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第1章 仙人入梦(上)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初。 深夜,大明皇城上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奉先殿外,数百名全副武装的精悍卫士,以此殿为中心,整整围了一圈。 殿内,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负手站在祖宗神位之前,脸色阴晴不定,而在他的背后,竟然跪着一个身穿绣蟒锦服的少年。 此刻,少年深深低着头,以掩饰内心的慌张,他却是没料到朱元璋比想象中难应付百倍! 虽然朱高煦很早就魂穿到这个世界,取代了和他同姓同名的燕王朱棣次子朱高煦,但是一直到半个月前,他才彻底觉醒前世的所有记忆。 所以,为了改变原主在历史上的命运,朱高煦决定扶持燕王朱棣上位。 朱高煦前世是个历史爱好者,尤其喜欢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奋斗史,对明初的历史可谓是相当熟悉。 历史上的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且言行轻佻,以至于朱元璋对他非常厌恶。 然而,朱高煦穿越过来时,原主还是幼儿,尽管当时他的前世记忆还没有彻底恢复,但受前世性格与部分记忆的影响,这一世的朱高煦,与历史上完全不同。 他打小就显得十分聪颖,不仅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还喜习武艺,身手了得,可谓文武双全。 在大本堂进学的一众皇孙之中,包括朱允炆在内,皆远不如他。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众皇孙之中,唯有朱高煦最受朱元璋器重,也最令朱元璋烦恼。 因为他太过优秀,把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朱允熥通通比了下去。 若不是生在洪武朝,恐怕他早就“夭折”了。 半个月前,朱高煦彻底觉醒前世记忆,熟知历史走向的他无比焦急,因为史书记载今年四月太子朱标就会病逝,九月朱允炆会被立为太孙。 为了替燕王朱棣夺取先机,朱高煦决定编一个谎话,以此来惊动朱元璋,好引起对方的重视。 他特地写了一封密信,并在今早大本堂考评后亲自呈给了朱元璋,而密信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四个字:“蓝玉谋反。” 于是乎,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朱元璋把朱高煦秘密召到了奉先殿。 第2章 仙人入梦(下) 朱元璋上来就抛出一个终极问题。 朱高煦故意面露惶恐,很夸张的噗通一声跪下,咬着牙,狠下心,使劲磕了十多个响头,一直到头皮磕破出血才停下。 朱元璋蹲下身,用力扶起朱高煦,见对方额头磕破了皮,已渗出血,不忍道:“别怕,咱恕你无罪,尽管说。” 朱高煦颤抖着嗓音道:“回皇爷爷的话,大明国祚绵长,可传至万孙。”接着又立刻压低声音道:“但却,遇顺而止。” 朱元璋听到“遇顺而止”四个字时,心中陡然一惊,左右两只手一下腾出,直接按在朱高煦的双肩上,生怕对方跑了。 “高煦,你务必细想,当真是此言?” 朱元璋居高临下,如刀锋一样的目光注视着朱高煦,低声问道。 据说“遇顺而止”的谶语出自刘基,尽管后世考证此谶语最早出现于明朝正德年间,但作者是谁对朱高煦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听了谶语后的反应很强烈。 外面,风雨交加,春雷响动。 殿内,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朱元璋很清楚,在此之前,除了他与那位高人之外,天底下并没有第三者知道此预言,而那位高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死了,彼时朱高煦还没有出生。 