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文——始计第一 原文:【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一精一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一惑 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一团一 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孙子兵法》译文——作战第二 原文:【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译文:【作战第二】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一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孙子兵法》译文——谋攻第三 原文:【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一交一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一温一 ”字“氵”旁换“车”旁。 译文:【谋攻第三】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一交一 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一交一 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一精一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孙子兵法》全文——军形第四 原文:【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军形第四】 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一交一 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一交一 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一交一 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孙子兵法》原文——兵势第五 原文:【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一江一 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一弩一,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译文:【兵势第五】 治理大军一团一 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一团一 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一交一 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一江一 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一弩一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一弩一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一团一 ,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一交一 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兵法》全文——虚实第六 原文:【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虚实第六】 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一精一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啊,一精一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一交一 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一交一 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一交一 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一交一 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一交一 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一交一 战的地点,又预知一交一 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一交一 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一交一 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一交一 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孙子兵法》白话文——军争第七 原文:【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一交一 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一交一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陰,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军争第七】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一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一精一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十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txt——九变第八 原文:【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一交一 ,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九变第八】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一交一 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一交一 ,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一精一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所有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孙子兵法》在线阅读——行军第九 原文:【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一交一 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陽而贱陰,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一精一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译文:【行军第九】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一江一 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一江一 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一江一 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一江一 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陽之处,避开陰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一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陽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一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陰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一交一 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孙子兵法》电子书——地形第十 原文:【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地形第十】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陽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陽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一精一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所以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兵法》翻译——九地第十一 