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向刘备自曝穿越者身份》 第一章 汉室将亡! 公元209年,一月,初冬。 曹操兵败赤壁,退回长江以北。 刘备,孙权联合,占据长江以南,三国鼎立之势既成。 成都。 丞相府中。 “诸葛丞相,此人声称是你的亲戚,并称汉室将亡,妖言惑众,本该斩立决,但此人会一手妖术,居然能徒手造冰,实属妖魅!” 赵云押着被绳子捆绑着的凌云,大步流星的走进来。 处理政务的诸葛亮抬起头来,目光看向凌云,眉头一皱。 “阁下看着,并非平民或寒门出身,反到像是贵族出身。” 细白的皮肤,高大的身形,还有不俗的衣着,怎么看都不像是平民出身的样子。 即使是赵云,也是费了很大一番气力才将凌云制服,二十一世纪的身体素质足以比得上古时久经沙场的将士。 “你就是诸葛亮?” 凌云虽被绑着,但神色丝毫都不慌张,目不转睛的看着诸葛亮。 这一位终身都为大汉鞠躬尽瘁的文臣,跟刘备也算是成全了一段佳话。 但可惜,五伐中原始终都棋差一招,最终让中原大地落得一个五胡乱华的下场。 “年轻人,听说你宣称汉室将亡?” 因为凌云细白的皮肤,高大的身形,诸葛亮也对他起了几分兴致,先是示意赵云将绳子松开。 “还请诸葛丞相令赵将军退下,我接下来说的话,将关系汉室的生死存亡!成都之中只有诸葛丞相和刘皇叔能听!” 凌云不急着回应诸葛亮的问询,反到是将目光看向赵云。 “好一个妖士,口气如此狂妄,诸葛丞相还请你即刻下令,末将这就将其斩杀!” 赵云身为武将,脾气自然也性急,面对凌云的话语感到生气。 “赵将军不急,先请退下,我倒是想听听这个年轻人的见解,赤壁战事过后,曹军损失惨重,只能退回长江以北,而吾主和孙权形成联盟,成三分之势,横跨荆,益二州,汉室何来亡乎?” 诸葛亮语气有些不屑,他的隆中对已经达成一半,刘备的实际控制区已经能够和孙权平分秋色,二者联合在一块足以抗衡曹操,汉室何来灭亡之道? “诸葛丞相!此人会妖术,我担心会害到……” 赵云越看凌云越不顺眼,再度请命说道。 “退下,然后请主公来我这里,如果此子妖言惑众,主公会亲自出手将其斩杀!” 诸葛亮再度张口,赵云也只得退下。 赵云退下后,诸葛亮的目光看向凌云,语气平静地说道:“汉室,何亡乎?” 平静的语气中,仿佛带着汹涌的杀意一样。 此时赤壁大胜,刘备集团这边又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士气正盛时。 而凌云在此时跳出来,大言不惭的说汉室将亡,很难说是何居心。 “赤壁虽然大胜,但摆在你们面前的难题并没有减少,一是人才的择拔,二是和孙权的联盟稳定性!” 凌云在穿越前可是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对于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是在明白不过,同时也明白蜀汉集团在今后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赤壁后,蜀汉会再迎来一次大胜,就是汉中。 汉中之战后,刘备会自立为汉中王,但这就是蜀汉的巅峰。 后续,孙权,孙十万的背叛,吕蒙一袭白衣渡江,关羽身死! 孙刘联盟破碎,刘备举全军之力攻伐东吴,兵败。 整个蜀汉的人才断档,甚至都要惨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说,汉室将亡! 繁华的胜利背后是无穷的危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拿孙权当正常人来看待,却没想到孙权不是一个正常人。 诸葛亮听见凌云的话,神色也是随之一变。 这也是蜀汉集团目前面临的困境,诸葛亮自然也是考虑过这几方面。 眼下的局面,即使是在赤壁之战当中获胜,刘备也必须和东吴联合在一块才能够去应对曹操。 任意一方去单独对抗曹操,都将不会是对手。 同时,人才选拔方面也是一个难题。 可以说,凌云的话一针见血,直接是将蜀汉集团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点明。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曹操那边应该已经发布求贤令,想要以此来打破察举制,他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不依靠世家,那请问刘皇叔可以吗?” 凌云再度说道,眼下所实施的举荐制度叫察举制。 任何一个想要从政的人,所看的并非是他的能力,而是需要有足够地位的人进行品鉴,给出评语。 