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易中海是我舅舅》 001:去投奔你舅舅吧! 1957年12月7号,大雪。 陈家村内,一间被大雪覆盖的简陋房屋中。 刚刚穿越过来的陈安和皱着眉头的看着钉在墙上的一本破旧日历。 脑海中一阵刺痛传来,陈安和努力梳理着原主混乱的记忆。 足足过了十几分钟,陈安和才缓缓回过神来。 对于自己此时的现状,陈安和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这个身体的原主也叫陈安和,今年十四岁,农村户口,住在石门市井陉矿区陈家村。 父亲四年前参加野猪狩猎队,遭遇到了野猪群的围击,不辛身亡。 50年代初期,农民翻身做主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同时也开始大规模开荒,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着一切。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野生动物的领地被不断压缩,为了求生,它们只能和拿着刀枪棍棒的人类争夺生存环境。 于是,无处栖身的野牛、野猪开始闯进农民的庄稼,它们肆意啃食、践踏,导致很多人年年颗粒无收。 既然如此,那人们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彻底干净地除掉它们。 为了鼓励更多人上山打猎,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制度:打死野猪一只,奖励谷物一斗;打死野牛一只,奖励谷物两斗。 重赏之下,各地猎手纷纷上山,拿出看家绝活布下无数陷阱,争抢着杀死野生动物。 当时陈安和正是半大小子吃垮老子的年纪,面对这重赏之下,陈父毅然决然的拿起武器参加狩猎队。 谁知这一去,便是天人永隔。 父亲死后,母亲遭受打击,重病一场,躺倒在病榻之上。 年仅九岁的陈安和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承担起家里的四亩良田,起早贪黑的干活,照顾病重的母亲,来撑起整个家。 也许是太过劳累,也许是太过饥饿。 昨晚上整个人大病了一场,昏死了过去。 这才有了陈安和的穿越到来。 陈安和抬起瘦弱的手揉了揉太阳穴,饥饿的身躯缓缓地起身。 屋外大雪纷飞,借着昏暗的光线打量着屋内四周。 发黄的墙面、简陋破旧的家具、漏洞的屋顶、布满蛛网、落尽灰尘、屈指可数的几件摆设、空荡荡、狭窄、阴暗。 陈安和缓缓走到大立柜前。 立柜约有一人多高,三开门,中门带镜子。 根据记忆中得知,这立柜是当初父亲娶母亲的时候找木匠做的。 柜门上的镜子映照出一个浓眉大眼,脸色苍白,头发枯燥干黄蓬乱的青年。 身上穿着一件厚棉袄,衣服上针脚细密的链接着一块块补丁。 “这家庭条件,真够难搞的!” 一股饥饿感悠然而来,陈安和揉了揉肚子,推开房门来到厨房内。 陈安和家足有一百多平方,被隔成了两室一厅,小的房间住着他自己,大的房间住着母亲。 客厅内砌着一个灶台,平时煮饭做饭都在客厅里。 陈安和走到面缸前,掀开用高粱梃杆和麻绳做成的盖顶,搜寻了一番,将剩余的玉米面全部倒了出来。 加水,揉捏成面团,陈安和熟练的操作着。 等待着上锅蒸熟的时间,陈安和来到了母亲易红梅的房间内。 病榻上的易红梅已经骨廋如柴,面色青黄,在看到陈安和走进来后,艰难的扯出一个微笑。 看到这个微笑,陈安和眼眶不自觉的红了起来。 这一幕,让他想起了前世重病在身,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死亡到来的母亲。 当时,她也是露出了这样的微笑。 陈安和连忙来到床边,柔声道:“妈,好些了吗?” 易红梅艰难的说道:“好多了,妈没事的。” 陈安和知道她是在安慰自己,顺应道:“嗯,我就知道妈一定会好起来的。” 易红梅点点头,颤颤巍巍地抬起手,放置在陈安和的脑袋上。 “安和,妈对不起你。” “是妈妈拖累了你,你本可以像其他小孩那样,无忧无虑的玩耍,上学堂,学知识,是妈妈对不起你。” “妈” 易红梅打断了陈安和的话,继续说道:“安和,去京城吧,去找你舅舅。” 陈安和闻言,疑惑道:“我还有舅舅?” 在陈安和的记忆中,易红梅没有娘家人,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舅舅。 易红梅点头说道:“其实你是在京城出生的,46年的时候,指示下达,上面决定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消息一出,我就和你爸爸带着你回到了他的老家石市。” “当时我和你爸就想着回到石市分一块地,种植粮食,还有建房。” “谁知道没两年,城乡二元化来了。” “53年人口普查的时候,陈家村也建立起了户口登记制度,所以我们就都落户到了这里。” “当时我和你爸也没想过要回去,落户在农村就农村吧,在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谁曾想会像现在这样。” 陈安和闻言,也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种事情谁能预料得到的。 