历史上,朱元璋在晚年还亲自为此人著书立传——《周颠仙人传》。 见朱高煦毫不犹豫的点头,朱元璋由此推测,很可能朱高煦背后站着一个堪比周颠的高人,或许周颠并没有死?又或者仙人入梦乃实实在在的真事!? “哈哈!” 朱元璋松开朱高煦,右手轻轻抚须,竟然开怀一笑,心情瞬间变得愉悦起来。 朱高煦不敢妄自揣测朱元璋发笑的缘由,只是不发一言,沉默以对。 这时,外面的雨渐渐停了下来,之前笼罩在大明皇城上空的乌云,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几颗星星慢慢露出了点点银光。 “来人,去传太医,让其在文华殿等着。” 望着朱高煦流血的额头,朱元璋冲殿外喊了一声。 随后,他回过头,对朱高煦道:“跟咱去文华殿。” 不多时,祖孙二人来到了文华殿,披甲重兵紧跟着便将此殿围住。 已在殿内等候的太医眼疾手快,行礼之后,连忙打开药箱,小心翼翼帮朱高煦做了伤口处理。 朱元璋打发了太医,随即命人抬了一套案几,并让人给朱高煦上了两碟糕点。 朱高煦虽有成年人的思维,但身体毕竟是少年,新陈代谢旺盛,饿得快,既然吃的送到了眼前,朱元璋又说是赏赐,那他怎敢拒绝,自然是谢恩后坐下开吃。 朱元璋拉过一把椅子,在朱高煦对面坐了下来,颇有兴趣的望着后者吃东西。 “慢些,别噎着。” 朱高煦恭声道:“谢皇爷爷。” 朱元璋露出慈祥的笑,又问道:“高煦,你还记得哪些仙人预示?” “孙儿愚笨,记住的不多。” 朱高煦依旧不敢放松警惕,谨慎的答道。 “好,把你能记得的,都给咱讲讲。”朱元璋兴致勃勃道。 朱高煦答道:“回皇爷爷,大明未来会有万国来朝的盛世。” “咱老朱家的大明,远迈汉唐了?” 朱元璋看起来很高兴,又问道:“迁都之事可有提及?” 朱高煦当即心生警觉,迁都是个大问题,未免节外生枝,他决定避而不谈,遂假装咀嚼甜点,做思考状,然后答道:“回皇爷爷,这个孙儿想不起来了。” “可还记得别的?” 朱元璋故意露出一副脾气上来了的样子,急忙问道。 朱高煦不紧不慢道:“怪只怪孙儿愚笨,仅仅记住了一些简单明了之事,如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万历中兴等等。” 闻言,朱元璋眉头一皱,陷入了沉默。 过了片刻后,他突然直勾勾盯着朱高煦问道:“你可明白这些预言的含义?” “回皇爷爷,孙儿觉得,或许便是字面意思,直白如‘蓝玉谋反’。” 朱高煦被朱元璋看的心中发毛,强压紧张,保持着镇定,不紧不慢的答道:“又如‘永乐盛世’,应该似‘贞观之治’,以永乐为年号的皇帝在位时开创了盛世。”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站了起来,背着手在朱高煦面前来回走了几步,并时不时偷瞄朱高煦。 忽然,朱元璋扭头看向朱高煦,猛的问道:“高煦,你之前说梦中仙人所授,除了对未来的预言外,还有治国理政的方略?” 朱高煦脱口道:“是的。” “快快说来!” 见朱高煦应答时没有丝毫犹豫,朱元璋故意露出一副期待神色,连忙说道。 “孙儿印象最深的便是‘经国济世六大策’。” 不待朱元璋询问,朱高煦继续说道:“六大策分别是革新田赋四民纳税之策、公车上书民不畏官之策、皇庄盐铁充盈国库之策、义务兵教文武并立之策、火器革新排队铳毙之策、分封海外日月永在之策。” 见朱元璋表露着认真倾听的姿态,朱高煦说完之后选择了停顿。 朱元章似乎心有所感,点了点头,然后问道:“高煦,你可明白六大策的含义?” 朱高煦欲言又止,故作犹豫道:“孙儿愚笨,虽然记得六大策,但却不曾领悟其含义。” 朱元璋并非一般人,朱高煦说的六大策,让他不得不联想到更多的事情。 大明早在立国之初就推广了义务教育,而“民不畏官”之策与《大诰》规定由百姓监督官员的思想一致,至于用皇庄、盐铁等充盈国库,以及分封海外的政策,仔细思量之下,未尝没有可取之处。 朱元璋心如明镜,这六大策,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作为立国之本也并非不可。 不管朱高煦背后有没有高人,是否受人指使,单凭献出此六大策,也是一件巨大的功劳。 此时,朱元璋脸色一沉,开口道:“高煦,今夜你就待在这里,把预言与六大策都详细给咱讲讲。此事乃皇家机密,以后万不可再对旁人讲述,哪怕是你亲爹亲娘也不行!