想当年,曹操为了顺利出仕,都不得不拿剑逼人给出评语。 可以说,如果不依靠世家,底层人才基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荆州和益州的门阀家族就那几个,后续就连诸葛亮想要培养亲信都是困难重重。 “摆在你们面前的局面是,曹操可以输无数次,但刘皇叔一次都输不得,而且和孙权的联盟也不能出现任何的意外,这难道不是在悬崖上跳舞吗?” 凌云的声音如震耳欲聋般,诸葛亮都一时失神,不知该作何评价。 内心对凌云的评价,也是更上一层楼。 能有如此见识,并且能够从辉煌中看见危机,绝非常人。 “好一个悬崖上跳舞,但如果我一直赢呢!曹贼并非不可战胜,赤壁之战就可见得分晓!” 刘备的声音从屋外传来,腰跨双剑,虎视四方的高大男子镀步走进。 “刘某这一生低谷高峰都经历过,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即使是曹贼也曾和我青梅煮酒论英雄。” 听见这个声音,凌云扭头看去,随后躬身道:“见过刘皇叔。” “小先生免礼,小先生之见解高瞻远瞩,但都是建立在有可能之上,比如说在一场大战中折损无数将士,孙权宁可坐视曹贼得利,也要解除联盟,这些都是极小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刘备一早就在赵云的带领下,走到了屋外,并没有急着进来。 也听了凌云刚才的分析,心中也很明白,凌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所以,态度才会如此平和,对于有能力的人,刘备向来都是礼贤下士。 第二章 我来自未来 好谋士和武将,这二者都是乱世中最重要的存在。 也是为什么各方诸侯都需要依靠门阀的原因,只有门阀家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合格的谋士和武将。 因为,各方面的资源都被他们彻底垄断。 即使是诸葛亮,那也是出身名门的存在。 至于凌云刚才说的那些话,刘备可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才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有接连获得荆州和益州的实际控制权。 眼下是刘备颠簸流离这些年来的高光时刻,怎么可能会去在意一些极小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但是,凌云所说的人才选拔,彻底击中了刘备和诸葛亮二人的心理。 他们手底下的能用之将确实不多,用来用去都是关羽,赵云,张飞等人。 凌云听出了刘备话中的意思,眉头微微一皱。 他想要逆转蜀汉集团的结局,主要也是不想再看见神州大陆陆沉。 曹操如果获得胜利的话,最终会由司马懿一家成就晋朝,后续就是五胡乱华。 身为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凌云对于刘备政权目前面临的困局,再明白不过。 但眼下,他又该怎样才能说服刘备呢? “还请刘皇叔信我,切莫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得意忘形,巨大的火坑正在不断的形成!” 凌云再度开口,随后不等刘备和诸葛亮作出反应,便是滔滔不绝的讲道。 “东吴孙权,鼠目寸光之辈!跟东吴的联盟决计不会长久,而荆州和益州的门阀士族,同样也是一个隐形的定时炸弹。” “刘皇叔对于荆州和益州的门阀氏族来讲,其实是属于外来者,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确实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利剑!” “但在关键时刻,这些门阀氏族也会成为杀向自己的快刀,如我没猜错,曹操那边应该已经发布了一篇求贤令!” 凌云的这一番话语,就如同一道头顶炸雷一样,直接是将诸葛亮和刘备二人说的呆愣在了原地。 很少有人能够将他们目前的处境解析的如此清晰,即使是诸葛亮,你也是耗费了一定的时间才知晓了这些。 而曹操的求贤令,这一个消息也在昨天传到他们的手中,他们甚至都来不及和其他人说这件事情。 凌云又是怎么知晓的? 要知道,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距离成都可是有着一定的距离,而他们手中消息的传递,又都是有军队的探子传递回来的。 