原文:【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一交一 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一交一 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一交一 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一交一 ,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一交一 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一交一 地吾将谨其守,一交一 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一交一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一交一 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一交一 ,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一女 ,敌人开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九地第十一】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有散地、轻地、争地、一交一 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一交一 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一交一 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一交一 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一精一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一团一 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一团一 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象一弩一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一交一 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就要保障军粮供一应;在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十迫就会拚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一交一 ;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一交一 ,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一女 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孙子兵法》译注——火攻地十二 原文:【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火攻第十二】 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孙子兵法》注释——用间第十三 原文:【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騷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用间第十三】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一精一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一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一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怎一个“装”字了得 近段时间略有闲暇,认真研读了一次此书,以下是读书笔记,多为个人的一些零散思考,年青阅浅,如有不当,敬请辩驳。 一、“兵者,诡道也。” 诡道,感觉好神秘莫测,读到这个词,让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陰谋诡计”,不禁一颤。 俗话说:“兵不厌诈”,李零先生编的《孙子兵法》的注释本就用到了“兵以诈立”一词。 细细想来,无论是“诡”还是“诈”,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有“欺骗”的意思,名不正,言不顺,难道用兵之道就是“欺骗”吗? 百度了一下,相当的一精一彩! 施之华教授认为,“‘诡道’,指欺诈、多变的方式。‘兵者,诡道也’,意为:用兵作战的方式在于变化莫测。” 黄柱华先生指出,“诡”即“非常”,“诡道”即“非常手段”。 史美珩先生认为,“把孙子的‘诡道’仅仅说成是‘诡诈’‘陰谋诡计’是不合适的”。 黄朴民教授“诡道”解为“诡诈、谲变得行为或方式”。 钮先钟先生则提出,“‘诡道’并非特定名词,只是表示一种随机应变、毫无常轨的形式”。 (出自:http://blog.csdn.net/yeu0504040/archive/2008/11/28/3405605.aspx) 我个人认同施之华教授的观点,诡道,确实有一种“欺诈”的涵义,但“诈道”和“诡道”本身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明騷”,一个是“暗贱”。 “诈道”感觉更“陽”一点,虚张声势;“诡道”感觉更“陰”一点,深藏不露。 “明騷”易躲,“暗贱”难防啊! 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读到这一段,我就想到一个现代词,叫“装逼十”。装逼十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 装逼十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的保护自己,让竞争对手放松警惕。而装逼十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示之不能”和“示之不用”就好比是在对老虎“催眠”,麻痹老虎;而“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则是在“调虎离山”。 怎一个“装”字了得! 三、“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先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立即乘胜追击,一剑封喉。 读到这段让我想到最近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里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投资项目“安全边际”的考虑。 我认为老格的考虑“安全边际”的思想其实就是要想办法使自己的投资“先为不可胜”,优先考虑可能遇到最糟糕的结果,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尽量规避,如果不能做到“先为不可胜”,就放弃这场“战争”。 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便是孙子最著名的“奇正相生,出奇制胜”思想。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无序的混沌之中却悄然有序,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复杂,我们的解决办法都可以想办法先找到其有序的部分,然后再去归纳总结无序的部分。 混沌便是一种“不确定”的世界,而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往往并不是“正”,而是“奇”。正合不可舍去,但奇胜不可小觑。 奇正相生,博大一精一深。 五、“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似乎觉得老子和孙子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家,而孔子顶多算一个伦理学家,而谈不上真正的哲学家。 儒家说“兵形如山”,我表示质疑。“舍身取义,浩然正气”的孟子固然可爱,但这绝非明智之举。 同样,无论是用兵还是做人,刚正不阿确实很让人敬佩,但这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勇。在智勇双全无法同时满足的情况下,为何不先考虑智呢? 六、“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对利害的权衡由来都很重要,但偏向于趋利和偏向于避害往往都是下策。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当双方都做出最利于自身的选择时,而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最优的。 那我们到底应当怎么来权衡利弊呢?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中,我想谁也不能对一件事十拿九稳吧。 