐领下包衣汉军啊!” 王吉贞点了点头,又叹口气道:“老弟,说实话,咱家要是正白旗汉军,凭着咱爹的总兵地位和门路,再加上你的武艺和长相,想挑上侍卫无非就多花点银子的事儿。但咱家是包衣人,虽然内务府的包衣人也不是一般的包衣人,但是包衣人出身想当上御前侍卫可不容易!” “不容易?”王忠孝问,“咱爹不是当上了?他还是头等侍卫呢!” “那是先帝下特旨提拔上去的,”王吉贞道,“老弟,你是不知道当初咱爹在北京有多红!连先帝都佩服咱爹的勇武。若是先帝还在,许是可以提拔你一个蓝翎侍卫。可是如今......鳌太师那关可没那么好过!他是六个领侍卫内大臣里面真正说了算的那一个,你要当侍卫得他点头。” 原来王辅臣当年在北京城是个“明星”般的人物!这个反来反去的王辅臣在顺治五年的时候跟着同样反复无常的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归明,后来又一起被多尔衮、阿济格他们围攻,在大同前前后后打了近十个月。 而王辅臣就是在这场大同之阵中成名,得了“马鹞子”和“活吕布”两个外号。 当年的王辅臣是姜瓖手底下的狠人,经常着黄衣,骑白马,夹长枪,率队突阵,满洲勇士莫不能当。再加上他的长相特别突出,谁见了都忍不住叫好。所以到了大同之战快结束的时候,王辅臣已经圈粉无数,连清军主帅阿济格都成了王辅臣的粉丝,用一等王府护卫的官职招揽了王辅臣,使之免于在大同城破时被屠。 后来阿济格倒了台,王辅臣受到牵连,被贬入内务府的内管领处为奴。但很快就被他的另一个超级粉丝顺治皇帝给捞出来,以正白旗包衣汉军的身份当了头等侍卫。 再后来顺治又让洪承畴领着王辅臣去西南立功,捞了个总兵官。可惜顺治皇帝没几年就出天花出死了,王辅臣没了这个大靠山,就只能跟着吴三桂在云南混日子了。 吴三桂待王辅臣倒也不错,让他当了云南援剿右翼总兵,还让他驻扎在油水比较丰厚的云南门户曲靖。但王辅臣终究不是平西王府的人,他是内务府的包衣汉军,还是御前侍卫出身......是天子家奴! 王忠孝还知道北京城里面的那位少年英主也是王辅臣的“小粉丝”,他是不会让王辅臣在云南舒舒服服呆下去的。而且,那个小皇帝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需要一个“小活吕布”帮忙对付满洲第一巴图鲁的! 这可是一步登天的机会,决不能放过! 王忠孝下定决心要帮康麻子去揍鳌拜的时候,他哥哥王吉贞突然叹了一声,压低声音道:“老弟,哥哥就给你指一条门路吧!” “好啊,好啊!”王忠孝换上一张好弟弟专用的笑脸,看着王吉贞,“大哥,您可真是我的好大哥啊!以后小弟要是得了皇上宠信,一定不会忘记您的。” 王吉贞欣慰地笑了笑,道:“咱们可是亲兄弟,互相提携是应该的。”他顿了顿,又压低了声音,显得非常神秘,“这个门路......你知道纳兰明珠吗?” “纳兰明珠?”王忠孝眼珠子都圆了,“他和咱爹很熟吗?” “不熟。”王吉贞摇摇头。 王忠孝有点失望,“不熟?那你提他干什么?” 王吉贞嘻嘻一笑:“但咱爹和纳兰明珠的夫人很熟!” “纳兰明珠的夫人?”王忠孝一愣,“她和咱爹是......” “她是咱爹的故主。”王吉贞低声道,“明珠的夫人名乌林珠,是老英亲王家的和硕格格,想当年咱爹给老英亲王当王府护卫的时候就和这位格格认识。