按道理来说,会比任何渠道的消息都要快。 那身处在成都的凌云,又凭什么能够说得出求贤令? “皇叔,你们应该都很好奇,我为什么能够说出这件事情,因为我是一名来自一千多年后的穿越者,我方才说的那些事情,都是会在历史上真正发生的!” “关将军将会败走麦城,死于东吴之手,张将军则是会死于小兵之手,而皇叔你将会病死在白帝城,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谋朝篡位,成立大魏!” 凌云意识到,如果不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说出,刘备是不会相信自己说的这些话。 而刘备听见凌云的话后,再度愣在原地。 甚至一旁的诸葛亮都被吓到了,无它,因为凌云说的这些话都太过惊世骇俗。 不管是穿越者,还是说关羽和张飞二人的身死,甚至就刘备的死亡都预知了。 “妖言惑众!” 诸葛亮都忍不住怒视着凌云,抽出一旁武器架上的长剑,而刘备却鬼使神差般的信了凌云的话。 先是出手拦下诸葛亮的举动,再是抬起头来看向凌云道:“那一千多年后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汉室还会复兴吗?” 刘备甚至都来不及询问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会死,甚至就连自己都顾不上,而是询问汉室会不会复兴。 不得不说,刘备和曹操都是汉室弟子。 曹操即使到死都未称帝,而刘备到死也只是汉中王,没有称帝。 “一千多年后,汉室没有复兴,但有一个名为华夏的国家崛起,汉人仍然是世界上一股最不容小觑的力量,虽然暂时落后于一些蛮夷,但仍然能做到犯我华夏,虽远必诛!” 听见刘备的话,凌云也陷入到回想中,言语间是无穷的自豪。 “同时,一千多年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决定胜负的瞬间只有一秒,同时从成都到许昌,也不过是半个时辰的功夫!” 不等刘备和诸葛亮开口,凌云再度说道,随后也意识到自己扯远了。 “怎么可能,成都离许昌那么远,而且山高路远,即使是快马也需得一月有余!或者是我研究的木流牛马也……” 诸葛亮第一时间反驳着,他都想象不出来,半个时辰抵达许昌是什么概念。 “一千多年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不过现在说这些也没意义,还是回来说说怎么振兴汉室的事情吧。” 凌云可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加入刘备阵营。 主要还是穿越过来就在成都,如果要去曹操那边,半路上少不得会遇见什么事情。 这个时期,流兵山贼众多,他虽然是穿越者,但可没有武艺加身。 身体素质虽然要强于这个时代的人,但没有练过武就是最大的问题。 只怕在半路就会被抢杀,落得一个身死道消。 加入刘备也不是不行,顶多是会累一些,各种事情会操劳的多一些。 曹操那边,则是摸鱼的时间会多一些,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 “曹操可以用求贤令搜罗天下人才精英,那我们自然也可以效仿曹操。” 诸葛亮和刘备二人回过神来,也意识到当下应该去应对曹操的求贤令。 刘备的想法最为直接,同样也是发布求贤令。 诸葛亮没有言语,皱着眉头在思量,同样的政令可能合适曹魏,但并不一定合适蜀汉。 身为谋士的作用,便是在此时发挥。 “曹操的求贤令会导致曹操的灭亡,如果皇叔想要走曹操的道路,我是不认可的。” 身为穿越者的凌云,第一时间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第三章 科举制度 “求贤令是错误的?” 对于凌云的这一个回答,诸葛亮和刘备二人再度皱起眉头,仔细回想求贤令的内容,却找不到任何错误的地方。 要知道,刚看见求贤令的内容时,他们二人还惊叹过曹操的手腕和见识。 用寒门弟子来制衡世家,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贤令只看能力,不看品性,这就很要求统治者的手腕,一些品性不端的人,如果进入到行政体系中,如果君王的手腕果断狠辣,那还可以压住这些人,一旦统治者偏向软弱,可想而知朝堂会陷入怎样的混乱局面。” 凌云平静的说道,将曹操求贤令的弊端说出。 如果曹操的求贤令真的是正确的话,那他的政权也不至于被司马懿替代。 求贤令,固然可以从底层直接选拔人才。 但底层出现人才的概率和世家出现人才的概率不言而喻,毕竟世家弟子小时候能够接受到的资源,远不是底层所能够比得上的。 