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诗人们的璀璨江湖》 第1章 天幕初现—屈原 距离诸天万界上空出现一方天幕已有三日,今日它终于有所动静。 天幕上出现了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诗人们的璀璨江湖”。 这字甚是神奇,明明是从未见过的文字,大家却都能够看懂。 随后,天幕上的字迹慢慢消失,出现了一位妙龄女子,她的头发披散着,衣着也有些奇怪,这让万界众人觉得很是稀奇,皆以为是见到了神仙。 就在大家好奇地盯着天幕之时,上面的女子开口说话了。 【大家好!我是麦序,前段时间有小伙伴留言让我剪一个诗人视频合集,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就采纳了。 在这里,我会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那些曾经只出现在我们书本上的诗人们的人生经历。 大家如果喜欢的话,记得关注支持一下。 那么,欢迎大家进入《诗人们的璀璨江湖》第一期。 今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节,可如今是冬天啊!” “端午节早就过了,神仙该不会是说错了吧!” “难不成是神仙的时间和我们这里不一样吗?” “不都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时间定然不一样。” “神仙也要过端午节吗?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一样要吃粽子,挂香囊,赛龙舟。” 大秦,咸阳宫,嬴政早已被告知天幕有变,如今已在殿外。 三日前,天幕出现,他便派人调查,只是毫无线索,也不知这天幕是否会危害到大秦。 “诗人们的璀璨江湖,不知可有我大秦的诗人?” 李斯思考了一下,没想到大秦有什么以诗闻名的,只好道:“陛下,看下去便知。” 汉武帝时期,刘彻紧盯着天幕:“也不知这天上人能否给我大汉带来福音。” 贞观年间,唐太宗携一众臣子观看天幕。 “陛下,那位姑娘刚刚说了诗人一词,或许是为了介绍诗人们的事迹。”房玄龄猜测。 李世民听后微微点头:“那就暂且看看。” 宋嘉佑元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踏上了进京赶考的旅程。 辛苦赶路一个多月,终于抵达开封府,暂住于兴国寺浴室院。 刚安顿下,三人便听见了天幕传出的声音,皆出房门观看。 “若论诗人,陶公必然榜上有名!”苏轼道。 各朝各代,对这突然出现又突然亮起的天幕虽畏惧,但这几日天幕并未对他们造成伤害,一开始的恐惧如今已经转化成了对陌生事物的好奇。 【说起端午节,大家会想起哪位诗人? 就算是因为三天的假期,我们也不能将他给忘了。 他就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的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屈原及其作品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也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 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 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纪念人的节日。 屈原是投水而死的,这个节日便有了两个千古不变的仪式。 一个是龙舟竞渡,据说是为了救他。 一个是包粽子,据说是为了投到水中让鱼吃,而避免鱼吃他的尸体。】 “仙子今日讲的居然是屈夫子!” “屈子大才,是吾辈之楷模!” “屈夫子千古!” 【有人说屈原是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也有人说是公元前339年正月初七出生。 时间过去太久,真实性我们如今无从考证。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自此诞生了。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一展其非凡的才华,还没当上官,就带领他老家的年轻小伙奋力抗击秦军了。 他一边对没读过书的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边又用各种战术击退敌军,是个文武全才。 公元前320年,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在鄂渚当县丞。 公元前319年,屈原21岁,升任了楚怀王左徒。 这个官到底多大也有争论,毕竟这都是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事情了,也没留下什么具体的记载。 