明白么?” 朱高煦看着突然变脸的朱元璋,连忙站了起来,赶紧绕过案几走到前面,跪在了朱元璋的膝下,郑重道:“孙儿知晓轻重,绝不会泄露半个字。” “很好,不愧是咱的好乖孙!”朱元璋摸了摸朱高煦的脑袋,面露欣慰的笑容说道:“快起来。” 文华殿内的布置简洁明了,除了书架、御桌、御椅外,并无其他的杂物,很符合朱元璋干脆利落的风格。 “高煦,来,把你刚才提到的预言与六大策都写下来。” 朱元璋示意朱高煦就坐,然后亲自将笔墨纸砚送到了朱高煦面前的案几上。 片刻后,朱元璋拿着写在纸上的六大策,边看边琢磨字面上的意思,脸上时不时露出了些许得意的笑。 “四民者,士农工商也。革新田赋四民纳税,其意应是官绅一体纳粮缴税。” 看着第一策,朱元璋随口道:“高煦,你觉得此策含义是什么?” 朱高煦两世为人,当然晓得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自有一套极具其个人性格特点的治国思路。 当下,他不敢卖弄,反而正色道:“回皇爷爷,孙儿不懂治国理政之道,只能从字面领悟其意,此策或许是说民无贵贱而四民平等,四民仅是分工不同。” 第3章 试探(上) “若对有功名者免徭役赋税,长此以往,随着人丁滋生,有功名者越来越多。” 朱高煦说到此处,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朱元璋竟然闭上了双眼。 “嗯,继续讲你的理解,咱在听。” 朱元璋虽闭目养神,但仍鼓励朱高煦继续说下去。 朱高煦只好接着往下说。 “为逃避赋税,必然会有许多人依附于此类身负功名者,如此终将导致真正富有之人交更少的赋税。朝廷财政负担将落在穷苦庶民身上,于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国库只会越发空虚。” 说到这里,朱高煦偷瞄了一眼朱元璋。 他发现朱元璋脸上毫无波澜,心中当即忐忑不安,生怕说错话,惹怒了对方。 朱元璋人老成精,眼睛悄悄睁开了一条细缝,已察觉朱高煦的犹豫,于是继续鼓励道:“高煦,咱虽然是皇帝,但也是你爷爷,并非外人。你如何想的就如何说,不要有太多顾虑。” “既然皇爷爷让孙儿畅所欲言,孙儿不敢抗命,若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皇爷爷息怒。” 看出朱元璋是起了考校的心思,朱高煦决定趁此机会表现一番,略做沉思后,便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说了下去。 “革新田赋乃是保证四民平等纳税之根本,可以将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徭役一律合并征银或纳粮,变繁为简,不再收取其他任何田赋,甚至废除自秦汉以来的人丁税,或以雇佣代替各种徭役。” “同时完善商税,两宋时期朝廷很少为国库发愁,便是因为商业繁荣,有足够多的商税纳入国库。虽说商人重利忘义,可却也有忠孝之辈。若能加以管理,在朝廷主导下,未尝不能摸索出一条藏富于民,民富而国强的商税制度。” “民富而国强?” 朱元璋悄然睁开双眼,盯着朱高煦,虽面无表情,但心里却暗暗吃惊。 朱高煦见朱元璋阴沉着脸,连忙道:“孙儿说完了,请皇爷爷训示。” 朱元璋没有评价,而是淡定的道:“说说你对于其他五策含义的理解。” 朱高煦拿不准朱元璋的心思,只好继续阐述他的“理解”。 “孙儿觉得,公车上书民不畏官之策,是一个以百姓监督官员,以求吏治清明的良策,如《大诰》规定……” “皇庄盐铁充盈国库之策,需要结合四民纳税来说……” “义务兵教文武并立之策,是说义务兵役与义务教育,以及文臣武将分立并重之策,所谓义务兵役……” “……” 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乖孙子,朱元璋如获至宝,满心欢喜,以他的见识,自然能分辨出朱高煦所言并非胡言乱语,而是真正的治国理政之良策。 如果不是神仙点化,那么朱高煦背后之人必然有着超越时代的极高见识与眼界,否则怎能拿出此经国济世六大策? 此外,朱高煦当下的表现太惊艳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有理有据,简直就是从史书之中走出来的少年英才。 