但是,不看品性,只看才华,就很容易导致大权落入到像司马懿这种人的手中。 换句话来说,求贤令对于统治者的要求极高。 历史上,曹魏三代人都始终将司马懿压制的好好,但就是第四代一软,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变化。 世家的反扑,直接将曹魏覆灭。 “用人不仅要看才能还要看品德,如果一味的追求才能的话,将会导致许多品德有失的人进入官场,到时那些大家族只要有心,抓住某些人的……” 凌云话未说完,但诸葛亮和刘备二人都已明白这其中的利害。 这是长远的弊端,如果没有凌云这样的穿越者视角,很难有人会想到这一点。 “想要求贤令行的通,那就必须使用那些德才兼备之人,可世上最缺少的就是德才兼备,多的是有德无才的庸徒,有才无德的小人。” 诸葛亮也是一眼看穿,如果想要避开求贤令的这一个弊端,就只有这一个解决的方法。 但这一个解决方法在诸葛亮看来跟无解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像诸葛亮这样德才兼备的谋士,都超不出十指之数。 “那该如何对抗荆州和益州的门阀氏族?求贤令如果走不通的话。” 刘备紧锁眉头,看向凌云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尊重。 “需要一种制度来改变这种情况,不管是求贤令还是察举制,本质意义上都是在形成一种人才的选拔机制,以此来削弱世家对于人才的掌握。” 身为研究三国的历史学者,对于这一个时代的弊端,凌云都是在清楚不过的。 在科举制没有出现前,皇权大多都是依附在世家的支持下。 如何依靠世家又不被世家掌握,这是每一朝皇帝都要学会的制衡之术。 直到隋朝发明了科举制,这才彻底确定了皇权的中心地位。 因为世家没办法在通过垄断人才来威胁皇权,继而形成了在朝堂上的党派斗争,更方便皇帝去掌控各方。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发明,彻底保证了皇权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 第四章 刘备退位? 看着两个如同懵懂学童一样询问自己的人,凌云心中也是止不住的感叹。 一位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汉昭烈帝,一位则是位列武庙十哲的诸葛丞相,如今都如同懵懂学童一样询问自己。 竟然刘备和诸葛亮都不耻下问,那凌云自然也不会藏着掖着,谆谆教导的说道:“所谓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探索世界运行的本质。” “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也称之为理科,而在理科中又有细分的领域,比如物理,化学,这两项将会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如果能够掌控理科,未来以凡人之躯也可上天入地,摘星拿月,一日千里不在话下!” 凌云虽然谆谆教导,但诸葛亮和刘备二人皆是一头雾水,毕竟身为古代人,他们从小接触的都是古书经典,对于这种现代化的词汇没有任何的理解能力。 但是,从凌云所说的探索世界运行本质,也大概能够感受到格物致知的威力。 “烦请先生讲解,能否举一个鲜明的例子?” 诸葛亮的脸上出现了几分狂热,对于凌云所描绘的世界,有了止不住的向往。 刘备脸上的神色同样也如同诸葛亮一般,凡人之躯真能上天入地,摘星拿月? 那不是只有神仙才能够做到的吗? “举个例子吗?” 凌云挑了挑眉,随后抬起头看向屋外的太阳,想起了天圆地方的学说。 “其实,天圆地方的学说是错误的,我们所处在的地方是一颗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球体!” 刚一开口,凌云的话就如同平地惊雷一般,使得诸葛亮和刘备再度愣在原地,甚至感到头皮发麻。 天圆地方,自古都是。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刘备,或者说是所有人接受的教育都是天圆地方。 而凌云却将这个学说否定掉,等于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诸葛亮最先回过神来,反驳着凌云的话。 