有人认为这个左徒就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就是诗圣杜甫,诗魔诗王白居易等人都当过的那个官。 当然杜甫和白居易还是有区别的,左拾遗是杜甫做过的最高的官。 但白居易就不一样了,他当过太子少傅、刑部尚书,死后的谥号为“文”。 这个“文”很厉害,唐宋时期,文官等级最高、最珍稀的谥号,就是单字“文”。 这二位,之后会讲到他们,现在话题重新再回到屈原身上。 这个拾遗在唐朝品阶只是个八品官,就有人认为这和屈原从事的政治活动不相符。 于是又有学者认为左徒是太傅,左丞相这类的官职,学界一直对此争论不休。 但这并不重要,反正不管如何屈原都是楚怀王的左膀右臂,主外又主内,能打仗又能游说。】 站在汨罗江前的屈原,听着天幕说起自己的过往,千万种滋味在心头。 如今楚国郢都已经被秦军攻破,白发苍苍的他已无能为力。 原本万念俱灰,已经准备投江的他,决定先看完这天幕。 正与李白同游山东的杜甫,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天幕上的人说出来,一时有些不敢置信。 “子美,未来的诗圣,来,我们喝一杯!” 杜甫内心有些复杂,诗圣,能称之为“圣”,岂会是随便写几首诗就行的。 比起这个诗圣的称号,更让他在意的是,他未来当过的最大的官,居然只是个八品的拾遗! 这不就意味着他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在未来并没有能够实现。 同样在天幕中听到自己名字的白居易,才刚刚考中进士,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完全没料到居然已经提前知道了自己的谥号。 虽然有些意外,但他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有斗志了。 不过他有些好奇,自己为什么会有诗魔,诗王两个称号呢? 秦朝,李斯伴驾始皇左右。 “李斯,对天幕你可有什么看法?”嬴政问。 李斯连忙回道:“天幕之人,恐并非仙人,而是后人,她刚刚说了距离屈原两千三百多年。 “还有那个奇怪的纪年法,屈原21岁是公元前319年,那么我们现在就约莫是公元前220年,天幕上的姑娘应是距今两千二百年后了。” “不知两千多年后,这天下又是何模样?” 嬴政听到了天音所说的唐宋时期,再加上屈原又是之前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也猜测到了这应该是后世的朝代。 虽知没有不灭的王朝,但如今的他刚刚一统天下,就得知王朝覆灭的消息,不免愤懑。 李斯原本是想恭维两句,但也从字句之间知道大秦应是没了,没敢再多言。 “唐宋时期,宋,难道就是唐代之后的朝代吗?” 李世民心情复杂,他和他的臣子们,好不容易将百废待兴的唐朝给拉扯起来,居然就听见了国家灭亡的消息,差点没哭出来。 房玄龄连忙劝慰道:“陛下,听这天音之言,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些许线索,防患于未然,刚刚这位姑娘不是说了杜甫和白居易这二位诗人,他们应该就是唐宋时期的人物,到时候定能获取一些有用的消息。” 第2章 屈原变法改革 【屈原担任左徒之后,就开始了改革变法,说起变法,大家应该也不陌生了。 尤其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戊戌变法等。 从春秋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生产力大幅提高,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 从前的制度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想要强国就得改革搞变法。 变法于是就流行了起来,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还有我们语文课本中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不过最成功的还是商鞅变法。 商鞅被车裂后,秦国逐渐强大,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国富兵强,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屈原所在的楚国,之前吴起也搞过变法,但是被众多贵族裹挟失败了。 楚国贵族势力一直很强大,更是有古老的三大家族,分别是屈景昭三家。 这三家那可太厉害了,他们实际上控制着整个楚国,你这楚王干的不行,人家分分钟就把你搞死了。 就秦二世胡亥那样的,搁楚国能不能活过三天都是个问题。 当初秦灭楚国的时候,喊出了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就是指的这三大家族。】 “商君大才,乃我大秦的功臣!” 李斯也附和道:“秦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改变了旧的风俗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国家也富强了。” 嬴政听到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气愤,但他有自信,只要他在,这什么楚国贵族还翻不了天。 但得知秦二世是胡亥的时候,嬴政脸色迅速沉下来了。 “将胡亥和扶苏叫来!” 嬴政对自己宠爱的这个小儿子还算了解,他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为何是他继位。 难不成扶苏没了,可就算如此,他也不会让胡亥继位。 李斯虽不喜欢扶苏,但也觉得这胡亥不是合适的人选,他了解自己,自己追逐的一直都是权势。 扶苏仁善,对儒学似有些偏好,若他继位,他的地位或许会受到影响,也不知道未来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不过如今始皇尚在,一切都还是未知的。 胡亥和扶苏匆匆赶来,嬴政看了一眼小儿子那一副愚蠢的模样,开始为天幕中大秦的未来忧心了。 至于为什么不担心如今的大秦,他觉得只要能够从天幕知道只言片语关于未来大秦的消息,他就能够扭转乾坤。 随后他又看向了扶苏,他看中的继承人,虽然和他不像,但好好教育教育,再多派些人保护,应该还有救。 汉武帝时期,刘彻对身边的卫青说道:“仲卿,去病,我大汉约莫是亡了!也不知这宋明清是多少年后的朝代了?” “陛下,还有唐朝。”霍去病补充一句。 卫青瞪了他一眼,连忙道:“陛下,这大概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那倒也是,百年后的事情朕也管不了,如今朕有了你们二人,我们大汉定无人敢犯。”刘彻自信道。 卫青说:“陛下,这天幕虽是讲诗人,但也会涉及到一些诗人的身世背景,或许我们能够从中知晓一些与大汉相关的消息。” “诗人,不知我大汉可有出名的诗人?”刘彻问。 卫青想了想:“司马相如?” “对,司马长卿确实才华横溢,所作《子虚赋》《上林赋》定能够得天人垂青。”刘彻说。 年仅二十岁的霍去病心直口快:“可《子虚赋》《上林赋》和屈子的《离骚》《天问》以及《诗经》都不像,不像诗。” “……朕说是那就是。”刘彻坚持。 “行,那就是吧!”霍去病虽然如此说,但心里并不如此认为,那明明就是赋,那么长,一点也不好记。 李世民看着天幕,之前提到唐宋时期,他大概猜测宋是唐之后的朝代,如今又有了明清时代的人物,看来这宋也不怎么样。 “也不知我大唐国祚多少年?” “陛下,我大唐定能兴盛数百年!” 李世民道:“两汉405年,朕觉得唐比汉长便好,那王安石和张居正能和商鞅一起被提起,定然是厉害的官员,也不知之后这位麦序娘子会不会说起他们。” “麦序娘子,应是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人了,也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朝代了。” 【屈原上任后,对内改革变法以强国,对外合纵联齐以抗秦。 当时的楚怀王也很信任他,他干的也还不错,楚国国力也因此有了一定的提升。 不过屈原的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那些贵族可不就又跳出来了。 不仅变法被阻,联齐抗秦的政策也不怎么顺利。 齐楚燕赵韩魏共六国出兵伐秦,兵至函谷关,但秦国势大,出兵击六国,六国干不过,只好撤军回去了。 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屈原觉得只要在怀王的支持下贯彻变法,联齐抗秦,楚国光复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接下来重点来了,师从鬼谷子的大纵横家张仪闪亮登场,这可是个大佬级别的大忽悠。 他带重金前往楚国,收买了一干贵族大臣,还拉拢了楚怀王最宠爱的妃子以及最喜欢的小儿。 这些人被收买后,统一战线,内外一致向楚怀王诋毁屈原。 楚怀王这人耳根子比较软,本人也没什么主见,再加上诋毁屈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听了他们的谗言,这个原本屈原最坚定的支持者动摇了。 屈原被降为了三闾大夫,这个三闾大夫主要负责楚国贵公子们的教育工作,也会处理一些祭祀外交上的事务。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屈原也没有就此放弃,他开始走教育救国的路线了,开始培养楚国的下一代。 不过当时的情况不太美妙,屈原虽然被楚怀王疏远,但齐楚联盟还在,给秦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那个男人他又来了,对,没错就是那个大忽悠张仪,他再次来到楚国。 