朱元璋不相信有人能在短短的数年间,在布满眼线的皇城里把朱高煦培养成如今这个样子,如果此人真的存在,并不为他所知,那么此人一定是神仙中人! 要么,朱高煦就像朱元璋“脑补”的那样,真的在梦中得了仙人点化,一朝开悟,从原来习性恶劣的顽童,变成了充满智慧的神童! 朱元璋以前当过和尚,知道禅宗有顿悟之说,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顿悟虽神异,却又真实存在。 此刻,朱元璋亲自给朱高煦递了一支笔,他已经不在意真相如何,而是在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饿了吧?”朱元璋慈祥的笑道。 朱高煦答道:“孙儿不饿。” 他知道朱元璋是极其疼爱子孙的皇帝,眼见对方终于流露出如他前世爷爷那样慈祥的笑,暗暗松了一口气。 “乖孙子,咱记得你喜欢吃桂花糕,是也不是?”朱元璋竟然憨笑道。 朱高煦微微一愣,见朱元璋流露真性情,心中颇为感慨。 如果朱元璋针对皇家子孙制定的政策苛刻些,大明王朝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见朱高煦发愣,朱元璋当即道:“咱已命人去准备吃食,稍后便可送来。” 朱元璋变得热情似火,一副恨不得把所有关爱都给朱高煦的样子。 就在朱高煦吃夜宵的时候,朱元璋喊了一个传话的近侍过来,对其吩咐道:“你去转告太子,就说明日的常朝由他主持。” 就这样,直到下半夜,朱高煦终于写完了他个人理解的六大良策的含义,以及“仙人入梦所授的预言”。 为了给燕王朱棣上位铺路,朱高煦特地花心思编了两句特殊的谶语放进了预言之中。 一句是有关朱标病逝的预言,即“嵩山君回归天界复神位”。 朱标属羊,羊的神话别称又叫嵩山君,这预言把朱标比作神仙下凡渡劫。 此预言在未来可以起到宽慰朱元璋的作用,淡化他痛失爱子的悲痛,让其不至于失去理智而大开杀戒。 另一句是关于朱棣当立为太子的预言,即“秦殒晋落燕南飞化金龙”,其意是秦王、晋王殒落,北方的燕王来到南方的京城继位成真龙天子。 朱元璋不愧是名留青史的开国皇帝,精力旺盛异于常人,半夜未睡却依旧干劲十足,他见朱高煦写完了良策与预言,便下令让后者赶快睡觉,好养足精神,待醒来后回答他的问题。 朱高煦被朱元璋一惊一乍折腾的不轻,又写了半夜的文稿,难免有点困意。 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赢得朱元璋的好感,朱高煦抖擞精神,铿锵有力的说道:“皇爷爷不睡,孙儿不敢睡!” “好,不愧是咱的乖孙儿!既如此,你先吃些东西,咱一会问你。”朱元璋很是欣慰的笑道。 朱元璋高兴的翻阅着手里的文稿,萌生了将它列为仅供后世皇帝阅读的秘本的心思。 当然,他的这种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毕竟这治国之策可不是儿戏,自需要验证一番。 实际上,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他更希望这是真的,希望仙人入梦点化了朱高煦。 朱高煦填饱肚子后,与朱元璋开始了新一轮的问答。 在朱元璋问到“嵩山君回归天界复神位”、“秦殒晋落燕南飞化金龙”这两句预言时,朱高煦都是先做出了一副苦思冥想的姿态,然后再露出失落的表情摇摇头,最后告诉朱元璋他也不理解其意。 至于其他可能与朱元璋固有国策起冲突的良策解读,朱高煦也只是避重就轻,尽量不让朱元璋感到难堪,算是对现有国策的查漏补缺。 毕竟,朱元璋此时已经在位二十五年了,有些既定政策早已执行多年,若推倒重来,会有朝令夕改的嫌疑,这自然不利于大明王朝的稳定。 即便朱高煦说一半留一半,聪明绝顶的朱元璋心里也清楚,有些良策只能等新君上位后才好放手去干,他未来能做的不过是完善朝廷官制,并参照良策定下文武分立并重等利国利民的万世之法。 祖孙二人皆非常人,一直从下半夜聊到了天亮,若不是有近侍来报说太子求见,只怕朱元璋还会继续跟朱高煦聊下去。 朱元璋端坐御座之上,听了近侍的禀告后,回道:“让太子进来。” 朱高煦两世为人,自然是有眼色的,连忙言道:“孙儿困意难忍,请皇爷爷准许孙儿回去休息。” 