刘备也是附和说道:“是啊,天如果不是圆的,地如果不是方的,那在最下面的人不是会掉下去吗?” “小先生,请给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诸葛亮虽然反驳着凌云的话,但内心也产生了几分的动摇,毕竟,凌云可是一个自称来自一千多年后的穿越者,刚刚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学识。 “之所以在最下面的人不会掉下去,是因为存在一种名为引力的力量,跳起来就一定会落下来,就是因为引力的作用,同时白昼的更替,也是因为球体的运转,始终都会有一面处在于阴面。” 想要证明这个,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我明白了,为什么两军交战时会先看见旗帜,而不是人和旗一同出现!” 诸葛亮不愧是奇才,凌云的话才刚说完,他就做到举一反三。 “就是这个道理,说了这么多,二位应该相信我所说的话了吧。” 口干舌燥的凌云再度端起茶碗,将里面的茶水一饮而尽,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对视了一眼,全都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后世的汉域,是什么样子的?” 诸葛亮对于一千年后的汉族大地,仍然是抱有极强的好奇心。 “因为有科举制的缘故,不管历史上我们发生过怎样的动荡,都从来没有断过文字记载,是当时唯一一个文明!” “一千年后的世上,所有的国家对于汉族都是一个评价:伪装成民族的国家!” “同时国土范围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换算成荆州和益州的话,大概能有上百个!” “所以说,科举制注定是要取代其他制度,成为汉族大地的主旋律!” 熟知历史的凌云心中非常清楚,就算没有他的出现,几百年后,科举制也会应运而生。 他的出现只是提前推动了历史的进展,有机会穿越一次,他要将汉族大地打造成为最为强盛的存在! 所到之处,一切尽皆臣服! 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远大的目标,是要让整个太阳系都属于汉族! 目前的目标,是要带领他们点亮科技树,统一整个世界! 诸葛亮和刘备二人听得如痴如醉,都沉浸在了凌云所描绘的千年后的世界。 “那一切都依小先生所说,但是科举制度推广的话,荆州和益州的门阀氏族应该也能够知晓这种制度对于他们的损害!” 刘备再度开口,语气略有迟疑。 荆州和益州的门阀氏族,一直以来都是刘备较为头疼的问题,不得不将刘璋推到首位,以此来平衡。 刘璋就等于是刘备手中的天子,携天子以令门阀氏族! 曹操是令诸侯,刘备则是令荆州和益州的氏族,贸然推进科举制,他担心会引起剧烈反抗。 对于刘备的担心,凌云微微一笑,仿佛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样子。 “科举制是一个阳谋,正大光明的阳谋!” “荆州和益州的门阀氏族,他们有哪一个敢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落寞,还有那些旁系子弟,科举制度在那些门阀士族的眼中就是他们的保底!” “但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朝廷中的官员,他们大多都是对制度心存感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科举制度,本就是一个正大光明的阳谋。 专门针对门阀氏族形成的,他们又怎么可能有能力进行抵抗呢? 绝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门阀氏族那边会认为他们拥有天然的教育资源,自然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同时也给了底层的寒门书生,甚至是田间平民跨越阶层的机会。 就跟后来的高考模式一样,用一场场的考试筛选,同台竞争,优胜劣汰! 门阀士族,即使知晓科举制会影响到他们,但也没有办法去进行抵抗。 就如同推恩令一般,当然,这也需要手中有绝对的兵权。 眼下刘备刚刚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在军中的威望正值巅峰,在这个时间点上推行科举制,无疑是再合适不过。 “先生大才,刘备万请先生,成为荆州,益州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