他向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向楚国割让六百里地,那些贵族们都觉得可行,楚怀王也心动了,迅速与齐国断交。 结果我们也知道,张仪一回到秦国就迅速变卦,说好的割让六百里变成了六里,这就是著名的张仪戏楚怀王。 楚怀王非常生气,派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回,八万人被斩杀。 楚怀王心有不甘,孤注一掷举全国之力再次伐秦,这次一直打到了陕西蓝田,距离秦都咸阳只剩百余里了。 奈何国内空虚,魏韩又趁机骚扰楚军,楚军只能回防,楚国因此战而元气大伤。 之后秦楚打打停停,直到秦昭襄王继位,他的母亲出身楚国的宣太后主政,两国关系才有所缓和。】 嬴政看着天幕显示出来的秦军的画面,有些好奇,这天幕难不成还能够模拟战场上的情形。 不仅如此,天幕上还出现了张仪,屈原,楚怀王等人物。 扶苏抬头看着天幕,秦国的历史他自是学过,先王们一代一代让秦国富强,如今到父皇,终于一统六国。 他是大秦的长公子,父皇对他寄予厚望,他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父皇认定的继承人,也想着未来能够让秦国富强。 不过这秦二世为何会是十八弟,难不成他早死了? 李世民感慨道:“屈子真是生不逢时啊!若是在我大唐,定不会走到后来那般的结局。” “屈夫子的爱国之心令人钦佩!我想这也是为何千年后的人依旧如此敬仰他的原因吧!”长孙无忌说。 第3章 端午的由来 【秦楚关系虽然缓和了,但是屈原觉得秦国非常不可信。 于是他多次力荐,希望楚怀王坚持联齐抗秦的政策。 楚怀王非但没有接受,还把他给流放汉北了。 他的联齐抗秦政策被弃之如敝,楚国转而与秦国结盟,公开背弃了与齐国的联盟。 齐韩魏三国借此出兵攻打楚国,楚国打不过,楚怀王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救援。 结果第二年这个楚国太子在秦国斗殴,杀了秦国一个大臣之后逃回楚国,两国关系也因此破裂。 秦齐韩魏四国联合伐楚,楚军大败,楚国四面受敌,危在旦夕,怀王只能又把太子送去齐国当人质,换取齐国停战。】 “这个太子也太惨了,才从秦国逃跑,就又被送去齐国了。”有个小孩说。 旁边的一位读书人道:“那太子惨还不是因为楚国的国君看不清楚形势,之前和齐国联盟,结果背叛盟友,和敌方结盟了,之后又被秦国给骗了。” “哦,他们不是都要打秦国,为什么不一起打呢!” “他们当然也想一起,但张仪以连横之术破了六国的合纵之策,再加上秦国太强,他们打不过。” “难怪秦国能够一统,夫子都没有讲过。” “那你就好好听听天幕上的姑娘讲的。” 【秦国得知了楚国的所作所为,先是打下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然后给楚怀王写了封信。 大概意思是秦楚两国是好兄弟,我们联手可得天下,你来我们武关,我们双方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屈原这时候刚刚放逐归来,就听到了这个消息,他连忙劝楚怀王说这绝对是秦国的阴谋,武关你可坚决不能去。 秦国先是打下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然后邀请楚怀王去商谈,这一看就很不对劲,但楚怀王他不觉得,他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才不听屈原的,他就要去! 人家要去,屈原他一个臣子也拦不住。 楚怀王到武关之后,没有任何意外,直接被秦国给控制,押解至咸阳。 秦王要求楚怀王以君臣之礼朝拜,并要求他割让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 楚怀王这人虽然不是什么贤明有主见的君王,但他还是有优点的,他很爱国。 面对秦国的威胁,他宁死不屈,于是就被长期囚禁了。 期间虽然越狱成功过一次,但还是被秦国给抓了回去,没多久就在咸阳去世了。 那个到处当人质的太子继位了,也就是楚顷襄王。 这时候楚国贵族又双叒叕的出场了,他们再次向楚顷襄王进谗言,说屈原的坏话。 44岁的屈原,开始了他的第二段长达16年的流放生涯。】 “荆楚从春秋到战国皆雄霸天下,后面的发展令人唏嘘。” “秦国大势所趋,不可逆也!” “屈子真是生不逢时啊!” 【公元前278年,杀神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陵墓,楚顷襄王跟随着那群贵族们狼狈逃窜。 屈原看着自己曾经想要守护的国家,已走到如此如此境地,深感绝望。 从怀王到楚顷襄王,屈原从不轻言放弃。 他深爱着他所在的楚国,渴望着带领楚国问鼎中原,重塑辉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到了今天,屈原的青春逝去,怀王也已不在。 楚国崛起无望,屈原虽九死不悔,但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撼动。 