朱元璋忽然笑道:“高煦,你心里想什么咱知道,咱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你就老老实实待在这,陪咱一起见太子。” 朱高煦不知朱元璋是试探还是另有打算,也不敢出言拒绝,只好乖巧的答应下来。 第4章 试探(下) “恭问吾皇圣安。” 朱标进来后正打算行礼,却被朱元璋一把扶住。 “这里虽是奉先殿,咱知道礼不可废,但你身体刚好,一点虚礼就免了。” “是。”朱标应声道。 朱高煦上前几步,面朝朱标,躬身行礼道:“拜见太子大伯父殿下。” 朱标点了点头,算是回礼。 他虽对朱高煦在此处心有疑虑,却不动声色,而是径直向朱元璋拱手行礼。 “爹,我今日收到一封匿名检举密信,有人揭发某位军中大将心怀不轨,似有不臣之心。” “标儿,你所说的军中大将,可是蓝玉?” 朱元璋压低声音,面无表情道。 朱标先是瞥了一眼退到旁边的朱高煦,见朱元璋点头,有些为难的答道:“正是。” 朱元璋抬手示意朱标坐到御座上,朱标犹豫了一下,见朱元璋执意如此,他便不再推辞,大大方方的走到桌后坐了下来。 后世认为朱标是华夏历代王朝之中权力最大的太子,朱高煦还有点怀疑。 现在见到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护与信任,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让一旁的朱高煦艳羡不已。 此情此景,让朱高煦觉得即便未来朱标病逝,他想推波助澜,甚至借预言来助朱棣上位,也绝非易事! 不过,他转念一想,若朱标病逝后其子嗣皆不成器或年幼,以朱元璋开国皇帝的身份,为了江山社稷,也断不会因为疼爱朱标而胡乱从其子嗣中择一人继承皇位。 换言之,想离间朱标与朱元璋的父子关系,迫使朱元璋废太子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破坏朱标子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对曾看过许多宫廷剧的穿越者来说,还是有操作空间的。 毕竟,朱高煦穿越到这个世界已经超过了十年,虽说他从六岁之后便在皇宫大本堂进学,但谁都能看出来他才能出众,深得朱元璋器重,想投效他的人自不在少数,何况他也有自己的得力心腹。 再加上,这一世的朱高煦太过耀眼,风头盖过了朱允炆太多,这让朱元璋内心深处对朱允炆的态度也有了转变。 “高煦!?” 朱元璋见朱高煦眼神迷离,似有困意,于是喊了一声。 “孙儿困意难忍,一时心不在焉,有失威仪,请皇爷爷恕罪。” 朱高煦打了个激灵,赶紧解释道。 “别打岔,咱问你,你如何看待蓝玉不轨之事?” 朱元璋直视朱高煦,沉声问道。 朱标不知朱元璋为何一反常态询问朱高煦的意见,尽管朱高煦是公认的天才,但他只是朱棣的儿子, 好在朱标年少时就被朱元璋允许参议政事,知道朱元璋这么做自有用意,倒也没有感到不满。 朱高煦应道:“请皇爷爷容孙儿思索一番。” 朱元璋点了点头。 朱高煦眉头一皱,陷入了沉思状态。 据他所知的史书记载,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最早隶属常遇春帐下,因作战勇敢,所向皆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后又累功受封为永昌侯。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统军北伐大获全胜,此战共俘获了元帝次子及妃、公主等数万人,还有大量牲畜,并得到北元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蓝玉也凭借此次战功,被晋升为凉国公。 在蓝玉沾沾自喜的时候,锦衣卫秘密将其私占掠获的珍宝、驼马,并将元帝妃子据为己有的事情上奏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大怒道:“蓝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 但蓝玉还不知收敛,居然在北征回来,夜至喜峰关,在关吏尚未及时开关放行时,纵兵破关而入。 喜峰关是一处战略关口,历史上明末黄台吉便是绕道喜峰口之后直插北京城,此等重要关口若夜间遇到军队扣关,无论怎样盘查都不为过。 