后来老英亲王坏了事儿,咱爹还是不忘故主,时常往格格那边走动,安慰开导格格。” 王忠孝总觉着有点不对,“老头子一个活吕布还不忘故主......这门路靠谱吗?” 王吉贞连连点头道:“靠谱,太靠谱了!老弟,我可是你亲哥哥,我蒙谁也不能蒙你啊!你到了北京之后就去明珠府上拜见格格,准保错不了。” “真错不了?这和硕格格也不掌权,她丈夫明珠能听她的?” “当然了,”王吉贞笑道,“谁不知道明珠怕老婆?当那么大的官,家里连个小妾都没有,甚至连个模样过得去的丫鬟都没有!” “行!我听你的!”王忠孝琢磨了一下,又问,“大哥,我手头只有一千几百两......够买个蓝翎侍卫吗?要不您再借我一点,等我得了小皇帝的宠信,就多贪一点,加倍,不,翻十倍还你!” 王吉贞笑道:“老弟,银子的事儿你不必担心......虽然你哥哥我没多少积蓄,但我知道搞钱的门路。” “什么门路?” “等你拜见过和硕格格以后,于师爷自然会告诉你去哪儿借印子钱的。” “什么?借印子钱?”王忠孝一听就急了,“大哥,你这不是坑我吗?” 王吉贞摆摆手道:“放心吧,你只要得了皇上的宠信,那点印子钱根本不用还。” “不用还?”王忠孝又一愣。 “没错,”王吉贞笑道,“不用还......只要你以后外放当官的时候带着人家一点就行了!人家可都是捞银子的内行人,错不了的。” 王忠孝马上就明白这个借钱买官的买卖是怎么回事儿了,这他m就是贪污受贿的产业化经营啊! 这可真是太腐败了!王忠孝心想:王吉贞这个当哥哥的一毛不拔,看来我也只能和那些大清蛀虫们同流合污了......唉,这也是为国为民啊! “好,就这么着了!”王忠孝一咬牙,“为了给大清效命,为了给皇上保驾,借点印子钱算个屁!” “对了,这才是忠臣!”王吉贞挑着大拇哥道,“老弟,你继续用功,老哥先回了。” “大哥,您慢走。” “不送,不送。” ...... “什么?那小兔崽子也想当御前侍卫?” “是啊,爹爹,看来二弟是真的懂事儿了。” “呵呵,是懂事儿了,知道要忠君爱国了!” 内书房之中,王辅臣听完长子王吉贞的汇报,总算露出点笑容了。儿子偷老子的钱去买官那可是忠君爱国的好事儿,当爹的能不高兴吗? 王吉贞看见老爹高兴,也笑了起来,问:“爹,孩儿让他上京之后去走走和硕格格的路子,您看这路子能走得通吗?” 王辅臣捋着大胡子,琢磨了一下,摇摇头道:“有点难......包衣人要当侍卫,那得皇上下特旨或是鳌太师提拔才行,明珠可使不上劲儿。他最多给老二安排一个位子好一点的拜唐阿,然后再升笔帖士。” “那可如何是好?”王吉贞看了眼老爹,“爹,您还有什么别的路子吗?” 王辅臣想了想,笑道:“有了!今儿卢知府和我说,过几日你吴二叔要上京去办差,或许可以走走王爷的门路,让老二跟着他一块儿去北京,到北京后再请额驸出面把老二推荐给鳌太师。以老二的长相,说不定能入了鳌太师的法眼,以后跟着鳌太师混,不怕没有前途。” 王吉贞点头道:“还是爹爹周到,跟着鳌太师混可比当一个买来的御前侍卫强多了。” 王辅臣道:“老大,你回去准备一下,明儿咱就带着你弟弟一块儿去五华山参见平西王他老人家。老二虽然是个不学无术的逆子,但是相貌、武艺和胆略都随我。若是能得到平西王和鳌太师的提携,将来一准能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