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三思而后行。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借凤歌一席话,评孙子兵法。出自《沧海》 =================================================== 戚继光平生好武,但有闲暇,无时不在思索如何用兵,此时城郊野外,竟然遇上如此好事书生,与自己议论兵法,不觉心怀大尉,长笑道:“先生句句不离《孙子兵法》,却不知《孙子兵法》十三篇,字句虽多,当真中用的,却不过一句而已。” 那文士哑然失笑,哦了一声,说道:“照你这样说,除了这一句,孙武的盖世兵法,大多都是废话吗?” “戚某岂敢有辱先贤。”戚继光叹道,“只不过,孙武这兵法写出来,不是给他自己瞧的,而是给寻常王侯将相看的,这等人用兵的天分并非极高,所以孙武怕他们不懂,言辞务求一精一祥。若是依照那兵法所载,一板一眼,布阵行兵,就算是中人之资,也不会大败亏输,但如此拘泥呆板,却也不是常胜不败之发。自古常胜不败之法,无不想人之未想,行人之所难行,故而能每战必克,胜无侥幸,又岂会拘泥于兵法,死与言下?” 那文士笑道:“说得倒好听,但不知你说的那句兵法,是哪一句?” 戚继光微微一笑,扬声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我来举汉高祖解白登之围的例子: 汉高祖被匈一奴一围在白登(山西大同),一筹莫展。高人点化他,教他画了许多当时中国小姐的画像(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派人偷运到匈一奴一营里,给酋长老婆看,威胁说:“看看这些美人儿!看看这些小脸蛋,多标致啊!这就是我们老板要送给你家老公的礼品目录!她们来了,您老太的地位如何,您老太心里有数。为您老太计,还是说动您老公,赶快退兵吧。兵一退,当然礼品我们就留着自己用了!”酋长老婆是何等聪明人,她岂能平白替老公“选美”?于是,一夜 之间,局势全变,匈一奴一退兵了。 原来美人计还可以这么用!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与机会成本 最近看到历史频道解读孙子兵法的节目中讲,较之传统上攻城掠地,殊死杀伐以求威名荣耀,类似象棋的战争理念,孙子兵法更像在下围棋:一盘棋,表面看去风起云涌,实际上却可以不杀一子,以最小的消耗寻求最大的利益。Allinall,SunTzucarednothingbutvictory 于是赶紧上网弄了本武宫正树写的入门教材,企图重拾年少时半吊子都算不上的爱好。按先前的印象,作为所谓“宇宙流”的开创者,此公下棋可谓大气磅礴,气象万千,不纠缠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旨在宏观构图,雄才伟略。一言以蔽之,我觉着哥们下棋应该和Moon乱矿有一拼。 不想这实在是对大师的误解,书一开篇,武宫正树就指出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行棋时一味追求格局的宏大,而不是将既有子力分布所提一供的可能性纳入考量;这样一来,即便构筑起所谓的“大模样”,也会因为子力配置效率的低下,留给对手无数蚕食和打压“大模样”生存空间的机会。 多年来受主流商业逻辑的耳濡目染,渐渐把“机会成本”较之“沉默成本”在引导决策方面的优越视作当然。武宫达人的教诲可谓拍案惊奇。并非是说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不好——Don’tcryoverspiltmilk,防止我们因为一些无可改变的既成事实束缚住了手脚,而应当理智的专注于未来的诸多可能性,这样才有益于本就面向未来的决策制定。 然而一味强调机会成本,影响了我们对过去的态度。Don’tcryoverspiltmilk.Indeed.Neithershallweignoreit.不错,已经发生的无可改变,然而既然发生了也不该视而不见。牛奶撒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但这个事件本身提一供的可充分挖掘的意义绝不应该被我们的MovingOn所抹杀。武宫正树指出的行棋要充分利用先前的棋子分布,便是这种态度。落子无悔,此话不假。然而僵死的棋子,哪怕仅仅是败招、昏招,不仅有可能成为日后劫材,甚至为未来走势提一供呼应,或者作为配合大局的弃子选项也颇有裨益。 在这一点上,孙子兵法中讲得更为一精一妙:“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敌军派了间谍到我方来刺探军情,切不可出于气恼将他杀死,一定要以重金收买,开导魅惑,让他成为doubleagent,进而向原本的雇主散发假情报,协助我方实施反间计。 在孙子的眼中,任何事件都是鲜活而有价值的,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不因为无可改变而“沉默”。落下的棋子,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騷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决策者贪图不受历史羁绊的一时草率,万千家庭便生灵涂炭。 昨天听刀J*B述《天朝的崩溃》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两千年来东西方文明最大规模的一次接触,其胜败结局势必将主导后来整个世界的发展走向。 之后的历史也恰如其份的印证了这一点。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商业逻辑殖民了大半个地球,然而当我发现,西方人以近乎崇拜的语调诵读着我们烂熟心中却又不曾甚解的文本,当我站在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语言领略我们先祖的智慧时,不禁被孙子为黎名苍生之福祉计的觉悟所感动: TheartofwarisofvitalimportancetotheState.Itisamatteroflifeanddeath,aroadeithertosafetyortoruin.Henceitisasubjectofinquirywhichcanonnoaccountbeneglected.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这样的理念在两千年后仍有一丝机会挽救众生于水火。当拉姆斯菲尔德用不可靠的情报,怂恿布什跳进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鲍威尔说了这样一番话:“Ijustdon’tgetit,Mr.President,Idon’t.BecauseIamasoldier.AndI’dbemightysurebeforeIputyoungAmericanlivesatrisk.” 《孙子兵法》读后感——毛|泽|东深得孙子兵法之道 这几天看了毛|泽|东文选中关于战术战略的运用,其游击战术不少是《孙子兵法》的发挥。孙子兵法可与毛|泽|东的文章对读,当有更多体悟。 1.计篇:探讨了打仗时从如何胜这个角度要熟虑的东西,此“计”是指“熟虑”。 1.1.打仗要考虑的因素: 得道者多助,上下同欲。 天时、地利是战的客观因素 选将的标准是从高到低为:智(胜之关键)、信(所托非人)、仁(只有认识生命的价值,才知道战争的目的)、勇(有智之勇,势之发端)、严(军队组织力强)。 法:法是严的内容。 1.2.打仗的常态: 诡道 1.3.胜仗的前提: 打胜仗需要庙算,定胜负在于千里之外 2.作战篇:探讨作战的什么结果是好的。 作战所费甚巨,贵速胜,不贵久胜。 智将应务食于敌。 3.谋攻:探讨什么样的攻略是好的,怎么攻击才好。 3.1什么样的攻略是好的: 上兵伐谋(阻击对方的攻略),其次伐一交一 (防止开战),其次伐兵(战争),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攻而拔人之城,破人之国而所费时间不久,能全身而退,以全来争于天下。 3.2.如何攻: 十则围之(十比一,围),五则攻之(五比一,攻),倍则分之(倍则分两队进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3.攻能胜的其他因素: 将知道何时可战何时不可战 军队的人数无论多与少将领都能很好地运用 军队上下同欲 将领能干而不受上一级的过多限制 4.形篇:探讨具体战术的运用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是因为不足,攻是因为有余。 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应该是无形中消解敌方的力量,先胜而后战,故善战者经常“无智名,无勇功,这也是高手与中手的差别。要想达到这种无形中的取胜关键是“修道而保法”(得道多助,法是为了保证道的实现)。 胜利的前提是了解胜算,这个要计算双方的实力,而数量对比是计算双方实力的关键,对数量要详细考察、探究,数量的分布主要依赖于地势. 5.势篇:战争是大规模人群作战,不能一精一确地布署每个细节,只能取势,此探讨如何取势。 如何操作取势的行为: 5.1.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成几个群体单位,这样更容易治理)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使众人斗的时候,也是因为各个目标\各项进退,都只用一个名词代替) 胜只在于计谋是真还是假,是迂还是直,军队的实力大体可认为由数量决定。 5.2.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力量大,速度快)势如张一弩一,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虽乱实质不乱,虽军形无章,实则不可攻也,取势的关键就是抓住把握实质不乱的地方,而放任其外形) 5.3.在治前面就会生出乱,在勇面前就会生出怯,在强面前就会生出弱,这是基本的对战情势。