但蓝玉却狂妄到纵兵破关,这绝对是骄狂跋扈,目无法纪,以朱元璋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岂会罢休? 朱元璋既然询问蓝玉之事,怕是起了处置蓝玉的心思。 考虑之后,朱高煦便开口说了一番话。 “皇爷爷,孙儿觉得凡事要讲究证据,既然有人匿名揭发凉国公,何不派人秘密收集其罪证?况且,若他真有不轨之心,必然有着大量党羽。未免狗急跳墙,可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将其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他说到此处,话锋一转,面朝朱标与朱元璋,拱手行礼,又接着说了下去。 “当然,太子大伯父与凉国公有亲,至于究竟该如何处置凉国公,孙儿认为还是当由太子大伯父与皇爷爷决断。” “标儿,你意下如何?” 朱元璋望向朱标问道。 朱标脸上尽是忧郁之色,他刚才听了朱高煦所言,隐约觉得朱高煦的意见可能就是朱元璋的意思。 此时听到朱元璋询问,他当下欲言又止,最后却是叹了口气,道:“我听爹的。”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安慰道:“标儿,此事先搁到一边,你要注意身体,无需为这破烂事劳心伤神。” 见朱标点头,朱元璋遂侧过身,意味深长的看着朱高煦道:“高煦,你先下去。” 朱高煦施礼道:“孙儿告退。” “标儿,你知道咱为何让高煦议事么?” 朱高煦离开后,朱元璋露出一副神秘兮兮的表情,看着朱标问道。 朱标直言道:“孩儿不知。” 朱元璋微昂下巴,示意朱标看看桌面正中放着的文稿,后者会意,拿起文稿便开始翻看。 “好,太好了!我读过上千篇朝臣策言,还从未见过像这样精练无比,直指根本的治国理政之方略!” 之前朱标刚坐下时,虽看见了文稿,但并没有多想,以为是寻常的文书,如今读了数页,便惊为天人,忍不住夸赞。 “嗯。”朱元璋颔首应了一声,负手而立道:“不错,这策言的确不一般。” 朱标边读边兴奋的说道:“我以往跟着爹学习理政,感悟颇深,有许多心得,曾尝试归纳提炼出几篇治政方略来,可每次成文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东西。今日见此策言,我觉得甚合心意!” 朱元璋面无表情道:“标儿,你可知此良策出自何人手笔?” “何人?”朱标陡然一惊道:“莫非是高煦?” “我近日身体不适,未曾考察诸位子侄的学业,但高煦的字迹我是认得的,此策言是出自他手不假。高煦幼时被誉为神童,能写出这般治国良策,却也合符情理。” 见朱元璋点头,朱标忍不住说出了心中的怀疑。 “不过,似高煦这般天纵之资,是否聪慧太过而近似妖耶?” 第5章 不符合常理 “你说的不错,这事还真有些蹊跷。” 朱元璋感到头疼道。 “昨夜经咱逼问,他说有仙人入梦,传授了对未来的预示与治国理政之方略。” 说到此处,朱元璋指着朱标手里的文稿道:“你瞧瞧后面,有高煦所写的预言。” 朱标越看越惊讶,他在诸多预言里发现了“蓝玉谋反”四个字! “爹,高煦打小来到宫里学习,与其他诸王子一样,未曾离开过京城,更不知民间疾苦,平日里与诸王子共同生活,从未接触过治政方面的名家,按常理,他不可能写出这种策言。” 朱标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虽也听说过神怪志异,但眼下却是平生第一次遇到似是神仙点化的奇闻,难免心生怀疑。 他看似忠厚温文,可骨子里的狠辣果决与朱元璋一样,绝不会轻易相信神鬼之说,怀疑朱高煦受人指点,便在情理之中。 朱标外柔内刚、外儒内法的性格特点,乃是明初很多官员的共识。 毕竟,这并不妨碍他拥有仁孝的名声。 否则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仅靠父母的疼爱与信任,就能坐在太子储位上,替杀伐果决的开国皇帝处理政务二十多年? 朱元璋在桌前来回踱步,寻思道。 “但你手中文稿,是咱看着他亲笔所写,咱在正文旁添加的注解,也是咱问他答的结果。” “爹一向厌恶神鬼之说,更严令禁止,可天下间的事总有无法解释的存在,奇人异士亦非罕见,自古便有之。