即使当初两人想要回去也基本回不去。 根据陈安和所知道的,从53年开始就取消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将“未按计划入城”的农村人口划入“盲流”。 又根据各个时期“盲流”的入城规模和数量,采取从“劝止”到“制止”的政策。 达到限制“盲流”入城的效果。 所以即使当初两人选择回去京城,也会遭受到劝止甚至是制止。 “如果当初我和你爸不选择回来,那就好了。” 易红梅喃喃自语,她此生最为后悔的就是这一件事。 当初如果不选择回来,她老公也不会去参加野猪狩猎队,她也不会重病缠身只能病榻在炕上。 安和也不用小小年纪就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每每看到自家孩子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的时候,易红梅就心痛不已。 易红梅突然紧握住陈安和的手,轻声叮嘱道:“安和,听妈妈的,去京城,去投奔你舅舅,他叫易中海,住在南锣鼓巷95号!” ps:四合院新书,戾气不重,喜欢的可以多多支持! 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求各种数据支持!!! 002:道德天尊是我舅舅! 易红梅终究还是没有熬过这个冬天。 在交代完所有事情之后,便撒手人寰而去。 三天后。 陈安和操办完母亲的葬礼,变卖掉家里的资产,背着一个包裹,来到村大队。 找到村支书开完介绍信后,陈安和便踏上了去京的路上。 来到火车站后,陈安和出具介绍信,买了一张从石市到京城的火车票。 站在简陋的站台前,陈安和深呼吸了一口气,呢喃道:“没想到这里是情满四合院的世界。” 在易红梅口中得知自己的舅舅叫易中海,住在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的时候,陈安和就明白,他这是穿越到了一部年代剧《情满四合院》的剧情世界。 前世陈安和是一个小说迷。 在他穿越前,不少小说网站都刮风起一股‘四合院’风潮。 陈安和在看了一部之后,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为此他还特意去看了这部狗血的年代剧。 说是《情满四合院》,可用‘禽满四合院’来称呼才是最为贴切的。 道德天尊易中海,官迷家暴刘海中,算盘精阎埠贵,小人许大茂,寡妇舔狗何雨柱,亡灵召唤师贾张氏,白莲花秦淮如等等 一群人,围绕着养老的标签,却做着不干人事的剧情。 而陈安和的舅舅,正是道德天尊易中海。 易中海是第三轧钢厂的八级钳工,每月工资高达99元,却无儿无女。 为了自己以后的养老,算计了主角何雨柱一辈子。 在得知易中海是他舅舅的时候,陈安和想都没想就要来投奔他。 俗话说的好,娘亲舅大,外甥(侄子)门前站,不算绝户汉。 易中海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算计何雨柱,还不是担心被吃绝户。 何雨柱和易中海又没有血缘关系,谁能百分百肯定何雨柱能帮他养老。 现在有了陈安和的出现,还有谁能比他更合适的养老对象吗? 答案是肯定没有的。 对于给易中海养老,陈安和也是秉持着赞成的态度。 自己父母双亡,投奔舅舅。 吃舅舅,用舅舅的,如果陈安和不给易中海养老,那脊梁骨都要被人戳烂。 而且给易中海养老,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一来,陈安和现在父母双亡,还是未成年,法定监护人就只剩下易中海。 户口可以迁移到易中海这个户主上,也就代表陈安和能拥有京城户口。 二来,易中海身为八级钳工,每个月99块工资加上补贴,妥妥的破百大户。 在京城四合院有一间房,有退休金,有医保。 只要陈安和给易中海养老,这些财产早晚都是他的。 在过个几十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资产啊。 三来,易中海作为轧钢厂八级钳工,街道办提点的大院大爷,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街道,都颇有人脉。 有了易中海做靠山,陈安和绝对可以算得上四合院的‘太子爷’。 在原剧中,何雨柱背锅偷鸡,绑架许大茂,破坏夫妻关系等等的罪状,没有易中海在背后给他做靠山,何雨柱早就锒铛入狱了。 何雨柱能在四合院这么嚣张,背后就是有易中海是聋老太太做靠山。 这种种因素加起来,陈安和想不出有什么不给易中海养老理由。 至于易中海会不会像算计何雨柱一样算计自己。 陈安和觉得不会。 一个是亲外甥,一个是领居,两者能混为一谈吗? 即使何雨柱这个邻居是他从小看到大,而陈安和这个亲外甥是半路杀出的。 可终究亲疏有别,有血缘关系这层因素在,何雨柱再怎么样都是比不上陈安和的。 “呜呜呜~~~ 就在这时,一声长长的汽笛鸣过后,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 火车停稳后,个个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工夫,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 有急匆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来整顿行李的,还有垫着脚尖在大声呼喊寻找同伴的,站台上属顿时热闹非凡。 陈安和也紧紧的拿捏住自己的随身物品,进到火车内。 包裹里有着陈安和两件衣服,一些干粮和几本书籍外,还有父亲母亲的死亡证明书,户口簿。 变卖田屋的钱和票都在陈安和的裤带里。 后世的高铁不仅快捷,还十分舒适。 别的不说,一进卫生间,设施现代,干干净净地,没有异味,也没有秽物。 很多时候,觉好像还未睡够,就到终点站了,拉起行李箱下车。 而这个时期的绿皮火车则是另一幅天地。 拥挤是铁皮火车的特质,火车之拥挤令今人不能想像。 陈安和进到车厢内,就看到头顶上行李架上睡人,座位底下睡人,连窄窄的座位背上也有可能躺着一位半睡半醒的人。 陈安和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包裹,找到一处人较少的过道处坐了下来。 即使眼皮犯困,也不敢眯着,生怕醒来东西就不见了。 这个时期治安形势严峻,警力有限,旅客急于赶路,遭遇小偷小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甚至有的火车上还遭遇大抢劫。 幸运的只是损失了钱财,不幸的那就连命都交代在火车上。 闲着无聊,又不敢睡觉,陈安和从包裹里掏出一本书。 书本的材质使用稻草半料浆纸做的,书籍页偏黄,有杂点的黑斑。 这是一本初级中学的代数课本。 代数其实也就是数学。 陈安和津津有味的读着,他今年十四岁,已经是上初中的年纪。 只是家庭遭遇突变,才无奈退学。 等到了京城投奔易中海后,陈安和还是想继续读书。 不说他现在才十四岁,无法进厂,这个时期又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整天闲着无事,陈安和自己都受不了。 考大学就算了,时间来不及。 假设陈安和明年进入初中,在初中就得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 这一轮下来,已经是十年了。 那时候已经起风了,陈安和只能下乡。 不过考中专还是来得及的。 到中专毕业也就六年的时间,到时候也就63年,分配好工作后,到时候就不用下乡。 【叮,数学等级提升,奖励十斤全国粮票,十斤京城肉票!】 ps:四合院新书,戾气不重,喜欢的可以多多支持! 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求各种数据支持!!! 003:到达京城,无轨电车! 【叮,数学等级提升,奖励十斤全国粮票,十斤京城肉票!】 【奖励已收入系统背包,可随时提取!】 突如其来的机械声在陈安和脑海中响起,陈安和当即一惊,随机立马定住心神。 穿越这种离谱的事情都发生了,那拥有专属的金手指也不足为奇。 陈安和立马在脑海中沟通系统,却没有得到回应。 他尝试提取刚刚的奖励,手心瞬间出现一张十市斤的全国粮票还有一张京城肉票。 发现系统的真实性后,陈安和立马将两张票收入系统背包。 人多眼杂,还是谨慎点好。 经过摸索之后,陈安和也搞明白这阅读系统的功能。 和极速版今日头条阅读文章获得惊喜奖励差不多。 只要认真的阅读书籍文章就能获得系统的奖励,但必须认真阅读,不能随便翻阅,一目十行,这是不被系统所认可的。 而且阅读难度越高的书籍或者文章,奖励也会更加的丰富。 同一本书籍或者文章重复阅读超过十次,奖励就会大打折扣,十次过后,便不会再有奖励。 这是陈安和实验得知的结果。 每一次阅读代数课本,奖励就会变少,十次之后,系统没有再给予奖励。 搞明白了系统的功能后,陈安和在心里默念打开系统。 瞬间,陈安和眼前浮现出一个只有他能看到的淡蓝色的虚拟光幕, 【阅读系统】 【陈安和】 【14岁】 【数学:2级(500/2000)】 【语文:3级(2050/5000)】 【英语:4级(7800/10000)】 【物理:2级(1050/2000)】 【计算机应用:4级(8000/10w)】 【电工与电子技术:4级(1w/10w)】 【机械制图cad:4级(7w/10w)】 待提取奖励:十市斤全国粮票x3,十市斤京城肉票x2,大团结x3。 注:所有分类等级最高为6级! 虚拟面板上的信息,让陈安和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面板上的技能等级大部分都是他前世带来的。 陈安和前世是一名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的大三学生,所以大部分四级的技能都是有关机械工程的。 而其他的二级三级的技能,都是他曾经学过的知识,只是没有温故而知新,导致知识退步了。 按照虚拟面板上给予的等级。 陈安和大致能理出所属等级代表的层次。 例如一级代表的自然就是入门水准。 二级,差不多应该是初中水准。 三级,对应的是高中水准,也就是理论上的增强,某些初中教科书只需要初步理解和定性研究,而高中则需要深入的理解和定量研究。 四级,对应的自然就是大学水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高度专业性、与实际应用或学术研究结合的知识。 