似乱实治,只是把军队分成不同的群体来治理的表现;军队的勇怯来表现只为了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能量;强弱只是战术的需要。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动之”。 总结: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帮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 6.虚实篇:如何布署兵力以让已方军队战斗力强过对方军队。(避实击虚,因地制宜,形于无穷) 6.1.避实就虚: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以利使敌自至;以害使敌不能至,劳之饥之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故行千里而不劳。攻必取者,在于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在于守其所不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我无形,则敌不知所守,分兵而守,则我能以十敌一。能做到此,关键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6.2.如何了解对方的力量: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7.军争:探讨战争两军一交一 锋前战略要地的争夺,该如何一交一 锋最好。 7.1.军争的危险与防止: 军争是为了利,但是军争也让自己陷入危险,这是因为,全军而争则速度不及,不全军而争则要放弃辎重;故仍然卷甲而趋,则要日夜不处,倍道兼行,有力气的人先至,力气弱的人则在后头,如果是百里而争,则只有十分之一的军队与敌人一交一 锋,而五十里,则有二分之一的军队,三十里,则有三分之二的军队,都很危险。 故要先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才能行军;要有向导才能拥有地利。 7.2.军争之法: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已之途,而诱敌(远离自己的道路)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 7.2.军争中如何取利: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就是会运用“气”;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这就是会治“心”;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会治“力”;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旌旗,阵形整齐者不应攻击),会治“变”。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曏(敌地势高,则不攻),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8.九变: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之道。 8.1.因地制宜: 圮地无舍(地势不好,不要扎营),衢地一交一 和(路很多,求和),绝地勿留(孤立之地不能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无退路则求死战)。 8.2.军队的攻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8.3.患与利当不同对待: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杂於利,而务可信也(考虑利的时候,要做确定带来利的事);杂於害,而患可解也(只忧患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8.4.变的目标是有所应对,万变不离此宗: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8.5.对方将领不同,也要有所不同的应对: 将愚勇,可以让他死。 将胆小畏死,可以生擒他。 将谋略不周,可以击败他。 将爱惜自己的声誉,可以诋毁他。 将爱惜自己的人民,可利用这点让他犹豫不决。 9.行军:行军要注意的地方 10.地形:各种地形及相应的兵法。 11.九地:非实在地形,而是战术地形,如死地,围地,重地,一交一 地,争地等的探讨。 12.火攻:用火攻的战术 13.用间:用间术 以下是曹操的看法,略有不同: 〈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编辑本段]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陰陽、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陰陽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于夏陽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编辑本段]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于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于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一弩一,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芉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艹忌],豆稭也;秆,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一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编辑本段]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一交一 , 〔曹操曰:一交一 ,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 也;轒床 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编辑本段]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後战;败兵先战,而後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编辑本段]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後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一弩一,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弗责于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也。 [编辑本段]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于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于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编辑本段]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一交一 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一交一 和。〕 莫难于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一交一 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後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絭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一交一 ;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一交一 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陰,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编辑本段]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一交一 , 〔曹操曰:结诸侯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于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编辑本段]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渡而击之,利。 〔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一交一 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凡四军之利,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陽而贱陰。