若真是神仙点化,又该如何?”朱标冷冷的皱眉道。 “若是真的,那倒更好。咱老朱家能得神仙庇佑,可见是天命所在呐!” 朱元璋笑道。 “只要利于大明江山的稳定,利于咱老朱家治理天下,何论真假?” 说到此处,他话锋一转,望着朱标道。 “当然,此事咱会命锦衣卫暗中调查,你让允炆、允熥近期多亲近高煦,他们在一起读书,都是少年心性,若是高煦撒谎,定会露出破绽。” 朱标疑道:“爹既然打算裁撤锦衣卫,为何又再度用之?” 朱元璋叹息道:“咱虽下旨废了锦衣卫的各种刑具,但锦衣卫监听臣僚、监视百官的职能,咱暂时还得给以保留,否则咱不是成了瞎子、聋子?” 朱标很清楚,朱元璋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便是收回锦衣卫抓捕臣僚的权力,至于让朱元璋完全废除锦衣卫,暂时还难以实现。 朱元璋见朱标仍有疑虑,遂解释了一番。 “标儿,你收到的匿名揭发信,正是锦衣卫密探的功劳。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若无锦衣卫充当天子耳目,只怕咱无论如何也察觉不到蓝玉的不轨之心。” “爹。”朱标下意识站了起来,低声劝道:“蓝玉毕竟是常氏(朱标原配)的亲娘舅,可怜常氏早逝,能否饶蓝玉一命?” 有些话,旁人对朱元璋说不得,但身为太子的朱标却不得不说,否则如何维系他的仁孝之名? “咱又没说要杀他,你替他求个什么情?” 朱元璋示意朱标坐下,同时微微一笑道。 当初,他觉察到蓝玉骄横跋扈,对朝廷不满之后,已解除其兵权。 这段时间,蓝玉一直赋闲在家,朱元璋召开的许多朝会也没有传唤他参加的意思,算是对其警醒敲打。 “何况,他眼下不是还未谋反么?好了,此事以后再论,咱现在要跟你商量另一件事。” 见朱标重新安坐,朱元璋负手踱步道。 “大明立国以来,为了获取马匹,稳定西北,遂施行茶马政,即用茶叶换取西北外番人的马匹,故而茶叶一直是朝廷的财政收入之一。” “然而,自洪武二十年以来,朝廷来自茶叶的收入不增反降,咱立法规定私贩茶叶至关外者死罪,但仍有大量商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犹如韭菜,割了一波又冒出来一波。” “且不说高煦所言之真假,咱读了六大良策深受启发,决定试一试其中方略,来治理茶马政。” 朱标自小聪慧,深得朱元璋喜欢,他刚才看过六大良策,再结合朱元璋所说,基本能猜出朱元璋的打算,遂开口道:“爹是计划成立皇家商行,由皇亲国戚牵头,组织一批商人专门负责贩卖茶马?” 朱元璋欣慰道:“古人云:‘知子莫若父’,咱觉得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叫‘知父莫若子’!” 他倒不怕被人说与民争利,因为茶马政本就是朝廷国策,设立皇家商行只是相当于成立一个由朝廷授权专门负责茶马贸易的商团,谁敢多嘴置喙,怕是脖子痒了! “京城皇亲众多,不知爹可有合适的人选?” 朱标见朱元璋心情不错,看样子暂时是真不打算处置蓝玉,暗暗松了一口气。 “你觉得何人可担此重任?”朱元璋不答反问道。 朱标试探性的说道:“既然我少年时可以跟在父皇身边学习国事,那么为何不让提出良策的高煦试一试呢?!” “你是皇太子,他是皇孙,如何能比?” 朱元璋暴脾气上来了,大喝道:“简直胡闹!” 朱标并不害怕朱元璋的脾气,只是不卑不亢的应道:“爹别生气,我觉得,既然良策出自高煦,那此事就该让他参与其中,即便不以他为主,也得让他做一个经略建言策划之人,以此来验证他有无实际的治政才能。” 见朱元璋没有开口否决,朱标继续说道:“至于明面上的皇亲国戚,我意以驸马欧阳伦为首,四妹(安庆公主)近期一直在为欧阳伦谋求合适的差事。” 朱元璋兴致盎然道:“哦,竟有此事?” “爹也知道,欧阳伦颇有才华,而且十分孝顺,民间风评不错,或许爹可以见一见他?”朱标答道。 朱元璋点头道:“好,就照你的意思办,明天让欧阳伦来见咱。” 顿了顿,他吩咐道:“至于成立皇家商行之事,咱可以让高煦做出谋策划之人,但你得参与其中,替咱把控全局!” “是。”朱标面露深沉之色,躬身应道。 —————— ps:新书幼苗成长需要守护,希望大家能够投票、收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