五级,对应的应该是研究生水准,从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这个阶段等级最大特色。 到了这一阶段,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 而最高等级六级,在陈安和的理解中,这一等级已经发生了质变。 开创出全新的认知领域,或者颠覆某个领域的认知。 其成果是确定的,可以通过验证的,因而被人们广泛相信的。 比如:几何原本、群论、万有引力定律、热力学定律、质能方程、进化论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认知基础,创造者有:巴斯德、欧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等等这一类人。 这一等级,已经和前面五大等级分隔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 想要达到这一领域,可想而知有多么艰难。 现在陈安和所学习的知识中,等级最高的是机械制图cad,而在这没有cad的年代,陈安和这个技能将会大打折扣。 而且想要在这个年代提升这个技能,也是难如登天。 现如今这个年代,新国还不是后世的工业大国,我国在工业这一条路上还处在摸索的阶段。 大部分的工业机械都仰仗着进口。 而再过两年,西方国家将对新国实行技术封锁,所以在这个时期,想要获取这方面的高端知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要突破四级的限制,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 “轰隆隆~~~” “呜呜呜” 鸣笛声打断了陈安和的思绪,京城前门站到了。 陈安和拿好包裹,望向窗外,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由得咽了咽口水。 陈安和在看四合院的时候就查过一些这个年代的数据。 之所以记得前门火车站,是因为第一次国庆十大工程中,就有京城新火车站的建立。 新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来京城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1958年每天在这里坐火车、下火车的客人就超过了3万人。 所以前门火车站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前门火车站的候车厅面积太小了,许多人候车的时候甚至都排到了马路上、广场上,这无疑是对交通不便利的。 因为这一点,所以在今年的夏天,京城新站开始启动。 现在看到这站门前密密麻麻的人群,陈安和才不由得被震撼到了。 这场面,完全可以和后世春运火车站一比。 而这只是前门火车站每天都会有的场景。 走下火车,陈安和从人群中挤出来,打听好南锣鼓巷怎么走后。 陈安和踏上了前往南锣鼓巷的无轨电车。 56年的时候,汽车修配厂三分厂就制造出了两辆‘京一型’的无轨电车。 选用了国产“解放”汽车ca-10型底盘,车身结构吸取了进口客车斯柯达骨架大梁的优点,在国内第一次采用了全金属承载结构,使车身具有整体性好、强度高、寿命长等优点。 电器设备上主电机选用了复激式直流60千瓦电动机,操纵灵活,加速性能好,节约用电,可以载客70-80人。 车上的陈安和倍感新奇的打量着四周,这是一个时代的特色,让陈安和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ps:四合院新书,戾气不重,喜欢的可以多多支持! 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求各种数据支持!!! 004:四合院,我来了! 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门口。 陈安和挎着包裹,站在门口打量着这座三进四合院。 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 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长的后院。 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宅人可以经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 很多四合院的小说都认为这座三进四合院是清朝时期某个王爷的府邸。 这说法简直是扯淡。 王爷的府邸才是一座三进四合院,那么这个王爷简直一点排面都没有。 在陈安和看来,这座三进四合院最有可能的来历是解放前的某位资本家的资产。 解放后或是被收为国有,或是那位资本家捐献出来,归属到了街道办,再由街道办分配住户。 这可能性比较大。 陈安和的舅舅易中海便是住在这座四合院的中院东厢房。 往后推几十年,这座四合院没有上亿是拿不下来的,一间房再怎么说也得值个几百万。 “小伙子,你找谁?” 就在这时,一名约莫四十多岁的中年大爷走出大门对着陈安和询问道。 陈安和闻声望去,眼前这精瘦大爷带着一双缠着胶布的眼镜,穿着一身褪色的棉袄,头顶上还带着一顶黑色的小毡帽。 陈安和一眼就认出,此人正是这四合院的三大爷,算盘精兼门神阎埠贵。 “这位大爷你好,我想问问易中海是不是住在这里?”陈安和故作不知情的问道。 “我们院里是有一位易中海,小伙子你和他是什么关系?” 听到是来找易中海,阎埠贵脸上明显闪过一丝错愕的神情。 眼前这小伙子一身打满补丁的衣服,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这穿着打扮,大概率是从农村来城里投奔亲戚的。 这两年来倒是不少见这些事。 可易中海有亲戚吗? 他不是绝户吗? “易中海是我舅舅。”陈安和说道。 “什么?”阎埠贵瞬间瞪大了眼睛,不确定的问道:“你是老易的外甥?” “他不是” 阎埠贵是解放后才落户南锣鼓巷辖区的街道办,分配到这四合院的。 他住进来的时候,易中海已经是住在这里了。 这么多年来,就没有见过甚至是听说过易中海还有亲人的存在。 阎埠贵包括四合院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易中海他易家已经断了传承了。 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一个亲外甥了? “小伙子,你确定你舅舅叫易中海?”阎埠贵追问道。 “是的大爷,我确定。”陈安和点点头道。 “既然这样的话,你跟我来吧。” “你舅舅现在还在轧钢厂上班没在家,你舅妈在家里。” 阎埠贵招了招手,让陈安和跟在他的身后。 来到中院,阎埠贵走到易中海家大门前,敲了敲门,“一大妈,你快点出来,你家老易外甥来了。” 阎埠贵的声音不小,正在中院内洗衣洗菜的大妈们都听得一清二楚。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阎埠贵身后的陈安和身上。 “我刚刚没听错吧?三大爷说那小子是一大爷的外甥?” “你没听错,我也听到了。” “这一大爷不是无亲无故吗?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外甥?” “谁说一大爷无亲无故的,他还有一个妹妹呢。” 一名大妈出声道,她是这院子里的老住户了,以前的时候还见过易红梅呢。 “一大爷还有妹妹啊?” 几位大妈顿时起了八卦之心,纷纷打听起来。 “一大爷妹妹叫易红梅,以前也是住在这院子的,46年的时候,不是土改分地嘛,易红梅就和他丈夫回老家去了。” “后面就没再回来过,所以你们这些后来的才不知道一大爷还有个妹妹。” 听到这番话,几位大妈这才了然,随即又讨论起来陈安和到此来的目的。 经过一番争论,几位大妈共同认为,陈安和此次到来,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是知道易中海绝户,让外甥来吃舅舅绝户来了。 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不少见。 为惦记这个‘绝户’家庭的财产房产,就会想出各种层出不穷的办法,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各种阴谋诡计,来算计对方。 并且做出这种事情的人,往往就是这个家庭最近的亲人和族人,一般都是以兄弟姐妹,侄子外甥,这种关系居多。 尤其是这种‘绝户’家庭,一旦男人先去世的话,一个女人根本撑不起起来家庭,就会被族人们欺负,家庭财产被瓜分的一干二净,而女人没有反抗之力,只能是无奈走上了绝路。 几位大妈在这边小声的议论纷纷,另一边的一大妈也闻声开门走了出来。 “他三大爷,你刚刚叫我有什么事情吗?” 一大妈看向阎埠贵问道,她刚刚正在烧火准备做饭,没听清楚阎埠贵说的话。 “他一大妈,你看看这位是谁。” 阎埠贵呵呵笑着,指着身旁的陈安和说道。 “你是?”一大妈打量起陈安和,面相上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 陈安和知道一大妈认不出自己,毕竟当时他刚两岁就被带到石市了,这么多年不见,怎么可能认得出来。 陈安和连忙站了出来,自我介绍道:“舅妈,我是陈安和,我妈妈是易红梅。” 一大妈听到陈安和和易红梅两个名字,顿时心头一震。 记忆犹如潮水般涌现出来。 “你是安和?” 一大妈抱住陈安和的肩膀,左看看右看看,越看越和记忆中的陈安和的相貌重叠起来,整个人激动不已。 不怪一大妈激动,要知道陈安和断奶之后,都是她在照顾着陈安和,一直到他两岁的时候被易红梅两夫妻带走去石市。 那个时候,她是将陈安和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在照顾。 陈安和被带走的时候,她伤心的泣不成声。 此时再看到陈安和这熟悉的脸庞,一大妈忍不住眼眶红润起来。 ps:四合院新书,戾气不重,喜欢的可以多多支持! 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求各种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