养生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蒹葭)者,众草所聚也;林木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一蔽 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以下相敌情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甀者、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众者,不一精一之至也。 〔曹操曰:先轻敌,後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曹操曰:备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无武进, 〔曹操曰:未见便也。〕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养足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编辑本段]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于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于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曹操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编辑本段]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一交一 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一交一 。 〔曹操曰:道正相一交一 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一交一 地则无绝, 〔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一交一 , 〔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 〔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 〔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曹操曰:拘,专也。〕 无所往则斗。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一本作至死无所灾。〕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一交一 颐。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马,缚马也。埋轮,恃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曹操曰:险,难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遭害而退。〕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偻。 〔曹操曰:使相一交一 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当速进其後也。〕 一交一 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后。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将继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将进其途。 〔曹操曰:疾过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励士心也。〕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则斗,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一交一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一交一 不得合。 是故,不养天下之一交一 ,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于敌: 〔曹操曰:一交一 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一交一 ,夺天下之权,故威得伸而自私。〕 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军法令不豫施悬之,《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诈。〕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战,或在死亡之地,亦有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败为胜。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曹操曰: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 〔一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此谓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梁、绝其符信,勿使通使。〕 励于廊上,以诛其事。 〔曹操曰:诛,治也。〕 敌人开闠,必亟入之,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先其所爱, 〔曹操曰:据便利也。〕 微与之期, 〔曹操曰:後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是故,始如处一女 ,敌人开一户;後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曰:处一女 示弱,脱兔往疾也。〕 [编辑本段]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当择时日也。〕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烧具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火发于内,则军应之于外。 〔曹操曰:以兵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曹操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 〔曹操曰:数当然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胜明也。〕 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曰:水但能绝敌粮道、分敌军,不可夺敌蓄积。〕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费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留费也,赏善不逾日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之道也。 [编辑本段] 〈用间篇〉 〔曹操曰:战必先用间,以知敌情也。〕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騷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祷祀而求。〕 不可象于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类求也。〕 不可验于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数度也。〕 必取于人知者。 〔曹操曰:因间人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曹操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得于敌者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闻间事者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曹操曰:吕望也。〕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家的哲学,万变的常理 第一次看孙子兵法,记得还非常小,可能那时候对于中国字还没怎么认全。差不多在小学三四年级吧。但是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都靠字的意思来理解的。我发现读孙子兵法需要一种想象力。万马纵横,千里掠地,那种场景,并不是靠文字能够理解的。也不是那些依靠文字才能理解的人能理解的。胸中需要沟壑,心中需要版图。千军驰骋,不出股掌,万世更替,不出我心。孙子兵法是兵家的哲学。世界变迁,兵家并不一定是战争。是暴力的斗争。精神支配肉体,思想决定行动。兵家是竞争者的称呼,心中有竞争的梦想的人,都是自己事业的兵家。于此后十几年,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重读孙子,每次读来,都感慨万千,那种智慧共鸣的快乐,唯有自己能够理解。智慧可以超越历史,可以超越形式。对于智慧的东西,靠的是悟,靠的是实践,靠知行合一。孙子不在书中,孙子在每个崇尚智慧竞争的人心中。今天风云又起,吾家孙子尚能饭否?