汨罗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了形容枯槁的屈原。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夫又说:“既然大家都浑浊了,你为什么不能一起浑浊呢?” 屈原说:“我宁可跳进湘江里,葬身鱼腹,也不让自己的身体沾染尘埃。”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成。 屈原从来不惧怕死亡,从始至终他都是那个初心未变。 公元前277年,5月5日,屈原跳江身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愧是屈夫子!”李白饮下一杯酒。 杜甫看着天幕上,跳进江中的屈原:“这一杯,敬屈子!” “这天幕真是神奇,居然能够见到屈夫子。”李白说。 杜甫回:“天人手段,倒也无可厚非!” 【在七百多年后,南朝良人吴均写了一本书《续齐谐记》。 书中写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治下的建武年间,有一个人在街上遇见了屈原。 屈原说你们以竹筒贮米祭奠我,我很喜欢,但都被河里的蛟龙偷吃了,下次记得用叶子包上,用彩色丝带系上,蛟龙就不敢偷吃了。 从此之后每年五月五日,纪念屈原成为了一种习惯。】 “七百多年后,屈子又重回人间了吗?” “屈子居然没有死,他也是仙人吗?” “像屈夫子这样的大才,定然是仙人无疑了。” 嬴政道:“七百多年后,南朝?” “父皇,这南朝人写的东汉时期的故事,这南朝应该是汉朝之后的朝代。”扶苏说。 嬴政看了一眼扶苏,心情不太好。 屈原去世距离如今不过五十多年的时间,结果秦没了,汉没了,又来了个南朝,也不知秦国到底延续了多少年。 刘彻道:“南朝,那是我们汉朝之后的朝代吗?还有东汉刘秀,为什么是东汉,难不成还有西汉?” “陛下,这汉光武帝定是个有建树的帝王。”卫青说。 刘彻道:“这个谥号确实不错,也不知朕的谥号是什么,总不能比这后代差了。” 汉初,刘邦看着天幕:“吾这大汉,怎么就变成东汉了?” “虽是东汉,但依旧是汉朝,这位汉光武帝应是不错的。”萧何说。 刘邦点头:“这都有人写书了,还把屈原写到那个时期了,看来是干的不错,不错,我大汉看来比那大秦长多了。” “但后有南朝,还有唐宋明清。”萧何说。 刘邦摆摆手:“那就不是吾该担心的了,子孙后代的事情,难不成还要我这个老祖宗想办法吗?” 【端为月初,因此通常将这一习俗称为“仲夏端五”。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唐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讳将端五改为了端午。 五月五日视为端午节,在唐代,端午节正式成为了官方认可的节日。 其实屈原本人也过端午,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粽子最开始是拿来模仿牛角的形状,用作祭祀的,划龙舟是为了在春夏之交祛病防疫,祭祀图腾。】 李世民紧盯天幕:“那是大唐吗?” “是,陛下,唐玄宗时期。” 房玄龄也很激动,那样绚丽的夜晚,还有街上热闹的场景,是如今的大唐没有的,那一定是个盛世。 魏征听到“唐玄宗”这一庙号,有些不得解,“玄”这个字,用作庙号确实玄妙,也不知道是位什么样的帝王。 位于安史之乱后的人们,看着天幕上的画面,痛哭流涕。 “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大唐啊!” “那里是我们的大唐吗?” 【当然,屈原留给后世的遗产绝不只是端午节。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他的作品或许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那首我们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离骚》。 但就这一首,就上榜了高中最难背的课文榜首,虽然我们能够理解其措辞构造,但全文背诵默写实属困难,与之并列的就是庄子的《逍遥游》了。 但除了《离骚》外,他的作品还有《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我们都不用背。】 庄周听到自己所作的《逍遥游》流传后世,还要学习背诵,很是高兴。 不过听到与《离骚》并列为最难背的,就有些不太理解了。 “《逍遥游》难背吗?” “《离骚》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名篇!”李世民说,“不过那个高中是什么?” “这高中应该是私塾学堂之类的。”魏征说。 李世民也觉得有这个可能:“真想知道后世的学堂是什么模样的,这麦序娘子听着似乎也在那高中读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